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界荀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天道:荀子传最新章节!
荀子的思想早就走出国门,漂洋过海,走向东方列国,走向西方世界。
1.公元八世纪左右《荀子》传入日本。起初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到十八世纪进入高潮。
“荀子启蒙了荻生徂涞,而荻生徂涞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大门。”这是日本学界的公论。一七三八年荻生徂涞刊行《读荀子》,掀起了一股释估荀子热,涌现出《荀子》的注释本五十多种,在考据和注疏的水平上,很多甚至超过了我国清人的学术水平。
明治维新时代〈1868—1889〕,日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日本的荀子研究也从“考据注疏”转向“义理阐释”,而且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西方哲学分析立场,并自觉地将荀子与西方思想人物进行比较。以“功利主义”“社会进化论”等西方哲学范畴分析荀子的哲学特质。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荀子研究则向纵深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日本荀子研究的黄金时代。
进入八十年代,日本的荀子研究受我国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简等先秦文献的出土、问世影响,引发了日本学者的考据兴趣。积极利用先秦出土文献对荀子进行学术思想的解读和建构,研究对象也从荀子思想特色转移到荀子思想来源问题上。①
日本对荀子的学习研究不仅停留在书面上,还表现在社会实践中。日本企业家堤义明,一九八八、一九**年度,接连两次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首富。他在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我一生只精读一本书一《荀子》。”还说荀子是他的“教父”,他是按照荀子的思想领导企业的。
1西方英语世界最早开始研究荀子始于十九世纪末期,迄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据台湾地区学者王灵康统计,一**三至二〇〇三年间荀子英文研究著作及论文达一百一十九部〈篇121
最早的荀子研究中心在英国,后来转为美国。一**三年荀子的《性恶篇》被翻译成英文。一九二七年传教士出身的美国汉学家德效赛出版专著《荀子一古代儒家的塑造者》,在英语世界影响深远。在当时,甚至现今中国思想界似乎很少见到“荀子乃古代儒家的塑造者”这种历史定位。这本专著多次将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相互比较,认为二人在理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在书中说:“荀子对事物核心的掌握与人性的了解是如此深刻,因此他的哲学一方面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还有真正的儒学特质。荀子哲学可谓独特的思维;荀子乃是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荀子的哲学正如亚里士多德之于西方思想史。《荀子》对以后中国思想史发展也带来了莫大的贡献。①
一九八八年诺布洛克出版三卷本《荀子》英译,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之前的《荀子》均为节译本。这本英译除包括原典三十二篇外,并有极长篇幅的历史背景与考订说明,且附有详尽的西文、中文、日文参考资料目录。它推动了荀子哲学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九十年代以后研究荀子论文的数量,超过以往百年累积的两倍。
刘殿爵一九五三年就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发表一篇重要文章,至今具有影响力。他认为两种人性论并非相互冲突,且都不违背人之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所以,与其说两人的人性论不同,更应说是两人对道德的性质以及对道德教育之方式的看法不同。
刘荣捷一九六三年出版的《中国哲学文献选编》,说荀子似亚里士多德,孟子似柏拉图。说荀子揭示“人原本的恶性”,以及礼法约束的必要;孟子主张“人性中原本的善”与道德直觉乃是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源头,因此荀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直接冲突。荀子对天的自然主义解释,接近道家。由于他大力提倡控制,促成权威主义,间接造成秦之独裁。书中的标题,“自然主义的儒家一荀子”,与“理想主义的儒家一孟子”两相对举。他说中国人偏好孟子的“软心肠”,荀子对中国人来说是否“心肠太硬”?他是否太不合乎儒家正统?他是否因秦政之独裁而
受谴责?尽管这些问题,荀子的自然主义,他的实在论,他强调逻辑,他相信进步、重视法律,他对其他学派的剀切批评,在在都引起中国人对荀子哲学的兴趣。
001111(1一九六九年在他的名著《古代中国之“人”概念》中指出:就荀子而言,一切的伦理问题,都是起自物资供应与人欲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要让所有人的欲求有所选择,才能达至物与欲的平衡;这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611171^086010111:一九七〇年发表一篇关于《荀子》国家与社会的文章,这是荀子政治社会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具影响。1^0^010^推崇荀子以其思想的高度一致性,跻身社会与政治哲学的先驱之列,而他所探讨的议题至今仍然是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大约从七十年代起,以英美哲学见长的学者也开始投入荀子哲学研究的行列。著作最丰硕的当属华裔学者柯雄文,柯氏连续发表数十篇关于儒家哲学与荀子哲学的论文,并尝试以荀子学说为架构重建儒家哲学。
