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一样的风最新章节!
说起秦家旺抗战中主要战斗的地方,胶东公学的女生,董仁棠将军说过一段顺口溜,叫做“胶东女儿花一样,胶公女生是花中王”,极言胶东公学女生当时的“社会地位”。
女生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根据同学回忆,阎云姑娘可不是什么“铁姑娘”,按照比她晚两年入校的同学回忆,阎云姑娘个子不高,白净的脸庞,喜欢笑,笑时露出一颗小虎牙”,很善良。
不过,刘瑰玲最初有点儿奇怪,这个长得挺甜的师姐,无论春夏都戴一顶鸭舌帽,总是把自己弄得跟小伙子似的。
当时胶公女生都是齐耳短发,就是阎云和刘瑰玲头上怪异,阎云是总戴着鸭舌帽,刘瑰玲则是一脑袋洋气的大波浪卷发。因为这个阎云总被当成俊俏的小男生,刘瑰玲则常被老百姓当成八路抓来的“女汉奸”。弄得她很苦恼。
其实,刘瑰玲也不想留这个发型,是因为学校要演出话剧《姊妹花》,找人演其中的妹妹,这角色是个城市少女。城市少女应该是什么样儿呢?导演江风出主意,说烫发阿,烫发一看就是城市的嘛。
正好刘瑰玲有一头长发还没来得及剪掉,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问题是当时学校都是在乡村山区转战,怎么烫发呢?没关系,土八路因陋就简,负责化妆的吕亚军先生拿了双铁筷子在火里烧热就帮刘瑰玲打扮起来。
别说,还真象那么回事儿。看起来很时髦洋气。
而阎云戴鸭舌帽的原因,后来有人告诉刘瑰玲,那是因为42年反扫荡的时候,阎云藏在老乡的炕洞里被日军发现,为了不被俘受辱拉了手榴弹,结果头皮受伤好久长不出头发来。这样,爱美的阎云只好无论寒暑都戴帽子了。
这一仗,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现在来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的经过。
事后考证,阎云被围的村庄,应该是文登县的大章村(现属威海市)。日军是在傍晚对这个村子进行突袭的,动作很小心。估计是有情报告诉他们村子里有八路,可不知道是哪个部分的。
说起来,胶东公学和鬼子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说有澡堂子里光着屁股也能把日本人认出来的功夫吧,也是稍有风吹草动就绷紧弦儿的。所以,尽管有点儿麻痹,在遭到袭击的时候,他们的情况还没糟到透顶。
日军在村边路上刚一露头,就被警惕性很强的哨兵发现了。
公学是学校,只有干部和哨兵有枪,高年级同学有手榴弹算是自卫武器。大多数人都只有笔墨纸砚蜡纸钢板的,基本没有战斗力。可是,当时胶东公学男生黑棉袄女生蓝棉袄,都是制式服装,和八路军没什么区别,一但与敌人遭遇目标十分明显。所以,一发现了敌人,负责的干部赶紧组织学员和老乡撤退。连续的扫荡把八路军和老乡都练成了飞毛腿,一直到人都撤上了山,鬼子才摸进村口。
因为敌军行动隐蔽,这个撤退很仓促。到山上大伙儿刚想喘口气,一点人数,坏了,少了两个女生。一个是阎云,另一个叫许冠英。
还有一些动作迟缓的老乡,也没来得及跑出来,都让鬼子给抓了。
好在日军高度紧张八路的伏击,还顾不上难为老百姓,鸣枪喊话,把老乡们赶到一个谷场集合,让汉奸甄别,日本兵就开始满村翻箱倒柜找八路。
这两个女八路,还真不在老乡里面。
前面说了,阎云当时正在帮老乡干活,根本没注意到学员集合撤退。等她觉出不对来,刚想往外跑,隔着窗户只见几个日本兵端着大枪已经进了院儿了。
这种情况下,跑是肯定来不及了,怎么办?
也不是没办法,这种情况下土八路碰上鬼子第一个办法是蒙,第二个办法是藏,实在不行就只好拼命了。
还真有蒙过去的。
有一回胶公常务副校长赵野民就让鬼子给堵在炕头上了。
那天,也是赵校长倒霉,他和他爱人,也在胶公任教的姜明先生刚转移到一个小村,对这里的情况还不熟悉。交了饭票放行李,村里的干部安排去放哨警戒,赵野民先生盘腿坐在炕上和房东老大爷聊天。这是土八路的老传统,到了老乡家嘴也不闲着,随时做宣传工作,群众工作。姜明先生在一边做针线,房东大爷摘了几条黄瓜放在炕上,赵先生抓了根黄瓜刚咬两口,门帘一挑进来一群鬼子!
