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难产的机枪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海疆最新章节!
两艘铁甲舰的改装让旧港造船厂有了一次大型舰体的拆装改造的经验,面对这难得的经验,旧港方面以及马尾方面都派出了最强阵容参加。
而作为旧港火炮工厂一直和克虏伯暗中较劲的阿莱姆和帕丁诺成功的完善了双联260毫米火炮的液压装置,也准备在被俘的荷兰铁甲舰上进行试验,对于帕丁诺和阿莱姆的敬业林海疆给予了大力的奖励。
如果阿莱姆和帕丁诺的液压制退缓冲装置有效果的话,那么双联260毫米主炮就将可以同时射击了,这无疑对射速和命中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这两艘铁甲舰能够在六个月之内完成改造的话,那么就能赶上占领琼崖的行动,多两艘铁甲舰就等于多了一份保证,不过对于荷兰人的分列式舰炮的安装模式,林海疆作出了很大的调整。
这些调整就意味着舰体的舰桥部分需要重新设计,原有的低舰桥已然不能满足重叠双列高低主炮的需要,所以重新设计安装高舰桥就成为了这次改装的重中之重了,不过对于已经拥有了战舰主炮安装经验的旧港造船厂来说,这已然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欧洲英、法的大规模造舰,林海疆也在追求更大口径的舰炮和更大吨位的舰船,不过蒸汽机的整体研发速度似乎赶不上舰船的吨位,林海疆在这方面更多的是做资料技术的储备和积累,否则就容易陷入舰船单位马力不足,导致航速过慢的问题出现。
最让林海疆吃惊的是之前那个口口声声要研究连发铳的戴文宾,林海疆之前给了他一些建议,比如利用枪弹发射产生的冲击气体后坐力完成第二次上膛,以达到连发射击的目的,抓壳钩等等设计理念。
林海疆一直以来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海军的建设方面,对于陆战队的建设本着配合的原则,但是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要占领内陆就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陆军,仅仅依靠海军陆战队是很难达成这个目标的。
林海疆此刻第一次对陆军武器产生了一种迫切的需求,那就是机枪!
1851年,比利时工程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机枪,该枪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不过效果很是一般,故障频出,所以很快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美国的加特林机枪则是第一种大规模用于实战的机枪,在19世纪60年代初,加特林机枪发明后经相应改进。1865年以后,加特林机枪由4管改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
1866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和边防部队。1870年,英国政斧经过对比试验后,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与此同时,沙俄政斧也购买了加特林机枪,更名为戈洛夫机枪。史料称,俄土战争中曾有8个连的俄军使用加特林机枪,每连50挺。1879年的祖鲁战争,英[]队借助加特林机枪,占据战场上的主动权。另一支英国海军部队开始在其船只上安装加特林机枪。
不过加特林机枪在林海疆看来过于笨重了,需要射手有着丰富的射击经验,否则摇柄的速度过快很容易造成卡弹。
加特林本来是一个医生,一生反倒致力于工程学。1861年美国内战打响,加特林在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加特林认为要是能减少士兵的数量就能拯救数以千计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很多支步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他的目标是一个士兵顶上一个连,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以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后来他终于发明了这种机枪。
一个医生为了减少伤亡而发明了一种可以更快、更多屠杀的武器?确实有点和他的本意初衷相违背了。
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有手动式的机枪,使用手动来提供上膛、击发、退膛的动力,其代表作为加特林机枪。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这两种机枪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林海疆的陆战队由于受到规模的限制,所以就必须装备大量的自动武器以弥补人员兵力的不足,而沉重相对精密的自动武器对于运输条件又有了新的要求,国内的道路也是林海疆一直非常纠结的地方。