柯氏在一九七七年的文章指出,东西方各种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不同的道德视野和道德理想。他尝试剖析荀子人性论使用的观念与判准是,一种主张要能够传授,能够实践,这是所有规范伦理学所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所谓“性恶”之“恶”,指的是这些后果的性质。所以,荀子对性恶的论证,可说是后果论色彩的论证。“情”与“欲”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问题是在于情之表达和欲之满足的方式,因为若顺其自然发展,其结果往往是人不希望见到的。
如此,荀子的“人之性恶”,就不是从人在经验层面的属性来描述人。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说,荀子是用人之“基本动机结构”〈情性)来了解人性。至于“善”“恶”这组相对的词语,是一种“道德描述”。在荀子讲“礼”的道德中,善的也就是美的;恶的也就是丑的。而“礼”乃是藉由“善”这种道德理想来对人之基本动机结构进行调节与美化。从道德观点来看,放纵性情会带来人所不愿意见到的后果,那么,这种道德观点是什么?柯雄文认为,是荀子采用了儒家的“道”;“道”乃是
“仁”“礼”“义”这三个别名之上的共名。①
西方对荀子的研究不断扩展,一九六七年出版了《荀子》德文全译注。一九八七年巴黎出版了法文《荀子》全译本,将《荀子》推广到德文与法文世界。
韩国的荀子研究起步较晚,发展却比较快。伴随着韩国迈步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荀子思想以其可以与西方思想会通的理论特质,引起了韩国学者的关注。从“天人之分”中发现人类的主体性与科学精神;从《礼论》中发现人文精神和社会秩序原理;从《正名》中挖掘逻辑思想;从荀子重视感觉、知性的认识论,去对应西方的经验论和理性主义。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前期,以西方思想这释荀子成为荀子研究的主流。
伴随着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成功转型,增强了韩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力,再加上现代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弊病,使得人们对传统的关注日趋高涨。所以,荀子研究从“西方这释”转向为“传统这释”。同时,如何看待和协调荀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传统价值,逐渐成为荀子研究关注的焦点。@
荀子的思想早就走出国门,漂洋过海,走向东方列国,走向西方世界。
1.公元八世纪左右《荀子》传入日本。起初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到十八世纪进入高潮。
“荀子启蒙了荻生徂涞,而荻生徂涞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大门。”这是日本学界的公论。一七三八年荻生徂涞刊行《读荀子》,掀起了一股释估荀子热,涌现出《荀子》的注释本五十多种,在考据和注疏的水平上,很多甚至超过了我国清人的学术水平。
明治维新时代〈1868—1889〕,日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日本的荀子研究也从“考据注疏”转向“义理阐释”,而且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西方哲学分析立场,并自觉地将荀子与西方思想人物进行比较。以“功利主义”“社会进化论”等西方哲学范畴分析荀子的哲学特质。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荀子研究则向纵深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日本荀子研究的黄金时代。
进入八十年代,日本的荀子研究受我国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简等先秦文献的出土、问世影响,引发了日本学者的考据兴趣。积极利用先秦出土文献对荀子进行学术思想的解读和建构,研究对象也从荀子思想特色转移到荀子思想来源问题上。①
日本对荀子的学习研究不仅停留在书面上,还表现在社会实践中。日本企业家堤义明,一九八八、一九**年度,接连两次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首富。他在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我一生只精读一本书一《荀子》。”还说荀子是他的“教父”,他是按照荀子的思想领导企业的。
1西方英语世界最早开始研究荀子始于十九世纪末期,迄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据台湾地区学者王灵康统计,一**三至二〇〇三年间荀子英文研究著作及论文达一百一十九部〈篇121
最早的荀子研究中心在英国,后来转为美国。一**三年荀子的《性恶篇》被翻译成英文。一九二七年传教士出身的美国汉学家德效赛出版专著《荀子一古代儒家的塑造者》,在英语世界影响深远。在当时,甚至现今中国思想界似乎很少见到“荀子乃古代儒家的塑造者”这种历史定位。这本专著多次将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相互比较,认为二人在理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在书中说:“荀子对事物核心的掌握与人性的了解是如此深刻,因此他的哲学一方面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还有真正的儒学特质。荀子哲学可谓独特的思维;荀子乃是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荀子的哲学正如亚里士多德之于西方思想史。《荀子》对以后中国思想史发展也带来了莫大的贡献。①
