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拐点,接踵而来的好消息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百度宅男当崇祯最新章节!
第三百五十九章拐点,接踵而来的好消息
进入了八月。全//本\小//说\网//98.8c3A4i6h5o7n8g6w7e9n8x0u2e30.98
杨改革轻松下来,陕西的事,一直处于关注中,历史上那些有名的“造反人物”,这个时候,还没传出什么动静,杨改革也不再像前些日子那样,整日整夜的都泡在平台里,等待陕西那边的消息。
杨改革看明白了,陕西不能自己直接指挥,自己只能在大层面上进行一些布局,调整,至于细节问题,比如那个地方有多少人造反,得派多少人去镇压、剿灭。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只要关注结果,或者“点拨”一下就成了。
于是,八月,居然是越过越轻松。
早上,杨改革到皇城的校场上,跑了一会步,锻炼了一会身体,身边跟着几只队伍,一只是新军的那些侍从,另外一些,则是一些太监、“保安”们。
杨改革算是明白了,自己那样每日每夜的关注陕西,基本上是蛋疼,除了把自己搞郁闷之外,没有其他作用,自己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关注更高层面的事,而不是过于关注某个局部。培养枪杆子,成了杨改革又重新提上日程的事,在这个没头没脑的末世里,杨改革再次把枪杆子问题捡起来,开始每天让优秀的新军充当自己的侍从,跟着自己每天跑步,联络感情。
跑完了,出了一身汗,洗浴一番,就去太液池的岛上面休闲。
一杯冰镇过的凉茶,一张报纸,这就是杨改革八月份的生活。
杨改革翻看了一会邸报,就已经笑得不行了。
再找出昨天的邸报一对照,更是笑得哈哈大笑。
“陛下,您笑什么呢?”王承恩莫名其妙的问到。
“没什么,哈哈,没什么,看到好笑的事而已……”杨改革哈哈大笑的原因就是,今天的邸报上,在显著位置登载了一篇文章,是用“统计局”的名义发的,里面写的就是,“统计局”经过精确的测量,宣布,一般人,平均每步跨度为二尺到二尺八分,一般人行走一里路,大概需要二刻云云……【各位看见什么局、所为单位的办事机构,千万别惊讶,这本来就是明朝正儿八经的官府衙门,可不是二十一世纪才有的名词,比如某某千户所,比如内廷的浣衣局,酱醋面局等等,说如今借鉴明朝的一些东西是可以的。】
杨改革一看就知道,这准是皇后周婉儿的“杰作”,皇后一直声称要和宫外那位比个高低的,要自己给她弄了不少东西,这钟表是归她的,所以,有了时间,配上以前就有的长度,所以,今天看到这种报道,杨改革一点不奇怪。
让杨改革哈哈大笑的原因,其实还和昨天的邸报有关,昨天的邸报上,登载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冬暖夏凉”的问题。说的是琉璃斋以温度计测试,得出了个神奇的结论,同样温度的水,在这个夏天里会感觉到非常冰凉,但是,如果长时间在冰窖里呆的人,给同样温度的水,会觉得这水很暖和,所以,结论就是,水的温度没变,变的只是人的感觉,这种神奇的事,也算是给明朝人科普了,所以,登载在邸报上,也不稀奇。但是和今天这篇文章一联系起来看,就有内涵了,这后宫的争斗,貌似很“激烈”。杨改革看得是哈哈大笑,“宫斗”也能推进科学进步,这是谁也始料未及的。
王承恩则莫名其妙的,看着皇帝一个人哈哈大笑,至于笑点是哪里,王承恩莫名其妙,不过,王承恩不在意,只要皇帝不愁眉苦脸,只要皇帝不焦躁就是好事,最近,皇帝开朗了许多,人也精神了许多,和前些日子刚接到陕西民变造反的消息比,简直判若两人。
……
“……呵呵呵……,有意思……”杨改革在一篇报道上面,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
里面是樊维城按照皇帝的旨意,吹捧移民官史可法的文章,这文章,长篇累牍的吹捧史可法作为高中的进士,响应皇帝的号召,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去锻炼的经过。把移民的艰苦,想尽一切办法的史可法写得几乎是个圣人……,也许是为了增加可信性,还有几个配角,里面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李鸿基,顺便介绍了李鸿基的一些过往事情。
杨改革看了看这个李鸿基的经历,从一些蛛丝马迹里,觉得不寻常。
姓李,米脂县的,以前做个驿卒,丢公文被辞退……,杨改革看着怎么觉得像自己一直提防的那个人?李自成?
