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承天启命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大明圣祖最新章节!
时间缓缓流逝,在朱由校忙碌不休当中,九月六号到来。
这次的登记典礼和他那便宜老爹的没有什么区别,规模盛大,而且各路官员都很熟练,在午门前聚集,然后过金水桥,穿过皇极门(今太和门),在皇极殿前聚集。
一系列繁杂的礼仪之后,朱由校和百官依次进入皇极殿内,他高居龙椅,百官分列其下,秩序井然。只是官员的队伍有些稀疏,不论是文官武将,还是勋贵外戚,都少了好多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阵山呼海啸的呼声后,就是刘若愚操着嗓子,开始宣读登基诏书,这诏书和朱常洛登基时的没有什么区别,全都是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的文章,无非是一番歌功颂德,说明朱由校继承的合法性。里面最为实质内容也不过是宣布了明年的年号为天启。
诏书宣读完毕后,群臣三呼万岁,而这之后,典礼算是完成了,之后只需要发文昭告天下即可。一个上午的典礼,群臣都起的很早,此时已经都饿得肚子咕咕叫,爬起来后,他们都等着上面的放人,大家好回去吃饭。
一个月内,连续两成登记典礼,期间又发生了那么多事,又是政变,又是锦衣卫缇骑四处,到处抓人,如今典礼既成,皇位稳固,接下来应该没这么多事了,可以喘口气了。
大部分朝臣这么想着的时候,忽然龙椅处传出了一个年轻的声音,大臣们微微一愣,抬头一看,却是年轻的皇帝开口说话了。
“我…….朕继承大统,年号天启,取其承天启命之寓意,上承天命,下启黎民…..”朱由校组织着语言,缓缓说道。
大臣们一听,便有些心不在焉,登基时皇帝按照惯例都会讲些话,好安抚下百官之心,不过万历在位时间太长,而短命皇帝朱常洛虽说不上是草包,但让他当中演讲也是没有可能的。
是以大臣们一开始还有些愣神,不过很快就回过神来了,朱由校说的那些话都很普通,位列朝臣的都是文学大家,听得都有些无聊,不过他们还是强打着精神仔细听着,毕竟前些天的政变还没有什么论调,没准登基时皇帝会说些什么。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朱由校话锋一转,忽然背起了《大学》的内容。
这段话跌峰突起,让大臣们心中突然咯噔一下,在场的都是宿儒,大学又为四书之一,所有人都看过,里面的内容不说倒背如流,但都娴熟在心。
这段话翻译起了很长,但归咎起来只有两个字:革新。
“这又要出什么幺蛾子?”不少大臣心底都嘀咕起来,大明朝的皇帝乃是历朝历代最为奇葩的一群人,什么人都出过,难怪这些大臣这么想。
“………朕幼时有状语,欲为圣君,君子维新,圣君亦然。曾闻宋之王安石有言:‘祖宗不足法。’朕深以为然。”
这句话一出,顿时掷地有声。王安石的名头大家都听过,他们名言也都耳闻,朱由校这里虽然只说了一句,大臣们却纷纷变色,心头狂跳。
“要死啦,要死啦,皇帝想要变法啦!”类似的心声在大臣们的心头哀嚎而起。
皇极殿中的大臣虽然有些许武将,有勋贵,但更多的是文官,其中大部分政治嗅觉还是很敏锐的,从朱由校的短短的话语中,他们迅速联想到了很多东西,这些联想,让他们刹那间脸色惨白。
“自始皇帝定鼎中原,加皇帝位,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天下制度,莫不有变,亘古至今,无有不改之物。故而时移世易,与时俱进,天道至理也。朕当承此天命,亲掌舵轮,革除旧制,启命维新,以顺天时地理之变,安定四方黎庶之心。”朱由校缓缓将话说完,语气铿锵有力。
轰隆!
他的话语仿佛一声闷雷,在大臣心头炸响,震得他们目眩耳鸣,头晕眼花。话音余韵宛如天空雷霆,滚滚而过,经久不衰。
皇帝这是要亲自下场玩啊!
