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妖小说网 > 东唐再续 > 第009章 神兵初成

第009章 神兵初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东唐再续最新章节!

    韩巨走出茶馆,摸了摸腰间胀鼓鼓的荷囊,哂然一笑,自言自语道:“斗吧,斗吧!兄弟睨墙,我老韩才好落些好处。嘿!李五郎既然遇了神仙,想必对付他这三兄应当不难……只不过,李五郎虽是突然厉害起来了,可那李大郎却也不是省油的灯。算算时日,这大郎也该回了吧?不知道大郎回来,知道五郎这般出息,竟然从鬼门关上把李家一门老小救了回来之后,是后怕呢,感激呢,还是……欲除之而后快呢?有意思,真是有意思啊……”

    韩巨走后不久,李晡也面色阴沉地下了楼来,身边跟着一名油头粉面、约莫二十四五岁的男子,此人乃是李晡身边的一个帮闲,名唤蔡佳。

    这蔡佳原也是富家子弟,虽然不学无术,但偏偏弹得一手好琴。他少年时是个富贵闲人,可惜后来家中出了变故,家道败落,他又无甚谋生的手段,文不成武不就,只好央人辗转自荐到了李晡面前。

    李晡也是富贵闲人一个,平日里流连勾栏瓦肆,对于音律倒也颇有几分心得,见这蔡佳仪表周正,人又“风雅”,顿生好感,便将之留下,学着那些高门贵子的派头,把他当做门下清客,时不时请他抚琴数曲。此二人臭味相投,那蔡佳又是刻意倾心巴结,一来二去,竟然成了莫逆之交。

    方才李晡和韩巨的对话,蔡佳也在另一边也听了个十分,此时见李晡面色阴沉,知道他心中怨怒,便开口道:“三郎何必烦恼,大郎既然近日便回,还怕他回来之后那贱婢卑儿在这区区数日之间能翻出什么浪花不成?”

    李晡摇头道:“蔡兄有所不知,大兄虽然才能出众,又掌握北地贩运大事,深得家父信任。但那贱婢卑儿自小便会装模作样,早已哄得家父以为他是什么实诚君子,此番又可能立下大功,如此家父必然对他更加看重。而大兄自幼嫡长,严厉自傲,哪肯将这贱婢卑儿当作威胁?我只怕大兄对他一时轻忽……以这贱婢母子之伪善阴险,若得了什么机会,突然发动,未必不能打大兄一个措手不及,倘若到了那般地步,我兄弟二人便要追悔莫及了。”

    蔡佳一脸佩服之色,连连点头:“三郎果然天纵奇才,正所谓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如此未雨绸缪,正是正理。只是……眼下那卑儿劣迹未彰,贤昆仲要如何为之,方能使令尊对他厌而恨之,不复再用?”

    “不复再用?这也太便宜他了!这卑儿昨日竟敢趁我心神不宁,指使我做这做那,心中可还有半分尊卑嫡庶之念?便是要不了他的狗命,我也要让他身败名裂,家谱除名!只合如此,方消我心头之恨!”

    李晡说这番话的时候脸色狰狞可怖,蔡佳这个帮闲捧哏都忍不住面色一僵,然后才挤出谄笑,道:“这个……三郎说得极是,这卑儿如此可恶,实是不得不除……”他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一边注意李晡的脸色,一边试探着道:“再者,那卑儿身边的小丫鬟赵颖儿容貌清丽,眼见得再过两年便是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若是那卑儿一直这般受宠下去,这朵花儿怕不迟早要被他摘了去……”

    不提赵颖儿还好,一提赵颖儿,李晡火气更大,恨恨道:“昨日要不是这卑儿还魂,本郎君便是用强也要得偿所愿,直娘贼!……赵颖儿仗着杨氏那贱婢和李曜的庇护,三番五次拒绝本郎君的好意,待我除去这对母子,定要叫她好看!”他一边说着,一边幻想着将赵颖儿那白玉凝脂一般的身体剥得精光,狠狠压在身下挞伐的场景,小腹立即生起一团火,恨不得立刻找个女子发泄一番才算痛快舒畅。

    蔡佳深知李晡为人,一见他的模样便知道他已经动了肾火,便嘿嘿一笑:“听说闻香楼的小玉姑娘昨个还在念叨,说李三郎有好几日没去她那儿坐坐了,莫不是伺候得不好?又说那可也怪不得她,李三郎乃是代州神枪,她那娇花一样的身子,哪里经得住三郎的挞伐?”