杨改革虽然一直提防李自成,但是,从来没派人查过李自成的底细,更没有派人去“打搅”或者“杀”他什么的,杨改革觉得,杀了一个李自成,还有王自成什么的,那不是彻底解决明末问题的路子,所以,也就没动他。不过,今天怎么看这个李鸿基,越看越像是李自成?
杨改革疑惑了半天,微笑着,自言自语的嘀咕道:“有点意思,有点意思”没料到,世事难料,自己不去寻找李自成,李自成偏偏跑到自己的队伍中来了,居然还是跟着史可法这个移民先进的典型办事的。
“陛下,您说什么有意思呢?”王承恩见皇帝看了邸报,一个人在那里微笑,所以,也就接了句嘴。
“呵呵,这篇邸报上面写的事有意思……”杨改革一刹那间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既然这个酷似李自成的人往自己怀里撞,那自己接下就是,杨改革敢肯定,这个李鸿基,八成就是历史上那个李自成了,李自成放牛娃的身份,米脂县人,做过驿卒,又丢公文被辞退,孔武有力,这些东西,都是历史上记载得很明白的,多少有点印象。
“方弘瓒,查一查这个叫做李鸿基的人,这个人,有点意思,如今,正是移民的关键,正是树立典型的时候,这个李鸿基,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对了,大伴,他不是跟着史可法办差吗?这样,让内阁以嘉奖的名义,提升史可法的官品一级,以正六品的官衔出任移民官,呵呵,这算是对史可法找到移民的好办法的嘉奖,呵呵,对了,跟着他办差的有官品的都提一阶,呵呵,跟着史可法办事的历事生,则都从流外转入流内,嗯,历事生,都给正九品的官衔吧,那个办差的李自成,虽然没有功名,但是,特殊时期特殊办理,也给一个从九品的散官官衔,作为移民先进的典型好好照顾一下,不要冷了这些人的心,呵呵,朕要鼓励移民官队伍积极的移民,也鼓励一些没有功名的人,只要办事得力,朕也可以开个方便之门……”杨改革从李鸿基的基本资料上,猜这个李鸿基八成就是李自成了,于是,毫不客气的把李鸿基收入自己的队伍。
“臣遵命。”方弘瓒答应道。
方弘瓒最近,也经常跟在皇帝身边。杨改革也看出来了,新军很重要不假,不过,锦衣卫一直就是明朝皇帝手里的一把刀,自己重视新军,更不能忘记锦衣卫,特别是这些个头头脑脑,所以,方弘瓒如今也经常可以在皇帝这里看到他。
王承恩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嘉奖史可法的事,大臣们都提了很多次了,也有不少人上奏疏,说该嘉奖了,不过皇帝一直拖着没办,今天,终于算是把嘉奖定下来了,于是,立刻答应道:“遵命,陛下,奴婢这就去传旨……”这件事,皇帝开口了,大臣们立刻就会同意,不要几天,嘉奖就会到史可法的手上,要不了多久,移民得力,升官嘉奖的事就会传遍大江南北。
八月以来,杨改革的心情就一直不错,陕西传来的消息,各地有零星的叛乱,不过都是小股,少的只有几百人,占个山头,抢抢商旅,都是这些事,要说聚集了几万人攻打县城,则还没有一起,也就是说,自己大规模的移民,起了作用了;提前预警,也起了作用了,今天遇到这事,更是高兴。
“方弘瓒啊这个陕西的情报,你得多用点心啊你可是朕的眼睛,也是新军的眼睛,呵呵,瞎子可是难以行走的,懂吗?”杨改革舒坦的喝了一口茶,看着碧波荡漾的太液池,觉得很惬意。
“臣领旨。”方弘瓒立刻答应到。
“曹化淳,北面如今有什么动静?”杨改革惬意的看着湖面,轻松的问自己另外一个情报头子。
“回陛下,奴婢经过多方刺探,到今日,能明确的就是东虏和喀喇沁部确实是杀了白马盟誓,除了喀喇沁这个大部,蒙古右翼,还有一些小部落,也是有这个意思的,怕也是要投靠东虏的……”曹化淳的军情局专门负责北方的情报,听见皇帝问起,立刻回答道。
“嘿嘿,不错,有点长进,还要加强,得把是那个部落要去投靠,有多少少人,多少牲口,多大的地盘这些统统搞清楚,越详细越好,懂吗?”杨改革闲暇无事,又开始关心起北面的事来。
