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妖小说网 >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 第二十章 进退两难的八股取士
第二十章 进退两难的八股取士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最新章节!
听到朱元璋这句话,一旁一直装作木头人的朱棣整个人头皮都在发麻。
他略有些心虚,又有些诧异的看了看自家老爹。
咦?
还是那模样,没换人呐?
咱家老爹平日里不是哪怕心里服了,嘴里也不服的嘛,怎么今日里就这么松口了?
朱棣可是清楚得很。
八股取士乃是自家老爹一手制定的。
虽说内里又一部分原因是自己老爹学识不高、学问不够,但更多的,还是想要南北取仕公平。
否则若还是像历朝历代一般传统科举的话,那南方仕子优势过大。
而饱受暴元摧残统治了百年的北方,青壮当年就被一茬一茬的杀了个干净。
哪怕是元末的时候,也是十室九空。
连青壮都少,就更别提读书人了。
这读书的传承一断,北方仕子对上那家学渊源、学风浓郁的南方士子,自然会全军覆没。
但这一点,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来说,无疑是有危害的。
故而,自家老爹才想出了八股取士这么一个取巧、折中的办法。
在朱棣眼中,这不仅是朱元璋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但同样也是自己眼中最好的办法。
不过,很显然朱高煜作为如今大明的一份子,还是实打实的皇族,他也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弯弯绕。
故而,朱高煜一脸笑意的说道。
“老爷子,当年皇爷爷为何弄出八股取士,以及这八股取士的意义,其实在下都明白。”
“无非就是为了弥合南北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的让南北交融,最终真正形成文化一统而已。”
“从这点上看,其实我皇爷爷并没有做错。”
“因为作为自宋末暴元杀入中原后,得朝最正的汉家王朝,我皇爷爷本就应当做到这些。”
“这是咱们大明,理所应当要去做的。”
朱元璋听到这些话,脸色也变得好了一些,心中还嘀咕着,没想到咱这大孙子终于能说咱一句好话了。
可紧接着朱高煜的话,便让朱元璋如坠冰窟。
“但是,八股取士,也就是所谓的靠着八股骈文选拔官员,乃是实打实的一招臭棋。”
“老爷子,李叔,你们都是走南闯北见识过的。”
“你们觉着,就凭借着一篇东拼西凑,用来解题的文章,便能选出优秀的官员?”
“当然了,对于读书人来说,其实无所谓啊!”
“反正,哪怕当个知县,也有刑名师爷、钱粮师爷乃至三五幕僚帮着出主意、打理公务。”
“县里有案子、要春耕秋收、要征辟百姓……这等小事,自然有师爷们处理。”
“而这位好不容易十年寒窗一朝中举的知县,那自然就干点写写奏报、联系同僚、逢迎恩师、结交乡绅之类的大事了。”
“毕竟,这等人,写文章倒是能写出个花团锦簇、妙笔生花出来,可具体的事儿,他一点没学过啊!”
“翻遍了四书五经这些书,也找不到应该如何具体施政的东西啊!”
“说白了,八股文以及他所学的那些东西,只是为了考个官当,就行了!”
这话一出,朱元璋满面寒霜。
哪怕是一旁的朱棣,此刻也是彻底清醒了过来,一脸严肃的看着朱高煜。
他们都有心否认点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却又都咽了下去。
朱元璋固然早年起家的时候大字不识,可之后下了苦功学过的。
朱棣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从小在皇家接受的教育。
对于他们父子二人来说,四书五经不说倒背如流,那绝对是熟悉的。
可正因为熟悉,再结合八股文的规矩一想,完了。
这里面真就半点实在东西没有。
而就这时候,朱高煜还在幸灾乐祸呢。
“说起来,其实那些下放到县里当大爷的读书人,比起大字不识的老百姓来说,无非就是多了个认字和会写奏折而已。”
“具体的农耕、刑名照样什么都不懂。”
“可偏偏,这就是我皇爷爷倡导出来的八股取士。”
说到此间,朱高煜也有些感叹。
自己那位皇爷爷,洪武皇帝固然确实英明神武,也开创了大明一朝。
但见识、出身的局限性,让他有太多的东西只能靠着自己摸索了。
而偏偏,他身边又缺少几个真正能信任、能出主意的读书人、谋士。
所以,大明才短短276年国祚就走向了灭亡,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汉家王朝。
想到这里,朱高煜觉着自己肩上的使命感都要强了几分。
自己此番前来,不仅仅是夺嫡、造反,何尝不是在给大明、给咱中华文明在续命?
“老爷子,李叔,八股取士在纸上看,固然是公平的。”
“但国家取士,要的压根不是这些人啊!”
“不通民政、不懂政务,打心眼里看不起工匠,哪怕弄出了新式的能增产的农具,也认为是奇技淫巧。”
“可偏偏这等于国无用之人,八股文就是写得好,就是能考上。”
“而不少国之大才、干才,却名落孙山,这才是朝廷、才是我皇爷爷最大的损失。”
“现在还好,八股取士还算正常,尚未疯魔。”
“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读书人只学八股骈文,不开智,不思进,这样的人也配叫做士?”
“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句话,如今几个读书人真正能做到,而不是嘴上念叨几句,转过头继续贪赃枉法?”
“再有一个,老爷子你可曾想过一个场景。”
“随着八股取士愈发的盛行,由于四书五经篇幅始终有限,那题目自然也就越来越偏。”
“那么几十年后,但凡能考上的,全都是穷经皓首、埋头苦读,压根不知民间疾苦的书生。”
“但若你是那时的书生,科考十余年,乃至几十年未有存进。”
“这时候一个同乡或者老师点化了你,你当如何?”
这话如同一道道雷鸣,在朱元璋耳边响起,让朱元璋如遭雷击,是啊,那时候自己该如何做?
