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农庄计划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做千户最新章节!
第13章 大农庄计划()
不过还有个问题,就算五寨堡的粮田恢复到以前风调雨顺时,粮食产量也是远远不能满足黄来福心目中的需求。
中国几千年来大部分实行的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似的自然经济,五寨堡当然也不例外。
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体,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生产自给为目的,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年复一年重复简单劳动,所得很少,由此造成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
这种自然经济不但生产力落后,而且在自然灾害面前往往无力,单人独户,个人力量总是小的。一遇天灾人祸,人民往往流离失所。
当然,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中国一向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粮食,只能在单位面积上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这就是精耕细作的由来。
五寨堡虽然有许多军户在为黄家种田,但事实上,也还是这种小农似的运作方式,以前风调雨顺时所得在黄来福看来就不多,眼下灾患频繁时就更少了。
不过见识过后世那种大农场,大农庄似的生产方式,黄来福当然不会再用这种自然经济似的生产方式,五寨堡一带地广人稀,正好实行大农庄计划,不说五寨堡,就在这北方九边各地,地广人稀,土地也多得是,而且由于小河时期的灾害,许多良田都废弃了,正好可以利用。
这种大规模农场似的生产方式,是那种小农似的生产方式不能比的,不但可以大大提高粮食等作物产量,而且抗灾害能力远比那些小农似的生产方式强多了。好比后世那些大公司,大工厂,总比一些小家庭工作坊来得生产力强,抗压力大。
就拿不远后的英国来说,1633年时,贵族巴洛的庄园里有57户公簿持有农,耕种庄园土地的2/3以上。另有7名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1/3。但是,这7名资本家所缴的地租数额却接近巴洛庄园地租收入总数的近1/2。16年之后,在同一个庄园,租地农场主增加到10人,共租用庄园土地的42%,所缴地租却占总额的67%。而耕种近58%土地的46户农民,所纳贡赋只有地租总收入的29%。
这就是许多领主热衷于圈地的原因。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就是由于资本家租地而直接促成的。几十年后的英国,大农场或大牧场似的生产方式,就取代了英国以前那种自然式的土地耕作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而且,大规模农场式的生产方式,由于实力雄厚,很容易采取先进的科技,使用新的耕作方法和耕作技术,扩大耕地面积,改良肥料等,提高粮食产量,形成良性循环。
其实在大明朝后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类似的大田庄式经营方式。
明末的一些江南地区,由于土地兼并,有些地主占地上万亩,乃至几十万亩,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商品性农业发展的刺激下和大量脱离土地的劳动力存在的基础上,一些地主的农业经营方式也出现变化,注意起大规模综合经营,以使土地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苏州常熟谭晓的经营方式颇具典型意义。他的经营规模很大,并且获得实际的成功。他雇佣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他将部分土地出租,大部分土地雇工经营。从他数以万计的土地来看,从垦辟、种植到管理,需要的雇工数量是很多的。谭晓庄田中的大部分产物都是投放市场的,空间利用非常巧妙、合理。可以说,这是一处以商品性生产为目的的、立体化经营的农场。
又有万历年间的潘允端,在他田庄拥有的一、二千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雇工经营。种植的作物品种也是多样,包括稻、麦、豆、菜子、棉花、蔬菜,以及西瓜、枣、桃、柿、樱桃、桔、李、梅、香圆等果品,木樨、桂花、梅花、牡丹、蔷薇、竹、柏、松、冬青、桧、棕榈等花木。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部分产品投放市场。也是一处典型的大农场式经营。
不过这种大农场式经营现象只是少数,在当时的大明朝,自然经济还是占了决对地位,特别是在北方一带,更是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主导,在几十年中的小冰河灾害中,被摧残得体无完肤。
说起来,在中国的几千年农业生产中,曾有很长时间远远领先于西方各国。