“回陛下,奴婢遵命,一定仔细查看,认真确认,绝不让东虏和蒙古草原上的任何风吹草动能瞒过陛下。”曹化淳如今也是经常跟着皇帝,不为别的,皇帝要拉拢和他们之间的感情,他们自然就受宠。
“好,要努力,不能放松,知道吗?还有,那给东虏上户口的事,办得如何了?”杨改革又问到。
“回陛下,此事,正在办,就是案牍实在是太繁杂了些,所以,如今还没什么头绪,诸多案牍,还得仔细的校对、确认才行……”说起这事,曹化淳就心中打鼓,从来就只听说给自家下辖的老百姓上户口的,从来没听说过给别个家的人口上户口的,这种事的难度可想而知,好在东虏的人口不多,还有个尽头,好在东虏那边逃过来的人很多,多问问,多对比一下,总还能有个印证的方法,不然,曹化淳就得喊天了,对于皇帝这种变态的要求,曹化淳也只能拿银子撒气,使劲的砸银子。
“好,此事也要认真的办理,日后,这些都是有大用的……”杨改革漫不经心的说到。
“奴婢遵命……”曹化淳连忙低下头答应到。
王承恩办完事情回来,一脸的笑意。
杨改革见王承恩一脸的消息,问道:“哦,呵呵,大伴,看着一脸的笑意,莫非有什么喜事不成?”
“回陛下,确实有好事,而且还是一件不小的事……”王承恩一脸的笑意,抢着回答道。
“什么好事让大伴笑成了这样?”杨改革休闲得很,躺在椅子上,斜着眼睛问的。
“回陛下,乃是东南方面的消息,陛下要招抚的那个郑芝龙,已经同意招安了,估摸着,再过一段时间,大概着一个月,就可以进京了。”王承恩笑着把消息说了出来。
听到这个消息,杨改革立刻坐了起来,从躺变成了竖,这个消息是在是太重要了,这个明朝说是烽烟四起,绝不为过,东面是朝鲜,那里,去年,东虏刚把朝鲜占了去,明朝失去了一个盟友,前几年,刚刚和日本在那里大打出手打了一仗,元气大伤;东南面,则是海盗郑芝龙攻城掠地,抢占州县和人口;南面,西南,则是土司造反,也是刚刚平定下去;西面、西北则是陕西的天灾,民变,是蒙古人时不时的叩关,要赏赐,或者是跟东虏勾搭;北面东北面,这个就不说了,明朝这几年在东北损失了几十万官兵,上百万的人口,可谓出大血,如今,蒙古和东虏正打得火热,所以说,明朝是四面楚歌,烽火遍地毫不为过。听到危害东南面的郑芝龙要招安,杨改革怎么不跳起来?
“大伴,确定?那个郑芝龙接受招安了?”杨改革再次追问到,这个消息,无疑是今天收到的另外一个好消息,堪比把李自成招进官僚阶级的队伍。
“陛下,奏报就在这里呢,奴婢那里敢欺骗陛下,此事,绝对错不了的。”王承恩负责司礼监,这种事,都得先通过他,他更是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所以,重要不重要,他最清楚。
杨改革立刻接过奏疏读起来,很快就看完了,眼光朝着烟波浩渺的太液池望去,心情可谓久久不能平静。
王承恩见皇帝看完了奏疏,对着太液池发呆,开口道:“陛下,那个郑芝龙见过了陛下的手段,估摸也是怕了,听负责招安的人奏报,那郑芝龙听说了陛下要每年以百万两银子造舰,要重现三保太监的舰队,没考虑多久,就决定招安了……,呵呵,陛下,这真的可是一个好消息……如此一来,东南平定也……”王承恩笑着说到,里面写了一些招安的过程,是负责招安的官员吹捧的话,不过如今拿来给皇帝说,最合适不过了,当初可是皇帝放狠话,不接受招安,即每年拿一百万两银子造舰的,要不然,这郑芝龙,怕没这样干脆,郑芝龙接受招安,代表的就是大明朝东南的烽火,可以结束了。
“……确实是好事,确实是好事……”杨改革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来明末这样久,还没有一天能有今天这样让人感到高兴过。杨改革的激动,是在内心的,表面上,则是平静的微笑着,望着浩瀚的太液池,一副轻松自在的样子,明末两个相当重要的,可以改写历史的,一直游离在掌握之外的人,都到了自己的掌握之下,怎能不激动?
