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霍恩又去哪了?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王牌导演最新章节!
作为霍恩家的小女儿,丽莎很难有机会进入影院观看姐姐,塔玛拉·霍恩执导的电影。
因为那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限制级,丽莎年龄不够。
《大新闻》是丽莎极少数可以进入影院观看的电影,上一次她得以进入影院观看的是《拥抱》,一部讲述失去双臂的少年追逐钢琴梦想的故事。
因为姐姐的关系,她得以拿到了电影院最好的位置,这让她的朋友羡慕不已。
他们纷纷询问丽莎是从哪里搞到的,要知道《大新闻》的首映票非常紧俏,很早就宣告售罄。
丽莎笑而不语,她已经过了时时刻刻炫耀哥哥姐姐的年龄,她的朋友只有极少数知道她的姐姐是大名鼎鼎的塔玛拉·霍恩。
和那些傻乎乎站在影院布置的红毯两边,时不时尖叫一声的影迷不同,丽莎没有选择在红毯外面等待明星,而是提前半个小时进入放映厅,一边玩儿手机游戏,一边等待电影上映。
因为嘉宾阵容她今天上午吃早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都是她见过的。
没有什么新鲜感。
丽莎听到外面撕心裂肺的尖叫声,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骄傲感。
“啊啊啊啊啊——”影院外,又是一声女高音,丽莎一边玩着手游版《黑暗将逝》,一边在心里吐槽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家伙。
——啧,太不淡定了!
等到大部队陆陆续续入场,丽莎的游戏已经过了一关了。
电影如想象一般好看,哪怕有段时间朝夕相处,丽莎依然觉得姐姐是个神奇的人,没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看到塔玛拉执导的喜剧片。
要知道大姐几乎没有什么幽默感,生活中一丝不苟,脸上也没什么表情,用安德烈的话就是,塔玛拉无时无刻不再藐视着他们这些凡人,若是她的眼睛能写字,出来的一定是“你们这群蠢货”!
《大新闻》有点像中东版的《格列佛游记》,讲述了一个叫狄奥的记者和他名叫文森特的搭档在中东一路的见闻。
一开始两人的计划是深入到恐怖组织的内部,然后将那里的一切拍下来,炮制一起震惊世界的大新闻。
没想到一路阴差阳错,几番和死神擦肩而过,当两人想要平安回家,却误打误撞真的进入恐怖组织内部,并如他们臆想中的一样,做了一次英雄。
和有些奇幻色彩的《格列佛游记》不同,掉和文森特并没有去那么多怪异的国家,也没有那么玄幻的经历,他们的见闻并非大人国小人国,而是一场场因为战争带来的悲喜剧。
两个人自始至终,都履行着他们记者和摄影师的任务,又或者说,两个人非常符合大众对于记者和摄影师这两个职业的想象。
狄奥一路上不停的问东问西,文森特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放下他手上的那个微型摄像机。
之前影评人有认为,在《大新闻》中,马修·卡索维茨和吉姆·布劳德本特贡献了他们成名以来最好的演技,并非只是为电影造声势。
马修作为导演,虽然并未出演过多少电影,但是他在电影中的表现一直都是可圈可点的,吉姆·布劳德本特就更不用说了,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演员。
两人的表演非常自然,就像他们原本就狄奥和文森特。
这是一种全然忘记自我,返璞归真的表演方式,及时是最苛刻的影评人,也无法对二人的表现有所挑剔。
除此之外,电影启用了一批毫无表演经验的普通人,这些人的本色演出,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可信度。
很多时候,喜剧都很容易让观众觉得浮夸和不真实,怎么让喜剧片既有纪实片的真实感,又不失原本的幽默,是很多喜剧大师研究的课题。
这个看似很难的问题,却在《大新闻》中得到了解决,这部现实感很强的电影,几乎每隔十分钟或是更短,就会让观众发出笑声,无论是捧腹大笑还是会心一笑,都证明了电影的成功。
“太搞笑了,我脸有些发麻。”正片结束后,丽莎听到旁边看电影的一个女生对另一个男孩说道。
不过他们话音刚落,电影彩蛋就跳了出来。
丽莎吓了一跳,因为她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姐姐。
“哇,美女!”
