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6章 日本失误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重生之实现中国梦最新章节!
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由于日本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大,外资进出方便,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於是产生了大量过剩的流通资金。
然而,赵卫东知道,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事实是。
其实在“广场协议”升值的“黑名单”上,除了日元外,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镑也赫然在列。
当然在所涉及四国中,德国和日本最具有可比性。
这是因两国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制造业都对两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国的经济在战后增长都很快,并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前相继成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
“广场协议”中明确规定。
不仅是日元,德国马克、英磅、法郎也应大幅升值,事实也是如此。
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广场协议”前后。
日元、德国马克、英磅、法郎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短短的两年内,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贬值幅度超过50%,对于英镑和法郎的贬值也接近50%。
当然升值幅度最大的还是日本、徳国。
日元兑美元到1987 年年底时已接近升值 100%,但是并非仅有日元升值,德国马克也升值了,且比日本还升值得更多,达到101.27%。
到1988年后,德国马克的升值率。
相比于日元升值幅度有所收窄,但与“广场协议”签订时的1985年相比,其升值幅度仍然达到70.5%。
为何广场协议只拖垮了日本?
由此可见,美元的贬值,并不只针对日元,还有联邦德国。更要紧的是,两个币种贬值幅度也非常接近。
所以,赵卫东认为,那种“日本为美元贬值单独买单”的论调。
还是值得商榷的。
同样,将“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大泡沫,乃至之后20年经济萧条的原因,归咎到日元升值的论断,赵卫东认为这也过于武断。
泡沫的形成是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要素:人性的贪婪。
从这点而言,德国和日本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都具有很强的动物精神。
事实上这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当时,两国人民的表现完全符合“乌合之众”的定义。
可以断言,德国人和日本人的人性是趋于一致的。
事实上何止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乃至整个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投机泡沫既曾爆发于荷兰,也曾爆发于法国、英国、美国、日本、东南亚、科威特,同样曾爆发于中国。
从这点可见,人性贪婪并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差别,而是人类的共性。
再来看第二个要素:外部冲击力。
于两国而言,当时面对的诱发因素也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两国都在承受着由“广场协议”而造成的汇率波动。
问题来了,同样的人性,同样的本币大幅升值。
为什么德国没有爆发大泡沫,而日本却爆发了呢?
赵卫东知道,合理的解释是,两国在信用扩张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从1986年1月开始到1987年2月。
日本银行为应对升值萧条,防止通货紧缩,连续5次降息,一直将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由5%下调到2.5%,这不仅是当时的日本历史最低利率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水平。
与此同时。
1987年日本政府减税1万亿日元,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后又补充了2万亿日元的财政支出。
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使得日本的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造成日本国内过剩资金剧增。
反观相同时期的德国。
在马克大幅升值的前提下,同样也采取了信用扩张的货币政策。
于1987年1月将短期法定利率下调至3%。
但需要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德国人却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紧缩政策。来自德国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德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1982年的3.3%逐年递减至1987年的0.4%。
到了1987年年中,日本与德国纷纷摆脱了“广场协议”汇率升值带来的压力,经济开始趋于好转。
与此同时,经济中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在增加。
此时,日本和德国均面临着是继续遵守“卢浮宫协议”,维持低利率、协调各国汇率的政策,还是为抑制国内可能发生的泡沫和通货膨胀,而采取提高利率政策的矛盾选择。
1987年2月卢浮宫协议。
主要为解决美元过度贬值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日元对美元出现短暂性的大幅度贬值。
日本政府当时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是。
继续采取维持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而德国则采取了提高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1987年10月14日将短期利率提高至3.6%,同月15日再次提高至3.85%,到了1988年,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良好的势头,经济增长率均高于1987年的水平。
日本也由1987年的4.3%上升至1988年的6.2%。
德国则由1.5%上升至3.7%。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中央银行先后在1988年7月、8月和1989年1月、2月四度提高利率,恢复到了4.5%的正常水平。
而日本则继续维持在2.5%的低利率水平。
直到1989年5月才首次将利率提高0.75个百分点。
这比德国晚了足足10个月。
受此政策影响,日本的信贷供应不断增长。
截至1990年3月,日本银行5年内总放贷金额增加了96万亿日元(折合7240亿美元),除此之外,消费信贷公司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加入信贷扩张的行列。1985年时,这类机构放出去的地产类贷款为22万亿日元,到1989年年底时,已增至80万亿日元(折合6000亿美元)。
这些钱,一股脑地都跑到股市、楼市中去了。
为此,认为日本败于美国经济阴谋的日本经济学家吉川元忠,在其所著的《金融战败:发自经济大国受挫后的诤言》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道,当时日本经济泡沫的生成,主要是由日本政府长期实施低利率的信用扩张政策所导致。
事实上,由于日本政府的低利率的扩张政策是一大败笔。
让社会上流通的资金过多,才过度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才把整个国家置之于危险的境地。
赵卫东知道,随着巨大泡沫的产生。
而且日元又大幅升值,日本的社会财富急剧膨胀,出现了赶超美国的态势,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全社会的资产价值翻了一番。
