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妖小说网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 第36章 做家长应用的智慧(1)
第36章 做家长应用的智慧(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最新章节!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千差万别”。
1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
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圆圆一岁零三个月时,她爸爸在原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到厦门工作去了。我当时还在原单位上班,一个人带孩子生活,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而家里的老人当时又都无法过来帮忙。
圆圆的姥姥在另外一个县城里,距离我们当时居住的内蒙古集宁市得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并且她姥爷当时生活已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她奶奶住在更远的一个旗,坐班车得十几个小时,家里也一大摊子活儿,走不开。但她奶奶在圆圆还未出生时就对我们说过,要是上班忙,就把孩子送回老家去,由她来照顾。现在知道圆圆的爸爸要到外地工作,就更急切地要求我把孩子送回去,说她肯定能把孩子照顾好。
我知道婆婆是个又干净又麻利的人,也很慈爱,在饮食起居方面肯定比我会照顾孩子。但我谢绝了,我要自己带孩子。
我们当时已在附近找了一个老太太,白天上班时把孩子送去,中午和晚上下班了接孩子回家,一天接送四趟。先生到厦门后我和老太太商量,又给她加了些钱,中午就不接孩子了。
但我并不因此感到稍微的轻松。自从有了孩子,家务活就仿佛乘以三,一下变得多起来。以前她爸爸在家,我俩一人干活一人看孩子,尚且忙得团团转,现在我一个人既要干活又要看护她,感觉家务活在乘以三的基础上又乘以了二。
圆圆当时刚学会走路,正是最累人的时候,跌跌撞撞地到处走,一会儿都不安分。又对一切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动一动。我的眼睛一刻都不能离开她,在哪里干活时,必须把她带到哪儿。
做饭时,把小尿盆拿进厨房,想办法哄着她让她坐上去不要动;擦地时,要逗她在学步车里多待一会儿,以便空出两只手来拿拖布;洗衣服时先把她放进洗衣桶里,趁她对那“新环境”还有点新鲜,我赶快把衣服较脏的部分在脸盆里用手先揉搓一下。
但她并不愿受我的摆布,经常是我急着要做饭,她抱住我的腿缠磨着要抱抱;我想洗碗,她拒绝了递到她手中的玩具,要我讲故事;我急着赶快吃完饭上班,她却把饭洒了一身,需要重新换衣服……我忙得从早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真是觉得需要长出三头六臂才能应付。
我以前一直不太会干家务活。我是家中老小,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从小被惯得游手好闲;结婚后又遇个勤快先生,家里的活儿差不多都让他干了。这一下子独自一人又忙孩子又忙家务,还要上班,实在是太累了。我的血压降到令大夫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步,他认为我应该卧床休息了,但我却一样不少地干着。
婆婆不放心,再次捎话来,要我把孩子送回去。在另一个城市的大姐也想帮我带孩子,她儿子当时已上小学,她工作不太忙又做事麻利。我知道她们都很会照顾孩子,但我还是决定自己带,对她们的好意都谢绝了。
我能这样坚持,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婆婆没上过学,她这方面肯定不如我。二是考虑孩子的感情,我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奶奶和大姨再疼她,她也需要天天看到妈妈。在孩子的情感需求上,没有人可以取代妈妈。
我周围不少人都把孩子送给住在外地的老人看,一个月或几个月去看一次孩子。他们都说孩子小不懂事,哭上几天就不想妈了,习惯了就好了。我不认为事情这么简单,这一点从圆圆当时突然看不到爸爸的惶惑上就能感觉到。
她虽然不会说,但从她的一些表现和一些偶然的词语表达,我能感觉出她小小的心一定是因为长时间看不到爸爸而难过。如果她再突然看不到妈妈,她和奶奶、大姨又不太熟悉,真难以想象那样的话,孩子小小的心会有多么痛苦。同时我也考虑,如果现在狠心把她送给奶奶或大姨,两三年后我把她接回来,她不知又要有多长一段时间的情感失落。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仅半岁的婴儿,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去,而丧失对人对物的兴趣,不开笑脸,不思饮食,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抑……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世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出生后头两年中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1]
即使这些顾虑都不存在,单为了亲眼见证孩子一天天的成长,我也要自己带孩子。这个问题上我几乎没犹豫过。
她爸爸到南方一年后,我也从单位办了停薪留职,开始了一起走南闯北的日子。我们好几年稳定不下来,工作一直很忙很累,但我们始终把圆圆带在身边,没让她离开一天。
并非整个过程让我们觉得多么不容易,多么苦多么累;恰恰相反,“艰苦”的时间很短,很快过去。孩子实际上是越来越好带。在父母的亲自养育下,圆圆的智力和情感两方面都发育得很健康,她身上没有任何让我们头疼的、难以解决的毛病。包括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我们都一直感觉既简单又顺手。
这方面的轻松,孩子越大越显现出来。我们甚至发自内心地有一种遗憾——孩子怎么长得那么快,还没玩够,就突然间长大了。
周围的一些人看见我们似乎从来不为孩子操心,孩子却成绩好,又懂事,觉得我们做家长很轻松,就羡慕我们命好。