“哦,她是谁,好漂亮?”
“你刚才红毯秀看了什么,这部电影的导演!”
“我都没注意,原来导演这么美。”
“身材好棒,好年轻!”
……
丽莎也被银幕上的姐姐惊艳到了,因为电视上,姐姐实在是身材太棒了,前-凸-后-翘,丽莎忍不住思考,这一段什么时候拍的,要知道拍《大新闻》的时候,姐姐还挺着肚子呢,身材肯定没有这么火辣。
《大新闻》的彩蛋让观众在惊喜和赞叹中,结束了他们的观影体验。
电影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在询问朋友“狄奥和文森特的故事是真的吗”?
“彩蛋里的故事是真的吗,马修真的是因为这个出演了《大新闻》?”
“应该不是吧,太夸张了!”
“真有文森特和狄奥这俩个人吗?”
“我看了电影的纪录片,原型是三个人,其中一个是导演本人另一个是她的丈夫,还有一个是她的哥哥,好像蛇头也是有原型的,里面有好多故事都是真的,在纪录片里都有……”
丽莎听着周围人七嘴八舌地讨论剧情,心中升起一股骄傲感。
这可是她姐姐的作品呢。
》》》》》》
“……若说《精神病人》、《拥抱》、《黑暗将逝》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还不足让你承认塔玛拉·霍恩,或许你应该去影院看看《大新闻》,相信,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这个未满三十岁的年轻导演,就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
《大新闻》在法国公映的第一天,《费加罗报》就迫不及待表示了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之情,它几乎占用了一整版面,去介绍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员和团队成员,称赞它的最大的功臣,剧作家、导演塔玛拉·霍恩。
无独有偶,同样对电影称赞有加的,还有由法国语罗马天主教会创办的日报《十字架报》,该报一改之前因各种关系对塔玛拉·霍恩的不喜,破天荒的称赞了这位曾被他们认为“狂傲自大的年轻人”,虽然措辞极为婉约,但文字中表达出的喜爱之情,还是非常明显的,要知道上一次《十字架报》用“出色”一词夸奖塔玛拉·霍恩的电影,还是她十几年前的处女作《牧羊人》。
当然,除了对电影本身的肯定,媒体们谈论《大新闻》的重点还是放在电影里提到的内容上。
战争,难民。
电影有几个场景让观众格外难忘,尤其是两个主人公逃离恐怖分子大本营时,狄奥和男孩的对话。
他们不是救世主,没有办法救出所有的雅兹迪人。
而纪录片中,霍恩也提到了,剧组曾经想要救助一些难民儿童,但是他们的钱对于他们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因为环境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无法改变。
造成这些人流离失所的根本原因,还是战争。
各种各样的战争,有时候那些所谓的正义之战,是否是在打着正义的旗帜,侵占别国的土地,残害他国的百姓?
在电影中,导演借着两位主人公的口,大肆嘲讽了一番美国和北约对叙利亚内政的插手,认为他们本质根本和侵略并无不同。
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导演却给出了一个悲哀的答案,她也不知道。
但导演还是借着两位主人公的口,说出了她自己的观点,“总有一些人打着这样那样的旗号,去做残暴的事情,却不知,这个世界上,最该被清除出去的,最该下地狱的,是他们。”
这种对战争的质疑和对无辜平民的痛心,才是塔玛拉·霍恩隐藏在捧腹大笑的故事后面最深层次的东西。
在移民问题日渐尖锐的欧洲,媒体报道了太多战争引发的人间惨剧,会支持霍恩的观点,也并不奇怪。
当然,除了主流媒体的大肆称赞,网上《大新闻》获得的称赞也不容小觑。
电影中许多经典画面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结合电视四台放映的纪录片,网友们很容易看出电影中那些画面是实景拍摄,哪些是后来搭建的影棚。
——“真不容易,纪录片里全剧组除了吉姆·布劳德本特所有人都吃的很差,布劳德本特为了维持体重,每天都在不停的吃吃吃,那个难民营没有洗手间,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尽量不喝水,我看电影里特意注意了一下马修·卡索维茨的脸,果然和纪录片里的一样,爆皮了,这电影拍得可真是辛苦。”
……
——“那个彩蛋有没有人好奇是怎么拍得,按照事件,塔玛拉·霍恩已经怀孕了,怎么彩蛋里,霍恩身材那么好?”
