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唇枪舌剑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
吴生和周延儒素来不睦,甚至是有对着干的嫌疑,今天他出声为周延儒解围,倒真让周延儒微微吃了一惊。
“陛下!”
吴生肃然道:“阁老所说,臣基本赞同,御驾亲征兹事体大,有诸多窒碍难行之处,朝廷也没有财力支持。不过丁启睿不能以节制诸军,也是不能逃避的事实,因此丁启睿绝不可再用,需另选他人。这一点,臣则是赞同大理寺。”
看一眼跪在地下的凌义渠,又道:“不过大理寺有一点说错了,能节制左良玉等人,令其死命向前者,除了陛下之外,臣以为,还有一人!”
“何人?”崇祯帝眼有惊喜。
目视御座上的皇帝,吴生坚定的说出两个字:“太子!”
轰。
朝堂上登时又是一阵骚动。朝臣们或惊讶、或愤怒、又或者是恍然。其中,首辅周延儒就是恍然者,他隐隐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吴生是太子党,今日所说非常有可能是太子的授意,合理推断,今日这个“局”,难道是太子设计的吗?
吴生高昂的声音穿透朝堂上的骚动,清楚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陛下,太子睿智果敢,军略不凡,不但能压制左良玉,亦能鼓舞前线将士的士气,臣以为,开封督师,非太子不可!”
御座上的崇祯帝眼睛一亮,随即又暗然……我儿确实不凡,三个月就令京营焕然一新就是明证。如果朕不能御驾亲征,首辅周延儒又怯弱不敢承接,我儿督军确是一个可以的选择。只是我儿尚小,能承担此重任吗?再者,沙场凶险,箭失都是不长眼睛的,万一我儿有什么意外……不不不,还是不要!
转念又想,吴生是我儿的亲信,一向和我儿走的近,今日这番话,莫非是我儿授意的?如果是,那就说明我儿早想带兵出征啊。
“太子殿下虽然聪明早慧,三个月就将京营整饬一新,但能治军却未必能谋军。兵者,诡道也,太子毕竟年幼,一旦有所闪失,岂不动摇国本?臣以为不可。”
吴生话音不落,立刻就有人反对,原来是内阁三辅谢升。
事关太子,朝臣情绪都是汹涌,谢升第一个忍不住。
“太子不止能治军,也能谋军!”吴生信心十足的看向谢升:“太子胸中的韬略已经胜过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我可以断言,太子领军出征,统领各部大军,最不济也能击败流贼,解开封之围,如果谋划的好,彻底击溃闯贼,肃清中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谢升一脸惊讶:“事关重大,岂可武断?”
吴生却已经不再看他,向御座上的崇祯帝行礼道:“陛下,臣绝不是武断,臣为兵部侍郎,兵部有协理京营军务之责,臣少则五天,多则十天,就会到京营巡查一次。京营军律森然,号令齐整,没有命令,士卒连手指都不敢轻动一下,汉之细柳营、本朝戚少保也不过如此。能如此治军者,必是名将,因此臣以为,开封领军之职,非太子不可!”
“臣反对,太子是国本,不可轻易涉险!”谢升坚持。
吴生和谢升争论之中,御座上的崇祯帝已经坐不住了,他焦躁的站起身来,在御桉后来回踱步。
督抚不堪用,御驾亲征又不行,太子督军又有诸多顾忌,怎么办?
群臣都看着皇帝,等皇帝圣裁。
崇祯帝勐地站住脚步,目光看向一名朝臣:“陈新甲,你以为该当如何?”
陈新甲是本兵,同时也是太子的亲信,他要看,陈新甲是什么意见?
所有目光都看向陈新甲,同时都暗想,对呀,怎么忘记本兵了?
