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妖小说网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 第4章 三字经(3)
第4章 三字经(3)
推荐阅读: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最新章节!
青[1]赤[2]黄,及黑白,此五色,目[3]所识[4]。
【注释】
[1]青:蓝色。[2]赤:红色。[3]目:眼睛。[4]识:看到、辨别。
【译文】
蓝色、黄色、红色、黑色和白色,这是组成色彩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解读】
这里讲的红、黄、青是美术颜料的三原色,也是消减型的三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那么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这是叠加型的三原色。
酸苦甘[1],及辛[2]咸,此五味,口所含[3]。
【注释】
[1]甘:甜。[2]辛:辣。[3]含:包括。
【译文】
平时我们所吃的食物中,用嘴巴能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解读】
嘴巴之所以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两侧后半部分比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头根部;感受咸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头两侧的前半部分。
膻[1]焦香,及腥朽[2],此五臭[3],鼻所嗅[4]。
【注释】
[1]膻(shān):羊身上发出的气味。[2]朽:物质腐烂后发出的气味。[3]臭:通“嗅”,指气味。[4]嗅:用鼻子闻。
【译文】
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解读】
《三字经》介绍到这里,就已经把人类的情绪、感知觉、视觉、味觉、嗅觉都介绍了,相当于简约版的普通心理学。人类还拥有听觉,可分辨声音的来源远近,触觉则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所以,我们可以聆听一场音乐会,可以感受一幅油画的纹理质感。
宫商角,及徵[1]羽。此五音,耳所取。
【注释】
[1]徵(zhǐ):五音之一。
【译文】
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阶,均可用耳朵听到。
【解读】
我国古代,将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匏[1]土[2]革[3],木石金[4],丝[5]与竹,乃八音。
【注释】
[1]匏(páo):匏瓜,类似葫芦,古代用作乐器。[2]土:粘土,陶土,可做成埙,有六孔,古代一种陶制的乐器。[3]革:皮革,这里指鼓类的革制乐器。[4]金:金属制乐器,如铜锣、铜鼓等。[5]丝:指琴、瑟、琵琶等丝弦类乐器。
【译文】
把乐器按照制造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类(笙等)、粘土类(埙等)、皮革类(鼓等)、木类(祝等)、石类(磬等)、金属类(铜锣等)、丝弦类(琴瑟等)和竹类(笛子等),称为“八音”。
【解读】
现代人也日趋注重音乐教育,甚至运用音乐进行胎教,开展心理治疗活动等,可见音乐的魅力和功效。日本心理学家铃木镇一研究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培养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并著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
曰平上,曰去入[1],此四声,宜调[2]协。
【注释】
[1]平上、去入:发音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2]调:声音和谐。
【译文】
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解读】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学习中国话,掌握阴、平、上、去的变化也是最基本功的要求。中国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设孔子学院,让更多的人学会说优美动听的中国话。
高曾祖[1],父而身[2],身而子[3],子而孙。
【注释】
[1]高曾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2]身:自己,本人。[3]子:儿子。
【译文】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再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解读】
一代接一代,世脉相承,人类的繁衍、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1]族,人之伦[2]。
【注释】
[1]九: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连自己共为九代。[2]伦:序,指尊卑秩序。
【译文】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共九世,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继承关系。
【解读】
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脉的继承关系,更是体现血浓于水的亲情。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而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才能和睦。
父子恩[1],夫妇从[2],兄则友[3],弟则恭[4]。
【注释】
[1]恩:有情义。[2]从:夫对妇顺,妇对夫从。[3]友:友爱。[4]恭:恭敬。
【译文】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解读】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写给子女的信中说,他年轻的时候认为生活就是如何成功立业。直到他的孩子出生,他才发现她们的好奇、淘气和微笑总能照亮他的世界。他开始觉得自己的伟大计划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让她们俩和这个国家的每个孩子都能够拥有追求幸福和实现自我的机会,这就是他竞选总统的原因。家庭是爱的港湾,也是支持人前进的原动力。
长幼序[1],友与朋[2],君则敬[3],臣则忠[4]。
【注释】
[1]长幼序:指年长者和年幼者要有秩序。[2]友与朋:朋友。[3]敬:尊重。[4]忠:忠心,忠诚。
【译文】
年幼者和年长者交往要注意一定的次序;朋友之间,相处应该以诚相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君王要能尊重他的臣子,臣子们对君王也要忠诚。
【解读】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无论是“孔融让梨”还是“桃园三结义”,都是诠释礼义的最好注脚,道德礼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此十义,人所同[1],当顺叙,勿违背[2]。
【注释】
[1]人所同:十义是人伦中的十条准则,应当遵守执行。[2]背:背离、疏忽。
【译文】
上面提到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爱、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十义是人人都应遵守的道德标准,不能违背。
【解读】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大机构,每人都有着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这里提到的“十义”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时至今日这些准则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1]麻,五服终。
【注释】
[1]缌:细麻布。
【译文】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解读】