——“同想知道什么时候拍的?”
——“霍恩身材和脸蛋都没的说,不当明星真实太可惜了!”
……
——“看完电影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威尼斯电影节颁奖晚会上,霍恩的获奖感言那么阴阳怪气,还获得了媒体力挺,这样的水平竟然没有拿到大奖,确实是非常嘲讽。”
——“期待年底欧洲电影奖和明年凯撒。”
》》》》》
今年法国电影质量普遍较高。
十月上映的影片,除了刚刚上映的《大新闻》,最值得期待的大概就是今年第64届戛纳电影节惊喜片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的影片《艺术家》,这部帮助男主角让·杜雅尔丹一举摘得金棕榈影帝桂冠的影片,在《大新闻》横空出世前,一直都是公众心中明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有利的竞争者。
如今两部电影狭路相逢,让影迷倍感焦虑,幸好两部电影的首映时间是错开的,要不然真不知道该看哪部电影好。
不过《大新闻》的影迷丝毫不担心《艺术家》会过来争票房,因为《艺术家》拷贝数量并不大,只是小规模放映,与其担心《艺术家》,还不如关心吕克·贝松监制的动画电影《怪兽在巴黎》,虽然这部电影并不被外界看好,但吕克·贝松个人号召力还是很强的,说不定到时候可以和《大新闻》一较高下。
对于是否会被别的电影抢风头的问题,主演吉姆·布劳德本特在伦敦为即将在英国上映的《大新闻》宣传时霸气表示,“质量过硬的电影是从来不惧竞争的,无论地点是法国还是英国。”
不过,吉姆的这番话并未引起媒体太多的重视,英国媒体左看看右看看,眼睛绕着会场转了一圈,终于忍不住问道:
“塔玛拉·霍恩去哪了?她怎么又不见了。”
作为霍恩家的小女儿,丽莎很难有机会进入影院观看姐姐,塔玛拉·霍恩执导的电影。
因为那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限制级,丽莎年龄不够。
《大新闻》是丽莎极少数可以进入影院观看的电影,上一次她得以进入影院观看的是《拥抱》,一部讲述失去双臂的少年追逐钢琴梦想的故事。
因为姐姐的关系,她得以拿到了电影院最好的位置,这让她的朋友羡慕不已。
他们纷纷询问丽莎是从哪里搞到的,要知道《大新闻》的首映票非常紧俏,很早就宣告售罄。
丽莎笑而不语,她已经过了时时刻刻炫耀哥哥姐姐的年龄,她的朋友只有极少数知道她的姐姐是大名鼎鼎的塔玛拉·霍恩。
和那些傻乎乎站在影院布置的红毯两边,时不时尖叫一声的影迷不同,丽莎没有选择在红毯外面等待明星,而是提前半个小时进入放映厅,一边玩儿手机游戏,一边等待电影上映。
因为嘉宾阵容她今天上午吃早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都是她见过的。
没有什么新鲜感。
丽莎听到外面撕心裂肺的尖叫声,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骄傲感。
“啊啊啊啊啊——”影院外,又是一声女高音,丽莎一边玩着手游版《黑暗将逝》,一边在心里吐槽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家伙。
——啧,太不淡定了!
等到大部队陆陆续续入场,丽莎的游戏已经过了一关了。
电影如想象一般好看,哪怕有段时间朝夕相处,丽莎依然觉得姐姐是个神奇的人,没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看到塔玛拉执导的喜剧片。
要知道大姐几乎没有什么幽默感,生活中一丝不苟,脸上也没什么表情,用安德烈的话就是,塔玛拉无时无刻不再藐视着他们这些凡人,若是她的眼睛能写字,出来的一定是“你们这群蠢货”!