中国在战国时便实行了复种轮作,而欧洲,直到18世纪30年代,才在英国出现轮作制。
中国最早普遍使用的施肥技术是在战国时期。欧洲直到公元10~11世纪,才开始在农田施肥。
中国最迟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采用分行栽培作物与精细除草的方法。但在欧洲,到公元18世纪才采用这些农耕方法。
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发明的多管种子条播机耧车,而西方直到公元16世纪还没有条播机,种子要用手来点播。
中国很早地摆脱了劣犁的束缚,而西方几千年来,一直使用一种效率极低,消耗体力极大的方式犁地,造成对人的时间与精力的最大浪费。
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才知道有犁壁这种东西,带有壁的中国犁在公元17世纪时由荷兰海员带回欧洲。到公元18世纪70年代,它是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西方设计者在其后的几十年间对这种犁进行了革新,产生了近代犁,它是对我国的犁进行多次改进的结果,也是导致欧洲农业革命的极重要因素。
当然,在古代西方,也有一些农业技术,是足以称道的,比如说马耕。
以牛马的特点,比较牛耕和马耕的投入成本及产出等,马耕的利益是远大于牛耕的。用马来作为耕种的畜力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耕作方式在欧洲相当的普遍,但在中国却只是偶尔使用马耕,虽说在汉代时,中国便出现了马耕技术。
说起来,促使西方马耕流行的轭挽正是从中国传入,遗憾的是,在中国马耕却没有普及开来。这就好像壁犁源于中国,却传到欧洲后导致农业革命一样。
马耕在中国没有普及,原因很多。不过不管怎么说,马耕在大农场的经营上,在旱地的使用中,优势是明显的,黄来福要搞大农场,这马耕的使用,他当然不会放过。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都比西方发达,传入西方的科技无数,但最终还是西方产生了农业革命,进而促进了工业革命,使西方产生了众多的世界强国,而中国却没有。不管原因是什么,黄来福出现在这个时代,历史,将会不同。
黄来福拜别了堂屋中的一干人,回自己屋中查电脑准备去了。他准备在这农闲的时候,将一些准备工作做好,这样开了春,就好大显身手。
望着黄来福背影,黄思豪微微一笑,神情欣慰。顾千户也是抚须微笑,自己的女婿有才能,有上进心,他自然满意。
杨管家恭敬对黄思豪笑道:“少爷出去游历一趟后,人倒是变了不少,老奴这里要恭喜老爷了!”
黄思豪满意地道:“这也是祖上有灵啊,看来以后黄家的光大,就要看福儿的了!”
只有顾云娘撇了撇嘴,心想:“这黄来福怎么变了一个人似的。”
第13章 大农庄计划()
不过还有个问题,就算五寨堡的粮田恢复到以前风调雨顺时,粮食产量也是远远不能满足黄来福心目中的需求。
中国几千年来大部分实行的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似的自然经济,五寨堡当然也不例外。
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体,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生产自给为目的,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年复一年重复简单劳动,所得很少,由此造成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
这种自然经济不但生产力落后,而且在自然灾害面前往往无力,单人独户,个人力量总是小的。一遇天灾人祸,人民往往流离失所。
当然,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中国一向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粮食,只能在单位面积上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这就是精耕细作的由来。
五寨堡虽然有许多军户在为黄家种田,但事实上,也还是这种小农似的运作方式,以前风调雨顺时所得在黄来福看来就不多,眼下灾患频繁时就更少了。
不过见识过后世那种大农场,大农庄似的生产方式,黄来福当然不会再用这种自然经济似的生产方式,五寨堡一带地广人稀,正好实行大农庄计划,不说五寨堡,就在这北方九边各地,地广人稀,土地也多得是,而且由于小河时期的灾害,许多良田都废弃了,正好可以利用。
这种大规模农场似的生产方式,是那种小农似的生产方式不能比的,不但可以大大提高粮食等作物产量,而且抗灾害能力远比那些小农似的生产方式强多了。好比后世那些大公司,大工厂,总比一些小家庭工作坊来得生产力强,抗压力大。
就拿不远后的英国来说,1633年时,贵族巴洛的庄园里有57户公簿持有农,耕种庄园土地的2/3以上。另有7名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1/3。但是,这7名资本家所缴的地租数额却接近巴洛庄园地租收入总数的近1/2。16年之后,在同一个庄园,租地农场主增加到10人,共租用庄园土地的42%,所缴地租却占总额的67%。而耕种近58%土地的46户农民,所纳贡赋只有地租总收入的29%。