村口还放着岗,鬼子已经到炕头了,这简直跟魔术大变活人一样刺激。估计当时赵校长的脸都要绿了。他的手枪就在屁股底下,想扔掉黄瓜拿出来打都来不及。
就这样落到鬼子手里,真是死不瞑目阿。
不料那鬼子根本不理这位脑袋值“两级特进”的共党胶东最高教育官员,却指着赵先生手里的黄瓜,哇啦哇啦说了一段话,连说带比划的,意思是。黄瓜,哪里地有?
这时候赵先生才算缓过劲儿来,看到这几个鬼子嘴唇干裂满脸赤红,心里有点儿明白了。敢情这几个鬼子不是冲我来的,是赶路赶累了,想吃黄瓜!
黄瓜哪儿来的?房后地里摘的呗。
但赵校长就是不告诉他们,急中生智地指指黄瓜,比了个挑担的动作,意思是。向小贩买的。
鬼子好生失望,看看赵校长他们手里带着牙齿印儿的黄瓜,再抢过来吃也未免太失
另一个鬼子发现了水缸和水瓢,几个鬼子一声欢呼,都过去喝水,末了把瓢往地上一摔,啪啦一声,碎块迸在房东大爷脚上,吓得老头直叫唤。听他叫喊鬼子似乎满开心,哈哈笑着挥挥手掉头走了。
赵校长和一直把头扎在破布里头的姜明先生这才算喘出一口长气来。
事后分析,这几个鬼子是乘车经过,进村纯属临时起意,因为热的不行了想下来找点儿吃的喝的解暑。不巧这村子有两个村口,站岗的没站这边,结果赵校长那里被鬼子直接摸上了炕。幸好赵校长两口子平时就朴素得很,和老农一起坐在炕上活脱脱一个典型的山东农民家庭,鬼子根本就没疑心他是抗日干部。
不过,赵校长干吗不告诉鬼子黄瓜在房后呢?难道这时候还舍不得那两条黄瓜么?
当然不是了,赵野民先生这是经验丰富。一说黄瓜在房后,鬼子肯定让我去摘,我一抬屁股,坐在底下的手枪可就要露出来了……
赵野民先生后来作了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长,还经常和学生说起这次遇险,看来是印象深刻。
阎云估计此时也是一样,不过她看着丝丝冒烟的手榴弹,忽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哎,我干嘛光炸我自己阿,要死也得拉个垫背的阿!
就在她刚抓住手榴弹的时候,轰然一声巨响伴随着炕洞外面半声惨叫,阎云两个耳朵嗡的一下,人就没了知觉。
阎云的手榴弹,到底是自己没扔出去,还是被敌人的刺刀挡回来的,我比较倾向于后者。这是因为,当时胶公的女生,都要学习两门军事课,一门是战地救护,一门就是扔手榴弹,男生还有一门选修“麻雀战”。负责的军事教官原来是八路军的一个营长,叫王锐,战斗中打断右手拇指才改了行,是女生们的偶像人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女生们这两门课的成绩都特别好,比文化课还好。几十年后,访问胶公的老人,有的老太太一开口就是“胃偏左,向右弯,左肺两叶右肺三,胰脏脾脏都在左,胃右下边住着胆和肝……”战地救护课的人体生理口诀张口就来。
扔手榴弹也一样,据说有个叫董胜的女生练上了瘾,没事儿拿铁饼当手榴弹练着玩,结果正砸在路过的男生张韶文脑袋上,当时就把张砸得休克过去,只好由董胜背着他去卫生所抢救。
练过了这手功夫的女生,顿时威风大振。
当时,女生夜里也要和男生一样出去站岗的。那时候经常有人朝哨位上扔石子,有的是当地的坏人捣乱,更多的时候是男生故意吓唬女生,还美其名曰帮助女生提高警惕(董老当时被女生起了个绰号叫“滑皮蛋”,估计这种事儿也没少干)。等女生学会了扔手榴弹,再有人扔石头子女生厉声警告。再胡闹我要甩手榴弹打啦!