《大新闻》有点像中东版的《格列佛游记》,讲述了一个叫狄奥的记者和他名叫文森特的搭档在中东一路的见闻。
一开始两人的计划是深入到恐怖组织的内部,然后将那里的一切拍下来,炮制一起震惊世界的大新闻。
没想到一路阴差阳错,几番和死神擦肩而过,当两人想要平安回家,却误打误撞真的进入恐怖组织内部,并如他们臆想中的一样,做了一次英雄。
和有些奇幻色彩的《格列佛游记》不同,掉和文森特并没有去那么多怪异的国家,也没有那么玄幻的经历,他们的见闻并非大人国小人国,而是一场场因为战争带来的悲喜剧。
两个人自始至终,都履行着他们记者和摄影师的任务,又或者说,两个人非常符合大众对于记者和摄影师这两个职业的想象。
狄奥一路上不停的问东问西,文森特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放下他手上的那个微型摄像机。
之前影评人有认为,在《大新闻》中,马修·卡索维茨和吉姆·布劳德本特贡献了他们成名以来最好的演技,并非只是为电影造声势。
马修作为导演,虽然并未出演过多少电影,但是他在电影中的表现一直都是可圈可点的,吉姆·布劳德本特就更不用说了,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演员。
两人的表演非常自然,就像他们原本就狄奥和文森特。
这是一种全然忘记自我,返璞归真的表演方式,及时是最苛刻的影评人,也无法对二人的表现有所挑剔。
除此之外,电影启用了一批毫无表演经验的普通人,这些人的本色演出,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可信度。
很多时候,喜剧都很容易让观众觉得浮夸和不真实,怎么让喜剧片既有纪实片的真实感,又不失原本的幽默,是很多喜剧大师研究的课题。
这个看似很难的问题,却在《大新闻》中得到了解决,这部现实感很强的电影,几乎每隔十分钟或是更短,就会让观众发出笑声,无论是捧腹大笑还是会心一笑,都证明了电影的成功。
“太搞笑了,我脸有些发麻。”正片结束后,丽莎听到旁边看电影的一个女生对另一个男孩说道。
不过他们话音刚落,电影彩蛋就跳了出来。
丽莎吓了一跳,因为她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姐姐。
“哇,美女!”
“哦,她是谁,好漂亮?”
“你刚才红毯秀看了什么,这部电影的导演!”
“我都没注意,原来导演这么美。”
“身材好棒,好年轻!”
……
丽莎也被银幕上的姐姐惊艳到了,因为电视上,姐姐实在是身材太棒了,前-凸-后-翘,丽莎忍不住思考,这一段什么时候拍的,要知道拍《大新闻》的时候,姐姐还挺着肚子呢,身材肯定没有这么火辣。
《大新闻》的彩蛋让观众在惊喜和赞叹中,结束了他们的观影体验。
电影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在询问朋友“狄奥和文森特的故事是真的吗”?
“彩蛋里的故事是真的吗,马修真的是因为这个出演了《大新闻》?”
“应该不是吧,太夸张了!”
“真有文森特和狄奥这俩个人吗?”
“我看了电影的纪录片,原型是三个人,其中一个是导演本人另一个是她的丈夫,还有一个是她的哥哥,好像蛇头也是有原型的,里面有好多故事都是真的,在纪录片里都有……”
丽莎听着周围人七嘴八舌地讨论剧情,心中升起一股骄傲感。
这可是她姐姐的作品呢。
》》》》》》
“……若说《精神病人》、《拥抱》、《黑暗将逝》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还不足让你承认塔玛拉·霍恩,或许你应该去影院看看《大新闻》,相信,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这个未满三十岁的年轻导演,就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
《大新闻》在法国公映的第一天,《费加罗报》就迫不及待表示了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之情,它几乎占用了一整版面,去介绍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员和团队成员,称赞它的最大的功臣,剧作家、导演塔玛拉·霍恩。
无独有偶,同样对电影称赞有加的,还有由法国语罗马天主教会创办的日报《十字架报》,该报一改之前因各种关系对塔玛拉·霍恩的不喜,破天荒的称赞了这位曾被他们认为“狂傲自大的年轻人”,虽然措辞极为婉约,但文字中表达出的喜爱之情,还是非常明显的,要知道上一次《十字架报》用“出色”一词夸奖塔玛拉·霍恩的电影,还是她十几年前的处女作《牧羊人》。
当然,除了对电影本身的肯定,媒体们谈论《大新闻》的重点还是放在电影里提到的内容上。
战争,难民。
电影有几个场景让观众格外难忘,尤其是两个主人公逃离恐怖分子大本营时,狄奥和男孩的对话。
他们不是救世主,没有办法救出所有的雅兹迪人。
而纪录片中,霍恩也提到了,剧组曾经想要救助一些难民儿童,但是他们的钱对于他们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因为环境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无法改变。
造成这些人流离失所的根本原因,还是战争。
各种各样的战争,有时候那些所谓的正义之战,是否是在打着正义的旗帜,侵占别国的土地,残害他国的百姓?