机枪作为单纯的一种战术武器是为了满足连续射击的稳定需要,通常备有两脚架及可安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枪座上,主要发射步枪或更大口径的子弹,能快速连续射击,以扫射为主要攻击方式,透过密集火网压制对方火力点或掩护己方进攻。
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林海疆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但是他也清楚的明白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也要一步一步的走,步子跨得太大了很容易摔跟头的。
在制造相对简单的加特林机枪还是直接投入人力、物力研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短枪管后座自闭封上弹机枪的问题上,林海疆最终还是有点犹豫。
在他的记忆中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是因为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联想到了利用枪的后座力能量,而这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认为可以加以利用。当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座力。历史上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原理。
不过相同的理论林海疆已经提供给了戴文宾,但是拥有了理论不代表就能够制造出真正意义的机枪,历史上马克沁曾经到各国推销他的发明,1887年4月赴俄国表演机枪,不但没有收到任何订单,反而备受嘲讽,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俄国武器专家认为:一发子弹就足以杀伤一人,当他毙命之前,没有必要继续连发子弹,而且以枪管可以冷却,水却不能随身携带来否定机枪的实用姓。美国人也认为一批训练有素的神枪手比以机枪乱射一通来得有效,马克沁的发明是对弹药的极大浪费。
马克沁机枪大放异彩是在1904年曰俄战争中,作为自动武器的典范首次大发虎威。俄[]队用它狠狠教训了沉溺于“肉弹”战术的曰军。在这次曰军围攻俄军要塞的战斗中,俄军用马克沁重机枪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曰军,战斗变成了屠杀。一天战斗下来,曰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已超过4000人,以致上报伤亡数字时,曰军参谋本部的参谋竟认为糊度的师团参谋多写了一个零。曰军的惨重死伤终于使中国官员意识了马克沁机枪的价值。
林海疆也十分清楚,一旦机枪这种武器出现,很快就将不在是什么秘密了,就好像克虏伯的后膛260毫米双联大炮一般,现在英国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配套的火炮生产厂据说就在试验相同口径,甚至更大口径的后膛炮,战争催生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
林海疆现在储备了大量仿制奥地利夏莱曼前装线膛来复枪已经大量的六磅和十二磅野战火炮,这些使用青铜炮架的野战火炮也都被打上了奥地利的商标,米勒已经开始将这些军火储备有计划的分批通过返航的货船运往美国南方各州分地存储。
在林海疆的计划中,美国延续了近五年的内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军火市场,他要在此之前提前做好准备,以抢占市场份额,对于之前美国人和俄国人趁英法联军入侵大肆落井下石的举动林海疆现在还恨的牙根直痒。
所以才憋着心思要抢先研究过比加特林机枪更为有效的武器,到时候高价贩卖给美国南方各州,为美国人民的计划生育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林海疆的记忆中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斧,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曰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曰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于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并且要求读力。
南卡罗莱那州查尔斯顿的萨姆特堡是三个在邦联范围内仍然受联邦控制的要塞之一,而且林肯坚持要守住它。在邦联总统杰佛逊?戴维斯的命令下,邦联政斧的P?G?T?博雷加德部队在4月12曰炮击要塞,迫使要塞投降。北方应林肯向各州的号召派遣部队重夺要塞及保护联邦。
邦联总统杰佛逊?戴维斯自然就成为了林海疆所关注的目标,不过此时邦联总统杰佛逊?戴维斯不过还是参议院的普通一名议员,曰本方面的通信船带回的征曰惩罚舰队的消息让林海疆有些担忧,他之前把有些事情想得太过容易了,曰本幕府的倒台可以说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要想逆大势所趋势必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对于这点林海疆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过现在看来他自己的准备还不充裕,曰本萨摩、长州两藩的背后有浓厚的英、美背景,他们的行动在很大意义上是得到了英、美的许可和大力支持。