这种游戏自此绝迹。
看来,对女的一向说到做到,无法无天,无论哪个时代的男人都是有深刻认识的。
女生的军事科目成绩好,是因为象陈祖德先生形容的女棋手一样,女的骨子里就有好打好杀的基因?
恐怕不是,估计是因为要去上胶公的女生,都有参军打仗的思想准备吧。
所以,阎云的手榴弹连炕洞都扔不出去,可能性不大。
不管是怎么回事,轰隆一声巨响,这次土八路手榴弹显然不是那种一炸两半的,威力不小,连炕都炸塌了,好好的山东大炕成了一堆瓦砾。
阎云被日军包围在屋里的时候,她的同学们正在附近的山上着急。当时这些同学藏身的地方,离村子近在咫尺,甚至可以看到阎云藏身的院落。当一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时,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胶公殉国的师生名单中,又增加了一个名字。
此时,阎云的同学宋志中女士回忆看到鬼子在烟雾散开之后又冲进了屋子。阎云所在的房子屋顶被手榴弹震破了,直冒烟。此后,“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我们躲在山上看到(村子里)到处是火光,鬼子在村子里到处杀人放火。”
这样严峻的情况下,几乎手无寸铁的同学们考虑的问题却是。怎样到村里去救人!
他们倒没有存阎云还活着的侥幸。就算手榴弹是阎云扔出来炸敌人的,她落到鬼子手里也不会有活命的希望。但是,村子里还有一个女生许冠英呢!
胶公的女生班,在前面的反扫荡中,曾遭受过惨重损失。1942年7月8日,在青山村教学的胶公被日军发现,仓促转移。因生病的学生和护理的女生行动迟缓,在转山头被日军追及,保卫人员和日军拼了刺刀,才将这批学生掩护下来,已经有11人牺牲,其中包括四名女生。矫桂荣,战国英,钱素珍,还有一名前一天刚从威海赶来入学的女学生,连名字都没有来得及留下。这里面的钱素珍只有14岁,前一天还在马石店纪念抗战爆发五周年大会上登台跳舞呢。
战争中,保卫女性是守土一方近乎神圣的信条。因此,《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才那样感人;因此,在老山越军才绝对忌讳进攻中国这边有女兵的猫耳洞。“那样整个阵地上的中国男兵都会跟你拼命”。
董老说,战争时代,从提高战斗力角度,“两个女兵就顶一个加强连”。
阎云加许冠英,正好两个,得,胶公的一个加强连被敌人困在村子里了,怎能不救?
可能是继承了山东人耿直和尚武的精神,胶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战场上很少有给学校丢人的。新立屯剿匪之战中,胶公学生李天爵骑着烈马,匹马单刀杀入土匪群中,壮烈战死;胶工学生高波被土匪俘虏后宁死不屈,被他的老首长曲波写进了《林海雪原》。因此,胶公的学生在这个时刻,没人退缩,都主张想办法把在村子里的女生和老乡救出来。
问题是胶公的学生只有手榴弹,教师和干部虽然有枪也不过几支,和鬼子硬拼总不是办法吧?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留下几名带枪的干部组成一个精干的小分队利用夜色下去救人,尽量不要打枪惊动敌人。学生在几名老师的带领下立即转移。
小分队悄悄靠近村子,选择了一处火光较少的地方钻了进去。
意料不到的是,竟然一个鬼子也没有碰上!