这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些家长,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对孩子何等怠慢:有的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人忙着喝酒应酬,有的人整天沉醉在麻将桌上。我甚至见过一位母亲,她仅仅是出于对婆婆给妯娌看孩子的嫉妒,就硬要把自己已经三岁的孩子也送给住在另一个县城的婆婆。这样的父母,孩子小时候,他们不关注他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到孩子大了,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才对自己的孩子抱怨连连,感叹自己命苦,感叹做家长不容易。
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把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2007年,我从《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一件事。一个叫陈宇的上海男孩子,从大学退学,离家出走,五年杳无音讯。父母多次外出寻找未果,至今仍不知其所在。陈宇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1987年陈宇出生后,父母都忙于事业,把他放到外地的姑姑家,直到五岁才接到身边。可以想象,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父母就已经是非正常操作。他的真正抚养人是姑姑,在五岁这个已形成较稳定感情的年龄,被迫和姑姑分开,投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
父母只是按自己的需要调遣孩子,他们可曾考虑到这不是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而是个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他们哪里能想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落下怎样的心理创伤。
从报道的字里行间看出,父母在后来和陈宇的相处中,缺少亲情交流,缺少沟通上的和谐,孩子和父母间有严重隔阂——很多由他人长期抚养的孩子,在回到父母身边后,都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处的不和谐。陈宇决绝地离开家庭,宁可让自己变成“孤儿”,由此可以推测他多年来内心的痛苦。他父母现在都退休了,才意识到他们可能永远失去了儿子。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多年来,“陈宇式”的抚养方式并未引起广泛的质疑。把孩子委托给一个可靠的人,自己专心投入工作,这种“生”与“养”的分离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成为一些人,特别是工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得到赞美的事迹与证明。
近年来,随着“七〇后”“八〇后”为人父母时代的到来,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而不养更成为一种主流现象。
每当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成人总是选择的主动者,是强势一方,孩子总是选择的被动方,是弱势方,所以做出牺牲和让步的总是孩子。
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做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最早一批留守儿童已经长大,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已显露出来,而城市“寄养儿童”问题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寄养儿童”不一定都是送到外地,大多数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是他们的真正看护人是爷爷奶奶或保姆。从空间意义上说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天天能见到或一周见一次。实质上,由于父母对他们不用心,他们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同的成长境遇。这种情况更应引起关注。
三年前我接触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性情很古怪,学习成绩不佳。一方面表现出对父母很依恋,非常在意父母对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天天和父母吵架,冲突不断,从不肯听父母一句话。她的父母都非常能干,都是单位里的重要负责人,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从孩子一出生就专门请个保姆来家里照顾孩子。母亲在生完她三个月后就上班,把带孩子的事完全交给了保姆。
从表面看孩子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母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且经常出差,孩子从早到晚全是和保姆在一起,连晚上也是和保姆一起睡觉,孩子住在自己家,却如同一个“寄养儿童”一样缺少和父母相处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保姆产生了依赖,保姆也很疼爱小女孩,俩人感情很好。每次保姆回老家探亲,孩子都不想让走,这比妈妈出差还让她难过。
但小孩四岁时,家长和保姆在报酬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就坚决地把保姆辞退了,另找了一个保姆。孩子和新保姆处不来,整天闹,父母就再换保姆,还是处不来,只好再换。
在数次更换保姆间,孩子也长了几岁,她不再闹了,但不论什么保姆进门,都拒绝和保姆说话。这样,孩子实际上就是每天孤零零一个人在家。父母还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偶尔在一起,就是问一下孩子的考试成绩或带她到外面吃一顿饭。直到学校老师通知家长,孩子旷课到外面见网友,女孩父母才着急了。