历来变法革新之类的事情,都少不了皇帝的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都是在皇帝的默许之下开展的,不过那个时候皇帝都是处在幕后,从来没有想现在这样,亲自下场玩啊。
站在前排的方从哲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却又闭口不言。想想自己与红丸政变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没好意思张口,虽然随着郑贵妃的退去,自己撇清了所有的干系,但那是皇帝不和自己计较,自己就不要往跟前凑了,过了今年,待得朝政稳定下来,自己能平稳致仕退休就好了,七年独相,这辈子够了。
方从哲不说话,但不代表其他官员没有意见,之间前排官员中一人抬腿,想要出列进言,只是还不等他站出来,大殿上边传来了刘若愚尖锐的声音。
“典礼成,百官退散。”
高声宣布之后,朱由校便起身离座,从后面出去了。今天一上午的大礼,让他也十分疲惫,需要休息。
朱由校的突然离去,让大臣们中想要说些什么的憋了一肚子话,有言不能吐的感觉相当的难受,是以在皇宫离去时,憋着难受的朝臣们就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相互讨论起来。
浙党方从哲,楚党官应震、吴亮嗣、黄彦士,齐党亓诗教、周永春,等人身边都聚集了一票官员,宣昆二党也是如此,行走在一起,相互讨论开来。
东林党剩下的人当中,也没四散凌乱,而是汇聚到了协理京营绒政孙承宗的周围,其中就包括了杨涟和左光斗。两人也不想这样,但此时风气就是如此,不结党在官场上都生存不下去。
孙承宗加衔兵部侍郎,受皇命掌管京营,在没有任命总督京营绒政的时候,京营的事他说了算,在叶向高,赵南星,韩旷,刘一璟,周嘉谟等一票大佬纷纷落马的现在,他就是现下东林残存官员的旗帜了。
朱由校的突然发言,让朝臣纷纷带着疑惑和震惊回去,在路上他们左右讨论,也得不出什么好的策略。皇帝只是说要革新,但怎么个革新法却没有细说,如此一来,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虽然关于革新旧制朝臣们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但有一点他们却一致认同,那就是现在绝对不能去招惹皇帝。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皇帝乎。皇帝一上任你就和他对着干,不怕火烧过来么?
当然,这些只是次要的,明朝的大臣在皇帝面前是出了名的不怕死,有些想要博取声明的巴不得和皇帝顶牛。最最主要的,让现在朝臣不敢冲上去的原因,还是红丸政变,如此兵变谋逆大案,除了开国那几代皇帝,差不多已经有上百年没出这么惊天动地的事了。
谋逆的动静大,处理起来那肯定是血流成河。现在案件还没审理完成,每天锦衣卫的人都忙的脚不沾地,口供那是一摞一摞的,时不时的还会有些人被牵扯进去。
在大案的威胁下,京城百官人人自危,这种时刻,谁敢冲上去跟皇帝顶牛?不怕第二天就有锦衣卫上面,说你牵扯到红丸政变中,拿你下狱?年轻皇帝这从兵变中杀出来的铁血性子,搞不好还真会这么做。
红丸政变现在就如同悬在百官头顶上的利刃,随时可能落下,谋逆大案一天不结案,百官中一天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对阻力。就如同某些穿越小说当中,穿成崇祯的人,魏忠贤始终拖着不杀,给朝臣制造压力。
当然,朱由校现在是没想明白,他现在巴不得案子早点结了,他好腾出人力来去干其他事情。
“如此多事之秋,这官啊,怕是不好当喽!”有的官员回望了宫城一眼,悠悠的发出这样的声音。旁边的官员纷纷点头,一时间心有戚戚焉。
其他几个党派的人没有讨论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孙承宗这边却有些不一样。他毕竟当过朱由校一段时间的老师,和他有过深入的交流及解除,虽然朱由校后来安静下来,减少了和他的解除,但每个月总能见上那么一两面。
因此,在文官中,孙承宗所说自己对新皇帝的了解自认第二的话,无人敢认第一。当那些年轻的东林党残存者聚拢过来时,他说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诸君不用心忧,陛下素有大才,心怀天下,人虽年轻,经验有所欠缺,但能力卓著且少年老成,不是鲁莽之人,不会出什么大错的。”孙承宗笑了笑,宽慰起众人来。