后来分析,日军此战意在突袭,发现没有油水以后并不想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过夜,所以天一黑就悄然撤走了。鬼子的战术动作很出色,撤退意图根本没被发现,倒让这边白白捏了一把汗。
村里村外都有老乡被日军杀害,但被遗弃的尸体中既没有阎云,也没有许冠英。
逃过劫难的村民也说不清阎云那一个手榴弹到底炸了几个鬼子,反正是当时就拉了一个大车,后送伤员。有一个鬼子半个脸都没了,还在呜呜呀呀地叫和唱歌,急忙抬到村公所做手术,后来脑袋上盖了白布抬走的,估计是吹了灯。
几个干部打着马灯到了阎云“牺牲”的那个院子。
只见砖头瓦砾中,隐约露出半埋着的阎云来,火光下可以看到她满脸是血,胸前的棉袄被日军刺刀戳得到处是洞,“象笊篱一样,翻着白花花的棉花”,看来已经死去多时了。
心痛的干部们正准备脱帽志哀,忽听到阎云轻声地呻吟起来。
惊讶万分的人们又是欢喜,又是心痛,赶紧用棉被把她包起来,抬上担架就往设在附近村子里的校本部卫生所赶。这里住有八路军的正规部队,环境还比较稳定。
卫生所的医生得知情况,不敢怠慢,赶紧进行抢救。
宋志中等同学,都拥在卫生所门外,等着消息,心中七上八下。
半晌,指导员出来了,面对女生们叽叽喳喳的问话,半日无语,末了困惑地说。大家别担心了,阎云不要紧,现在看来,最重的伤是–
断了一根手指头……
根据胶公老人的回忆,阎云的伤势检查出来,几乎没人相信。
自己拉手榴弹,最重的伤是炸断了一根手指。
手榴弹的弹片击中了她的头部,却鬼使神差的仅仅炸伤了她的头皮,因此流了不少血,但也就中了这么一块。
胸腹部被日军用刺刀戳了十几刀,可是只有三刀刺伤腹部皮肉,其他都未能穿透外衣。
一度神志不清,估计是有脑震荡,但休息数日后就恢复正常。
还有几处皮外伤和青肿淤血,估计是在炕洞里碰撞四壁造成的
就这些,完了。
问阎云事情的经过,她完全讲不出,只记得拉了手榴弹,然后就失去了知觉,醒来觉得疼痛于是呻吟出声,看到周围都是自己人,心里一放松,又昏迷过去。
阎云还一个劲儿地后悔,说没把手榴弹扔出去,只炸了自己没炸到敌人。
看来,对当时的情况,她还不如救她的人更清楚。
胶公指定宋志中和另一名女生照顾阎云,经过精心护理,阎云很快又活蹦乱跳了。唯一的遗憾是炸伤了头皮,好久长不出头发来,爱美的阎云只好常年戴着鸭舌帽,跟假小子似的了。
事后,大家估计情况大概是这样的。阎云拉响手榴弹以后,自己也负伤并被剧烈的冲击波震昏。没有受伤的日军都逃出了屋外,爆炸过后看看不再有动静于是再次冲进屋里去,抢救伤员并试图把阎云从炕洞里拖出来。然而,由于炕已经炸塌,阎云被瓦砾压住,把她刨出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此时阎云因为头皮撕裂满脸鲜血,而且没有知觉,日军误以为她已经被炸死。因为伤了人,日军恼羞成怒,用刺刀对着阎云乱戳,见她仍无反应(阎云此时一直昏迷未醒),认为她确实死了,才离去。
日军的刺刀没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原因可能与他们使用的武器有关。日本兵的三八式步枪是二战中各国装备步枪里最长的,房间里狭窄,刺杀时拉不开架势,用力不足,又有炸塌的土坯碍事,加上阎云当时穿着厚实的冬装,几个因素使日军的刺刀大多没能穿透阎云的棉袄,穿透的也成了强弩之末。
不过,拉手榴弹自己却连重伤都没有,这可就让人没法理解了。
山东日军因为分散驻防,据点日夜遭到骚扰,普遍士气不高,有记载日军出去扫荡,对中国老百姓说“八路军里,我的朋友大大地有,小林清地……”1944年并曾有一个中队老兵集体暴动,日军称为“定陶事件”。矫的这个推测,也有一定道理。
尽管当事人感到迷惑,我们这里还是不自量力地做一些分析吧。
事实上,对阎云拉手榴弹都炸不死的原因,网友们已经有了很多推测。其中,比较典型的两派,一派认为是土八路手榴弹质量较差,破片少而且使用黑火药威力不足,所以阎云得以幸存。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我看当时战史,日军记载八路军攻打井阱煤矿,曾把大量手榴弹甩进日军工事,但威力并不足以摧毁碉堡。也有八路军自己记载一次攻击敌军,冲进街里又被打出来。原因是负责攻击的部队刚从水灾区过来,携带的手榴弹大多受潮不发火。不过,有朋友询问了当时在山东作战的老八路,老人说谈起手榴弹,早年质量确实不行(可参见网友大哈瑞在本文后的注解链接出处),到1942年山东八路的装备比别的地方八路要好得多,他们用的是黄县兵工厂造手榴弹,质量很好。和日军作战,用黄县兵工厂造手榴弹时敢扔出凌空爆炸的效果,用缴获的日军手榴弹,因为定时摸不准,反而不大敢。