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啊。
仅仅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实现了这个价值。
日本政府被这虚假的繁荣,冲昏了头脑,全国的百姓也被眼前巨大的馅饼砸晕了,家里的房子价值越来越高,手中的股票翻着个往上涨,所有人都在赚钱,所有的人财富都在不断增长。
没有发现其中潜藏的巨大危机。
从1985年开始,随着利率的降低。
日本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的萌芽。
1985年末,日经225股价指数收于13083点,1989年末收于38916点,四年间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197.45%;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并赶超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89年底股票总市值继续膨胀至896万亿日元。
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
当日本股市泡沫一路凯歌高奏之时,日本房地产价格也正在疯狂,不断上涨。
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的调查记录。
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若以1955年为100,到1965年则上涨超过了1000,到1988年则超过了10000,也就是说,日本城市房地产价格在33年间上涨了100倍,而同期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上涨却不足40倍,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上涨不到20倍。
1990年高峰期时。
东京商业区的地价涨至1985年的2.7倍,住宅区地价则涨至1985年的2.3倍。
此时有很多的日本人甚至扬言。
因资产飙升,卖掉日本列岛,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而美国则借由美元贬值等因素,成功转移了外债负担,吸纳了大量资金,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发展以信息电子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
1987年美国暴跌之后。
日本股市率先恢复,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
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态势。
1987年1月,东京证券交易所证券时价总额突破300万亿,日经指数1月突破2万点,6月突破2.5万点大关,1988年初,大藏省打出“以特定金钱信托强化基金托拉斯弹性”的方针,给法人投资者注入了强心针,鼓励法人投资者,股票市场创出新高。
8月,为了防止内部交易。
颁布《日本证券交易法》新增了“中国墙”的规定,要求各公司内部把交易部门和投资咨询部门分开。
1989年,日本银行逐步调高利率。
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这也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的机会。
进入90年代的第一个交易日,股市价格旋即暴跌。
到1990年10月,股指跌破20000点。
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
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三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有资料显示。
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每上下100点,就意味着日本的投资者们,拥有的金融资产增减20兆日元。
日本股市和房地产两方面的损失高达6万亿美元。
当年美国储蓄和借贷危机损失约3500亿美元,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使西方银行损失约1500亿美元。
这些与日本“经济泡沫”造成的损失相比。
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对于这次日本的危机情况,赵卫东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各关键的时间节点也都一清二楚,布局起来肯定是得心应手,相信有赵卫东的努力,日本这一次的经济危机损失肯定会加倍。
赵卫东也就可以从中获取无数的财富。
…………
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由于日本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大,外资进出方便,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於是产生了大量过剩的流通资金。
然而,赵卫东知道,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事实是。
其实在“广场协议”升值的“黑名单”上,除了日元外,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镑也赫然在列。
当然在所涉及四国中,德国和日本最具有可比性。
这是因两国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制造业都对两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国的经济在战后增长都很快,并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前相继成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
“广场协议”中明确规定。
不仅是日元,德国马克、英磅、法郎也应大幅升值,事实也是如此。
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广场协议”前后。
日元、德国马克、英磅、法郎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短短的两年内,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贬值幅度超过50%,对于英镑和法郎的贬值也接近50%。
当然升值幅度最大的还是日本、徳国。
日元兑美元到1987 年年底时已接近升值 100%,但是并非仅有日元升值,德国马克也升值了,且比日本还升值得更多,达到101.27%。
到1988年后,德国马克的升值率。
相比于日元升值幅度有所收窄,但与“广场协议”签订时的1985年相比,其升值幅度仍然达到70.5%。
为何广场协议只拖垮了日本?
由此可见,美元的贬值,并不只针对日元,还有联邦德国。更要紧的是,两个币种贬值幅度也非常接近。
所以,赵卫东认为,那种“日本为美元贬值单独买单”的论调。
还是值得商榷的。
同样,将“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大泡沫,乃至之后20年经济萧条的原因,归咎到日元升值的论断,赵卫东认为这也过于武断。
泡沫的形成是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要素:人性的贪婪。
从这点而言,德国和日本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都具有很强的动物精神。
事实上这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当时,两国人民的表现完全符合“乌合之众”的定义。
可以断言,德国人和日本人的人性是趋于一致的。
事实上何止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乃至整个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投机泡沫既曾爆发于荷兰,也曾爆发于法国、英国、美国、日本、东南亚、科威特,同样曾爆发于中国。
从这点可见,人性贪婪并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差别,而是人类的共性。
再来看第二个要素:外部冲击力。
于两国而言,当时面对的诱发因素也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两国都在承受着由“广场协议”而造成的汇率波动。
问题来了,同样的人性,同样的本币大幅升值。
为什么德国没有爆发大泡沫,而日本却爆发了呢?