母亲带孩子来找我,但她的言谈间没有一点自我反思的意思,只是认为孩子自己有问题,指望我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所以对于我提出的孩子的现状和父母教养态度有关的观点,她表现出很不愿意接受的态度。
当我提醒她不该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而又无视孩子和第一个保姆间早已形成的依恋关系时,她有些不高兴,说好多人家的孩子都是保姆帮着带,谁家不换保姆呢,人家的孩子也没出现问题。当我提出她每天应该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说话、玩耍和阅读的要求时,她有些生气了,说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陪她,并说我小时候父母也不管我,这不也成长得很好吗?而当我最后给出建议说,如果你的工作使你比一般人忙得多,实在没时间关照孩子,那么想办法换个岗位吧,你以前对孩子太冷落,现在必须要用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弥补和修复,孩子已经十岁了,我担心再往后推几年可能就真的再没有改善的机会了。
“换岗位”这句话让这位母亲彻底生气了,她当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并且以后再也不理我了。
我最近听说这个女孩被父母送到一个“行走学校”里。该“学校”主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即每天要走很长的路,练习站军姿、紧急集合等,有谁不听话就挨打。“学校”收费很高,但招的学生还很多。许多孩子都像这个女孩一样,父母很忙,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孩子很不成器,就被送到这里改造。我还听说该“学校”校长就有个不成器的孩子,他就是从训练他的儿子开始做这个“行走学校”的。他儿子没训练好,还那样,倒是成全当爹的做了“校长”,且没少赚到钱。
我忍不住心中叹息,花钱买“教育”是件多么容易的事啊,只是不知道他们最后买到的是什么!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那些把干事业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的人,那些根本就不在乎和孩子相处时间及相处质量的人,那些不去细腻体悟孩子感受的人,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骨子里不认为和孩子相处是件重要的事。在他们那里,孩子不过是一件宝物或一个小动物,可以暂时寄存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然后可以随时完好无损地取回来。他们没有看到婴幼儿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乐、成长中的每一种境遇,都会在孩子那里留下深刻的痕迹——小狗被寄养到别人家,它都会因为看护人突然变化而显示出不适应,孩子则更不是一只完全不会思想的瓷瓶。
一个小小的孩子喊你爸爸妈妈,那不是轻飘飘答应一句的事,那需要你在时间、精力和心思上付出很多。既然决定要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用心,把和孩子相处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认真对待。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千差万别”。
1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
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圆圆一岁零三个月时,她爸爸在原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到厦门工作去了。我当时还在原单位上班,一个人带孩子生活,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而家里的老人当时又都无法过来帮忙。
圆圆的姥姥在另外一个县城里,距离我们当时居住的内蒙古集宁市得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并且她姥爷当时生活已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她奶奶住在更远的一个旗,坐班车得十几个小时,家里也一大摊子活儿,走不开。但她奶奶在圆圆还未出生时就对我们说过,要是上班忙,就把孩子送回老家去,由她来照顾。现在知道圆圆的爸爸要到外地工作,就更急切地要求我把孩子送回去,说她肯定能把孩子照顾好。
我知道婆婆是个又干净又麻利的人,也很慈爱,在饮食起居方面肯定比我会照顾孩子。但我谢绝了,我要自己带孩子。
我们当时已在附近找了一个老太太,白天上班时把孩子送去,中午和晚上下班了接孩子回家,一天接送四趟。先生到厦门后我和老太太商量,又给她加了些钱,中午就不接孩子了。
但我并不因此感到稍微的轻松。自从有了孩子,家务活就仿佛乘以三,一下变得多起来。以前她爸爸在家,我俩一人干活一人看孩子,尚且忙得团团转,现在我一个人既要干活又要看护她,感觉家务活在乘以三的基础上又乘以了二。
圆圆当时刚学会走路,正是最累人的时候,跌跌撞撞地到处走,一会儿都不安分。又对一切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动一动。我的眼睛一刻都不能离开她,在哪里干活时,必须把她带到哪儿。
做饭时,把小尿盆拿进厨房,想办法哄着她让她坐上去不要动;擦地时,要逗她在学步车里多待一会儿,以便空出两只手来拿拖布;洗衣服时先把她放进洗衣桶里,趁她对那“新环境”还有点新鲜,我赶快把衣服较脏的部分在脸盆里用手先揉搓一下。
但她并不愿受我的摆布,经常是我急着要做饭,她抱住我的腿缠磨着要抱抱;我想洗碗,她拒绝了递到她手中的玩具,要我讲故事;我急着赶快吃完饭上班,她却把饭洒了一身,需要重新换衣服……我忙得从早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真是觉得需要长出三头六臂才能应付。
我以前一直不太会干家务活。我是家中老小,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从小被惯得游手好闲;结婚后又遇个勤快先生,家里的活儿差不多都让他干了。这一下子独自一人又忙孩子又忙家务,还要上班,实在是太累了。我的血压降到令大夫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步,他认为我应该卧床休息了,但我却一样不少地干着。