说起秦家旺抗战中主要战斗的地方,胶东公学的女生,董仁棠将军说过一段顺口溜,叫做“胶东女儿花一样,胶公女生是花中王”,极言胶东公学女生当时的“社会地位”。
女生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根据同学回忆,阎云姑娘可不是什么“铁姑娘”,按照比她晚两年入校的同学回忆,阎云姑娘个子不高,白净的脸庞,喜欢笑,笑时露出一颗小虎牙”,很善良。
不过,刘瑰玲最初有点儿奇怪,这个长得挺甜的师姐,无论春夏都戴一顶鸭舌帽,总是把自己弄得跟小伙子似的。
当时胶公女生都是齐耳短发,就是阎云和刘瑰玲头上怪异,阎云是总戴着鸭舌帽,刘瑰玲则是一脑袋洋气的大波浪卷发。因为这个阎云总被当成俊俏的小男生,刘瑰玲则常被老百姓当成八路抓来的“女汉奸”。弄得她很苦恼。
其实,刘瑰玲也不想留这个发型,是因为学校要演出话剧《姊妹花》,找人演其中的妹妹,这角色是个城市少女。城市少女应该是什么样儿呢?导演江风出主意,说烫发阿,烫发一看就是城市的嘛。
正好刘瑰玲有一头长发还没来得及剪掉,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问题是当时学校都是在乡村山区转战,怎么烫发呢?没关系,土八路因陋就简,负责化妆的吕亚军先生拿了双铁筷子在火里烧热就帮刘瑰玲打扮起来。
别说,还真象那么回事儿。看起来很时髦洋气。
而阎云戴鸭舌帽的原因,后来有人告诉刘瑰玲,那是因为42年反扫荡的时候,阎云藏在老乡的炕洞里被日军发现,为了不被俘受辱拉了手榴弹,结果头皮受伤好久长不出头发来。这样,爱美的阎云只好无论寒暑都戴帽子了。
这一仗,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现在来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的经过。
事后考证,阎云被围的村庄,应该是文登县的大章村(现属威海市)。日军是在傍晚对这个村子进行突袭的,动作很小心。估计是有情报告诉他们村子里有八路,可不知道是哪个部分的。
说起来,胶东公学和鬼子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说有澡堂子里光着屁股也能把日本人认出来的功夫吧,也是稍有风吹草动就绷紧弦儿的。所以,尽管有点儿麻痹,在遭到袭击的时候,他们的情况还没糟到透顶。
日军在村边路上刚一露头,就被警惕性很强的哨兵发现了。
公学是学校,只有干部和哨兵有枪,高年级同学有手榴弹算是自卫武器。大多数人都只有笔墨纸砚蜡纸钢板的,基本没有战斗力。可是,当时胶东公学男生黑棉袄女生蓝棉袄,都是制式服装,和八路军没什么区别,一但与敌人遭遇目标十分明显。所以,一发现了敌人,负责的干部赶紧组织学员和老乡撤退。连续的扫荡把八路军和老乡都练成了飞毛腿,一直到人都撤上了山,鬼子才摸进村口。
因为敌军行动隐蔽,这个撤退很仓促。到山上大伙儿刚想喘口气,一点人数,坏了,少了两个女生。一个是阎云,另一个叫许冠英。
还有一些动作迟缓的老乡,也没来得及跑出来,都让鬼子给抓了。
好在日军高度紧张八路的伏击,还顾不上难为老百姓,鸣枪喊话,把老乡们赶到一个谷场集合,让汉奸甄别,日本兵就开始满村翻箱倒柜找八路。
这两个女八路,还真不在老乡里面。
前面说了,阎云当时正在帮老乡干活,根本没注意到学员集合撤退。等她觉出不对来,刚想往外跑,隔着窗户只见几个日本兵端着大枪已经进了院儿了。
这种情况下,跑是肯定来不及了,怎么办?
也不是没办法,这种情况下土八路碰上鬼子第一个办法是蒙,第二个办法是藏,实在不行就只好拼命了。
还真有蒙过去的。
有一回胶公常务副校长赵野民就让鬼子给堵在炕头上了。
那天,也是赵校长倒霉,他和他爱人,也在胶公任教的姜明先生刚转移到一个小村,对这里的情况还不熟悉。交了饭票放行李,村里的干部安排去放哨警戒,赵野民先生盘腿坐在炕上和房东老大爷聊天。这是土八路的老传统,到了老乡家嘴也不闲着,随时做宣传工作,群众工作。姜明先生在一边做针线,房东大爷摘了几条黄瓜放在炕上,赵先生抓了根黄瓜刚咬两口,门帘一挑进来一群鬼子!