    李晡想起那小玉姑娘娇笑玲珑的身子,软绵绵仿佛水做的一般,忍不住咽了口吐沫,复又威风凛凛地道:“小玉姑娘最是知情识趣,某这杆金枪,正该在这等美人儿身上撒欢……不过话又说回来,小玉姑娘那香津妙舌的厉害,可真不是寻常男人能招架得住的……嘿嘿,嘿嘿!”

    蔡佳一脸猥琐和羡慕,连连称是。心里却也嘀咕:“直娘贼,他们李家的男人都长得这般高俊也就罢了,怎的连裤裆里的那货也格外雄壮?这小子整日流连勾栏瓦肆,几年下来居然还这般威猛,也没个纵欲过度之状,真真教人恼火,我怎的就没投个好胎去到他家……”

    --------------------

    雪云低沉,天色渐暗,此时已是黄昏时分。

    李记铁坊中大锤敲打的声音逐渐小了,工匠们辛劳一日,已然各自回家,学徒们开始整理用具,被李曜调来帮工的长工佃户们则在赵三平和徐文溥的指挥下,将没有用尽的一应材料以及今日完成产出的弯刀箭头各自清点存放。

    整个铁坊,只有东边那一进院子,还有些嘈杂喧嚣。

    赵钢和周大锤子两位大师傅各自拿着一柄没有开锋、没有上柄的剑状铁刃,大喝一声,猛然相对劈去!

    锵!

    金铁交鸣,火星四射,两位大师傅都被方才这股劲震得后退了两步。

    “怎样?”

    说话的人语气有些急切,匆匆走近二人身边,这人身材高峻,面容俊朗,不是李曜李正阳又能是谁?

    赵钢和周大锤子都把手中简陋的长剑伸出来,却见周大锤子手中长剑锋刃处崩开半指宽的一个缺口,锋刃倒卷,显然损坏颇重。而赵钢手中的长剑,则只是在锋刃处微微下陷了分毫,显然只要磨一磨便能继续使用。

    赵钢惊讶万分:“五郎所炼之钢果然了得,某家弄铁,凡三十载,自问熟知铁性,方才与周大锤子两兵相交,某手中这钢剑外坚内韧,某可料定,便是再有比某气力更强者斩之,也绝不会摧折……此剑实乃上上之品,若得仔细打磨,便是古之神兵,料也不过如此而已。”

    李曜哈哈一笑,心道:“古之神兵?谁相信古之神兵比后世的合金钢更强,那人一定是仙侠小说看得太多了……我这虽然只是稍微改动灌钢之法炼出的新钢,但这等制造之法却也有改进,两相结合,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以这种原料所制造兵器的整体性能,比苏钢法制造的钢材虽然还有所不如,但对上这时代其他的灌钢,不赢才叫见鬼。”

    他又朝周大锤子望去,周大锤子显得有些气馁,他苦笑着道:“五郎天予之才,某手中的长剑,虽是新制,但却也是某精心细造,方才两相交兵之时,某便觉得剑身不固,若是赵大兄再多使三分劲,某这剑便要当场折了……五郎、赵大兄,且看这剑刃,锋刃翻卷,可见其坚利远不如赵大兄所持之剑,而依赵大兄方才所言,则其韧性也必然不如,如此看来,五郎所制之新剑,当远胜铁坊旧日所制。我李记铁坊所制之兵器,已是当今上选,五郎新剑却可轻易胜之,足可见这新剑实乃天下神兵!”

    李曜朗声一笑:“天下神兵?或许现下倒也可以如此一说,但我心中还有更多改进炼制的想法,一俟我思虑妥当,日后必有更强神兵出现,二位大师傅可以拭目以待!”