“且诸君为何加入东林党,不就是眼见世道愈发艰难,百姓流离困苦么?今东林流毒已被陛下一扫而光,剩下皆是心忧国家的正值之辈,此际不正是你我奋发之时刻么?我劝诸君抛弃以往大言欺人之恶习,多行实物,陛下最喜干实事之人。”孙承宗说完,拱拱手便走了。
原地只留下了一群被他说得热血沸腾的年轻人。
没有牵连到谋逆大案的东林人士都是些官小位卑的新晋官员,他们刚刚踏入仕途,满心抱负,欲匡扶社稷,做出一番功业。对于这样心忧国事的年轻人,东林党澄清朝政的口号和正值的招牌很有吸引力。
也正是因为他们还有抱负,孙承宗的话才更加的触动他们让他们深思。尤其是杨涟和左光斗,更是皱眉凝思,一副若有所得的样子。
时间缓缓流逝,在朱由校忙碌不休当中,九月六号到来。
这次的登记典礼和他那便宜老爹的没有什么区别,规模盛大,而且各路官员都很熟练,在午门前聚集,然后过金水桥,穿过皇极门(今太和门),在皇极殿前聚集。
一系列繁杂的礼仪之后,朱由校和百官依次进入皇极殿内,他高居龙椅,百官分列其下,秩序井然。只是官员的队伍有些稀疏,不论是文官武将,还是勋贵外戚,都少了好多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阵山呼海啸的呼声后,就是刘若愚操着嗓子,开始宣读登基诏书,这诏书和朱常洛登基时的没有什么区别,全都是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的文章,无非是一番歌功颂德,说明朱由校继承的合法性。里面最为实质内容也不过是宣布了明年的年号为天启。
诏书宣读完毕后,群臣三呼万岁,而这之后,典礼算是完成了,之后只需要发文昭告天下即可。一个上午的典礼,群臣都起的很早,此时已经都饿得肚子咕咕叫,爬起来后,他们都等着上面的放人,大家好回去吃饭。
一个月内,连续两成登记典礼,期间又发生了那么多事,又是政变,又是锦衣卫缇骑四处,到处抓人,如今典礼既成,皇位稳固,接下来应该没这么多事了,可以喘口气了。
大部分朝臣这么想着的时候,忽然龙椅处传出了一个年轻的声音,大臣们微微一愣,抬头一看,却是年轻的皇帝开口说话了。
“我…….朕继承大统,年号天启,取其承天启命之寓意,上承天命,下启黎民…..”朱由校组织着语言,缓缓说道。
大臣们一听,便有些心不在焉,登基时皇帝按照惯例都会讲些话,好安抚下百官之心,不过万历在位时间太长,而短命皇帝朱常洛虽说不上是草包,但让他当中演讲也是没有可能的。
是以大臣们一开始还有些愣神,不过很快就回过神来了,朱由校说的那些话都很普通,位列朝臣的都是文学大家,听得都有些无聊,不过他们还是强打着精神仔细听着,毕竟前些天的政变还没有什么论调,没准登基时皇帝会说些什么。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朱由校话锋一转,忽然背起了《大学》的内容。
这段话跌峰突起,让大臣们心中突然咯噔一下,在场的都是宿儒,大学又为四书之一,所有人都看过,里面的内容不说倒背如流,但都娴熟在心。
这段话翻译起了很长,但归咎起来只有两个字:革新。
“这又要出什么幺蛾子?”不少大臣心底都嘀咕起来,大明朝的皇帝乃是历朝历代最为奇葩的一群人,什么人都出过,难怪这些大臣这么想。
“………朕幼时有状语,欲为圣君,君子维新,圣君亦然。曾闻宋之王安石有言:‘祖宗不足法。’朕深以为然。”
这句话一出,顿时掷地有声。王安石的名头大家都听过,他们名言也都耳闻,朱由校这里虽然只说了一句,大臣们却纷纷变色,心头狂跳。
“要死啦,要死啦,皇帝想要变法啦!”类似的心声在大臣们的心头哀嚎而起。
皇极殿中的大臣虽然有些许武将,有勋贵,但更多的是文官,其中大部分政治嗅觉还是很敏锐的,从朱由校的短短的话语中,他们迅速联想到了很多东西,这些联想,让他们刹那间脸色惨白。
“自始皇帝定鼎中原,加皇帝位,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天下制度,莫不有变,亘古至今,无有不改之物。故而时移世易,与时俱进,天道至理也。朕当承此天命,亲掌舵轮,革除旧制,启命维新,以顺天时地理之变,安定四方黎庶之心。”朱由校缓缓将话说完,语气铿锵有力。
轰隆!
他的话语仿佛一声闷雷,在大臣心头炸响,震得他们目眩耳鸣,头晕眼花。话音余韵宛如天空雷霆,滚滚而过,经久不衰。
皇帝这是要亲自下场玩啊!
