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登辽风云录最新章节!
北京城虽然壮丽辉煌,但是也要看社区,好的社区干净整洁、规规矩矩,差的社区就要脏很多。最差的就是贫民窟了,狭窄的街道、肮脏的阴沟、随处可见的垃圾堆和干屎堆、成群的乞丐,让人大倒胃口,完全不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即使如此,对于大明朝来讲,也只是皮表之患,出了京城,才看得出大明朝病在腠理,已经奄奄一息了。
离开北京不久,就可以看到流民的队伍了,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是王进贤还是被震撼了。越接近山东,流民的队伍越为庞大。到了山东境内,一些大的流民的队伍绵延数里,前望不到头,后见不到尾。所有人都衣衫褴褛,很多人只用一圈布条遮挡了一下**,在这寒风料峭的初冬,让人情何以堪;在不能蔽体的衣服下,是如柴瘦骨。这些景象,王进贤只有在有关犹太人集中营的纪录片中看到过;几乎人手一支树枝的队伍缓缓流淌,点缀着沿街乞讨、插标卖女,以及鼓蛇贩艺的可怜人;累了就坐下休息一下,再累了就只能横尸路边,除了最为亲近的几个人会掉下几滴眼泪,擦干了继续上路外,没有人关心他的死去;他们大多数人面无表情,整个人仿佛都麻木了,但是王进贤却分明感受到偶尔一撇而来的怨毒,吓得王进贤打一个寒战。陈继儒、周履靖等人却似乎完全没有看见,只是在一次受到乞丐叨扰时,很不耐烦地扔出几个铜板。就是这几个铜板,吸引了大批乞丐的围叩——受到一大群乞丐围着你叩头,陈继儒和周履靖无奈,坚决的走开,因为再次施舍,只会吸引更多的人围叩。
据卢国仕讲,自万历43年,河北和山东遭遇旱灾和蝗灾以来,一直未能恢复元气。所幸万历爷是个明君,减免了河北和山东的税赋,并开仓放赈灾米粮,还分帑金赈济,只是这中间有多少贪官污吏贪墨却是无法统计。今年,才稍稍缓过劲来,但是遍地流民却是一时无法完全解决。整个山东境内,盗贼风起,小民穷困不堪。这才好了没多久,又有建奴逞凶,皇上不得已加派辽饷,这叫小民如何能活呢。王进贤和他唏嘘了一阵,心中暗想:卢国仕对万历皇帝还很有好感呢。
这不到了巨野县就遇上了。在离巨野县不远的客栈就被人警告,说有乡人田峨,自称仁义王,纠众数千,劫掠财物,强夺狱犯,谋杀县官。连官府都不敢管,那么惹不起只好躲开了。绕了一个大弯,算是避开风头。
流民是封建社会动乱的根源,但是在明朝,竟早在洪武年间的盛世就出现了流民现象。想想也可笑,朱元璋消灭了元朝,根除了元朝各族统治者们对农民的剥削和对土地的兼并,利用这些土地大规模安置流民。“三吴巨姓,数年之中,既盈而覆,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老百姓安定了没几年,却不得不又一次踏上流民之路。作为传统中国农民,“一人一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所描绘的小农经济是他们的热望,若非过不下去了,谁会愿意做衣食无着的流民呢?这说明明朝自建国之初,就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流民到了英明神武的永乐皇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出现,到了成化年间已经成为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多次镇压流民起义,其中,成化六年镇压荆湘流民,死者不计其数,一说达到90万人这么骇人听闻的数字【1】,并强迫150万人迁徙。真正是发生在盛世的惨剧。到了明末,流民规模愈加庞大,这完全是封建剥削造成的。
