第三十四章 皇权大握(第七更爆发求订阅!)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诸天我为帝最新章节!
“杨公,你与袁公是儿女亲家,你觉得该从何处查起?”
太尉入天牢,司空请辞,东宫之内,顾承再望向最后的司徒杨赐。
杨赐原本双目半阖,老态龙钟,此时浑身一激灵,猛地拜下:“殿下,老臣不知情啊!”
“杨公请起!”
顾承这次却是起身,亲自将杨赐扶起,布下结界,九卿不可闻,声音温和地道:“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弘农杨氏韬光养晦久了,看来是不愿为我汉室偶露锋芒了?”
杨赐面色剧变:“殿下!”
即便对三国不甚了解的,都知道袁氏四世三公,其实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他任司徒太尉,他的儿子杨彪日后历任三公,直到大名鼎鼎的孙子“鸡肋”杨修,才悲了剧……
并且从后世来看,汝南袁氏远远比不上弘农杨氏。
这支家族不仅在晋和南北朝世居高官,在隋朝出了越国公杨素不说,甚至杨坚杨广都是弘农杨氏,不过也有一说是杨坚因功攫(jué)位,为了表示正统而改写了族谱,实则出身山东寒族。
到了唐朝,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更是十一宰相,李世民的贵妃、武则天的母亲、李隆基的皇后,都是杨氏出身。
到了宋代,就是满门忠烈的杨家将。
这个姓氏,贯穿了千年历史,最让顾承佩服的,还是其长盛不衰,历朝历代都留下清誉美名。
那么这一任家主杨赐忠心吗?
顾承没有答案,也许忠心耿耿,也许大奸似忠。
但他能确定一点,至少杨氏与汉室不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这就是韬光养晦的妙处,明明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不在风口浪尖之上,双方都能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现在,顾承却是逼杨赐表态。
值此被大逆行刺,愤怒失态,理智不再,都是完全正常的。
所以太子表面上越平静,众臣心越慌,杨赐更是满嘴发苦,叹息道:“殿下,老臣并非不想尽忠,而是不知你到底要什么啊?”
这话就是掏心窝子了,顾承也不再绕弯,直接道:“袁氏党羽尽除!”
杨赐早就料到太子年轻气盛,却直接摇了摇头:“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此为之,恐大乱再起!”
汝南袁氏为什么这么强盛?
他们现在又不是诸侯,至少明面上没兵没将,全是在朝当官,按理来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实际上,袁氏四世三公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是让汉室最忌惮的地方,正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倘若贸然与其撕破脸皮,那么袁氏谋反,比起黄巾之乱席卷天下之势都不遑多让!
杨赐此言倒是真为大汉着想,然而顾承讶然道:“袁氏的门生故吏,不在洛阳吗?”
杨赐一怔,猛然变色。
是的,黄巾大捷,太子选妃,大典盛宴,各地官员,太守刺史都入洛阳。
所以,袁氏一派官员,有许多都在洛阳,而不是在自己的地盘上。
这一刻,杨赐只觉得一股寒意直冲天灵。
是巧合?
还是早有图谋?
可太子不会算到袁术献书,黄巾妖道正好藏于其中吧?
饶是杨赐一生历经风浪,也有些迷糊了,眼前之人有种深不可测的威仪,他双腿一颤,就要跪下。
顾承扶住,手掌微微用力:“若弘农杨氏弟子入各州,令郡县平稳交接,我大汉又度过了一场劫数,杨公居功至伟啊!”
杨赐吓得脸色发白,连连摇头:“老臣愿助殿下平稳世局,但郡县之职,万不敢受!”
弘农杨氏不显山不露水,却是稳坐天下世家第二把交椅,而锋芒毕露的袁氏却遭嫉恨。
如果袁氏被打落尘埃,党羽尽除,那么顺位上升,成为众矢之的的,不就变成了杨氏?
这是杨赐绝对不愿看到的。
顾承微微颔首:“既如此,颍川陈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曾遭党锢之祸,河内司马也有报效之心,就让他们家族的子弟为孤分忧!”
杨赐闻言,长舒一口气:“殿下英明!”
杨赐最怕的就是太子免去了袁氏门生,将官位赐予二等三流世家,甚至寒门子弟。
如今看来,太子殿下虽然心狠手辣,但还是知道轻重的,将野心最大的汝南袁氏打落尘埃,所空出的官位依旧由顶尖世家瓜分。
这完全能够接受。
不过杨赐又难免生疑,难不成太子殿下就只为铲除袁氏,好处全给世家所得,自己白忙活一场?