一九八八年诺布洛克出版三卷本《荀子》英译,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之前的《荀子》均为节译本。这本英译除包括原典三十二篇外,并有极长篇幅的历史背景与考订说明,且附有详尽的西文、中文、日文参考资料目录。它推动了荀子哲学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九十年代以后研究荀子论文的数量,超过以往百年累积的两倍。
刘殿爵一九五三年就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发表一篇重要文章,至今具有影响力。他认为两种人性论并非相互冲突,且都不违背人之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所以,与其说两人的人性论不同,更应说是两人对道德的性质以及对道德教育之方式的看法不同。
刘荣捷一九六三年出版的《中国哲学文献选编》,说荀子似亚里士多德,孟子似柏拉图。说荀子揭示“人原本的恶性”,以及礼法约束的必要;孟子主张“人性中原本的善”与道德直觉乃是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源头,因此荀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直接冲突。荀子对天的自然主义解释,接近道家。由于他大力提倡控制,促成权威主义,间接造成秦之独裁。书中的标题,“自然主义的儒家一荀子”,与“理想主义的儒家一孟子”两相对举。他说中国人偏好孟子的“软心肠”,荀子对中国人来说是否“心肠太硬”?他是否太不合乎儒家正统?他是否因秦政之独裁而
受谴责?尽管这些问题,荀子的自然主义,他的实在论,他强调逻辑,他相信进步、重视法律,他对其他学派的剀切批评,在在都引起中国人对荀子哲学的兴趣。
001111(1一九六九年在他的名著《古代中国之“人”概念》中指出:就荀子而言,一切的伦理问题,都是起自物资供应与人欲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要让所有人的欲求有所选择,才能达至物与欲的平衡;这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611171^086010111:一九七〇年发表一篇关于《荀子》国家与社会的文章,这是荀子政治社会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具影响。1^0^010^推崇荀子以其思想的高度一致性,跻身社会与政治哲学的先驱之列,而他所探讨的议题至今仍然是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大约从七十年代起,以英美哲学见长的学者也开始投入荀子哲学研究的行列。著作最丰硕的当属华裔学者柯雄文,柯氏连续发表数十篇关于儒家哲学与荀子哲学的论文,并尝试以荀子学说为架构重建儒家哲学。
柯氏在一九七七年的文章指出,东西方各种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不同的道德视野和道德理想。他尝试剖析荀子人性论使用的观念与判准是,一种主张要能够传授,能够实践,这是所有规范伦理学所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所谓“性恶”之“恶”,指的是这些后果的性质。所以,荀子对性恶的论证,可说是后果论色彩的论证。“情”与“欲”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问题是在于情之表达和欲之满足的方式,因为若顺其自然发展,其结果往往是人不希望见到的。
如此,荀子的“人之性恶”,就不是从人在经验层面的属性来描述人。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说,荀子是用人之“基本动机结构”〈情性)来了解人性。至于“善”“恶”这组相对的词语,是一种“道德描述”。在荀子讲“礼”的道德中,善的也就是美的;恶的也就是丑的。而“礼”乃是藉由“善”这种道德理想来对人之基本动机结构进行调节与美化。从道德观点来看,放纵性情会带来人所不愿意见到的后果,那么,这种道德观点是什么?柯雄文认为,是荀子采用了儒家的“道”;“道”乃是
“仁”“礼”“义”这三个别名之上的共名。①
西方对荀子的研究不断扩展,一九六七年出版了《荀子》德文全译注。一九八七年巴黎出版了法文《荀子》全译本,将《荀子》推广到德文与法文世界。
韩国的荀子研究起步较晚,发展却比较快。伴随着韩国迈步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荀子思想以其可以与西方思想会通的理论特质,引起了韩国学者的关注。从“天人之分”中发现人类的主体性与科学精神;从《礼论》中发现人文精神和社会秩序原理;从《正名》中挖掘逻辑思想;从荀子重视感觉、知性的认识论,去对应西方的经验论和理性主义。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前期,以西方思想这释荀子成为荀子研究的主流。
伴随着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成功转型,增强了韩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力,再加上现代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弊病,使得人们对传统的关注日趋高涨。所以,荀子研究从“西方这释”转向为“传统这释”。同时,如何看待和协调荀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传统价值,逐渐成为荀子研究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