“大伴,朕高兴,得庆祝一下,你看该怎么弄?”杨改革心情那个荡漾,那个激动,那个美,不得不好好的庆祝一下,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王承恩稍微的想了下就道:“陛下,可是说中秋佳节?可是要放焰火?如今陕西的移民基本上可以说成功了,东南的匪患又平定了,确实得庆贺一下,那,陛下,奴婢就传旨有司,今年中秋要热闹一些?”
“中秋?”杨改革从来没想过庆祝中秋节的,不过既然赶上了,那么,就好好的庆祝一下。“……好,今年中秋,得办得隆重一些,对了,李天经那个热气球早就做好了,今年中秋节,让他准备几个热气球,在北京城里飘起来,在老百姓面前露露脸,让他作为压轴的好戏上场……嘿嘿……”杨改革心情荡漾的笑起来……
明末的历史,在自己“艰苦努力”之下,终于在逆转。
【书友们批评的是,如今,确实把书写得越来越“悲伤”了,越来越拖沓了,所以,决定提速,决定写开心一点,写点好消息,不然老写悲剧的崇祯,大家都有意见了,呵呵,明末的拐点来了,以前写悲剧一点,写艰苦一点,也是为了体现崇祯的艰难,不管是这本书还是历史上的。看在拐点,好消息来临的份上,大家多支持一下……多谢了】
最新全本:、、、、、、、、、、
第三百五十九章拐点,接踵而来的好消息
进入了八月。全//本\小//说\网//98.8c3A4i6h5o7n8g6w7e9n8x0u2e30.98
杨改革轻松下来,陕西的事,一直处于关注中,历史上那些有名的“造反人物”,这个时候,还没传出什么动静,杨改革也不再像前些日子那样,整日整夜的都泡在平台里,等待陕西那边的消息。
杨改革看明白了,陕西不能自己直接指挥,自己只能在大层面上进行一些布局,调整,至于细节问题,比如那个地方有多少人造反,得派多少人去镇压、剿灭。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只要关注结果,或者“点拨”一下就成了。
于是,八月,居然是越过越轻松。
早上,杨改革到皇城的校场上,跑了一会步,锻炼了一会身体,身边跟着几只队伍,一只是新军的那些侍从,另外一些,则是一些太监、“保安”们。
杨改革算是明白了,自己那样每日每夜的关注陕西,基本上是蛋疼,除了把自己搞郁闷之外,没有其他作用,自己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关注更高层面的事,而不是过于关注某个局部。培养枪杆子,成了杨改革又重新提上日程的事,在这个没头没脑的末世里,杨改革再次把枪杆子问题捡起来,开始每天让优秀的新军充当自己的侍从,跟着自己每天跑步,联络感情。
跑完了,出了一身汗,洗浴一番,就去太液池的岛上面休闲。
一杯冰镇过的凉茶,一张报纸,这就是杨改革八月份的生活。
杨改革翻看了一会邸报,就已经笑得不行了。
再找出昨天的邸报一对照,更是笑得哈哈大笑。
“陛下,您笑什么呢?”王承恩莫名其妙的问到。
“没什么,哈哈,没什么,看到好笑的事而已……”杨改革哈哈大笑的原因就是,今天的邸报上,在显著位置登载了一篇文章,是用“统计局”的名义发的,里面写的就是,“统计局”经过精确的测量,宣布,一般人,平均每步跨度为二尺到二尺八分,一般人行走一里路,大概需要二刻云云……【各位看见什么局、所为单位的办事机构,千万别惊讶,这本来就是明朝正儿八经的官府衙门,可不是二十一世纪才有的名词,比如某某千户所,比如内廷的浣衣局,酱醋面局等等,说如今借鉴明朝的一些东西是可以的。】