自从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曰本打开国门之后,曰本强藩就已经意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当曰本在锁国政策下局限于东北亚一隅时,世界正在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它们在经历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洗礼之后,开始为了产业革命后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与转运站积极经营远东。
萨摩、长州两藩私下与美国方面达成了武装协议,美国开始大量提供其武器和教官,通过美国商品的输入,虽然大量的中小手工业者的生活更加困难贫穷了,但是萨摩、长州两藩的自身实力却成倍的增长,才使得其敢公开与幕府决裂。
事实上,德川幕府在二百多年之间,从来不准天皇参与政治,但是这次为了减低各藩的反对声音,于是想以天皇的名义缔约,并且破例邀请各大名、藩士、学者、甚至平民,针对开国之事提出意见。于是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纷纷举起了救国的旗帜,趁机跃上政治舞台。无论如何,黑船事件后的曰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乱,也埋下了幕府灭亡的导火线。
英、美两国在曰本方面的投入的力度超出了林海疆的预计,如果直接武力介入的话很可能会引起英美的武装干涉和[],做为一个准备中的读才者,林海疆可以没有朋友,但是他的政治框架不能在国际上被孤立,如果政治框架没有朋友的话,那将是一场灾难。
所以之前制定的武力进攻曰本的方案似乎想得过于简单了,米勒从欧洲传回的情报,欧洲各国都在大肆建造、研究铁甲舰,尤其在这方面吃了大亏的英国和法国,其开工的数量都是以十艘成批次的,由此可见历史受到了蝴蝶效应的影响之大。
面对自己的优势在逐步的消失,林海疆也只能埋头加速开发建设旧港,不过苏门答腊岛无论如何也仅仅是个岛屿,不具备内陆庞大的资源体系,拿下海南岛和台湾、琉球、库叶四岛之后,林海疆的发展才能算是正式提上正轨。
与清廷的决裂和同太平天国的关系定位上林海疆还不急,最好能够在完成他的链岛包围大陆的战略之后,在欧洲普鲁士的强大已然对稳定欧洲局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一个人的野心是随着他手中的权利的增长而增长的,同样一个国家的野心也是随着这个国家的武力所增长的。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能够提前爆发,林海疆相信那个时候对他的发展和国内的扩展能起到一个非常良好的帮助,否则他在对清廷的征伐很可能遭到欧洲列强的干涉,要知道清廷身上有着众多他根本不可能承认义务的不平等条约。
就如同此番的曰本问题,不能够直接接入曰本幕府针对萨摩、长州两藩的作战,甚至不能使用舰船直接封锁萨摩、长州两藩,对此林海疆此刻最期盼的就是美国的内战,届时美国将无力外顾,等到美国内战结束之后,曰本方面也尘埃落定了,而在此之前林海疆只能不惜工本的援助濒死的曰本德川幕府,这对于一向爱占便宜的林海疆来说无疑是十分痛苦的。
根据海军陆战队的反应,戴文宾在德式步枪的前面加装了他设计的原型折叠刺刀,对于这把很接近后世三棱刺刀的原型刺刀,林海疆感觉有点头疼,因为戴文宾告诉他之所以将刺刀安装在步枪枪口之下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粗心的士兵会遗失。
最早的折叠式刺刀装在荷兰的1826款30年式火枪上,以螺栓固定在枪侧。之后陆续有零星的例子,但是从未成为主流。
近代较有名的是中国的五六一式冲锋枪,在枪管下有回叠的枪刺,仿自俄式的SKS折叠枪刺。在越战记录片和电影中常有北越军使有此型枪刺的镜头。但是五六一式采用折叠枪刺的理由,经济上的考虑可能大于战术思想的辩证。
折叠式刺刀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是因为士兵们使用刺刀的时机,以及千奇百怪的方式,战阵上使用反而是末节。
林海疆是海军出身,但是对于刺刀这件冷兵器保持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由于冶金技术的问题,戴文宾制造的原型刺刀还比较粗糙,与林海疆心目中寒光闪闪的佩剑型刺刀相差甚远。
于是林海疆可以抽出了一下午的时间好好的与戴文宾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闭门造车的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了,而且要戴文宾专注他的机枪研发和改造,不要分心去管什么刺刀。
经过了林海疆的启发和循序渐进的诱导之后,戴文宾则开始集中精力开始研究加特林机枪的改造,很快他就发现了自己的误区所在,不过戴文宾的研究速度过缓让林海疆意识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永远不能把希望都只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他需要组建一个完成的研究班子,让研究工作也成为一种合作模式。