亲人去世时候,按照亲近程度的不同,服丧者分别穿着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丧服进行不同程度的哀悼。
礼乐射,御[1]书数,古六艺[2],今不具[3]。
【注释】
[1]御:驾驶车马。[2]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技艺。[3]具:齐全。
【译文】
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是古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才能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人能同时具备了。
【解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模式的变化,今天的人不可能再去完全地学习这六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古今都重视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惟书学[1],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2]。
【注释】
[1]书学:研究文字的学问。[2]说文:指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
【译文】
在六艺中,现在只有文字学大家还是推崇的。当一个人识字之后,就可以去学习《说文解字》,对于提升学问是有帮助的。
【解读】
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基础学科,也是深入研究其他学科的工具课。如果一个思想家不能用语言表达思想,一个数学家不能用逻辑表达内容,一个语言学家完全不懂得另一种语言的精妙,那就是“悲剧”了。
有古文[1],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2]。
【注释】
[1]古文、篆(zhuàn)、隶、草:中国文字历史演变当中出现的文字形体样式。[2]乱:搞混淆。
【译文】
我国的文字历史发展经历了古象形文字、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样的演变过程,这一定要记清楚,不能混淆。
【解读】
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这四种字体样式,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写毛笔字。学习写毛笔字,不仅可以锻炼身正、笔正、心正,而且可以了解字的起源和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掘其中的奥妙与智慧。
若[1]广学,惧其繁[2],但略说[3],能知源。
【注释】
[1]若:如果,假如。[2]繁:繁杂。[3]略说:大概掌握。
【译文】
如果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的海洋实在浩瀚繁杂,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能做到大致了解、大体研究,还是能晓得许多基本道理的。
【解读】
在信息更新飞快的时代,掌握所有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掌握的是如何学习和搜索信息的技巧与能力,也就是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更重要。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够理清思路、提纲挈领地抓住问题本质,才能掌握问题的根本所在。
凡训[1]蒙[2],须讲[3]究[4],详训诂[5],明句读[6]。
【注释】
[1]训:训诫,教诲。[2]蒙:如草之初生,比喻幼稚的小孩。[3]讲:讲解。[4]究:考究。[5]诂(gǔ):用通行的话解释。[6]句读(dòu):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文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
【译文】
凡是教导刚入学孩子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让学生读书时知道怎么断句。
【解读】
关于断句的学问有很多典故,如一位卖豆芽的人家里的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乍一看,字都一样,这要怎么读呢?当然是他希望豆芽长(zhǎng)得长(cháng)一点,所以上联读作: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读作: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发音正确,词意清楚,正确划分句子,才能领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1]终,至四书[2]。
【注释】
[1]小学:指南宋朱熹编写学习六艺等基础知识的《小学》。[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译文】
为学必有初始阶段,要打好基础,学完《小学》,再学习“四书”。
【解读】
任何一个专家学者,他的学问都是点滴积累下来的。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才能掌握更深入的知识。做学问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莫以善小而不为”。
论语[1]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2]。
【注释】
[1]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论语》是辑录孔子与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2]善言:孔子和弟子们的高论。
【译文】
《论语》是四书之首,共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书。
【解读】
孔子,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是儒家传教的集大成,包涵儒家思想的精髓,核心内容是如何“做人”及“做人”的道理。更有智者呼吁“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孟子[1]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2]。
【注释】
[1]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这里指《孟子》这本书。[2]仁义:孟子认为人具有恻隐、羞耻、憎恶等天性。
【译文】
孟轲所作《孟子》,全书共分七篇。内容是宣讲品行修养、发扬仁义思想等优良品德的言论。
【解读】
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前文提到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成功与孟母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这里讲述孟子的著作及思想。
作中庸[1],乃孔伋[2],中不偏[3],庸[4]不易[5]。
【注释】
[1]中庸:书名,儒家重要经典。[2]孔伋(jí):孔子的孙子,字子思。[3]偏:偏差。[4]庸:平常。[5]易:改变。
【译文】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平和不变的意思。
【解读】
《中庸》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对于中国人的人生观有极大影响。《中庸》主张个人的修养平和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力求和谐,社会就能由此安定。
作大学[1],乃曾子,自修[2]齐,至平治[3]。
【注释】
[1]大学:“四书”之一,孔子学生曾参著,共十章。[2]修:修身、齐家。[3]平治:指治国、平天下。
【译文】
《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主张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解读】