杨改革一看就知道,这准是皇后周婉儿的“杰作”,皇后一直声称要和宫外那位比个高低的,要自己给她弄了不少东西,这钟表是归她的,所以,有了时间,配上以前就有的长度,所以,今天看到这种报道,杨改革一点不奇怪。
让杨改革哈哈大笑的原因,其实还和昨天的邸报有关,昨天的邸报上,登载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冬暖夏凉”的问题。说的是琉璃斋以温度计测试,得出了个神奇的结论,同样温度的水,在这个夏天里会感觉到非常冰凉,但是,如果长时间在冰窖里呆的人,给同样温度的水,会觉得这水很暖和,所以,结论就是,水的温度没变,变的只是人的感觉,这种神奇的事,也算是给明朝人科普了,所以,登载在邸报上,也不稀奇。但是和今天这篇文章一联系起来看,就有内涵了,这后宫的争斗,貌似很“激烈”。杨改革看得是哈哈大笑,“宫斗”也能推进科学进步,这是谁也始料未及的。
王承恩则莫名其妙的,看着皇帝一个人哈哈大笑,至于笑点是哪里,王承恩莫名其妙,不过,王承恩不在意,只要皇帝不愁眉苦脸,只要皇帝不焦躁就是好事,最近,皇帝开朗了许多,人也精神了许多,和前些日子刚接到陕西民变造反的消息比,简直判若两人。
……
“……呵呵呵……,有意思……”杨改革在一篇报道上面,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
里面是樊维城按照皇帝的旨意,吹捧移民官史可法的文章,这文章,长篇累牍的吹捧史可法作为高中的进士,响应皇帝的号召,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去锻炼的经过。把移民的艰苦,想尽一切办法的史可法写得几乎是个圣人……,也许是为了增加可信性,还有几个配角,里面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李鸿基,顺便介绍了李鸿基的一些过往事情。
杨改革看了看这个李鸿基的经历,从一些蛛丝马迹里,觉得不寻常。
姓李,米脂县的,以前做个驿卒,丢公文被辞退……,杨改革看着怎么觉得像自己一直提防的那个人?李自成?
杨改革虽然一直提防李自成,但是,从来没派人查过李自成的底细,更没有派人去“打搅”或者“杀”他什么的,杨改革觉得,杀了一个李自成,还有王自成什么的,那不是彻底解决明末问题的路子,所以,也就没动他。不过,今天怎么看这个李鸿基,越看越像是李自成?
杨改革疑惑了半天,微笑着,自言自语的嘀咕道:“有点意思,有点意思”没料到,世事难料,自己不去寻找李自成,李自成偏偏跑到自己的队伍中来了,居然还是跟着史可法这个移民先进的典型办事的。
“陛下,您说什么有意思呢?”王承恩见皇帝看了邸报,一个人在那里微笑,所以,也就接了句嘴。
“呵呵,这篇邸报上面写的事有意思……”杨改革一刹那间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既然这个酷似李自成的人往自己怀里撞,那自己接下就是,杨改革敢肯定,这个李鸿基,八成就是历史上那个李自成了,李自成放牛娃的身份,米脂县人,做过驿卒,又丢公文被辞退,孔武有力,这些东西,都是历史上记载得很明白的,多少有点印象。
