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妖小说网 > 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 > 第7章 文韬——学治国用人之道 (5)
第7章 文韬——学治国用人之道 (5)
推荐阅读: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最新章节!
海尔之所以能发展这么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瑞敏积极开发、利用人才。海尔集团有5万员工,文化层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张瑞敏眼里,他们个个都是人才。公司文化倡导要挖掘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合力。海尔刚刚提出“人人都是人才”这一口号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反应。很多普通员工认为自己学历不高,“人才”二字跟自己根本不靠边,所以没有放在心上。对于这一点,张瑞敏早有预料。为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他便把一个工人发明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用这位工人的名字命名。这件事在员工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很快地,员工中间形成了技术革新的风气。“人人都是人才”这句话说得没错,作为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下属的潜能开发出来,为企业所用。
海尔创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海尔人人有份。在海尔,人人平等,凡是在海尔工作过的职工,都应当承认他的老板身份,即便已经过世,他应当享有的那部分权益还可以由其子女继承。
在海尔,没有身份贵贱、年龄大小、资历长短之分,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技能、活力、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能力的普通员工可以升迁为管理人员,平凡而有才华的工人也可以走上领导岗位。任全晓就曾是一名农民临时工,因为他勤劳肯干,勤于钻研技术,最终晋升为车间主任。他说,“是海尔的用人机制给了我实现自己价值的上升空间。”
正如张瑞敏所说:成功的企业离不开资金、技术和设备等生产要素,但不等于说拥有了这一切的企业就是成功的企业。为什么?这里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人,充满活力和追求卓越的人。在他看来,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创造一种机制,能不能营造一种氛围,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守土第七:凡事皆有法可循,仁义为先
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①,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②,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③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④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世也。”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⑥。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①无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于土山之上,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
②彗:曝晒。
③荧荧:极其微弱的火光。
④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⑤利器:这里引申为国家权力。
⑥纪:纲纪,基本原则、准则。
文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守卫国土呢?”
太公答道:“不能疏远宗族,不能怠慢民众,要安抚左右近邻,并控制天下四方。不要把治国大权交给别人,如果把治国大权交给别人,君主就会失去自己的威信。不要挖掘沟壑去堆积土丘,更不要舍本逐末。太阳正午时,要抓紧时机曝晒;拿起了刀子,就要抓紧时间宰割;手执斧钺,则要抓紧时机征伐。如果在正午阳光充足的时候不曝晒,就会丧失这个时机;如果拿起刀子却不宰割,就会丧失最佳时机;手执斧钺却不杀敌,敌人就会乘虚而入。不堵塞涓涓细流,它们就会汇成滔滔江河。不扑灭微弱的火星,它们就会酿成熊熊烈火,让人无可奈何。不采摘刚萌芽的两片嫩叶,就会使得最终必须用斧钺去砍伐它。所以,君主必须努力使国家变得富足,因为如果国家不富足就不能够实行仁政,不实行仁政就不能够团结宗亲。而疏远了自己的宗亲,君主就会受害,失去了自己的民众,君主就会失败。不要把统御国家的权力交给别人,因为如果把统治权交给别人,君主就会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终。”
文王问道:“那什么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民众,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民众,国家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大家就会欢喜。这就是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根据自己的体察顺应常理地去处理事务。对于顺应自己的人,要施予恩惠并对其加以任用;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就可以动用武力给予消灭。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就会和睦而顺服了。”
本节论述的是保守政权的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对内“无疏其亲,无怠其众”;二,对外“抚其左右,御其四旁”;三,在政治上“无借人国柄”,防微杜渐;四,在经济上富国殷民。接着进一步说明了疏亲、失众以及“借人利器”的危害。最后指出,应该仁义、敬众、合亲,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和服”的目的。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这个观点是本节反复强调的。历史上因外戚宦官专权从而导致朝代衰亡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东汉初期,为了防止外戚、宦官专权,皇帝对他们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到了东汉中叶的时候,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只有依靠母后临朝辅政。而皇太后又大多依靠自己的家族,这样皇帝的权力就落到了外戚的手里。等小皇帝长大了,懂得了权力的重要性,就开始和外戚争抢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为了摆脱外戚势力的控制,他们只有依靠身边的宦官,铲除异己。于是又出现了大权落入宦官手里的现象。其实不管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专权,真正的实权都没有落到皇帝手里。而拥有大权的外戚和宦官则是飞扬跋扈,任人唯亲,卖官鬻爵,打击忠良之士,由此就使得东汉朝廷极其腐败。