《大学》中强调品德修养,指出首先要修养个人的品性德行,管好自己的家庭,才可能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平天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青[1]赤[2]黄,及黑白,此五色,目[3]所识[4]。
【注释】
[1]青:蓝色。[2]赤:红色。[3]目:眼睛。[4]识:看到、辨别。
【译文】
蓝色、黄色、红色、黑色和白色,这是组成色彩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解读】
这里讲的红、黄、青是美术颜料的三原色,也是消减型的三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那么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这是叠加型的三原色。
酸苦甘[1],及辛[2]咸,此五味,口所含[3]。
【注释】
[1]甘:甜。[2]辛:辣。[3]含:包括。
【译文】
平时我们所吃的食物中,用嘴巴能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解读】
嘴巴之所以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两侧后半部分比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头根部;感受咸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头两侧的前半部分。
膻[1]焦香,及腥朽[2],此五臭[3],鼻所嗅[4]。
【注释】
[1]膻(shān):羊身上发出的气味。[2]朽:物质腐烂后发出的气味。[3]臭:通“嗅”,指气味。[4]嗅:用鼻子闻。
【译文】
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解读】
《三字经》介绍到这里,就已经把人类的情绪、感知觉、视觉、味觉、嗅觉都介绍了,相当于简约版的普通心理学。人类还拥有听觉,可分辨声音的来源远近,触觉则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所以,我们可以聆听一场音乐会,可以感受一幅油画的纹理质感。
宫商角,及徵[1]羽。此五音,耳所取。
【注释】
[1]徵(zhǐ):五音之一。
【译文】
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阶,均可用耳朵听到。
【解读】
我国古代,将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匏[1]土[2]革[3],木石金[4],丝[5]与竹,乃八音。
【注释】
[1]匏(páo):匏瓜,类似葫芦,古代用作乐器。[2]土:粘土,陶土,可做成埙,有六孔,古代一种陶制的乐器。[3]革:皮革,这里指鼓类的革制乐器。[4]金:金属制乐器,如铜锣、铜鼓等。[5]丝:指琴、瑟、琵琶等丝弦类乐器。
【译文】
把乐器按照制造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类(笙等)、粘土类(埙等)、皮革类(鼓等)、木类(祝等)、石类(磬等)、金属类(铜锣等)、丝弦类(琴瑟等)和竹类(笛子等),称为“八音”。
【解读】
现代人也日趋注重音乐教育,甚至运用音乐进行胎教,开展心理治疗活动等,可见音乐的魅力和功效。日本心理学家铃木镇一研究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培养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并著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
曰平上,曰去入[1],此四声,宜调[2]协。
【注释】
[1]平上、去入:发音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2]调:声音和谐。
【译文】
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解读】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学习中国话,掌握阴、平、上、去的变化也是最基本功的要求。中国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设孔子学院,让更多的人学会说优美动听的中国话。
高曾祖[1],父而身[2],身而子[3],子而孙。
【注释】
[1]高曾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2]身:自己,本人。[3]子:儿子。
【译文】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再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解读】
一代接一代,世脉相承,人类的繁衍、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1]族,人之伦[2]。
【注释】
[1]九: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连自己共为九代。[2]伦:序,指尊卑秩序。
【译文】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共九世,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继承关系。
【解读】
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脉的继承关系,更是体现血浓于水的亲情。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而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才能和睦。
父子恩[1],夫妇从[2],兄则友[3],弟则恭[4]。
【注释】
[1]恩:有情义。[2]从:夫对妇顺,妇对夫从。[3]友:友爱。[4]恭:恭敬。
【译文】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解读】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写给子女的信中说,他年轻的时候认为生活就是如何成功立业。直到他的孩子出生,他才发现她们的好奇、淘气和微笑总能照亮他的世界。他开始觉得自己的伟大计划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让她们俩和这个国家的每个孩子都能够拥有追求幸福和实现自我的机会,这就是他竞选总统的原因。家庭是爱的港湾,也是支持人前进的原动力。
长幼序[1],友与朋[2],君则敬[3],臣则忠[4]。
【注释】
[1]长幼序:指年长者和年幼者要有秩序。[2]友与朋:朋友。[3]敬:尊重。[4]忠:忠心,忠诚。
【译文】
年幼者和年长者交往要注意一定的次序;朋友之间,相处应该以诚相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君王要能尊重他的臣子,臣子们对君王也要忠诚。
【解读】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无论是“孔融让梨”还是“桃园三结义”,都是诠释礼义的最好注脚,道德礼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此十义,人所同[1],当顺叙,勿违背[2]。
【注释】
[1]人所同:十义是人伦中的十条准则,应当遵守执行。[2]背:背离、疏忽。
【译文】
上面提到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爱、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十义是人人都应遵守的道德标准,不能违背。
【解读】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大机构,每人都有着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这里提到的“十义”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时至今日这些准则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1]麻,五服终。
【注释】
[1]缌:细麻布。
【译文】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解读】
亲人去世时候,按照亲近程度的不同,服丧者分别穿着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丧服进行不同程度的哀悼。
礼乐射,御[1]书数,古六艺[2],今不具[3]。