“方弘瓒,查一查这个叫做李鸿基的人,这个人,有点意思,如今,正是移民的关键,正是树立典型的时候,这个李鸿基,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对了,大伴,他不是跟着史可法办差吗?这样,让内阁以嘉奖的名义,提升史可法的官品一级,以正六品的官衔出任移民官,呵呵,这算是对史可法找到移民的好办法的嘉奖,呵呵,对了,跟着他办差的有官品的都提一阶,呵呵,跟着史可法办事的历事生,则都从流外转入流内,嗯,历事生,都给正九品的官衔吧,那个办差的李自成,虽然没有功名,但是,特殊时期特殊办理,也给一个从九品的散官官衔,作为移民先进的典型好好照顾一下,不要冷了这些人的心,呵呵,朕要鼓励移民官队伍积极的移民,也鼓励一些没有功名的人,只要办事得力,朕也可以开个方便之门……”杨改革从李鸿基的基本资料上,猜这个李鸿基八成就是李自成了,于是,毫不客气的把李鸿基收入自己的队伍。
“臣遵命。”方弘瓒答应道。
方弘瓒最近,也经常跟在皇帝身边。杨改革也看出来了,新军很重要不假,不过,锦衣卫一直就是明朝皇帝手里的一把刀,自己重视新军,更不能忘记锦衣卫,特别是这些个头头脑脑,所以,方弘瓒如今也经常可以在皇帝这里看到他。
王承恩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嘉奖史可法的事,大臣们都提了很多次了,也有不少人上奏疏,说该嘉奖了,不过皇帝一直拖着没办,今天,终于算是把嘉奖定下来了,于是,立刻答应道:“遵命,陛下,奴婢这就去传旨……”这件事,皇帝开口了,大臣们立刻就会同意,不要几天,嘉奖就会到史可法的手上,要不了多久,移民得力,升官嘉奖的事就会传遍大江南北。
八月以来,杨改革的心情就一直不错,陕西传来的消息,各地有零星的叛乱,不过都是小股,少的只有几百人,占个山头,抢抢商旅,都是这些事,要说聚集了几万人攻打县城,则还没有一起,也就是说,自己大规模的移民,起了作用了;提前预警,也起了作用了,今天遇到这事,更是高兴。
“方弘瓒啊这个陕西的情报,你得多用点心啊你可是朕的眼睛,也是新军的眼睛,呵呵,瞎子可是难以行走的,懂吗?”杨改革舒坦的喝了一口茶,看着碧波荡漾的太液池,觉得很惬意。
“臣领旨。”方弘瓒立刻答应到。
“曹化淳,北面如今有什么动静?”杨改革惬意的看着湖面,轻松的问自己另外一个情报头子。
“回陛下,奴婢经过多方刺探,到今日,能明确的就是东虏和喀喇沁部确实是杀了白马盟誓,除了喀喇沁这个大部,蒙古右翼,还有一些小部落,也是有这个意思的,怕也是要投靠东虏的……”曹化淳的军情局专门负责北方的情报,听见皇帝问起,立刻回答道。
“嘿嘿,不错,有点长进,还要加强,得把是那个部落要去投靠,有多少少人,多少牲口,多大的地盘这些统统搞清楚,越详细越好,懂吗?”杨改革闲暇无事,又开始关心起北面的事来。
“回陛下,奴婢遵命,一定仔细查看,认真确认,绝不让东虏和蒙古草原上的任何风吹草动能瞒过陛下。”曹化淳如今也是经常跟着皇帝,不为别的,皇帝要拉拢和他们之间的感情,他们自然就受宠。
“好,要努力,不能放松,知道吗?还有,那给东虏上户口的事,办得如何了?”杨改革又问到。
“回陛下,此事,正在办,就是案牍实在是太繁杂了些,所以,如今还没什么头绪,诸多案牍,还得仔细的校对、确认才行……”说起这事,曹化淳就心中打鼓,从来就只听说给自家下辖的老百姓上户口的,从来没听说过给别个家的人口上户口的,这种事的难度可想而知,好在东虏的人口不多,还有个尽头,好在东虏那边逃过来的人很多,多问问,多对比一下,总还能有个印证的方法,不然,曹化淳就得喊天了,对于皇帝这种变态的要求,曹化淳也只能拿银子撒气,使劲的砸银子。
“好,此事也要认真的办理,日后,这些都是有大用的……”杨改革漫不经心的说到。
“奴婢遵命……”曹化淳连忙低下头答应到。
王承恩办完事情回来,一脸的笑意。
杨改革见王承恩一脸的消息,问道:“哦,呵呵,大伴,看着一脸的笑意,莫非有什么喜事不成?”