在电影中,导演借着两位主人公的口,大肆嘲讽了一番美国和北约对叙利亚内政的插手,认为他们本质根本和侵略并无不同。
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导演却给出了一个悲哀的答案,她也不知道。
但导演还是借着两位主人公的口,说出了她自己的观点,“总有一些人打着这样那样的旗号,去做残暴的事情,却不知,这个世界上,最该被清除出去的,最该下地狱的,是他们。”
这种对战争的质疑和对无辜平民的痛心,才是塔玛拉·霍恩隐藏在捧腹大笑的故事后面最深层次的东西。
在移民问题日渐尖锐的欧洲,媒体报道了太多战争引发的人间惨剧,会支持霍恩的观点,也并不奇怪。
当然,除了主流媒体的大肆称赞,网上《大新闻》获得的称赞也不容小觑。
电影中许多经典画面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结合电视四台放映的纪录片,网友们很容易看出电影中那些画面是实景拍摄,哪些是后来搭建的影棚。
——“真不容易,纪录片里全剧组除了吉姆·布劳德本特所有人都吃的很差,布劳德本特为了维持体重,每天都在不停的吃吃吃,那个难民营没有洗手间,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尽量不喝水,我看电影里特意注意了一下马修·卡索维茨的脸,果然和纪录片里的一样,爆皮了,这电影拍得可真是辛苦。”
……
——“那个彩蛋有没有人好奇是怎么拍得,按照事件,塔玛拉·霍恩已经怀孕了,怎么彩蛋里,霍恩身材那么好?”
——“同想知道什么时候拍的?”
——“霍恩身材和脸蛋都没的说,不当明星真实太可惜了!”
……
——“看完电影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威尼斯电影节颁奖晚会上,霍恩的获奖感言那么阴阳怪气,还获得了媒体力挺,这样的水平竟然没有拿到大奖,确实是非常嘲讽。”
——“期待年底欧洲电影奖和明年凯撒。”
》》》》》
今年法国电影质量普遍较高。
十月上映的影片,除了刚刚上映的《大新闻》,最值得期待的大概就是今年第64届戛纳电影节惊喜片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的影片《艺术家》,这部帮助男主角让·杜雅尔丹一举摘得金棕榈影帝桂冠的影片,在《大新闻》横空出世前,一直都是公众心中明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有利的竞争者。
如今两部电影狭路相逢,让影迷倍感焦虑,幸好两部电影的首映时间是错开的,要不然真不知道该看哪部电影好。
不过《大新闻》的影迷丝毫不担心《艺术家》会过来争票房,因为《艺术家》拷贝数量并不大,只是小规模放映,与其担心《艺术家》,还不如关心吕克·贝松监制的动画电影《怪兽在巴黎》,虽然这部电影并不被外界看好,但吕克·贝松个人号召力还是很强的,说不定到时候可以和《大新闻》一较高下。
对于是否会被别的电影抢风头的问题,主演吉姆·布劳德本特在伦敦为即将在英国上映的《大新闻》宣传时霸气表示,“质量过硬的电影是从来不惧竞争的,无论地点是法国还是英国。”
不过,吉姆的这番话并未引起媒体太多的重视,英国媒体左看看右看看,眼睛绕着会场转了一圈,终于忍不住问道:
“塔玛拉·霍恩去哪了?她怎么又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