陈新甲心中咯噔一下。
虽然陈新甲并不清楚太子对“朱仙镇之战”的巨大图谋,不过身为太子党,他对太子对开封军情的热心,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当日太子在整顿京营之时,曾经对京营将官说过,有朝一日要带他们出京平定中原的流贼,在旁人看来太子或许是戏言,但陈新甲却知道太子一定是有所“本”的。
当吴生站出来,提议太子领军之时,陈新甲心里跟明镜似的---一切都是太子的安排,包括凌义渠石破天惊的提请御驾亲征,可能都是太子授意的,如果太子直接提出领军出征,朝中群臣一定会反对,但御驾亲征的震撼弹在前,太子领军的这种折中方案就显得不那么刺耳,甚至是可以被接受了。
身为太子党,陈新甲不能反对太子的政策,但他没有吴生那般的豁达和坚定,他心中有顾虑:太子胜了,他和吴生没什么好处,万一兵败了,甚至太子有什么意外,推动此事的吴生和他会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想到此,陈新甲后背立刻就渗出了冷汗,不过崇祯帝目光在前,他没有闪躲和迟疑的空间,只能咬咬牙,拱手道:“陛下,臣以为,丁启睿能力有限,确实担当不起领军十六万的重任。太子殿下见识高远,果决早慧,有领兵之才,但是否到开封领军……臣尚不能决断。唯请圣裁!”
他还是不敢完全赞同,而是将难题推给了崇祯。
吴生鄙夷的撇了一下嘴。
嗡。
陈新甲虽没有直说,但明显也是赞同的。
朝堂像是开了锅,朝臣嗡嗡议论,一个个已经顾不了朝堂秩序了。
左良玉难以节制,即使明知督抚汪乔年被流贼包围在襄城,却也不肯出手救援,丁启睿在左良玉心目中的地位恐怕更低,丁启睿的命令合左良玉的心意还好,若是不合,左良玉是绝对不会听从的,最大的军头不听从命令,丁启睿怎么可能打败李自成?
一旦败了,开封失陷,李自成在开封建政,这大明的天下,还能安稳吗?
丁启睿是不能用的,这一点,朝臣们已经达成一致。
而“御驾亲征”太过惊世骇俗,不说朝廷有没有银子,只说其中的风险就是朝臣们不能承受的。相比之下,折中方案的太子亲征就变得可以考虑了。
尤其是在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都赞同的情况下。
比起皇帝亲征,太子领军的冲击力虽然稍微小一点,但却依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和皇帝亲征一样,太子领军只能胜,不能败,不然太子的声誉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本朝虽没有太子不能继位的先例,但如果太子兵败,或者出了什么意外,这一项传统还能不能继续,那就难说了。
吴生和陈新甲都是太子党,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动议,这不是在害太子吗?但随即又想,两人绝不敢在太子没有首肯的情况下提出,显然太子是同意的。想明白这一点,朝堂中的一些反对的老臣更怒,心想:太子不懂事,你吴生和陈新甲难道也不懂事吗?你们这不是将国本置于危险之中吗?
“臣反对!”跟随在谢升之后,礼部尚书林欲辑也跳出来反对。他激动的道:“太子乃国本,岂可轻易涉险?臣以为,可令孙传庭统领全军!”
“臣亦反对!”礼部侍郎蒋德璟站了出来,脸色肃然。
他是东林之首,又和吴生一向交好,想不到却也站出来反对。
吴生嘴角露出苦笑,关于太子领军之事,他私下已经向蒋德璟有所透漏,但蒋德璟坚决不同意,甚至责怪他不该纵容太子,适才朝堂上的这番大论,也没有令蒋德璟改变主意。
蒋德璟的表态有指标作用,不等他退下,立刻就有不少的东林人站出来附议。
同样身为东林的吴生却显得孤苦伶仃,无人唱和。
“臣赞同!”
一直跪伏在地的凌义渠忽然抬起头,高声道:“陛下御驾亲征有诸多困难,太子领军可为折中之策,以太子之能,一定能节制诸军……”
“你住口!”
不等他说完,林欲辑就已经怒斥于他:“若不是你兴风作浪,焉能有现在的混乱?若是国本有什么闪失,你万死也莫恕!”
凌义渠两眼闪着泪光,向崇祯帝叩首:“臣死不足惜,但臣实在不能看着中原局势败在丁启睿手中啊。”
“荒谬!你屡次三番诋毁丁启睿,究竟何意?在朝堂上说如此不吉之言,是要败军吗?”林欲辑也跪倒了,激动道:“陛下,请治凌义渠大不敬之罪,以安天下啊!”