在东汉顺帝到桓帝的二十余年间,梁商、梁冀父子相继掌权,外戚势力达到顶峰。梁冀是个凶狠残暴的人,有一次,九岁的小质帝和他开玩笑,说他是“跋扈将军”,他一生气就将质帝毒死,然后立他的妹夫刘志为桓帝,那时刘志年仅十五岁。桓帝即位以后,朝廷大权都由梁冀掌握着,桓帝根本不能干预,百官更是惧怕梁冀,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梁冀之所以这么有恃无恐,是因为他的两个妹妹分别做了皇太后和皇后。后来,他的两个妹妹相继死去,他失去了靠山。这时,对他心怀不满的桓帝也长大了,就与身边的几个宦官合谋,消灭了梁氏势力。
梁氏势力消灭后,东汉依旧不太平,皇帝也依旧没有掌权,权力又落入了宦官的手里。帮助桓帝诛灭梁氏的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便在同日被封侯,另外还有一些小宦官也被加官晋爵。这些人比梁冀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公开贪污受贿,搜刮财富,敲诈勒索,广求珍宝,穷奢极欲。他们竞相修建华丽的宅第,任意搜刮民财。单超等五个宦官和他们的亲属“虐遍天下”,使得民不堪命。人们痛恨地称呼他们为“左回天”“徐卧虎”“具独坐”“唐两堕”等。东汉朝廷在他们的掌控下,变得更加乌烟瘴气,黑暗混乱。
就这样,国家权力在外戚和宦官的手中不停轮转,这种恶性循环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
守国第八: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②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
⑥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发,孕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正大光明。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缘由、圣贤治国的道理,以及民心转变的根源。”
于是文王斋戒七天,并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而民众则由圣贤治理。春天的规律是孕育,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生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储藏,万物都潜伏不动。万物成熟就应收获,收获之后则又会重新孕育。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圣人效法这一自然规律,并以其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而天下动乱时,仁人圣君就会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
“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的地位作用非常重大。他依照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一旦民心不定,就是动乱发生的契机。如果出现这种契机,天下的权力之争夺得失必然会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时,便公开进行讨伐。圣人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恢复正常时,圣人既不会进而争功,也无须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在这一节中,周文王和姜太公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做才能治理和保卫好国家。文中总结了保家卫国的方法,甚至把这些方法提升到“道”的境界和高度,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效法自然,契合天命,在天下动乱之时懂得“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的道理,那么身为治政者,不用整日“案牍之劳形”就可以使“天下和之”,从而守卫和拓展自己的疆土了。
西汉宣帝在位时,他有一名贤相叫做丙吉,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暮春的一天,丙吉带着几个随从,坐着马车外出办事。路上,他看见几个人在打架,打得血流不止,惨不忍睹。对此,丙吉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儿,他看见一个农民赶着一头牛走路,那头牛步履蹒跚,不停地喘着气,好像非常累的样子。丙吉马上下车,走到农夫面前,问道:“这头牛走了几里路了?”农夫回答:“根本没走多远,这畜生就成这样了,我看它是偷懒。”说着在牛的背上抽了一鞭子。
丙吉身旁一个下属官吏对他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他问道:“下官斗胆问大人一句,刚才您看见有人打得头破血流,都快死人了,您却不在意。现在看见一头牛,您却表示奇怪。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反而去问,这样做真的让人非常费解。”
丙吉笑着回答:“你有所不知。百姓打架斗殴,是长安令、京兆尹的责任,我只需要到时候考查他们的政绩,有功就赏、有罪就罚就可以了,这些事情不需要我亲自去过问。我作为丞相,关心的应该是国家大事,街头斗殴的小事情不是我该管的,这些事情都应该由地方官吏去管理。可是牛的事情就不同了,现在是暮春,天气不会很热,牛还没走多久就喘气,可能是节气失调的征兆。三公的职位是调和阴阳,我因为职权所在,所以很担忧,必须问个清楚。”下属听了他的话以后,对他的做法十分佩服。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顺应规律做好自己的工作,其他的顺其自然即可。做事情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应规律,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做事不遵循“道”,必然会被历史淘汰,元朝统治的结束就证明了这一点。
元末,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那时,“里人乏食,草木为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朝廷上下一团混乱,政治黑暗。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借机施行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土地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人民根本没有土地。然而,他们还对这些没有土地的人民横征暴敛。这样就激化了阶级矛盾,各地反对朝廷的起义不断爆发。