这就是许多领主热衷于圈地的原因。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就是由于资本家租地而直接促成的。几十年后的英国,大农场或大牧场似的生产方式,就取代了英国以前那种自然式的土地耕作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而且,大规模农场式的生产方式,由于实力雄厚,很容易采取先进的科技,使用新的耕作方法和耕作技术,扩大耕地面积,改良肥料等,提高粮食产量,形成良性循环。
其实在大明朝后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类似的大田庄式经营方式。
明末的一些江南地区,由于土地兼并,有些地主占地上万亩,乃至几十万亩,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商品性农业发展的刺激下和大量脱离土地的劳动力存在的基础上,一些地主的农业经营方式也出现变化,注意起大规模综合经营,以使土地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苏州常熟谭晓的经营方式颇具典型意义。他的经营规模很大,并且获得实际的成功。他雇佣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他将部分土地出租,大部分土地雇工经营。从他数以万计的土地来看,从垦辟、种植到管理,需要的雇工数量是很多的。谭晓庄田中的大部分产物都是投放市场的,空间利用非常巧妙、合理。可以说,这是一处以商品性生产为目的的、立体化经营的农场。
又有万历年间的潘允端,在他田庄拥有的一、二千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雇工经营。种植的作物品种也是多样,包括稻、麦、豆、菜子、棉花、蔬菜,以及西瓜、枣、桃、柿、樱桃、桔、李、梅、香圆等果品,木樨、桂花、梅花、牡丹、蔷薇、竹、柏、松、冬青、桧、棕榈等花木。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部分产品投放市场。也是一处典型的大农场式经营。
不过这种大农场式经营现象只是少数,在当时的大明朝,自然经济还是占了决对地位,特别是在北方一带,更是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主导,在几十年中的小冰河灾害中,被摧残得体无完肤。
说起来,在中国的几千年农业生产中,曾有很长时间远远领先于西方各国。
中国在战国时便实行了复种轮作,而欧洲,直到18世纪30年代,才在英国出现轮作制。
中国最早普遍使用的施肥技术是在战国时期。欧洲直到公元10~11世纪,才开始在农田施肥。
中国最迟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采用分行栽培作物与精细除草的方法。但在欧洲,到公元18世纪才采用这些农耕方法。
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发明的多管种子条播机耧车,而西方直到公元16世纪还没有条播机,种子要用手来点播。
中国很早地摆脱了劣犁的束缚,而西方几千年来,一直使用一种效率极低,消耗体力极大的方式犁地,造成对人的时间与精力的最大浪费。
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才知道有犁壁这种东西,带有壁的中国犁在公元17世纪时由荷兰海员带回欧洲。到公元18世纪70年代,它是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西方设计者在其后的几十年间对这种犁进行了革新,产生了近代犁,它是对我国的犁进行多次改进的结果,也是导致欧洲农业革命的极重要因素。
当然,在古代西方,也有一些农业技术,是足以称道的,比如说马耕。
以牛马的特点,比较牛耕和马耕的投入成本及产出等,马耕的利益是远大于牛耕的。用马来作为耕种的畜力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耕作方式在欧洲相当的普遍,但在中国却只是偶尔使用马耕,虽说在汉代时,中国便出现了马耕技术。
说起来,促使西方马耕流行的轭挽正是从中国传入,遗憾的是,在中国马耕却没有普及开来。这就好像壁犁源于中国,却传到欧洲后导致农业革命一样。
马耕在中国没有普及,原因很多。不过不管怎么说,马耕在大农场的经营上,在旱地的使用中,优势是明显的,黄来福要搞大农场,这马耕的使用,他当然不会放过。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都比西方发达,传入西方的科技无数,但最终还是西方产生了农业革命,进而促进了工业革命,使西方产生了众多的世界强国,而中国却没有。不管原因是什么,黄来福出现在这个时代,历史,将会不同。
黄来福拜别了堂屋中的一干人,回自己屋中查电脑准备去了。他准备在这农闲的时候,将一些准备工作做好,这样开了春,就好大显身手。
望着黄来福背影,黄思豪微微一笑,神情欣慰。顾千户也是抚须微笑,自己的女婿有才能,有上进心,他自然满意。
杨管家恭敬对黄思豪笑道:“少爷出去游历一趟后,人倒是变了不少,老奴这里要恭喜老爷了!”
黄思豪满意地道:“这也是祖上有灵啊,看来以后黄家的光大,就要看福儿的了!”
只有顾云娘撇了撇嘴,心想:“这黄来福怎么变了一个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