呼啦啦,有十几个朝臣跪倒了,齐声要求治凌义渠的罪。
崇祯帝面无表情,眼睛里燃着火,凌义渠说了一大堆的不吉之言,他如何不恼怒?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开封对策,而不是治某个人的罪,何况凌义渠说的并非全无道理,林欲辑这个时候将战火引到凌义渠个人身上,完全就是不知轻重。因此,崇祯帝对林欲辑的恼怒一点都不亚于凌义渠,对林欲辑治罪凌义渠的请求,置若罔闻。
混乱之中,忽然有一个淳厚的声音说道:“陛下,事关重大,何不将太子殿下招来一问?太子殿下整饬京营颇有章法,老臣深为佩服,就算不能领兵,请他谈一下开封战局也是好的。”
却是左都御史李邦华。
李邦华虽刚到朝中,但声望足够,不论东林党还是非东林党,都对他非常尊敬,连内阁四臣都不敢小觑他。
朝堂静了下来。
是啊,讨论这么多,当事人还没有出现呢,或者太子根本不愿意带兵出京也不一定呢。
首辅周延儒侧目看了一眼李邦华,别人不知道,他心里可清楚的很,今日凌义渠和吴生分明就是被太子授意,太子想要开封领军的意图已经是昭然若揭,现在太子不在场,眼前是一个僵持局面,一旦太子到了,以太子如黄的巧舌,怕是谁也挡不住了,所以李邦华的发言看似中允,实则却是偏向太子。
李邦华难道也变成太子党了吗?
周延儒心头微动,不过和大多数朝臣反对太子亲征不同,他心里却是赞同的,因为如果太子不亲征,他这个内阁首辅怕就得硬着头皮“上阵”了,两项比较,他倒宁愿将太子推到前线。
御座上的崇祯点头:“宣太子!”
诏令传到城外大校场时,朱慈烺正在和张家玉、佟定方密议。
开封之战就在眼前,参谋司已经列出了两个计划草桉,不过朱慈烺并不是太满意,三大参谋虽然经验丰富,经历战阵众多,但却过于谨慎,缺乏一点出其不意的匪气。李自成已经势大,再用官军过去的老招数恐怕很难击败他,所以必须有一些奇招。
张家玉虽然文人出身,不过对于军略却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加上小将佟定方,三人一番秘议,朱慈烺心中又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接了诏令,朱慈烺对张家玉道:“你去参谋司,将刚才所讨论的事宜,一一讲给他们,令他们尽力完善。时间不多了,请他们一定要抓紧!”
“臣明白!”张家玉抱拳。
等太子上马急匆匆走了,他慢慢直起身,远望太子离去的身影,眼睛里都是感慨。
谁能想到,刚刚十五岁的太子竟如此聪慧?
刚才探讨开封之战时,太子提出的一些建议,点出的一些问题,很多都是他想都没有想过,看起来很微小,但其实却是攸关全局的大问题,令他不由不佩服。
他一向自傲,但太子却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有一队军士经过,向张家玉行礼:“张练使。”
张家玉威严的点头,心中却有些苦恼,因为他虽然是鸳鸯阵的练使,太子也给了他相当的权力,不论何人,但敢违抗他的操练,他都可以按律处置,不过渐渐他却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他怎么强硬处置,士卒们看向他的目光里,都没有多少的畏惧。
兵不怕将,上了战场,面对生死关头就无法弹压。这是为将的大忌啊。
张家玉当然明白原因所在,不是因为他文人身份,而是因为他长了一张白净帅气,像女人的脸。
张家玉算是明白,为什么宋代名将狄青要在脸上罩一副面具了。
他在乎的并不是军士们不畏惧他,而是担心自己做不出功绩,没有足够的底气为袁督师洗刷清白!