在明朝,土地兼并有着自己的特色。即身份性地主兼并土地并利用优免权逃避赋役。身份性地主包括皇亲贵戚、宦官、缙绅地主。明朝在政治和经济上都给予缙绅地主一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免权。优免对象包括官员、监生、举人等。而且优免的内容,一年比一年优越。极大刺激了他们兼并土地的热情。比如严嵩,田产总计20万亩以上,特别是在其家乡袁州府,一府四县之田,七分属于严嵩。但是,封建士大夫的剥削和皇亲贵戚们比起来还只是小巫见大巫。《大明律》规定,宗室贵戚非恩赐的土地算作民田,必须承担赋役。但是,这也就是一纸空文,无人遵从。比如在成都府,“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在河南,有一半的土地归各王府所有。土地基本为身份性地主所有,而每个地方的税额是不变的,达官贵人减免的赋役,都要由越来越少的自耕农来承担,造成大量自耕农破产,形成极为恶性的循环。在社会资源大规模集中之后,若想分一杯羹,就只能成为这些达官贵人的农奴或帮闲打手,否则就只能作流民了。
【1】周洪谟说原杰调查所得
越近山东,流民越多。王进贤发现流民中有一些人非常特殊,他们头戴红巾,每天都会焚香拜日。【1】陈继儒几个人都不了解。要说还是卢国仕走的地方多,见多识广。经他解释才知道,这些人是闻香教。据卢国仕介绍,由于前几年灾害闹得厉害,流民队伍大幅增加。闻香教等邪教在其中大肆发展队伍,比如什么大乘教、东大乘教、大乘弘通教、弘封教、大成教,善友会、弘阳教、无为教、清净门(俗名清茶门)、白阳教、白羊教、归一教等等,不一而足。那些头戴红巾、焚香拜日的都是邪教教徒,而他们的目的地则是“石佛口”。至于石佛口具体什么样,连卢国仕都不知道了。王进贤倒是动了好奇心,要不是公务在身,还真想去看一看。
要说回到明朝,做事最为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不是信息不畅、不是工业落后、不是生活困苦。追根溯源,答案只有一个:人才。不是科学技术发明,不是战争的谋略和手段,不是无穷无尽的财宝,而是人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才是王进贤最为需要的,也是社会进步最为需要的。王进贤嘱咐贾大岭一路上多挑一些身体精壮、老实巴交的汉子随着一起赴成山。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贾大岭竟然挑了一批地痞无赖,成天呼朋唤友,花天酒地。虽然谈不上凶狠好事,花费巨大,但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油腔滑调却是免不了的。王进贤要找这些人不是带他们山东数日游的,也不是带他们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的,而是要带他们真刀真枪到战场上搏杀的。
自明朝以降,兵书的主要内容渐渐由谋略转为练兵,由尚空谈转为利实战。在明朝,无论士农工商,但凡有点文化的,都爱谈兵,兵书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空谈迂阔之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凡是有一点积极影响的,莫不重视选兵,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一直到清末,曾国藩、李鸿章未能脱离其宗旨。
王进贤想:也怪我这些天和卢国仕走的太近,忽略了和贾大岭的交流。于是便拿了一本《练兵实纪》交给贾大岭,嘱咐他要好好学习。那些人只好就地遣散,而且还发了一笔回家费。居然还有一个叫周道明【2】的赖着不走,他自称是锦衣卫,是奉命来监视副千户王进贤的。并且提出要求:只要每月给30两银子,他就对天言好事,有什么问题睁一眼闭一眼。对此,王进贤等人商议了一下,毫无办法。一时也无法查验他的真伪,只好暂时答应下来。王进贤也想过找个机会把他干掉,只要假装不是自己人干的,即使他真的是锦衣卫,也只好算他因公殉职。但是很快,这个周道明展示了他的作用。进入山东以来,王进贤开始四处拜码头,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比如山东都司庄莅民是一定要去拜会报道的,什么山东海防副使、山东布政司海防道什么的,也都不免溜一圈。这个周道明,对于安家立业这类正经事一窍不通,但是对于该去拜会谁,拜会他有什么好处,该送多少仪金却搞得门清。算起来省的银子也超过30两了。王进贤就放弃了干掉他的念头,留着吧,也算个富有时代烙印的人才吧。