村口还放着岗,鬼子已经到炕头了,这简直跟魔术大变活人一样刺激。估计当时赵校长的脸都要绿了。他的手枪就在屁股底下,想扔掉黄瓜拿出来打都来不及。
就这样落到鬼子手里,真是死不瞑目阿。
不料那鬼子根本不理这位脑袋值“两级特进”的共党胶东最高教育官员,却指着赵先生手里的黄瓜,哇啦哇啦说了一段话,连说带比划的,意思是。黄瓜,哪里地有?
这时候赵先生才算缓过劲儿来,看到这几个鬼子嘴唇干裂满脸赤红,心里有点儿明白了。敢情这几个鬼子不是冲我来的,是赶路赶累了,想吃黄瓜!
黄瓜哪儿来的?房后地里摘的呗。
但赵校长就是不告诉他们,急中生智地指指黄瓜,比了个挑担的动作,意思是。向小贩买的。
鬼子好生失望,看看赵校长他们手里带着牙齿印儿的黄瓜,再抢过来吃也未免太失
另一个鬼子发现了水缸和水瓢,几个鬼子一声欢呼,都过去喝水,末了把瓢往地上一摔,啪啦一声,碎块迸在房东大爷脚上,吓得老头直叫唤。听他叫喊鬼子似乎满开心,哈哈笑着挥挥手掉头走了。
赵校长和一直把头扎在破布里头的姜明先生这才算喘出一口长气来。
事后分析,这几个鬼子是乘车经过,进村纯属临时起意,因为热的不行了想下来找点儿吃的喝的解暑。不巧这村子有两个村口,站岗的没站这边,结果赵校长那里被鬼子直接摸上了炕。幸好赵校长两口子平时就朴素得很,和老农一起坐在炕上活脱脱一个典型的山东农民家庭,鬼子根本就没疑心他是抗日干部。
不过,赵校长干吗不告诉鬼子黄瓜在房后呢?难道这时候还舍不得那两条黄瓜么?
当然不是了,赵野民先生这是经验丰富。一说黄瓜在房后,鬼子肯定让我去摘,我一抬屁股,坐在底下的手枪可就要露出来了……
赵野民先生后来作了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长,还经常和学生说起这次遇险,看来是印象深刻。
阎云估计此时也是一样,不过她看着丝丝冒烟的手榴弹,忽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哎,我干嘛光炸我自己阿,要死也得拉个垫背的阿!
就在她刚抓住手榴弹的时候,轰然一声巨响伴随着炕洞外面半声惨叫,阎云两个耳朵嗡的一下,人就没了知觉。
阎云的手榴弹,到底是自己没扔出去,还是被敌人的刺刀挡回来的,我比较倾向于后者。这是因为,当时胶公的女生,都要学习两门军事课,一门是战地救护,一门就是扔手榴弹,男生还有一门选修“麻雀战”。负责的军事教官原来是八路军的一个营长,叫王锐,战斗中打断右手拇指才改了行,是女生们的偶像人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女生们这两门课的成绩都特别好,比文化课还好。几十年后,访问胶公的老人,有的老太太一开口就是“胃偏左,向右弯,左肺两叶右肺三,胰脏脾脏都在左,胃右下边住着胆和肝……”战地救护课的人体生理口诀张口就来。
扔手榴弹也一样,据说有个叫董胜的女生练上了瘾,没事儿拿铁饼当手榴弹练着玩,结果正砸在路过的男生张韶文脑袋上,当时就把张砸得休克过去,只好由董胜背着他去卫生所抢救。
练过了这手功夫的女生,顿时威风大振。
当时,女生夜里也要和男生一样出去站岗的。那时候经常有人朝哨位上扔石子,有的是当地的坏人捣乱,更多的时候是男生故意吓唬女生,还美其名曰帮助女生提高警惕(董老当时被女生起了个绰号叫“滑皮蛋”,估计这种事儿也没少干)。等女生学会了扔手榴弹,再有人扔石头子女生厉声警告。再胡闹我要甩手榴弹打啦!