想到袁督师,他鼻子微微有点酸。
整理了一下情绪,快步向参谋司走去……
————感谢碎脑锤、转只弯、铁血名工的打赏。余会继续努力的
吴生和周延儒素来不睦,甚至是有对着干的嫌疑,今天他出声为周延儒解围,倒真让周延儒微微吃了一惊。
“陛下!”
吴生肃然道:“阁老所说,臣基本赞同,御驾亲征兹事体大,有诸多窒碍难行之处,朝廷也没有财力支持。不过丁启睿不能以节制诸军,也是不能逃避的事实,因此丁启睿绝不可再用,需另选他人。这一点,臣则是赞同大理寺。”
看一眼跪在地下的凌义渠,又道:“不过大理寺有一点说错了,能节制左良玉等人,令其死命向前者,除了陛下之外,臣以为,还有一人!”
“何人?”崇祯帝眼有惊喜。
目视御座上的皇帝,吴生坚定的说出两个字:“太子!”
轰。
朝堂上登时又是一阵骚动。朝臣们或惊讶、或愤怒、又或者是恍然。其中,首辅周延儒就是恍然者,他隐隐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吴生是太子党,今日所说非常有可能是太子的授意,合理推断,今日这个“局”,难道是太子设计的吗?
吴生高昂的声音穿透朝堂上的骚动,清楚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陛下,太子睿智果敢,军略不凡,不但能压制左良玉,亦能鼓舞前线将士的士气,臣以为,开封督师,非太子不可!”
御座上的崇祯帝眼睛一亮,随即又暗然……我儿确实不凡,三个月就令京营焕然一新就是明证。如果朕不能御驾亲征,首辅周延儒又怯弱不敢承接,我儿督军确是一个可以的选择。只是我儿尚小,能承担此重任吗?再者,沙场凶险,箭失都是不长眼睛的,万一我儿有什么意外……不不不,还是不要!
转念又想,吴生是我儿的亲信,一向和我儿走的近,今日这番话,莫非是我儿授意的?如果是,那就说明我儿早想带兵出征啊。
“太子殿下虽然聪明早慧,三个月就将京营整饬一新,但能治军却未必能谋军。兵者,诡道也,太子毕竟年幼,一旦有所闪失,岂不动摇国本?臣以为不可。”
吴生话音不落,立刻就有人反对,原来是内阁三辅谢升。
事关太子,朝臣情绪都是汹涌,谢升第一个忍不住。
“太子不止能治军,也能谋军!”吴生信心十足的看向谢升:“太子胸中的韬略已经胜过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我可以断言,太子领军出征,统领各部大军,最不济也能击败流贼,解开封之围,如果谋划的好,彻底击溃闯贼,肃清中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谢升一脸惊讶:“事关重大,岂可武断?”
吴生却已经不再看他,向御座上的崇祯帝行礼道:“陛下,臣绝不是武断,臣为兵部侍郎,兵部有协理京营军务之责,臣少则五天,多则十天,就会到京营巡查一次。京营军律森然,号令齐整,没有命令,士卒连手指都不敢轻动一下,汉之细柳营、本朝戚少保也不过如此。能如此治军者,必是名将,因此臣以为,开封领军之职,非太子不可!”
“臣反对,太子是国本,不可轻易涉险!”谢升坚持。
吴生和谢升争论之中,御座上的崇祯帝已经坐不住了,他焦躁的站起身来,在御桉后来回踱步。
督抚不堪用,御驾亲征又不行,太子督军又有诸多顾忌,怎么办?
群臣都看着皇帝,等皇帝圣裁。
崇祯帝勐地站住脚步,目光看向一名朝臣:“陈新甲,你以为该当如何?”
陈新甲是本兵,同时也是太子的亲信,他要看,陈新甲是什么意见?
所有目光都看向陈新甲,同时都暗想,对呀,怎么忘记本兵了?