赵卫东知道,合理的解释是,两国在信用扩张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从1986年1月开始到1987年2月。
日本银行为应对升值萧条,防止通货紧缩,连续5次降息,一直将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由5%下调到2.5%,这不仅是当时的日本历史最低利率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水平。
与此同时。
1987年日本政府减税1万亿日元,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后又补充了2万亿日元的财政支出。
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使得日本的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造成日本国内过剩资金剧增。
反观相同时期的德国。
在马克大幅升值的前提下,同样也采取了信用扩张的货币政策。
于1987年1月将短期法定利率下调至3%。
但需要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德国人却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紧缩政策。来自德国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德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1982年的3.3%逐年递减至1987年的0.4%。
到了1987年年中,日本与德国纷纷摆脱了“广场协议”汇率升值带来的压力,经济开始趋于好转。
与此同时,经济中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在增加。
此时,日本和德国均面临着是继续遵守“卢浮宫协议”,维持低利率、协调各国汇率的政策,还是为抑制国内可能发生的泡沫和通货膨胀,而采取提高利率政策的矛盾选择。
1987年2月卢浮宫协议。
主要为解决美元过度贬值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日元对美元出现短暂性的大幅度贬值。
日本政府当时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是。
继续采取维持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而德国则采取了提高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1987年10月14日将短期利率提高至3.6%,同月15日再次提高至3.85%,到了1988年,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良好的势头,经济增长率均高于1987年的水平。
日本也由1987年的4.3%上升至1988年的6.2%。
德国则由1.5%上升至3.7%。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中央银行先后在1988年7月、8月和1989年1月、2月四度提高利率,恢复到了4.5%的正常水平。
而日本则继续维持在2.5%的低利率水平。
直到1989年5月才首次将利率提高0.75个百分点。
这比德国晚了足足10个月。
受此政策影响,日本的信贷供应不断增长。
截至1990年3月,日本银行5年内总放贷金额增加了96万亿日元(折合7240亿美元),除此之外,消费信贷公司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加入信贷扩张的行列。1985年时,这类机构放出去的地产类贷款为22万亿日元,到1989年年底时,已增至80万亿日元(折合6000亿美元)。
这些钱,一股脑地都跑到股市、楼市中去了。
为此,认为日本败于美国经济阴谋的日本经济学家吉川元忠,在其所著的《金融战败:发自经济大国受挫后的诤言》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道,当时日本经济泡沫的生成,主要是由日本政府长期实施低利率的信用扩张政策所导致。
事实上,由于日本政府的低利率的扩张政策是一大败笔。
让社会上流通的资金过多,才过度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才把整个国家置之于危险的境地。
赵卫东知道,随着巨大泡沫的产生。
而且日元又大幅升值,日本的社会财富急剧膨胀,出现了赶超美国的态势,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全社会的资产价值翻了一番。
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啊。
仅仅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实现了这个价值。
日本政府被这虚假的繁荣,冲昏了头脑,全国的百姓也被眼前巨大的馅饼砸晕了,家里的房子价值越来越高,手中的股票翻着个往上涨,所有人都在赚钱,所有的人财富都在不断增长。
没有发现其中潜藏的巨大危机。
从1985年开始,随着利率的降低。
日本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的萌芽。
1985年末,日经225股价指数收于13083点,1989年末收于38916点,四年间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197.45%;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并赶超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89年底股票总市值继续膨胀至896万亿日元。
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
当日本股市泡沫一路凯歌高奏之时,日本房地产价格也正在疯狂,不断上涨。
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的调查记录。
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若以1955年为100,到1965年则上涨超过了1000,到1988年则超过了10000,也就是说,日本城市房地产价格在33年间上涨了100倍,而同期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上涨却不足40倍,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上涨不到20倍。
1990年高峰期时。
东京商业区的地价涨至1985年的2.7倍,住宅区地价则涨至1985年的2.3倍。
此时有很多的日本人甚至扬言。
因资产飙升,卖掉日本列岛,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而美国则借由美元贬值等因素,成功转移了外债负担,吸纳了大量资金,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发展以信息电子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
1987年美国暴跌之后。
日本股市率先恢复,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
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态势。
1987年1月,东京证券交易所证券时价总额突破300万亿,日经指数1月突破2万点,6月突破2.5万点大关,1988年初,大藏省打出“以特定金钱信托强化基金托拉斯弹性”的方针,给法人投资者注入了强心针,鼓励法人投资者,股票市场创出新高。
8月,为了防止内部交易。
颁布《日本证券交易法》新增了“中国墙”的规定,要求各公司内部把交易部门和投资咨询部门分开。
1989年,日本银行逐步调高利率。
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这也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的机会。
进入90年代的第一个交易日,股市价格旋即暴跌。
到1990年10月,股指跌破20000点。
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
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三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有资料显示。
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每上下100点,就意味着日本的投资者们,拥有的金融资产增减20兆日元。
日本股市和房地产两方面的损失高达6万亿美元。
当年美国储蓄和借贷危机损失约3500亿美元,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使西方银行损失约1500亿美元。
这些与日本“经济泡沫”造成的损失相比。
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对于这次日本的危机情况,赵卫东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各关键的时间节点也都一清二楚,布局起来肯定是得心应手,相信有赵卫东的努力,日本这一次的经济危机损失肯定会加倍。
赵卫东也就可以从中获取无数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