虽说汝南袁氏乃汉室大敌,但事已至此,不可能不争取利益啊!
下一刻,他就知道了答案——
“长文,将你的奏议给杨公一看!”
顾承招手,陈群上前拜下。
陈群面庞温润如玉,身姿优雅挺拔,乃标准的世族子弟,此时双手奉上:“请杨公过目!”
杨赐展开,细细看之,脸上露出沉吟。
各地举荐,划分九品,这九品并非官员的大小,而是资格,评议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品级越高,起点越高,升官越快,品级低下,则受人轻视,升迁也慢。
看似这种制度就是察举的规范化,让世家权力变得更加明显,但杨赐注意到了,审查、考核、监督、惩戒、定职等等一系列措施,都由皇帝指派尚书台官员担任。
所以这新设的尚书台,才是关键。
这是与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极为不同的一点,中正可以评定,却无最后的决定权,若有不公,立刻罢免,永不录用。
如此一来,官员虽然还由世家子弟担任,但权力无形中已经转向皇帝。
对此,杨赐先是心有不甘,但仔细一想,反倒觉得这是长远之举。
毕竟对于不想造反的世家而言,家族的延续才是重要,只要有才能的子弟能够出仕,一展抱负,受皇室制约也是应该。
杨赐老成持重,再仔细看了一遍,尤其是考核惩戒制度,猛然醒悟,太子此时改革,还有一个关键用处。
袁氏一脉的官员虽然心向袁家,但他们本身并没有犯错,统统拿下,师出无名。
可九品中正制一出,所有官员都将受尚书台监察,考核品级。
这家世倒罢了,道德和才能两方面,还怕挑不出毛病?
即便无可挑剔,那给个二品,将其升入中央,赐下闲职,权力也被剥夺了。
贬官罢官,明升实降,一场官场大地震,就随着新制度的诞生,消弭于无形,还能将之落到实处,尚书台定下权威,太子皇权大握,无上地位。
这一刻,杨赐算是领教到了什么叫帝王权术,心中又是惊惧,又感钦佩,最终拜下:“殿下英明仁德,弘农杨氏,愿效全力!”
“杨公,你与袁公是儿女亲家,你觉得该从何处查起?”
太尉入天牢,司空请辞,东宫之内,顾承再望向最后的司徒杨赐。
杨赐原本双目半阖,老态龙钟,此时浑身一激灵,猛地拜下:“殿下,老臣不知情啊!”
“杨公请起!”
顾承这次却是起身,亲自将杨赐扶起,布下结界,九卿不可闻,声音温和地道:“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弘农杨氏韬光养晦久了,看来是不愿为我汉室偶露锋芒了?”
杨赐面色剧变:“殿下!”
即便对三国不甚了解的,都知道袁氏四世三公,其实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他任司徒太尉,他的儿子杨彪日后历任三公,直到大名鼎鼎的孙子“鸡肋”杨修,才悲了剧……
并且从后世来看,汝南袁氏远远比不上弘农杨氏。
这支家族不仅在晋和南北朝世居高官,在隋朝出了越国公杨素不说,甚至杨坚杨广都是弘农杨氏,不过也有一说是杨坚因功攫(jué)位,为了表示正统而改写了族谱,实则出身山东寒族。
到了唐朝,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更是十一宰相,李世民的贵妃、武则天的母亲、李隆基的皇后,都是杨氏出身。
到了宋代,就是满门忠烈的杨家将。
这个姓氏,贯穿了千年历史,最让顾承佩服的,还是其长盛不衰,历朝历代都留下清誉美名。
那么这一任家主杨赐忠心吗?
顾承没有答案,也许忠心耿耿,也许大奸似忠。
但他能确定一点,至少杨氏与汉室不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这就是韬光养晦的妙处,明明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不在风口浪尖之上,双方都能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现在,顾承却是逼杨赐表态。
值此被大逆行刺,愤怒失态,理智不再,都是完全正常的。
所以太子表面上越平静,众臣心越慌,杨赐更是满嘴发苦,叹息道:“殿下,老臣并非不想尽忠,而是不知你到底要什么啊?”
这话就是掏心窝子了,顾承也不再绕弯,直接道:“袁氏党羽尽除!”
杨赐早就料到太子年轻气盛,却直接摇了摇头:“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此为之,恐大乱再起!”