“回陛下,确实有好事,而且还是一件不小的事……”王承恩一脸的笑意,抢着回答道。
“什么好事让大伴笑成了这样?”杨改革休闲得很,躺在椅子上,斜着眼睛问的。
“回陛下,乃是东南方面的消息,陛下要招抚的那个郑芝龙,已经同意招安了,估摸着,再过一段时间,大概着一个月,就可以进京了。”王承恩笑着把消息说了出来。
听到这个消息,杨改革立刻坐了起来,从躺变成了竖,这个消息是在是太重要了,这个明朝说是烽烟四起,绝不为过,东面是朝鲜,那里,去年,东虏刚把朝鲜占了去,明朝失去了一个盟友,前几年,刚刚和日本在那里大打出手打了一仗,元气大伤;东南面,则是海盗郑芝龙攻城掠地,抢占州县和人口;南面,西南,则是土司造反,也是刚刚平定下去;西面、西北则是陕西的天灾,民变,是蒙古人时不时的叩关,要赏赐,或者是跟东虏勾搭;北面东北面,这个就不说了,明朝这几年在东北损失了几十万官兵,上百万的人口,可谓出大血,如今,蒙古和东虏正打得火热,所以说,明朝是四面楚歌,烽火遍地毫不为过。听到危害东南面的郑芝龙要招安,杨改革怎么不跳起来?
“大伴,确定?那个郑芝龙接受招安了?”杨改革再次追问到,这个消息,无疑是今天收到的另外一个好消息,堪比把李自成招进官僚阶级的队伍。
“陛下,奏报就在这里呢,奴婢那里敢欺骗陛下,此事,绝对错不了的。”王承恩负责司礼监,这种事,都得先通过他,他更是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所以,重要不重要,他最清楚。
杨改革立刻接过奏疏读起来,很快就看完了,眼光朝着烟波浩渺的太液池望去,心情可谓久久不能平静。
王承恩见皇帝看完了奏疏,对着太液池发呆,开口道:“陛下,那个郑芝龙见过了陛下的手段,估摸也是怕了,听负责招安的人奏报,那郑芝龙听说了陛下要每年以百万两银子造舰,要重现三保太监的舰队,没考虑多久,就决定招安了……,呵呵,陛下,这真的可是一个好消息……如此一来,东南平定也……”王承恩笑着说到,里面写了一些招安的过程,是负责招安的官员吹捧的话,不过如今拿来给皇帝说,最合适不过了,当初可是皇帝放狠话,不接受招安,即每年拿一百万两银子造舰的,要不然,这郑芝龙,怕没这样干脆,郑芝龙接受招安,代表的就是大明朝东南的烽火,可以结束了。
“……确实是好事,确实是好事……”杨改革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来明末这样久,还没有一天能有今天这样让人感到高兴过。杨改革的激动,是在内心的,表面上,则是平静的微笑着,望着浩瀚的太液池,一副轻松自在的样子,明末两个相当重要的,可以改写历史的,一直游离在掌握之外的人,都到了自己的掌握之下,怎能不激动?
“大伴,朕高兴,得庆祝一下,你看该怎么弄?”杨改革心情那个荡漾,那个激动,那个美,不得不好好的庆祝一下,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王承恩稍微的想了下就道:“陛下,可是说中秋佳节?可是要放焰火?如今陕西的移民基本上可以说成功了,东南的匪患又平定了,确实得庆贺一下,那,陛下,奴婢就传旨有司,今年中秋要热闹一些?”
“中秋?”杨改革从来没想过庆祝中秋节的,不过既然赶上了,那么,就好好的庆祝一下。“……好,今年中秋,得办得隆重一些,对了,李天经那个热气球早就做好了,今年中秋节,让他准备几个热气球,在北京城里飘起来,在老百姓面前露露脸,让他作为压轴的好戏上场……嘿嘿……”杨改革心情荡漾的笑起来……
明末的历史,在自己“艰苦努力”之下,终于在逆转。
【书友们批评的是,如今,确实把书写得越来越“悲伤”了,越来越拖沓了,所以,决定提速,决定写开心一点,写点好消息,不然老写悲剧的崇祯,大家都有意见了,呵呵,明末的拐点来了,以前写悲剧一点,写艰苦一点,也是为了体现崇祯的艰难,不管是这本书还是历史上的。看在拐点,好消息来临的份上,大家多支持一下……多谢了】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