历来变法革新之类的事情,都少不了皇帝的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都是在皇帝的默许之下开展的,不过那个时候皇帝都是处在幕后,从来没有想现在这样,亲自下场玩啊。
站在前排的方从哲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却又闭口不言。想想自己与红丸政变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没好意思张口,虽然随着郑贵妃的退去,自己撇清了所有的干系,但那是皇帝不和自己计较,自己就不要往跟前凑了,过了今年,待得朝政稳定下来,自己能平稳致仕退休就好了,七年独相,这辈子够了。
方从哲不说话,但不代表其他官员没有意见,之间前排官员中一人抬腿,想要出列进言,只是还不等他站出来,大殿上边传来了刘若愚尖锐的声音。
“典礼成,百官退散。”
高声宣布之后,朱由校便起身离座,从后面出去了。今天一上午的大礼,让他也十分疲惫,需要休息。
朱由校的突然离去,让大臣们中想要说些什么的憋了一肚子话,有言不能吐的感觉相当的难受,是以在皇宫离去时,憋着难受的朝臣们就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相互讨论起来。
浙党方从哲,楚党官应震、吴亮嗣、黄彦士,齐党亓诗教、周永春,等人身边都聚集了一票官员,宣昆二党也是如此,行走在一起,相互讨论开来。
东林党剩下的人当中,也没四散凌乱,而是汇聚到了协理京营绒政孙承宗的周围,其中就包括了杨涟和左光斗。两人也不想这样,但此时风气就是如此,不结党在官场上都生存不下去。
孙承宗加衔兵部侍郎,受皇命掌管京营,在没有任命总督京营绒政的时候,京营的事他说了算,在叶向高,赵南星,韩旷,刘一璟,周嘉谟等一票大佬纷纷落马的现在,他就是现下东林残存官员的旗帜了。
朱由校的突然发言,让朝臣纷纷带着疑惑和震惊回去,在路上他们左右讨论,也得不出什么好的策略。皇帝只是说要革新,但怎么个革新法却没有细说,如此一来,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虽然关于革新旧制朝臣们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但有一点他们却一致认同,那就是现在绝对不能去招惹皇帝。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皇帝乎。皇帝一上任你就和他对着干,不怕火烧过来么?
当然,这些只是次要的,明朝的大臣在皇帝面前是出了名的不怕死,有些想要博取声明的巴不得和皇帝顶牛。最最主要的,让现在朝臣不敢冲上去的原因,还是红丸政变,如此兵变谋逆大案,除了开国那几代皇帝,差不多已经有上百年没出这么惊天动地的事了。
谋逆的动静大,处理起来那肯定是血流成河。现在案件还没审理完成,每天锦衣卫的人都忙的脚不沾地,口供那是一摞一摞的,时不时的还会有些人被牵扯进去。
在大案的威胁下,京城百官人人自危,这种时刻,谁敢冲上去跟皇帝顶牛?不怕第二天就有锦衣卫上面,说你牵扯到红丸政变中,拿你下狱?年轻皇帝这从兵变中杀出来的铁血性子,搞不好还真会这么做。
红丸政变现在就如同悬在百官头顶上的利刃,随时可能落下,谋逆大案一天不结案,百官中一天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对阻力。就如同某些穿越小说当中,穿成崇祯的人,魏忠贤始终拖着不杀,给朝臣制造压力。
当然,朱由校现在是没想明白,他现在巴不得案子早点结了,他好腾出人力来去干其他事情。
“如此多事之秋,这官啊,怕是不好当喽!”有的官员回望了宫城一眼,悠悠的发出这样的声音。旁边的官员纷纷点头,一时间心有戚戚焉。
其他几个党派的人没有讨论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孙承宗这边却有些不一样。他毕竟当过朱由校一段时间的老师,和他有过深入的交流及解除,虽然朱由校后来安静下来,减少了和他的解除,但每个月总能见上那么一两面。
因此,在文官中,孙承宗所说自己对新皇帝的了解自认第二的话,无人敢认第一。当那些年轻的东林党残存者聚拢过来时,他说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诸君不用心忧,陛下素有大才,心怀天下,人虽年轻,经验有所欠缺,但能力卓著且少年老成,不是鲁莽之人,不会出什么大错的。”孙承宗笑了笑,宽慰起众人来。
“且诸君为何加入东林党,不就是眼见世道愈发艰难,百姓流离困苦么?今东林流毒已被陛下一扫而光,剩下皆是心忧国家的正值之辈,此际不正是你我奋发之时刻么?我劝诸君抛弃以往大言欺人之恶习,多行实物,陛下最喜干实事之人。”孙承宗说完,拱拱手便走了。
原地只留下了一群被他说得热血沸腾的年轻人。
没有牵连到谋逆大案的东林人士都是些官小位卑的新晋官员,他们刚刚踏入仕途,满心抱负,欲匡扶社稷,做出一番功业。对于这样心忧国事的年轻人,东林党澄清朝政的口号和正值的招牌很有吸引力。
也正是因为他们还有抱负,孙承宗的话才更加的触动他们让他们深思。尤其是杨涟和左光斗,更是皱眉凝思,一副若有所得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