这种游戏自此绝迹。
看来,对女的一向说到做到,无法无天,无论哪个时代的男人都是有深刻认识的。
女生的军事科目成绩好,是因为象陈祖德先生形容的女棋手一样,女的骨子里就有好打好杀的基因?
恐怕不是,估计是因为要去上胶公的女生,都有参军打仗的思想准备吧。
所以,阎云的手榴弹连炕洞都扔不出去,可能性不大。
不管是怎么回事,轰隆一声巨响,这次土八路手榴弹显然不是那种一炸两半的,威力不小,连炕都炸塌了,好好的山东大炕成了一堆瓦砾。
阎云被日军包围在屋里的时候,她的同学们正在附近的山上着急。当时这些同学藏身的地方,离村子近在咫尺,甚至可以看到阎云藏身的院落。当一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时,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胶公殉国的师生名单中,又增加了一个名字。
此时,阎云的同学宋志中女士回忆看到鬼子在烟雾散开之后又冲进了屋子。阎云所在的房子屋顶被手榴弹震破了,直冒烟。此后,“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我们躲在山上看到(村子里)到处是火光,鬼子在村子里到处杀人放火。”
这样严峻的情况下,几乎手无寸铁的同学们考虑的问题却是。怎样到村里去救人!
他们倒没有存阎云还活着的侥幸。就算手榴弹是阎云扔出来炸敌人的,她落到鬼子手里也不会有活命的希望。但是,村子里还有一个女生许冠英呢!
胶公的女生班,在前面的反扫荡中,曾遭受过惨重损失。1942年7月8日,在青山村教学的胶公被日军发现,仓促转移。因生病的学生和护理的女生行动迟缓,在转山头被日军追及,保卫人员和日军拼了刺刀,才将这批学生掩护下来,已经有11人牺牲,其中包括四名女生。矫桂荣,战国英,钱素珍,还有一名前一天刚从威海赶来入学的女学生,连名字都没有来得及留下。这里面的钱素珍只有14岁,前一天还在马石店纪念抗战爆发五周年大会上登台跳舞呢。
战争中,保卫女性是守土一方近乎神圣的信条。因此,《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才那样感人;因此,在老山越军才绝对忌讳进攻中国这边有女兵的猫耳洞。“那样整个阵地上的中国男兵都会跟你拼命”。
董老说,战争时代,从提高战斗力角度,“两个女兵就顶一个加强连”。
阎云加许冠英,正好两个,得,胶公的一个加强连被敌人困在村子里了,怎能不救?
可能是继承了山东人耿直和尚武的精神,胶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战场上很少有给学校丢人的。新立屯剿匪之战中,胶公学生李天爵骑着烈马,匹马单刀杀入土匪群中,壮烈战死;胶工学生高波被土匪俘虏后宁死不屈,被他的老首长曲波写进了《林海雪原》。因此,胶公的学生在这个时刻,没人退缩,都主张想办法把在村子里的女生和老乡救出来。
问题是胶公的学生只有手榴弹,教师和干部虽然有枪也不过几支,和鬼子硬拼总不是办法吧?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留下几名带枪的干部组成一个精干的小分队利用夜色下去救人,尽量不要打枪惊动敌人。学生在几名老师的带领下立即转移。
小分队悄悄靠近村子,选择了一处火光较少的地方钻了进去。
意料不到的是,竟然一个鬼子也没有碰上!
