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战前的情报工作(下)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大明枭臣最新章节!
自此之后,就是明军从麓川撤军后的地名,即在《明史》中有记录的“金沙江”,后来的伊洛瓦底江了。
无论如何,不能让曾经的“金沙江誓约”再次发生,姜榆罔暗下决心。
他从地图上收起心神,抬头注视着多玉:“多玉,龙洞寨到那芒寨的情报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你拿着我的信物,让这位接引——”
姜榆罔取出一块方形的黑玉,上面的图案和秘理院身份证明的笑脸类似,但是除此之外还刻着两个字:“榆罔”。
他一指站在门前的女接引:“——带你去找守观厅的秘书长,告知他,从今日起,茵多基分部关于麓川军动向的情报等级升为最高情报,让他挑选得力人手去帮助你。”
说罢,姜榆罔又吩咐女接引:“你也要去告知神御厅秘书长,联系天上厅,选派专员一同前往茵多基分部。”
“无论用什么方式,要得到麓川军尽可能详细的战略规划,经费不限!”姜榆罔在最后,提高了声量道。
从眼下的情报来估计,麓川军全军人数在四万人左右,其中战兵可能在两万人上下。
而到了正统十四年即将入夏的此时,除了莽古堡之外,孟养城一带有战斗力的士兵不足三千人,客观估计,兵力比应该在一比十左右。
这就是古代时期难以支撑起远程作战的根本原因,就算是发展到巅峰水平的大明,在军事战术,装备和后勤水平都有足够保证的情况下,在地区没有被充分掌控的情况下,军队的消耗将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状态。
连几百年后的世界强国也深受远征中战争泥潭的困扰,而他们还具备一项此时的大明所不具备的能力:后续的人力补充。
麓川之战,明朝调动了数个都指挥使司的兵力极限,已经没有多余的人力可以抽调,就算有,也没有有效组织和投送到战场上的后勤能力。
在这种可怕的长期作战的泥潭中,明军越打越少,麓川军却能不断补充,姜榆罔早就想到了会出现让人难以接受的场面。
而最新的情报则是无情地带来了对这种场面的详细描述。
···································
综合多玉带来的新消息,姜榆罔把这一段时间所得到的关于麓川军集结的情报做了一个整理。
在一张覆盖范围最广的地图上,重新绘制了所有的情报中涉及的点,从和平镇到南马寨,从龙洞寨到那芒寨,还有位于其中的节点叶威寨,麓川军基本上完成了对孟养城大部包围。
整个包围网唯一的缺漏就在于孟养城西南的莽古山脉。
但是仔细分析,与其说这是缺漏,不如说这是麓川军给孟养城明军留好的一条路。
莽古山脉是在交通线附近没错,但是它是在从孟养城南下的交通线附近,而明军最关键的生命线,物资的运输道路,却是从和平镇到叶威寨一线拱卫的通向东北方的道路。
如果孟养城守军被逼朝莽古山脉的西南方撤退,最终将孟养城和东北方的交通线拱手让人,那实际上等于放弃了最重要的物资运输道路。
现在的明军,真的没有能力在孟养城南部的山林里重新开辟出一条通向蛮莫安抚司威远营的道路了。
姜榆罔曾经的计划是在莽古堡设伏来应战麓川军的进攻,但是他显然是低估了麓川军的智慧,在莽古山脉连续受挫后,他们直接果断放弃了从莽古山脉进攻孟养城,将明军一网打尽的策略。
而是选择集结大军强攻孟养城的北部,以抢占孟养城据点,切断明军交通线为目标。到时候,就算明军保存下来了主力部队,也会很快面临物资枯竭的情况。
就算孟养城驻军的物资还足以支撑,江头城前线的十万大军也绝对支撑不下去了。
这是麓川军的绝杀,在曾经的世界线上,在姜榆罔从历史中了解到的世界线上,麓川军最终逼退了明军。
在孟养城外的各个据点上划来划去,推演各种方法,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姜榆罔不喜欢在蜡烛下看东西,所以每当这时都是选择停下来工作,他站起身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看了一眼被各种标注涂的密密麻麻的地图,他不禁有些感慨,自己好像很久没有写过这么多字了。
自从大学毕业后,在外漂泊了七八年,也不算务什么大家眼里的正业,没有多么认真刻苦工作过,遭遇奇遇来到明代后,身边繁杂的事务又多交给几个工匠和阿天。
也是在创建了秘理院并亲自负责,把情报部的工作正式化之后,才又再一次体会到了学生时的专注和忙碌感。
他轻轻地推动了房间一角的书橱处的暗门,暗门后是一条小路,小路尽头是一扇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木门。
姜榆罔从身上摸出来一件白色面具戴上,他推行秘理院使用面具的另一个原因正是为了自己的身份隐藏。
他在现在的莽古堡中可以说是绝对的掌控者,所有人都经过了他的组织管理的重组,在制定的规则下生活着。