婆婆不放心,再次捎话来,要我把孩子送回去。在另一个城市的大姐也想帮我带孩子,她儿子当时已上小学,她工作不太忙又做事麻利。我知道她们都很会照顾孩子,但我还是决定自己带,对她们的好意都谢绝了。
我能这样坚持,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婆婆没上过学,她这方面肯定不如我。二是考虑孩子的感情,我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奶奶和大姨再疼她,她也需要天天看到妈妈。在孩子的情感需求上,没有人可以取代妈妈。
我周围不少人都把孩子送给住在外地的老人看,一个月或几个月去看一次孩子。他们都说孩子小不懂事,哭上几天就不想妈了,习惯了就好了。我不认为事情这么简单,这一点从圆圆当时突然看不到爸爸的惶惑上就能感觉到。
她虽然不会说,但从她的一些表现和一些偶然的词语表达,我能感觉出她小小的心一定是因为长时间看不到爸爸而难过。如果她再突然看不到妈妈,她和奶奶、大姨又不太熟悉,真难以想象那样的话,孩子小小的心会有多么痛苦。同时我也考虑,如果现在狠心把她送给奶奶或大姨,两三年后我把她接回来,她不知又要有多长一段时间的情感失落。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仅半岁的婴儿,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去,而丧失对人对物的兴趣,不开笑脸,不思饮食,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抑……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世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出生后头两年中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1]
即使这些顾虑都不存在,单为了亲眼见证孩子一天天的成长,我也要自己带孩子。这个问题上我几乎没犹豫过。
她爸爸到南方一年后,我也从单位办了停薪留职,开始了一起走南闯北的日子。我们好几年稳定不下来,工作一直很忙很累,但我们始终把圆圆带在身边,没让她离开一天。
并非整个过程让我们觉得多么不容易,多么苦多么累;恰恰相反,“艰苦”的时间很短,很快过去。孩子实际上是越来越好带。在父母的亲自养育下,圆圆的智力和情感两方面都发育得很健康,她身上没有任何让我们头疼的、难以解决的毛病。包括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我们都一直感觉既简单又顺手。
这方面的轻松,孩子越大越显现出来。我们甚至发自内心地有一种遗憾——孩子怎么长得那么快,还没玩够,就突然间长大了。
周围的一些人看见我们似乎从来不为孩子操心,孩子却成绩好,又懂事,觉得我们做家长很轻松,就羡慕我们命好。
这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些家长,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对孩子何等怠慢:有的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人忙着喝酒应酬,有的人整天沉醉在麻将桌上。我甚至见过一位母亲,她仅仅是出于对婆婆给妯娌看孩子的嫉妒,就硬要把自己已经三岁的孩子也送给住在另一个县城的婆婆。这样的父母,孩子小时候,他们不关注他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到孩子大了,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才对自己的孩子抱怨连连,感叹自己命苦,感叹做家长不容易。
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把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2007年,我从《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一件事。一个叫陈宇的上海男孩子,从大学退学,离家出走,五年杳无音讯。父母多次外出寻找未果,至今仍不知其所在。陈宇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1987年陈宇出生后,父母都忙于事业,把他放到外地的姑姑家,直到五岁才接到身边。可以想象,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父母就已经是非正常操作。他的真正抚养人是姑姑,在五岁这个已形成较稳定感情的年龄,被迫和姑姑分开,投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
父母只是按自己的需要调遣孩子,他们可曾考虑到这不是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而是个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他们哪里能想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落下怎样的心理创伤。
从报道的字里行间看出,父母在后来和陈宇的相处中,缺少亲情交流,缺少沟通上的和谐,孩子和父母间有严重隔阂——很多由他人长期抚养的孩子,在回到父母身边后,都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处的不和谐。陈宇决绝地离开家庭,宁可让自己变成“孤儿”,由此可以推测他多年来内心的痛苦。他父母现在都退休了,才意识到他们可能永远失去了儿子。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多年来,“陈宇式”的抚养方式并未引起广泛的质疑。把孩子委托给一个可靠的人,自己专心投入工作,这种“生”与“养”的分离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成为一些人,特别是工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得到赞美的事迹与证明。
近年来,随着“七〇后”“八〇后”为人父母时代的到来,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而不养更成为一种主流现象。
每当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成人总是选择的主动者,是强势一方,孩子总是选择的被动方,是弱势方,所以做出牺牲和让步的总是孩子。