听到朱元璋这句话,一旁一直装作木头人的朱棣整个人头皮都在发麻。
他略有些心虚,又有些诧异的看了看自家老爹。
咦?
还是那模样,没换人呐?
咱家老爹平日里不是哪怕心里服了,嘴里也不服的嘛,怎么今日里就这么松口了?
朱棣可是清楚得很。
八股取士乃是自家老爹一手制定的。
虽说内里又一部分原因是自己老爹学识不高、学问不够,但更多的,还是想要南北取仕公平。
否则若还是像历朝历代一般传统科举的话,那南方仕子优势过大。
而饱受暴元摧残统治了百年的北方,青壮当年就被一茬一茬的杀了个干净。
哪怕是元末的时候,也是十室九空。
连青壮都少,就更别提读书人了。
这读书的传承一断,北方仕子对上那家学渊源、学风浓郁的南方士子,自然会全军覆没。
但这一点,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来说,无疑是有危害的。
故而,自家老爹才想出了八股取士这么一个取巧、折中的办法。
在朱棣眼中,这不仅是朱元璋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但同样也是自己眼中最好的办法。
不过,很显然朱高煜作为如今大明的一份子,还是实打实的皇族,他也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弯弯绕。
故而,朱高煜一脸笑意的说道。
“老爷子,当年皇爷爷为何弄出八股取士,以及这八股取士的意义,其实在下都明白。”
“无非就是为了弥合南北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的让南北交融,最终真正形成文化一统而已。”
“从这点上看,其实我皇爷爷并没有做错。”
“因为作为自宋末暴元杀入中原后,得朝最正的汉家王朝,我皇爷爷本就应当做到这些。”
“这是咱们大明,理所应当要去做的。”
朱元璋听到这些话,脸色也变得好了一些,心中还嘀咕着,没想到咱这大孙子终于能说咱一句好话了。
可紧接着朱高煜的话,便让朱元璋如坠冰窟。
“但是,八股取士,也就是所谓的靠着八股骈文选拔官员,乃是实打实的一招臭棋。”
“老爷子,李叔,你们都是走南闯北见识过的。”
“你们觉着,就凭借着一篇东拼西凑,用来解题的文章,便能选出优秀的官员?”
“当然了,对于读书人来说,其实无所谓啊!”
“反正,哪怕当个知县,也有刑名师爷、钱粮师爷乃至三五幕僚帮着出主意、打理公务。”
“县里有案子、要春耕秋收、要征辟百姓……这等小事,自然有师爷们处理。”
“而这位好不容易十年寒窗一朝中举的知县,那自然就干点写写奏报、联系同僚、逢迎恩师、结交乡绅之类的大事了。”
“毕竟,这等人,写文章倒是能写出个花团锦簇、妙笔生花出来,可具体的事儿,他一点没学过啊!”
“翻遍了四书五经这些书,也找不到应该如何具体施政的东西啊!”
“说白了,八股文以及他所学的那些东西,只是为了考个官当,就行了!”
这话一出,朱元璋满面寒霜。
哪怕是一旁的朱棣,此刻也是彻底清醒了过来,一脸严肃的看着朱高煜。
他们都有心否认点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却又都咽了下去。
朱元璋固然早年起家的时候大字不识,可之后下了苦功学过的。
朱棣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从小在皇家接受的教育。
对于他们父子二人来说,四书五经不说倒背如流,那绝对是熟悉的。
可正因为熟悉,再结合八股文的规矩一想,完了。
这里面真就半点实在东西没有。
而就这时候,朱高煜还在幸灾乐祸呢。
“说起来,其实那些下放到县里当大爷的读书人,比起大字不识的老百姓来说,无非就是多了个认字和会写奏折而已。”
“具体的农耕、刑名照样什么都不懂。”
“可偏偏,这就是我皇爷爷倡导出来的八股取士。”
说到此间,朱高煜也有些感叹。
自己那位皇爷爷,洪武皇帝固然确实英明神武,也开创了大明一朝。
但见识、出身的局限性,让他有太多的东西只能靠着自己摸索了。
而偏偏,他身边又缺少几个真正能信任、能出主意的读书人、谋士。
所以,大明才短短276年国祚就走向了灭亡,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汉家王朝。
想到这里,朱高煜觉着自己肩上的使命感都要强了几分。
自己此番前来,不仅仅是夺嫡、造反,何尝不是在给大明、给咱中华文明在续命?
“老爷子,李叔,八股取士在纸上看,固然是公平的。”
“但国家取士,要的压根不是这些人啊!”
“不通民政、不懂政务,打心眼里看不起工匠,哪怕弄出了新式的能增产的农具,也认为是奇技淫巧。”
“可偏偏这等于国无用之人,八股文就是写得好,就是能考上。”
“而不少国之大才、干才,却名落孙山,这才是朝廷、才是我皇爷爷最大的损失。”
“现在还好,八股取士还算正常,尚未疯魔。”
“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读书人只学八股骈文,不开智,不思进,这样的人也配叫做士?”
“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句话,如今几个读书人真正能做到,而不是嘴上念叨几句,转过头继续贪赃枉法?”
“再有一个,老爷子你可曾想过一个场景。”
“随着八股取士愈发的盛行,由于四书五经篇幅始终有限,那题目自然也就越来越偏。”
“那么几十年后,但凡能考上的,全都是穷经皓首、埋头苦读,压根不知民间疾苦的书生。”
“但若你是那时的书生,科考十余年,乃至几十年未有存进。”
“这时候一个同乡或者老师点化了你,你当如何?”
这话如同一道道雷鸣,在朱元璋耳边响起,让朱元璋如遭雷击,是啊,那时候自己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