后来分析,日军此战意在突袭,发现没有油水以后并不想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过夜,所以天一黑就悄然撤走了。鬼子的战术动作很出色,撤退意图根本没被发现,倒让这边白白捏了一把汗。
村里村外都有老乡被日军杀害,但被遗弃的尸体中既没有阎云,也没有许冠英。
逃过劫难的村民也说不清阎云那一个手榴弹到底炸了几个鬼子,反正是当时就拉了一个大车,后送伤员。有一个鬼子半个脸都没了,还在呜呜呀呀地叫和唱歌,急忙抬到村公所做手术,后来脑袋上盖了白布抬走的,估计是吹了灯。
几个干部打着马灯到了阎云“牺牲”的那个院子。
只见砖头瓦砾中,隐约露出半埋着的阎云来,火光下可以看到她满脸是血,胸前的棉袄被日军刺刀戳得到处是洞,“象笊篱一样,翻着白花花的棉花”,看来已经死去多时了。
心痛的干部们正准备脱帽志哀,忽听到阎云轻声地呻吟起来。
惊讶万分的人们又是欢喜,又是心痛,赶紧用棉被把她包起来,抬上担架就往设在附近村子里的校本部卫生所赶。这里住有八路军的正规部队,环境还比较稳定。
卫生所的医生得知情况,不敢怠慢,赶紧进行抢救。
宋志中等同学,都拥在卫生所门外,等着消息,心中七上八下。
半晌,指导员出来了,面对女生们叽叽喳喳的问话,半日无语,末了困惑地说。大家别担心了,阎云不要紧,现在看来,最重的伤是–
断了一根手指头……
根据胶公老人的回忆,阎云的伤势检查出来,几乎没人相信。
自己拉手榴弹,最重的伤是炸断了一根手指。
手榴弹的弹片击中了她的头部,却鬼使神差的仅仅炸伤了她的头皮,因此流了不少血,但也就中了这么一块。
胸腹部被日军用刺刀戳了十几刀,可是只有三刀刺伤腹部皮肉,其他都未能穿透外衣。
一度神志不清,估计是有脑震荡,但休息数日后就恢复正常。
还有几处皮外伤和青肿淤血,估计是在炕洞里碰撞四壁造成的
就这些,完了。
问阎云事情的经过,她完全讲不出,只记得拉了手榴弹,然后就失去了知觉,醒来觉得疼痛于是呻吟出声,看到周围都是自己人,心里一放松,又昏迷过去。
阎云还一个劲儿地后悔,说没把手榴弹扔出去,只炸了自己没炸到敌人。
看来,对当时的情况,她还不如救她的人更清楚。
胶公指定宋志中和另一名女生照顾阎云,经过精心护理,阎云很快又活蹦乱跳了。唯一的遗憾是炸伤了头皮,好久长不出头发来,爱美的阎云只好常年戴着鸭舌帽,跟假小子似的了。
事后,大家估计情况大概是这样的。阎云拉响手榴弹以后,自己也负伤并被剧烈的冲击波震昏。没有受伤的日军都逃出了屋外,爆炸过后看看不再有动静于是再次冲进屋里去,抢救伤员并试图把阎云从炕洞里拖出来。然而,由于炕已经炸塌,阎云被瓦砾压住,把她刨出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此时阎云因为头皮撕裂满脸鲜血,而且没有知觉,日军误以为她已经被炸死。因为伤了人,日军恼羞成怒,用刺刀对着阎云乱戳,见她仍无反应(阎云此时一直昏迷未醒),认为她确实死了,才离去。
日军的刺刀没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原因可能与他们使用的武器有关。日本兵的三八式步枪是二战中各国装备步枪里最长的,房间里狭窄,刺杀时拉不开架势,用力不足,又有炸塌的土坯碍事,加上阎云当时穿着厚实的冬装,几个因素使日军的刺刀大多没能穿透阎云的棉袄,穿透的也成了强弩之末。
不过,拉手榴弹自己却连重伤都没有,这可就让人没法理解了。
山东日军因为分散驻防,据点日夜遭到骚扰,普遍士气不高,有记载日军出去扫荡,对中国老百姓说“八路军里,我的朋友大大地有,小林清地……”1944年并曾有一个中队老兵集体暴动,日军称为“定陶事件”。矫的这个推测,也有一定道理。
尽管当事人感到迷惑,我们这里还是不自量力地做一些分析吧。
事实上,对阎云拉手榴弹都炸不死的原因,网友们已经有了很多推测。其中,比较典型的两派,一派认为是土八路手榴弹质量较差,破片少而且使用黑火药威力不足,所以阎云得以幸存。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我看当时战史,日军记载八路军攻打井阱煤矿,曾把大量手榴弹甩进日军工事,但威力并不足以摧毁碉堡。也有八路军自己记载一次攻击敌军,冲进街里又被打出来。原因是负责攻击的部队刚从水灾区过来,携带的手榴弹大多受潮不发火。不过,有朋友询问了当时在山东作战的老八路,老人说谈起手榴弹,早年质量确实不行(可参见网友大哈瑞在本文后的注解链接出处),到1942年山东八路的装备比别的地方八路要好得多,他们用的是黄县兵工厂造手榴弹,质量很好。和日军作战,用黄县兵工厂造手榴弹时敢扔出凌空爆炸的效果,用缴获的日军手榴弹,因为定时摸不准,反而不大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