居民们视他为从麓川军手下保护他们生命与生活的英雄,各院和军队的部下们中基本上都被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画饼水平所深深折服,相信跟着他将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这种强大的认可与支持之下,说是姜榆罔一个人维系着整座莽古堡也不为过,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成了最关键的人物。
让姜榆罔为之担心的事情是,如果麓川军也了解这一点,很可能会派人来优先解决掉他,而他为了莽古堡的扩张发展,又不可能拒绝来自麓川本地的任何人力。
在这种情况下,混进来什么人物都是有可能的,而秘理院面具的使用,等于变相地为他制造了几十上百个替身。
姜榆罔的形象是什么?一个戴面具的人。而秘理院的每个人,除了在执行潜伏任务时,都是要时刻佩戴面具的,这样一来,除非是很熟悉姜榆罔的人,是无法从中找出到底哪一个人才是姜榆罔。
如果贸然动手,反而会暴露自己。
为了让这种伪装更彻底,姜榆罔还让张大可专门组织造物院中的妇女织工做了一批黑色的长衣,作为秘理院的制服所用,这样一来,就更难分辨了。
································
几个月下来,除了各院之外,军队的发展同样很快。
姜榆罔的“军主”的名号其实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军队,毕竟他同样是军队的直接领袖,因此这个称呼里面也有“军队之主”的意思。
其实在神狩院建立之后,军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是神狩院的下属执行部队;但是神狩院本身的建构就是化身于军队之中的,也可以说神狩院其实就是军队军官的化身。
两者实际上算是进行了一种融合和改编,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从原本的明军编制中脱离出来,而姜榆罔也顺水推舟地对编制进行了变革,无论是原本的小旗总旗的编制,还是后来的扩军时期,作为过渡手段采取的连营的暂时编制,都被新的编制方法所取代了。
不过说到莽古堡军队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麓川军集结对莽古山脉的影响了。
姜榆罔为了莽古堡能得到更多的人力,基本上是只一心清扫莽古堡附近的盗匪和麓川军小股部队,而完全放任麓川军在莽古山脉其他地方的行动。
麓川军渐渐地也明白了莽古堡的态度,只要自己不碰莽古堡势力,那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出手干预。
又加上因为莽古堡的存在,他们无法在莽古山脉建立起真正的据点,所以对莽古山脉其他的聚居地和山寨下手更狠毒,所到之处就是洗劫一空,还要强行抓走可以战斗的青壮年。
只要有人敢反抗,那就将是一场屠杀来立下威势和规矩。
莽古山脉附近驻扎的明军部队又基本上以莽古堡为主心骨,看到莽古堡对此不管不问,自己没有了和麓川军战斗的打算,于是也对麓川军在莽古山的行动作壁上观。
而明军观望,自己又无法长期利用这一带利益的结果,就是无底线的掠夺,很快,一个个选择不加入莽古堡的村寨都在麓川军的比之前残酷数倍的劫掠下纷纷走向破亡。
而盗匪在这种情况下下手更肆无忌惮,小一些的寨子,或者是聚居地,有一些在麓川军和盗匪的反复洗礼下,最终甚至鸡犬不留,莽古堡以外的莽古山,俨然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种情况持续了不到两个月,莽古山各地的村寨无一能继续维持下去,村民们则是四处逃亡,莽古堡成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目的地。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这是姜榆罔的评价。
他在莽古山不是做公益事业的,每一次为了保护当地百姓与麓川军,都要付出莽古堡士兵们生命的代价,而莽古山的住民们,想要获得保护和好的生存环境,就要为莽古堡做出自己的贡献,至少要加入莽古堡,参与到莽古堡的发展中来。
想要作为独立于莽古堡的存在,与莽古堡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就不可能无偿地得到莽古堡的庇护。
姜榆罔也不打算让他们就这么简单的吃上回头草,被莽古堡收留。
秘理院天上厅建立后的第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暗杀所有这些村寨在劫掠中破败后,逃往莽古堡的村民中的头面人物,彻底断绝他们的影响力,尤其是当时带头拒绝加入莽古堡的莽云寨和莽禄寨。
在逃亡的混乱中,任务执行的很顺利,虽然为了避免暴露身份,不能使用火器,但是天上厅的成员基本上都是莽古堡中单兵素质最优秀的战士,依靠弓箭和匕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正统十四年的春末夏初,随着麓川军的集结和因此而来的频繁的活动,莽古山脉中所有其他村寨走向最终的灭亡,莽古堡接收了绝大多数活下来的村民。