陈新甲心中咯噔一下。
虽然陈新甲并不清楚太子对“朱仙镇之战”的巨大图谋,不过身为太子党,他对太子对开封军情的热心,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当日太子在整顿京营之时,曾经对京营将官说过,有朝一日要带他们出京平定中原的流贼,在旁人看来太子或许是戏言,但陈新甲却知道太子一定是有所“本”的。
当吴生站出来,提议太子领军之时,陈新甲心里跟明镜似的---一切都是太子的安排,包括凌义渠石破天惊的提请御驾亲征,可能都是太子授意的,如果太子直接提出领军出征,朝中群臣一定会反对,但御驾亲征的震撼弹在前,太子领军的这种折中方案就显得不那么刺耳,甚至是可以被接受了。
身为太子党,陈新甲不能反对太子的政策,但他没有吴生那般的豁达和坚定,他心中有顾虑:太子胜了,他和吴生没什么好处,万一兵败了,甚至太子有什么意外,推动此事的吴生和他会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想到此,陈新甲后背立刻就渗出了冷汗,不过崇祯帝目光在前,他没有闪躲和迟疑的空间,只能咬咬牙,拱手道:“陛下,臣以为,丁启睿能力有限,确实担当不起领军十六万的重任。太子殿下见识高远,果决早慧,有领兵之才,但是否到开封领军……臣尚不能决断。唯请圣裁!”
他还是不敢完全赞同,而是将难题推给了崇祯。
吴生鄙夷的撇了一下嘴。
嗡。
陈新甲虽没有直说,但明显也是赞同的。
朝堂像是开了锅,朝臣嗡嗡议论,一个个已经顾不了朝堂秩序了。
左良玉难以节制,即使明知督抚汪乔年被流贼包围在襄城,却也不肯出手救援,丁启睿在左良玉心目中的地位恐怕更低,丁启睿的命令合左良玉的心意还好,若是不合,左良玉是绝对不会听从的,最大的军头不听从命令,丁启睿怎么可能打败李自成?
一旦败了,开封失陷,李自成在开封建政,这大明的天下,还能安稳吗?
丁启睿是不能用的,这一点,朝臣们已经达成一致。
而“御驾亲征”太过惊世骇俗,不说朝廷有没有银子,只说其中的风险就是朝臣们不能承受的。相比之下,折中方案的太子亲征就变得可以考虑了。
尤其是在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都赞同的情况下。
比起皇帝亲征,太子领军的冲击力虽然稍微小一点,但却依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和皇帝亲征一样,太子领军只能胜,不能败,不然太子的声誉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本朝虽没有太子不能继位的先例,但如果太子兵败,或者出了什么意外,这一项传统还能不能继续,那就难说了。
吴生和陈新甲都是太子党,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动议,这不是在害太子吗?但随即又想,两人绝不敢在太子没有首肯的情况下提出,显然太子是同意的。想明白这一点,朝堂中的一些反对的老臣更怒,心想:太子不懂事,你吴生和陈新甲难道也不懂事吗?你们这不是将国本置于危险之中吗?
“臣反对!”跟随在谢升之后,礼部尚书林欲辑也跳出来反对。他激动的道:“太子乃国本,岂可轻易涉险?臣以为,可令孙传庭统领全军!”
“臣亦反对!”礼部侍郎蒋德璟站了出来,脸色肃然。
他是东林之首,又和吴生一向交好,想不到却也站出来反对。
吴生嘴角露出苦笑,关于太子领军之事,他私下已经向蒋德璟有所透漏,但蒋德璟坚决不同意,甚至责怪他不该纵容太子,适才朝堂上的这番大论,也没有令蒋德璟改变主意。
蒋德璟的表态有指标作用,不等他退下,立刻就有不少的东林人站出来附议。
同样身为东林的吴生却显得孤苦伶仃,无人唱和。
“臣赞同!”
一直跪伏在地的凌义渠忽然抬起头,高声道:“陛下御驾亲征有诸多困难,太子领军可为折中之策,以太子之能,一定能节制诸军……”
“你住口!”
不等他说完,林欲辑就已经怒斥于他:“若不是你兴风作浪,焉能有现在的混乱?若是国本有什么闪失,你万死也莫恕!”
凌义渠两眼闪着泪光,向崇祯帝叩首:“臣死不足惜,但臣实在不能看着中原局势败在丁启睿手中啊。”
“荒谬!你屡次三番诋毁丁启睿,究竟何意?在朝堂上说如此不吉之言,是要败军吗?”林欲辑也跪倒了,激动道:“陛下,请治凌义渠大不敬之罪,以安天下啊!”