【注释】
[1]御:驾驶车马。[2]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技艺。[3]具:齐全。
【译文】
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是古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才能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人能同时具备了。
【解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模式的变化,今天的人不可能再去完全地学习这六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古今都重视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惟书学[1],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2]。
【注释】
[1]书学:研究文字的学问。[2]说文:指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
【译文】
在六艺中,现在只有文字学大家还是推崇的。当一个人识字之后,就可以去学习《说文解字》,对于提升学问是有帮助的。
【解读】
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基础学科,也是深入研究其他学科的工具课。如果一个思想家不能用语言表达思想,一个数学家不能用逻辑表达内容,一个语言学家完全不懂得另一种语言的精妙,那就是“悲剧”了。
有古文[1],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2]。
【注释】
[1]古文、篆(zhuàn)、隶、草:中国文字历史演变当中出现的文字形体样式。[2]乱:搞混淆。
【译文】
我国的文字历史发展经历了古象形文字、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样的演变过程,这一定要记清楚,不能混淆。
【解读】
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这四种字体样式,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写毛笔字。学习写毛笔字,不仅可以锻炼身正、笔正、心正,而且可以了解字的起源和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掘其中的奥妙与智慧。
若[1]广学,惧其繁[2],但略说[3],能知源。
【注释】
[1]若:如果,假如。[2]繁:繁杂。[3]略说:大概掌握。
【译文】
如果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的海洋实在浩瀚繁杂,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能做到大致了解、大体研究,还是能晓得许多基本道理的。
【解读】
在信息更新飞快的时代,掌握所有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掌握的是如何学习和搜索信息的技巧与能力,也就是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更重要。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够理清思路、提纲挈领地抓住问题本质,才能掌握问题的根本所在。
凡训[1]蒙[2],须讲[3]究[4],详训诂[5],明句读[6]。
【注释】
[1]训:训诫,教诲。[2]蒙:如草之初生,比喻幼稚的小孩。[3]讲:讲解。[4]究:考究。[5]诂(gǔ):用通行的话解释。[6]句读(dòu):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文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
【译文】
凡是教导刚入学孩子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让学生读书时知道怎么断句。
【解读】
关于断句的学问有很多典故,如一位卖豆芽的人家里的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乍一看,字都一样,这要怎么读呢?当然是他希望豆芽长(zhǎng)得长(cháng)一点,所以上联读作: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读作: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发音正确,词意清楚,正确划分句子,才能领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1]终,至四书[2]。
【注释】
[1]小学:指南宋朱熹编写学习六艺等基础知识的《小学》。[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译文】
为学必有初始阶段,要打好基础,学完《小学》,再学习“四书”。
【解读】
任何一个专家学者,他的学问都是点滴积累下来的。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才能掌握更深入的知识。做学问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莫以善小而不为”。
论语[1]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2]。
【注释】
[1]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论语》是辑录孔子与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2]善言:孔子和弟子们的高论。
【译文】
《论语》是四书之首,共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书。
【解读】
孔子,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是儒家传教的集大成,包涵儒家思想的精髓,核心内容是如何“做人”及“做人”的道理。更有智者呼吁“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孟子[1]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2]。
【注释】
[1]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这里指《孟子》这本书。[2]仁义:孟子认为人具有恻隐、羞耻、憎恶等天性。
【译文】
孟轲所作《孟子》,全书共分七篇。内容是宣讲品行修养、发扬仁义思想等优良品德的言论。
【解读】
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前文提到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成功与孟母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这里讲述孟子的著作及思想。
作中庸[1],乃孔伋[2],中不偏[3],庸[4]不易[5]。
【注释】
[1]中庸:书名,儒家重要经典。[2]孔伋(jí):孔子的孙子,字子思。[3]偏:偏差。[4]庸:平常。[5]易:改变。
【译文】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平和不变的意思。
【解读】
《中庸》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对于中国人的人生观有极大影响。《中庸》主张个人的修养平和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力求和谐,社会就能由此安定。
作大学[1],乃曾子,自修[2]齐,至平治[3]。
【注释】
[1]大学:“四书”之一,孔子学生曾参著,共十章。[2]修:修身、齐家。[3]平治:指治国、平天下。
【译文】
《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主张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解读】
《大学》中强调品德修养,指出首先要修养个人的品性德行,管好自己的家庭,才可能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平天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