最终,莽古堡还是汇聚起来了整个莽古山脉的人力,六月十日,统计人口三千五百余人。
自此之后,就是明军从麓川撤军后的地名,即在《明史》中有记录的“金沙江”,后来的伊洛瓦底江了。
无论如何,不能让曾经的“金沙江誓约”再次发生,姜榆罔暗下决心。
他从地图上收起心神,抬头注视着多玉:“多玉,龙洞寨到那芒寨的情报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你拿着我的信物,让这位接引——”
姜榆罔取出一块方形的黑玉,上面的图案和秘理院身份证明的笑脸类似,但是除此之外还刻着两个字:“榆罔”。
他一指站在门前的女接引:“——带你去找守观厅的秘书长,告知他,从今日起,茵多基分部关于麓川军动向的情报等级升为最高情报,让他挑选得力人手去帮助你。”
说罢,姜榆罔又吩咐女接引:“你也要去告知神御厅秘书长,联系天上厅,选派专员一同前往茵多基分部。”
“无论用什么方式,要得到麓川军尽可能详细的战略规划,经费不限!”姜榆罔在最后,提高了声量道。
从眼下的情报来估计,麓川军全军人数在四万人左右,其中战兵可能在两万人上下。
而到了正统十四年即将入夏的此时,除了莽古堡之外,孟养城一带有战斗力的士兵不足三千人,客观估计,兵力比应该在一比十左右。
这就是古代时期难以支撑起远程作战的根本原因,就算是发展到巅峰水平的大明,在军事战术,装备和后勤水平都有足够保证的情况下,在地区没有被充分掌控的情况下,军队的消耗将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状态。
连几百年后的世界强国也深受远征中战争泥潭的困扰,而他们还具备一项此时的大明所不具备的能力:后续的人力补充。
麓川之战,明朝调动了数个都指挥使司的兵力极限,已经没有多余的人力可以抽调,就算有,也没有有效组织和投送到战场上的后勤能力。
在这种可怕的长期作战的泥潭中,明军越打越少,麓川军却能不断补充,姜榆罔早就想到了会出现让人难以接受的场面。
而最新的情报则是无情地带来了对这种场面的详细描述。
···································
综合多玉带来的新消息,姜榆罔把这一段时间所得到的关于麓川军集结的情报做了一个整理。
在一张覆盖范围最广的地图上,重新绘制了所有的情报中涉及的点,从和平镇到南马寨,从龙洞寨到那芒寨,还有位于其中的节点叶威寨,麓川军基本上完成了对孟养城大部包围。
整个包围网唯一的缺漏就在于孟养城西南的莽古山脉。
但是仔细分析,与其说这是缺漏,不如说这是麓川军给孟养城明军留好的一条路。
莽古山脉是在交通线附近没错,但是它是在从孟养城南下的交通线附近,而明军最关键的生命线,物资的运输道路,却是从和平镇到叶威寨一线拱卫的通向东北方的道路。
如果孟养城守军被逼朝莽古山脉的西南方撤退,最终将孟养城和东北方的交通线拱手让人,那实际上等于放弃了最重要的物资运输道路。
现在的明军,真的没有能力在孟养城南部的山林里重新开辟出一条通向蛮莫安抚司威远营的道路了。
姜榆罔曾经的计划是在莽古堡设伏来应战麓川军的进攻,但是他显然是低估了麓川军的智慧,在莽古山脉连续受挫后,他们直接果断放弃了从莽古山脉进攻孟养城,将明军一网打尽的策略。
而是选择集结大军强攻孟养城的北部,以抢占孟养城据点,切断明军交通线为目标。到时候,就算明军保存下来了主力部队,也会很快面临物资枯竭的情况。
就算孟养城驻军的物资还足以支撑,江头城前线的十万大军也绝对支撑不下去了。
这是麓川军的绝杀,在曾经的世界线上,在姜榆罔从历史中了解到的世界线上,麓川军最终逼退了明军。
在孟养城外的各个据点上划来划去,推演各种方法,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姜榆罔不喜欢在蜡烛下看东西,所以每当这时都是选择停下来工作,他站起身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看了一眼被各种标注涂的密密麻麻的地图,他不禁有些感慨,自己好像很久没有写过这么多字了。
自从大学毕业后,在外漂泊了七八年,也不算务什么大家眼里的正业,没有多么认真刻苦工作过,遭遇奇遇来到明代后,身边繁杂的事务又多交给几个工匠和阿天。
也是在创建了秘理院并亲自负责,把情报部的工作正式化之后,才又再一次体会到了学生时的专注和忙碌感。
他轻轻地推动了房间一角的书橱处的暗门,暗门后是一条小路,小路尽头是一扇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木门。
姜榆罔从身上摸出来一件白色面具戴上,他推行秘理院使用面具的另一个原因正是为了自己的身份隐藏。
他在现在的莽古堡中可以说是绝对的掌控者,所有人都经过了他的组织管理的重组,在制定的规则下生活着。
居民们视他为从麓川军手下保护他们生命与生活的英雄,各院和军队的部下们中基本上都被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画饼水平所深深折服,相信跟着他将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这种强大的认可与支持之下,说是姜榆罔一个人维系着整座莽古堡也不为过,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成了最关键的人物。