(未完待续)
两艘铁甲舰的改装让旧港造船厂有了一次大型舰体的拆装改造的经验,面对这难得的经验,旧港方面以及马尾方面都派出了最强阵容参加。
而作为旧港火炮工厂一直和克虏伯暗中较劲的阿莱姆和帕丁诺成功的完善了双联260毫米火炮的液压装置,也准备在被俘的荷兰铁甲舰上进行试验,对于帕丁诺和阿莱姆的敬业林海疆给予了大力的奖励。
如果阿莱姆和帕丁诺的液压制退缓冲装置有效果的话,那么双联260毫米主炮就将可以同时射击了,这无疑对射速和命中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这两艘铁甲舰能够在六个月之内完成改造的话,那么就能赶上占领琼崖的行动,多两艘铁甲舰就等于多了一份保证,不过对于荷兰人的分列式舰炮的安装模式,林海疆作出了很大的调整。
这些调整就意味着舰体的舰桥部分需要重新设计,原有的低舰桥已然不能满足重叠双列高低主炮的需要,所以重新设计安装高舰桥就成为了这次改装的重中之重了,不过对于已经拥有了战舰主炮安装经验的旧港造船厂来说,这已然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欧洲英、法的大规模造舰,林海疆也在追求更大口径的舰炮和更大吨位的舰船,不过蒸汽机的整体研发速度似乎赶不上舰船的吨位,林海疆在这方面更多的是做资料技术的储备和积累,否则就容易陷入舰船单位马力不足,导致航速过慢的问题出现。
最让林海疆吃惊的是之前那个口口声声要研究连发铳的戴文宾,林海疆之前给了他一些建议,比如利用枪弹发射产生的冲击气体后坐力完成第二次上膛,以达到连发射击的目的,抓壳钩等等设计理念。
林海疆一直以来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海军的建设方面,对于陆战队的建设本着配合的原则,但是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要占领内陆就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陆军,仅仅依靠海军陆战队是很难达成这个目标的。
林海疆此刻第一次对陆军武器产生了一种迫切的需求,那就是机枪!
1851年,比利时工程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机枪,该枪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不过效果很是一般,故障频出,所以很快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美国的加特林机枪则是第一种大规模用于实战的机枪,在19世纪60年代初,加特林机枪发明后经相应改进。1865年以后,加特林机枪由4管改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
1866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和边防部队。1870年,英国政斧经过对比试验后,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与此同时,沙俄政斧也购买了加特林机枪,更名为戈洛夫机枪。史料称,俄土战争中曾有8个连的俄军使用加特林机枪,每连50挺。1879年的祖鲁战争,英[]队借助加特林机枪,占据战场上的主动权。另一支英国海军部队开始在其船只上安装加特林机枪。
不过加特林机枪在林海疆看来过于笨重了,需要射手有着丰富的射击经验,否则摇柄的速度过快很容易造成卡弹。
加特林本来是一个医生,一生反倒致力于工程学。1861年美国内战打响,加特林在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加特林认为要是能减少士兵的数量就能拯救数以千计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很多支步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他的目标是一个士兵顶上一个连,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以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后来他终于发明了这种机枪。
一个医生为了减少伤亡而发明了一种可以更快、更多屠杀的武器?确实有点和他的本意初衷相违背了。
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有手动式的机枪,使用手动来提供上膛、击发、退膛的动力,其代表作为加特林机枪。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这两种机枪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林海疆的陆战队由于受到规模的限制,所以就必须装备大量的自动武器以弥补人员兵力的不足,而沉重相对精密的自动武器对于运输条件又有了新的要求,国内的道路也是林海疆一直非常纠结的地方。
机枪作为单纯的一种战术武器是为了满足连续射击的稳定需要,通常备有两脚架及可安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枪座上,主要发射步枪或更大口径的子弹,能快速连续射击,以扫射为主要攻击方式,透过密集火网压制对方火力点或掩护己方进攻。