海尔之所以能发展这么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瑞敏积极开发、利用人才。海尔集团有5万员工,文化层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张瑞敏眼里,他们个个都是人才。公司文化倡导要挖掘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合力。海尔刚刚提出“人人都是人才”这一口号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反应。很多普通员工认为自己学历不高,“人才”二字跟自己根本不靠边,所以没有放在心上。对于这一点,张瑞敏早有预料。为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他便把一个工人发明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用这位工人的名字命名。这件事在员工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很快地,员工中间形成了技术革新的风气。“人人都是人才”这句话说得没错,作为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下属的潜能开发出来,为企业所用。
海尔创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海尔人人有份。在海尔,人人平等,凡是在海尔工作过的职工,都应当承认他的老板身份,即便已经过世,他应当享有的那部分权益还可以由其子女继承。
在海尔,没有身份贵贱、年龄大小、资历长短之分,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技能、活力、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能力的普通员工可以升迁为管理人员,平凡而有才华的工人也可以走上领导岗位。任全晓就曾是一名农民临时工,因为他勤劳肯干,勤于钻研技术,最终晋升为车间主任。他说,“是海尔的用人机制给了我实现自己价值的上升空间。”
正如张瑞敏所说:成功的企业离不开资金、技术和设备等生产要素,但不等于说拥有了这一切的企业就是成功的企业。为什么?这里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人,充满活力和追求卓越的人。在他看来,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创造一种机制,能不能营造一种氛围,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守土第七:凡事皆有法可循,仁义为先
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①,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②,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③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④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世也。”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⑥。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①无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于土山之上,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
②彗:曝晒。
③荧荧:极其微弱的火光。
④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⑤利器:这里引申为国家权力。
⑥纪:纲纪,基本原则、准则。
文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守卫国土呢?”
太公答道:“不能疏远宗族,不能怠慢民众,要安抚左右近邻,并控制天下四方。不要把治国大权交给别人,如果把治国大权交给别人,君主就会失去自己的威信。不要挖掘沟壑去堆积土丘,更不要舍本逐末。太阳正午时,要抓紧时机曝晒;拿起了刀子,就要抓紧时间宰割;手执斧钺,则要抓紧时机征伐。如果在正午阳光充足的时候不曝晒,就会丧失这个时机;如果拿起刀子却不宰割,就会丧失最佳时机;手执斧钺却不杀敌,敌人就会乘虚而入。不堵塞涓涓细流,它们就会汇成滔滔江河。不扑灭微弱的火星,它们就会酿成熊熊烈火,让人无可奈何。不采摘刚萌芽的两片嫩叶,就会使得最终必须用斧钺去砍伐它。所以,君主必须努力使国家变得富足,因为如果国家不富足就不能够实行仁政,不实行仁政就不能够团结宗亲。而疏远了自己的宗亲,君主就会受害,失去了自己的民众,君主就会失败。不要把统御国家的权力交给别人,因为如果把统治权交给别人,君主就会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终。”
文王问道:“那什么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民众,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民众,国家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大家就会欢喜。这就是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根据自己的体察顺应常理地去处理事务。对于顺应自己的人,要施予恩惠并对其加以任用;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就可以动用武力给予消灭。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就会和睦而顺服了。”
本节论述的是保守政权的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对内“无疏其亲,无怠其众”;二,对外“抚其左右,御其四旁”;三,在政治上“无借人国柄”,防微杜渐;四,在经济上富国殷民。接着进一步说明了疏亲、失众以及“借人利器”的危害。最后指出,应该仁义、敬众、合亲,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和服”的目的。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这个观点是本节反复强调的。历史上因外戚宦官专权从而导致朝代衰亡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东汉初期,为了防止外戚、宦官专权,皇帝对他们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到了东汉中叶的时候,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只有依靠母后临朝辅政。而皇太后又大多依靠自己的家族,这样皇帝的权力就落到了外戚的手里。等小皇帝长大了,懂得了权力的重要性,就开始和外戚争抢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为了摆脱外戚势力的控制,他们只有依靠身边的宦官,铲除异己。于是又出现了大权落入宦官手里的现象。其实不管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专权,真正的实权都没有落到皇帝手里。而拥有大权的外戚和宦官则是飞扬跋扈,任人唯亲,卖官鬻爵,打击忠良之士,由此就使得东汉朝廷极其腐败。