让姜榆罔为之担心的事情是,如果麓川军也了解这一点,很可能会派人来优先解决掉他,而他为了莽古堡的扩张发展,又不可能拒绝来自麓川本地的任何人力。
在这种情况下,混进来什么人物都是有可能的,而秘理院面具的使用,等于变相地为他制造了几十上百个替身。
姜榆罔的形象是什么?一个戴面具的人。而秘理院的每个人,除了在执行潜伏任务时,都是要时刻佩戴面具的,这样一来,除非是很熟悉姜榆罔的人,是无法从中找出到底哪一个人才是姜榆罔。
如果贸然动手,反而会暴露自己。
为了让这种伪装更彻底,姜榆罔还让张大可专门组织造物院中的妇女织工做了一批黑色的长衣,作为秘理院的制服所用,这样一来,就更难分辨了。
································
几个月下来,除了各院之外,军队的发展同样很快。
姜榆罔的“军主”的名号其实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军队,毕竟他同样是军队的直接领袖,因此这个称呼里面也有“军队之主”的意思。
其实在神狩院建立之后,军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是神狩院的下属执行部队;但是神狩院本身的建构就是化身于军队之中的,也可以说神狩院其实就是军队军官的化身。
两者实际上算是进行了一种融合和改编,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从原本的明军编制中脱离出来,而姜榆罔也顺水推舟地对编制进行了变革,无论是原本的小旗总旗的编制,还是后来的扩军时期,作为过渡手段采取的连营的暂时编制,都被新的编制方法所取代了。
不过说到莽古堡军队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麓川军集结对莽古山脉的影响了。
姜榆罔为了莽古堡能得到更多的人力,基本上是只一心清扫莽古堡附近的盗匪和麓川军小股部队,而完全放任麓川军在莽古山脉其他地方的行动。
麓川军渐渐地也明白了莽古堡的态度,只要自己不碰莽古堡势力,那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出手干预。
又加上因为莽古堡的存在,他们无法在莽古山脉建立起真正的据点,所以对莽古山脉其他的聚居地和山寨下手更狠毒,所到之处就是洗劫一空,还要强行抓走可以战斗的青壮年。
只要有人敢反抗,那就将是一场屠杀来立下威势和规矩。
莽古山脉附近驻扎的明军部队又基本上以莽古堡为主心骨,看到莽古堡对此不管不问,自己没有了和麓川军战斗的打算,于是也对麓川军在莽古山的行动作壁上观。
而明军观望,自己又无法长期利用这一带利益的结果,就是无底线的掠夺,很快,一个个选择不加入莽古堡的村寨都在麓川军的比之前残酷数倍的劫掠下纷纷走向破亡。
而盗匪在这种情况下下手更肆无忌惮,小一些的寨子,或者是聚居地,有一些在麓川军和盗匪的反复洗礼下,最终甚至鸡犬不留,莽古堡以外的莽古山,俨然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种情况持续了不到两个月,莽古山各地的村寨无一能继续维持下去,村民们则是四处逃亡,莽古堡成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目的地。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这是姜榆罔的评价。
他在莽古山不是做公益事业的,每一次为了保护当地百姓与麓川军,都要付出莽古堡士兵们生命的代价,而莽古山的住民们,想要获得保护和好的生存环境,就要为莽古堡做出自己的贡献,至少要加入莽古堡,参与到莽古堡的发展中来。
想要作为独立于莽古堡的存在,与莽古堡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就不可能无偿地得到莽古堡的庇护。
姜榆罔也不打算让他们就这么简单的吃上回头草,被莽古堡收留。
秘理院天上厅建立后的第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暗杀所有这些村寨在劫掠中破败后,逃往莽古堡的村民中的头面人物,彻底断绝他们的影响力,尤其是当时带头拒绝加入莽古堡的莽云寨和莽禄寨。
在逃亡的混乱中,任务执行的很顺利,虽然为了避免暴露身份,不能使用火器,但是天上厅的成员基本上都是莽古堡中单兵素质最优秀的战士,依靠弓箭和匕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正统十四年的春末夏初,随着麓川军的集结和因此而来的频繁的活动,莽古山脉中所有其他村寨走向最终的灭亡,莽古堡接收了绝大多数活下来的村民。
最终,莽古堡还是汇聚起来了整个莽古山脉的人力,六月十日,统计人口三千五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