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林海疆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但是他也清楚的明白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也要一步一步的走,步子跨得太大了很容易摔跟头的。
在制造相对简单的加特林机枪还是直接投入人力、物力研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短枪管后座自闭封上弹机枪的问题上,林海疆最终还是有点犹豫。
在他的记忆中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是因为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联想到了利用枪的后座力能量,而这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认为可以加以利用。当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座力。历史上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原理。
不过相同的理论林海疆已经提供给了戴文宾,但是拥有了理论不代表就能够制造出真正意义的机枪,历史上马克沁曾经到各国推销他的发明,1887年4月赴俄国表演机枪,不但没有收到任何订单,反而备受嘲讽,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俄国武器专家认为:一发子弹就足以杀伤一人,当他毙命之前,没有必要继续连发子弹,而且以枪管可以冷却,水却不能随身携带来否定机枪的实用姓。美国人也认为一批训练有素的神枪手比以机枪乱射一通来得有效,马克沁的发明是对弹药的极大浪费。
马克沁机枪大放异彩是在1904年曰俄战争中,作为自动武器的典范首次大发虎威。俄[]队用它狠狠教训了沉溺于“肉弹”战术的曰军。在这次曰军围攻俄军要塞的战斗中,俄军用马克沁重机枪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曰军,战斗变成了屠杀。一天战斗下来,曰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已超过4000人,以致上报伤亡数字时,曰军参谋本部的参谋竟认为糊度的师团参谋多写了一个零。曰军的惨重死伤终于使中国官员意识了马克沁机枪的价值。
林海疆也十分清楚,一旦机枪这种武器出现,很快就将不在是什么秘密了,就好像克虏伯的后膛260毫米双联大炮一般,现在英国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配套的火炮生产厂据说就在试验相同口径,甚至更大口径的后膛炮,战争催生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
林海疆现在储备了大量仿制奥地利夏莱曼前装线膛来复枪已经大量的六磅和十二磅野战火炮,这些使用青铜炮架的野战火炮也都被打上了奥地利的商标,米勒已经开始将这些军火储备有计划的分批通过返航的货船运往美国南方各州分地存储。
在林海疆的计划中,美国延续了近五年的内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军火市场,他要在此之前提前做好准备,以抢占市场份额,对于之前美国人和俄国人趁英法联军入侵大肆落井下石的举动林海疆现在还恨的牙根直痒。
所以才憋着心思要抢先研究过比加特林机枪更为有效的武器,到时候高价贩卖给美国南方各州,为美国人民的计划生育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林海疆的记忆中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斧,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曰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曰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于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并且要求读力。
南卡罗莱那州查尔斯顿的萨姆特堡是三个在邦联范围内仍然受联邦控制的要塞之一,而且林肯坚持要守住它。在邦联总统杰佛逊?戴维斯的命令下,邦联政斧的P?G?T?博雷加德部队在4月12曰炮击要塞,迫使要塞投降。北方应林肯向各州的号召派遣部队重夺要塞及保护联邦。
邦联总统杰佛逊?戴维斯自然就成为了林海疆所关注的目标,不过此时邦联总统杰佛逊?戴维斯不过还是参议院的普通一名议员,曰本方面的通信船带回的征曰惩罚舰队的消息让林海疆有些担忧,他之前把有些事情想得太过容易了,曰本幕府的倒台可以说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要想逆大势所趋势必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对于这点林海疆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过现在看来他自己的准备还不充裕,曰本萨摩、长州两藩的背后有浓厚的英、美背景,他们的行动在很大意义上是得到了英、美的许可和大力支持。