    赵钢和周大锤子对望一眼,心中一阵激奋,然后同时生出些许诧异来:“怎的李五郎今日如此自信满满,浑不似他原先那般谨小慎微的模样?”不过想归想,一想到今后还能看到比今日这剑更强的神兵,这两位浸淫钢材铁器数十年的大师傅又不禁心跳加速,那神色,就仿佛久旱逢甘露一般。

    李曜摆摆手:“这两把剑都收了吧,明日化了铁水,再弄些铁石过来,我要造一把钢槊。”

    赵钢奇道:“钢槊?……这马槊若是钢制,只怕无人能用得动啊。”

    李曜微微一笑:“确实少有人能用钢槊,不过节帅麾下勇将,给事帐中李存孝必能用得,他是我代州飞狐人,这把钢槊,便是造了送他的。”

    赵钢便不再问,只是点了点头。

    李曜却又继续道:“钢槊此物,我铁坊从来无有人制,二位在我铁坊手艺最为精湛,而明日,那些学徒想必也该能够自行掌握控火之关要,届时还要请二位过来一展身手。那钢槊甚长,鼓风煽火乃是大事,须得有大力之人方能为之,我瞧憨娃儿颇有气力,明日便让他为二位打个下手,二位意下如何?”

    二人自无不允,周大锤子甚至笑着拍了拍憨娃儿的肩膀,赞道:“憨娃儿这兔崽子,某实深知。吃得比牛多不假,可那力气啊,却也不比牛小!有他鼓风,某可安心。”

    赵钢也点头赞同:“憨娃儿力气甚大,做这等事,正得其所。”

    李曜笑着道:“如此便说定了,时辰不早,二位早些回去歇息吧。”

    赵钢和周大锤子便行礼告辞,李曜拱手相送,待二人出了小院,才回头对憨娃儿道:“憨娃儿,今日制成这剑,你有功劳,许你的腊猪肉,少不了你的,明日我便与厨子去说。”

    憨娃儿喜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傻笑。

    李曜又道:“你今日也吃好睡好,明日制那钢槊,赵周二位的技艺当无差池,剩下的,可就看你鼓风煽火的本事了,要是力气不够,炉温不能稳住,我可是要罚你的。”

    “五郎君,俺省的,要说别的事,俺还不敢乱说,要说力气,俺只要吃饱,谁都不怕!”憨娃儿拍着胸脯保证道。

    李曜轻轻一笑,点了点头:“好,既然你有信心,那就这样吧。去牵了马来,回家了。”

    憨娃儿应了一声,跑着去了。

    --------------------

    “郎君,今晚不看书么?再过两日,西席先生要来查验功课,如今郎君白日里这般忙碌,晚上再不温习一二,届时先生考校起来,万一应对之下有所差池,只怕阿郎不喜。”赵颖儿一如昨日,早已在李曜用餐的时候便在他房间里生了火,此刻见李曜进来,便说了这么一句。

    李曜一怔,才想起自己也算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过唐时科举与明清差异极大,他如今并无什么“功名”在身。要说起来,唐朝科举上承隋制,又别有发展创新,在科举的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但是与明清那种科举,却还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唐代读书人要夺状元,并不像明、清诸朝那样,先经县、州、府三级筛选,再经各省筛选,然后才参加国家级考试。国家级考试又要通过会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复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名义上由皇帝出题的殿试、十来位重臣“公同阅卷”、公推出前十名,由宰相在皇上面前“读卷”,最后由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如此繁复。

    唐代比较自由,一般只在几个大区稍微认真地选拔一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参加“省试”,省试名义上是由尚书省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相当于后来的“会试”,其录取人选与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贡举一人确定。知贡举一般是三年一换的,也有时一年一换,各人的学识、品性、心态不一,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时尚未开考,而名次已定,更有强要状元、自定状元的。各个时代都有黑幕,唐朝也无法独醒。

    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的状元实际最多只相当于明、清的“会元”(会试第一),甚至连会元都不如。因为明、清诸朝科举考试已是主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筛选层次既多且严,参加国家级考试的人数亦远远超出了唐代——唐代应考的举子多则2000人,一般每年1000人左右,而明清读书人参加科举不仅人数则极为庞大,录取比例自然也就很小,而且会元的确定有极严格的程序,一般不是哪一个人说了能算数。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明清的科举就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唐时先进,至少从科目广博上来说,明清对比唐时,那是天差地别。