呼啦啦,有十几个朝臣跪倒了,齐声要求治凌义渠的罪。
崇祯帝面无表情,眼睛里燃着火,凌义渠说了一大堆的不吉之言,他如何不恼怒?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开封对策,而不是治某个人的罪,何况凌义渠说的并非全无道理,林欲辑这个时候将战火引到凌义渠个人身上,完全就是不知轻重。因此,崇祯帝对林欲辑的恼怒一点都不亚于凌义渠,对林欲辑治罪凌义渠的请求,置若罔闻。
混乱之中,忽然有一个淳厚的声音说道:“陛下,事关重大,何不将太子殿下招来一问?太子殿下整饬京营颇有章法,老臣深为佩服,就算不能领兵,请他谈一下开封战局也是好的。”
却是左都御史李邦华。
李邦华虽刚到朝中,但声望足够,不论东林党还是非东林党,都对他非常尊敬,连内阁四臣都不敢小觑他。
朝堂静了下来。
是啊,讨论这么多,当事人还没有出现呢,或者太子根本不愿意带兵出京也不一定呢。
首辅周延儒侧目看了一眼李邦华,别人不知道,他心里可清楚的很,今日凌义渠和吴生分明就是被太子授意,太子想要开封领军的意图已经是昭然若揭,现在太子不在场,眼前是一个僵持局面,一旦太子到了,以太子如黄的巧舌,怕是谁也挡不住了,所以李邦华的发言看似中允,实则却是偏向太子。
李邦华难道也变成太子党了吗?
周延儒心头微动,不过和大多数朝臣反对太子亲征不同,他心里却是赞同的,因为如果太子不亲征,他这个内阁首辅怕就得硬着头皮“上阵”了,两项比较,他倒宁愿将太子推到前线。
御座上的崇祯点头:“宣太子!”
诏令传到城外大校场时,朱慈烺正在和张家玉、佟定方密议。
开封之战就在眼前,参谋司已经列出了两个计划草桉,不过朱慈烺并不是太满意,三大参谋虽然经验丰富,经历战阵众多,但却过于谨慎,缺乏一点出其不意的匪气。李自成已经势大,再用官军过去的老招数恐怕很难击败他,所以必须有一些奇招。
张家玉虽然文人出身,不过对于军略却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加上小将佟定方,三人一番秘议,朱慈烺心中又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接了诏令,朱慈烺对张家玉道:“你去参谋司,将刚才所讨论的事宜,一一讲给他们,令他们尽力完善。时间不多了,请他们一定要抓紧!”
“臣明白!”张家玉抱拳。
等太子上马急匆匆走了,他慢慢直起身,远望太子离去的身影,眼睛里都是感慨。
谁能想到,刚刚十五岁的太子竟如此聪慧?
刚才探讨开封之战时,太子提出的一些建议,点出的一些问题,很多都是他想都没有想过,看起来很微小,但其实却是攸关全局的大问题,令他不由不佩服。
他一向自傲,但太子却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有一队军士经过,向张家玉行礼:“张练使。”
张家玉威严的点头,心中却有些苦恼,因为他虽然是鸳鸯阵的练使,太子也给了他相当的权力,不论何人,但敢违抗他的操练,他都可以按律处置,不过渐渐他却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他怎么强硬处置,士卒们看向他的目光里,都没有多少的畏惧。
兵不怕将,上了战场,面对生死关头就无法弹压。这是为将的大忌啊。
张家玉当然明白原因所在,不是因为他文人身份,而是因为他长了一张白净帅气,像女人的脸。
张家玉算是明白,为什么宋代名将狄青要在脸上罩一副面具了。
他在乎的并不是军士们不畏惧他,而是担心自己做不出功绩,没有足够的底气为袁督师洗刷清白!
想到袁督师,他鼻子微微有点酸。
整理了一下情绪,快步向参谋司走去……
————感谢碎脑锤、转只弯、铁血名工的打赏。余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