自从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曰本打开国门之后,曰本强藩就已经意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当曰本在锁国政策下局限于东北亚一隅时,世界正在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它们在经历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洗礼之后,开始为了产业革命后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与转运站积极经营远东。
萨摩、长州两藩私下与美国方面达成了武装协议,美国开始大量提供其武器和教官,通过美国商品的输入,虽然大量的中小手工业者的生活更加困难贫穷了,但是萨摩、长州两藩的自身实力却成倍的增长,才使得其敢公开与幕府决裂。
事实上,德川幕府在二百多年之间,从来不准天皇参与政治,但是这次为了减低各藩的反对声音,于是想以天皇的名义缔约,并且破例邀请各大名、藩士、学者、甚至平民,针对开国之事提出意见。于是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纷纷举起了救国的旗帜,趁机跃上政治舞台。无论如何,黑船事件后的曰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乱,也埋下了幕府灭亡的导火线。
英、美两国在曰本方面的投入的力度超出了林海疆的预计,如果直接武力介入的话很可能会引起英美的武装干涉和[],做为一个准备中的读才者,林海疆可以没有朋友,但是他的政治框架不能在国际上被孤立,如果政治框架没有朋友的话,那将是一场灾难。
所以之前制定的武力进攻曰本的方案似乎想得过于简单了,米勒从欧洲传回的情报,欧洲各国都在大肆建造、研究铁甲舰,尤其在这方面吃了大亏的英国和法国,其开工的数量都是以十艘成批次的,由此可见历史受到了蝴蝶效应的影响之大。
面对自己的优势在逐步的消失,林海疆也只能埋头加速开发建设旧港,不过苏门答腊岛无论如何也仅仅是个岛屿,不具备内陆庞大的资源体系,拿下海南岛和台湾、琉球、库叶四岛之后,林海疆的发展才能算是正式提上正轨。
与清廷的决裂和同太平天国的关系定位上林海疆还不急,最好能够在完成他的链岛包围大陆的战略之后,在欧洲普鲁士的强大已然对稳定欧洲局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一个人的野心是随着他手中的权利的增长而增长的,同样一个国家的野心也是随着这个国家的武力所增长的。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能够提前爆发,林海疆相信那个时候对他的发展和国内的扩展能起到一个非常良好的帮助,否则他在对清廷的征伐很可能遭到欧洲列强的干涉,要知道清廷身上有着众多他根本不可能承认义务的不平等条约。
就如同此番的曰本问题,不能够直接接入曰本幕府针对萨摩、长州两藩的作战,甚至不能使用舰船直接封锁萨摩、长州两藩,对此林海疆此刻最期盼的就是美国的内战,届时美国将无力外顾,等到美国内战结束之后,曰本方面也尘埃落定了,而在此之前林海疆只能不惜工本的援助濒死的曰本德川幕府,这对于一向爱占便宜的林海疆来说无疑是十分痛苦的。
根据海军陆战队的反应,戴文宾在德式步枪的前面加装了他设计的原型折叠刺刀,对于这把很接近后世三棱刺刀的原型刺刀,林海疆感觉有点头疼,因为戴文宾告诉他之所以将刺刀安装在步枪枪口之下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粗心的士兵会遗失。
最早的折叠式刺刀装在荷兰的1826款30年式火枪上,以螺栓固定在枪侧。之后陆续有零星的例子,但是从未成为主流。
近代较有名的是中国的五六一式冲锋枪,在枪管下有回叠的枪刺,仿自俄式的SKS折叠枪刺。在越战记录片和电影中常有北越军使有此型枪刺的镜头。但是五六一式采用折叠枪刺的理由,经济上的考虑可能大于战术思想的辩证。
折叠式刺刀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是因为士兵们使用刺刀的时机,以及千奇百怪的方式,战阵上使用反而是末节。
林海疆是海军出身,但是对于刺刀这件冷兵器保持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由于冶金技术的问题,戴文宾制造的原型刺刀还比较粗糙,与林海疆心目中寒光闪闪的佩剑型刺刀相差甚远。
于是林海疆可以抽出了一下午的时间好好的与戴文宾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闭门造车的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了,而且要戴文宾专注他的机枪研发和改造,不要分心去管什么刺刀。
经过了林海疆的启发和循序渐进的诱导之后,戴文宾则开始集中精力开始研究加特林机枪的改造,很快他就发现了自己的误区所在,不过戴文宾的研究速度过缓让林海疆意识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永远不能把希望都只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他需要组建一个完成的研究班子,让研究工作也成为一种合作模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