    隋设科举之时,乃以明经、进士两科取士。唐朝沿袭隋制,并有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国家制度的健全,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兴起,要求提高社会地位,获得参政机会;李唐朝廷用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办法,以此选拔合格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和笼络士人等。

    其考生的来源有从国子监来的“生徒”和经州、县选送的“乡贡”。先由礼部考试录取,再经吏部考以身、言、书、判,合格后始能授官。

    李曜穿越前逛某些历史论坛时,经常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放肆狂喷,就是因为唐时广博开放的科举思想到了明清时节,便被人为地搞得完全走了样。

    既然李曜也是读书人,也有希望去考贡举,那么贡举的一些讲究,就不能不懂。

    唐时的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这种题目后世也有,名字没这么文气,就叫“填空”,大名鼎鼎。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尤其是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一直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这还不算,唐代考试科目又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譬如太宗李世民时期,就有一科考完没有一个通过秀才考试的记录,可见其难度之高,因此秀才科逐渐废弃,这跟明确时节“举人满地走,秀才多如狗”是完全不同的,看官诸君莫要误会了。而俊士科则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十个问题中能答上四个即可合格,李曜一直觉得这个难度似乎不大,在后世这个成绩铁定不及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刚才已经提到过,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可怜兮兮的1%-2%,因此当时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绝非儿戏,那是真的难考。比如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大诗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其中有一名句流传千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可见其喜。

    至于其他,再有: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童子科,十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等等。

    因为如此广博的考试,李曜当初穿越之前便一直感叹:看看人家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多大!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等等,而且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

    他甚至觉得,和那时的科举相比,他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高考,也就不过如此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此一来,考试范围非常广泛,要学的东西也就非常多,不仅儒家,还有道家以及各种经史都考,还有诗词歌赋,并且非常重视策问,也就是考治国方略。李曜觉得,这样的考试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来。而且最最关键的是,常科登试后,还不能向清朝那种,立即就去做官,唐朝贡举考过之后,还必须经吏部的考试,叫选试,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令人纠结的是,这选试也很难,譬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韩愈中进士后,连续三次选试都没有通过,只好去刺史那里做幕僚。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严格的选才制度。

    当然这样的科举,由于考试范围极大,有很多科目又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以至于考试成绩的公正性就难免有些不易确保,因此到了明清时节,为了保证所谓的“公平公正”,便逐渐兴起了八股之风。

    只是李曜对此很是不屑,认为这是因小失大,仅仅因为要一个更标准的答案,就把整个科举取士的初衷都改变了,八股文写得好不好,与能不能治国牧民有什么必然联系?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过此时赵颖儿提到这件事,却让李曜心中一动:“我既然是读书人,以我家现在的实力,活动活动,拿个贡举的名额,应该是再容易不过了。那么我如果去参加科举,是不是可行呢?”

    再一想,还是自己否定了这个想法,不说自己这点水平过不过得了那独木桥,就算过得去了又如何?李唐这个朝廷已经只有十几年的寿命了,自己万一科举高中了,被留在朝中为官,十几年后朱温那老yin棍干出白马之祸的时候,咱这个大好头颅,可不一定保得住!

    他脑子里念头转得极快,想的事情虽然多,但也只是数息时间,既然想明白了不能走科举这条路,便也有了措辞,当下便道:“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怎能成事?眼下我李家大难临头,我身为家中一员,总要以维护家业为己任,至于读书之事,却也不差这几天。这几天我须得保持精力,待铁坊的流水线作业步入正轨,再来温习不迟。”

    --------------------

    PS:唐与明清科举之论,只是无风一家之言,诸君若有不同意见,既可一笑而过,也可在书评区畅所欲言。若能得诸君详作高论以教,诚为幸事。

    另,求收藏啊,求红票啊!

本站推荐:庆余年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重生农媳逆袭神厨狂后官场桃花运医妃惊世宠狐成妃天才嫡女,废材四小姐邪王追妻兽黑狂妃:皇叔逆天宠

东唐再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妖妖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云无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云无风并收藏东唐再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