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做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最早一批留守儿童已经长大,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已显露出来,而城市“寄养儿童”问题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寄养儿童”不一定都是送到外地,大多数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是他们的真正看护人是爷爷奶奶或保姆。从空间意义上说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天天能见到或一周见一次。实质上,由于父母对他们不用心,他们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同的成长境遇。这种情况更应引起关注。
三年前我接触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性情很古怪,学习成绩不佳。一方面表现出对父母很依恋,非常在意父母对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天天和父母吵架,冲突不断,从不肯听父母一句话。她的父母都非常能干,都是单位里的重要负责人,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从孩子一出生就专门请个保姆来家里照顾孩子。母亲在生完她三个月后就上班,把带孩子的事完全交给了保姆。
从表面看孩子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母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且经常出差,孩子从早到晚全是和保姆在一起,连晚上也是和保姆一起睡觉,孩子住在自己家,却如同一个“寄养儿童”一样缺少和父母相处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保姆产生了依赖,保姆也很疼爱小女孩,俩人感情很好。每次保姆回老家探亲,孩子都不想让走,这比妈妈出差还让她难过。
但小孩四岁时,家长和保姆在报酬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就坚决地把保姆辞退了,另找了一个保姆。孩子和新保姆处不来,整天闹,父母就再换保姆,还是处不来,只好再换。
在数次更换保姆间,孩子也长了几岁,她不再闹了,但不论什么保姆进门,都拒绝和保姆说话。这样,孩子实际上就是每天孤零零一个人在家。父母还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偶尔在一起,就是问一下孩子的考试成绩或带她到外面吃一顿饭。直到学校老师通知家长,孩子旷课到外面见网友,女孩父母才着急了。
母亲带孩子来找我,但她的言谈间没有一点自我反思的意思,只是认为孩子自己有问题,指望我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所以对于我提出的孩子的现状和父母教养态度有关的观点,她表现出很不愿意接受的态度。
当我提醒她不该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而又无视孩子和第一个保姆间早已形成的依恋关系时,她有些不高兴,说好多人家的孩子都是保姆帮着带,谁家不换保姆呢,人家的孩子也没出现问题。当我提出她每天应该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说话、玩耍和阅读的要求时,她有些生气了,说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陪她,并说我小时候父母也不管我,这不也成长得很好吗?而当我最后给出建议说,如果你的工作使你比一般人忙得多,实在没时间关照孩子,那么想办法换个岗位吧,你以前对孩子太冷落,现在必须要用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弥补和修复,孩子已经十岁了,我担心再往后推几年可能就真的再没有改善的机会了。
“换岗位”这句话让这位母亲彻底生气了,她当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并且以后再也不理我了。
我最近听说这个女孩被父母送到一个“行走学校”里。该“学校”主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即每天要走很长的路,练习站军姿、紧急集合等,有谁不听话就挨打。“学校”收费很高,但招的学生还很多。许多孩子都像这个女孩一样,父母很忙,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孩子很不成器,就被送到这里改造。我还听说该“学校”校长就有个不成器的孩子,他就是从训练他的儿子开始做这个“行走学校”的。他儿子没训练好,还那样,倒是成全当爹的做了“校长”,且没少赚到钱。
我忍不住心中叹息,花钱买“教育”是件多么容易的事啊,只是不知道他们最后买到的是什么!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那些把干事业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的人,那些根本就不在乎和孩子相处时间及相处质量的人,那些不去细腻体悟孩子感受的人,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骨子里不认为和孩子相处是件重要的事。在他们那里,孩子不过是一件宝物或一个小动物,可以暂时寄存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然后可以随时完好无损地取回来。他们没有看到婴幼儿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乐、成长中的每一种境遇,都会在孩子那里留下深刻的痕迹——小狗被寄养到别人家,它都会因为看护人突然变化而显示出不适应,孩子则更不是一只完全不会思想的瓷瓶。
一个小小的孩子喊你爸爸妈妈,那不是轻飘飘答应一句的事,那需要你在时间、精力和心思上付出很多。既然决定要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用心,把和孩子相处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