在东汉顺帝到桓帝的二十余年间,梁商、梁冀父子相继掌权,外戚势力达到顶峰。梁冀是个凶狠残暴的人,有一次,九岁的小质帝和他开玩笑,说他是“跋扈将军”,他一生气就将质帝毒死,然后立他的妹夫刘志为桓帝,那时刘志年仅十五岁。桓帝即位以后,朝廷大权都由梁冀掌握着,桓帝根本不能干预,百官更是惧怕梁冀,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梁冀之所以这么有恃无恐,是因为他的两个妹妹分别做了皇太后和皇后。后来,他的两个妹妹相继死去,他失去了靠山。这时,对他心怀不满的桓帝也长大了,就与身边的几个宦官合谋,消灭了梁氏势力。
梁氏势力消灭后,东汉依旧不太平,皇帝也依旧没有掌权,权力又落入了宦官的手里。帮助桓帝诛灭梁氏的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便在同日被封侯,另外还有一些小宦官也被加官晋爵。这些人比梁冀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公开贪污受贿,搜刮财富,敲诈勒索,广求珍宝,穷奢极欲。他们竞相修建华丽的宅第,任意搜刮民财。单超等五个宦官和他们的亲属“虐遍天下”,使得民不堪命。人们痛恨地称呼他们为“左回天”“徐卧虎”“具独坐”“唐两堕”等。东汉朝廷在他们的掌控下,变得更加乌烟瘴气,黑暗混乱。
就这样,国家权力在外戚和宦官的手中不停轮转,这种恶性循环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
守国第八: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②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
⑥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发,孕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正大光明。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缘由、圣贤治国的道理,以及民心转变的根源。”
于是文王斋戒七天,并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而民众则由圣贤治理。春天的规律是孕育,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生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储藏,万物都潜伏不动。万物成熟就应收获,收获之后则又会重新孕育。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圣人效法这一自然规律,并以其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而天下动乱时,仁人圣君就会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
“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的地位作用非常重大。他依照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一旦民心不定,就是动乱发生的契机。如果出现这种契机,天下的权力之争夺得失必然会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时,便公开进行讨伐。圣人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恢复正常时,圣人既不会进而争功,也无须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在这一节中,周文王和姜太公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做才能治理和保卫好国家。文中总结了保家卫国的方法,甚至把这些方法提升到“道”的境界和高度,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效法自然,契合天命,在天下动乱之时懂得“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的道理,那么身为治政者,不用整日“案牍之劳形”就可以使“天下和之”,从而守卫和拓展自己的疆土了。
西汉宣帝在位时,他有一名贤相叫做丙吉,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暮春的一天,丙吉带着几个随从,坐着马车外出办事。路上,他看见几个人在打架,打得血流不止,惨不忍睹。对此,丙吉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儿,他看见一个农民赶着一头牛走路,那头牛步履蹒跚,不停地喘着气,好像非常累的样子。丙吉马上下车,走到农夫面前,问道:“这头牛走了几里路了?”农夫回答:“根本没走多远,这畜生就成这样了,我看它是偷懒。”说着在牛的背上抽了一鞭子。
丙吉身旁一个下属官吏对他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他问道:“下官斗胆问大人一句,刚才您看见有人打得头破血流,都快死人了,您却不在意。现在看见一头牛,您却表示奇怪。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反而去问,这样做真的让人非常费解。”
丙吉笑着回答:“你有所不知。百姓打架斗殴,是长安令、京兆尹的责任,我只需要到时候考查他们的政绩,有功就赏、有罪就罚就可以了,这些事情不需要我亲自去过问。我作为丞相,关心的应该是国家大事,街头斗殴的小事情不是我该管的,这些事情都应该由地方官吏去管理。可是牛的事情就不同了,现在是暮春,天气不会很热,牛还没走多久就喘气,可能是节气失调的征兆。三公的职位是调和阴阳,我因为职权所在,所以很担忧,必须问个清楚。”下属听了他的话以后,对他的做法十分佩服。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顺应规律做好自己的工作,其他的顺其自然即可。做事情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应规律,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做事不遵循“道”,必然会被历史淘汰,元朝统治的结束就证明了这一点。
元末,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那时,“里人乏食,草木为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朝廷上下一团混乱,政治黑暗。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借机施行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土地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人民根本没有土地。然而,他们还对这些没有土地的人民横征暴敛。这样就激化了阶级矛盾,各地反对朝廷的起义不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