汝南袁氏为什么这么强盛?
他们现在又不是诸侯,至少明面上没兵没将,全是在朝当官,按理来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实际上,袁氏四世三公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是让汉室最忌惮的地方,正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倘若贸然与其撕破脸皮,那么袁氏谋反,比起黄巾之乱席卷天下之势都不遑多让!
杨赐此言倒是真为大汉着想,然而顾承讶然道:“袁氏的门生故吏,不在洛阳吗?”
杨赐一怔,猛然变色。
是的,黄巾大捷,太子选妃,大典盛宴,各地官员,太守刺史都入洛阳。
所以,袁氏一派官员,有许多都在洛阳,而不是在自己的地盘上。
这一刻,杨赐只觉得一股寒意直冲天灵。
是巧合?
还是早有图谋?
可太子不会算到袁术献书,黄巾妖道正好藏于其中吧?
饶是杨赐一生历经风浪,也有些迷糊了,眼前之人有种深不可测的威仪,他双腿一颤,就要跪下。
顾承扶住,手掌微微用力:“若弘农杨氏弟子入各州,令郡县平稳交接,我大汉又度过了一场劫数,杨公居功至伟啊!”
杨赐吓得脸色发白,连连摇头:“老臣愿助殿下平稳世局,但郡县之职,万不敢受!”
弘农杨氏不显山不露水,却是稳坐天下世家第二把交椅,而锋芒毕露的袁氏却遭嫉恨。
如果袁氏被打落尘埃,党羽尽除,那么顺位上升,成为众矢之的的,不就变成了杨氏?
这是杨赐绝对不愿看到的。
顾承微微颔首:“既如此,颍川陈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曾遭党锢之祸,河内司马也有报效之心,就让他们家族的子弟为孤分忧!”
杨赐闻言,长舒一口气:“殿下英明!”
杨赐最怕的就是太子免去了袁氏门生,将官位赐予二等三流世家,甚至寒门子弟。
如今看来,太子殿下虽然心狠手辣,但还是知道轻重的,将野心最大的汝南袁氏打落尘埃,所空出的官位依旧由顶尖世家瓜分。
这完全能够接受。
不过杨赐又难免生疑,难不成太子殿下就只为铲除袁氏,好处全给世家所得,自己白忙活一场?
虽说汝南袁氏乃汉室大敌,但事已至此,不可能不争取利益啊!
下一刻,他就知道了答案——
“长文,将你的奏议给杨公一看!”
顾承招手,陈群上前拜下。
陈群面庞温润如玉,身姿优雅挺拔,乃标准的世族子弟,此时双手奉上:“请杨公过目!”
杨赐展开,细细看之,脸上露出沉吟。
各地举荐,划分九品,这九品并非官员的大小,而是资格,评议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品级越高,起点越高,升官越快,品级低下,则受人轻视,升迁也慢。
看似这种制度就是察举的规范化,让世家权力变得更加明显,但杨赐注意到了,审查、考核、监督、惩戒、定职等等一系列措施,都由皇帝指派尚书台官员担任。
所以这新设的尚书台,才是关键。
这是与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极为不同的一点,中正可以评定,却无最后的决定权,若有不公,立刻罢免,永不录用。
如此一来,官员虽然还由世家子弟担任,但权力无形中已经转向皇帝。
对此,杨赐先是心有不甘,但仔细一想,反倒觉得这是长远之举。
毕竟对于不想造反的世家而言,家族的延续才是重要,只要有才能的子弟能够出仕,一展抱负,受皇室制约也是应该。
杨赐老成持重,再仔细看了一遍,尤其是考核惩戒制度,猛然醒悟,太子此时改革,还有一个关键用处。
袁氏一脉的官员虽然心向袁家,但他们本身并没有犯错,统统拿下,师出无名。
可九品中正制一出,所有官员都将受尚书台监察,考核品级。
这家世倒罢了,道德和才能两方面,还怕挑不出毛病?
即便无可挑剔,那给个二品,将其升入中央,赐下闲职,权力也被剥夺了。
贬官罢官,明升实降,一场官场大地震,就随着新制度的诞生,消弭于无形,还能将之落到实处,尚书台定下权威,太子皇权大握,无上地位。
这一刻,杨赐算是领教到了什么叫帝王权术,心中又是惊惧,又感钦佩,最终拜下:“殿下英明仁德,弘农杨氏,愿效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