【1】焚香拜日不是闻香教的礼仪,但是红巾、拜日、焚香都是秘密教门的常用礼仪,闻香教本是白莲一门,因此在起义后也是头戴红巾的,这对于朱明王朝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在这里借用一下其他教门焚香拜日的礼仪。
【2】《神宗实录》:流棍周道明等诈官伪旨,骚扰驿递,夹带私盐,拒捕伤人;
北京城虽然壮丽辉煌,但是也要看社区,好的社区干净整洁、规规矩矩,差的社区就要脏很多。最差的就是贫民窟了,狭窄的街道、肮脏的阴沟、随处可见的垃圾堆和干屎堆、成群的乞丐,让人大倒胃口,完全不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即使如此,对于大明朝来讲,也只是皮表之患,出了京城,才看得出大明朝病在腠理,已经奄奄一息了。
离开北京不久,就可以看到流民的队伍了,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是王进贤还是被震撼了。越接近山东,流民的队伍越为庞大。到了山东境内,一些大的流民的队伍绵延数里,前望不到头,后见不到尾。所有人都衣衫褴褛,很多人只用一圈布条遮挡了一下**,在这寒风料峭的初冬,让人情何以堪;在不能蔽体的衣服下,是如柴瘦骨。这些景象,王进贤只有在有关犹太人集中营的纪录片中看到过;几乎人手一支树枝的队伍缓缓流淌,点缀着沿街乞讨、插标卖女,以及鼓蛇贩艺的可怜人;累了就坐下休息一下,再累了就只能横尸路边,除了最为亲近的几个人会掉下几滴眼泪,擦干了继续上路外,没有人关心他的死去;他们大多数人面无表情,整个人仿佛都麻木了,但是王进贤却分明感受到偶尔一撇而来的怨毒,吓得王进贤打一个寒战。陈继儒、周履靖等人却似乎完全没有看见,只是在一次受到乞丐叨扰时,很不耐烦地扔出几个铜板。就是这几个铜板,吸引了大批乞丐的围叩——受到一大群乞丐围着你叩头,陈继儒和周履靖无奈,坚决的走开,因为再次施舍,只会吸引更多的人围叩。
据卢国仕讲,自万历43年,河北和山东遭遇旱灾和蝗灾以来,一直未能恢复元气。所幸万历爷是个明君,减免了河北和山东的税赋,并开仓放赈灾米粮,还分帑金赈济,只是这中间有多少贪官污吏贪墨却是无法统计。今年,才稍稍缓过劲来,但是遍地流民却是一时无法完全解决。整个山东境内,盗贼风起,小民穷困不堪。这才好了没多久,又有建奴逞凶,皇上不得已加派辽饷,这叫小民如何能活呢。王进贤和他唏嘘了一阵,心中暗想:卢国仕对万历皇帝还很有好感呢。
这不到了巨野县就遇上了。在离巨野县不远的客栈就被人警告,说有乡人田峨,自称仁义王,纠众数千,劫掠财物,强夺狱犯,谋杀县官。连官府都不敢管,那么惹不起只好躲开了。绕了一个大弯,算是避开风头。
流民是封建社会动乱的根源,但是在明朝,竟早在洪武年间的盛世就出现了流民现象。想想也可笑,朱元璋消灭了元朝,根除了元朝各族统治者们对农民的剥削和对土地的兼并,利用这些土地大规模安置流民。“三吴巨姓,数年之中,既盈而覆,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老百姓安定了没几年,却不得不又一次踏上流民之路。作为传统中国农民,“一人一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所描绘的小农经济是他们的热望,若非过不下去了,谁会愿意做衣食无着的流民呢?这说明明朝自建国之初,就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流民到了英明神武的永乐皇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出现,到了成化年间已经成为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多次镇压流民起义,其中,成化六年镇压荆湘流民,死者不计其数,一说达到90万人这么骇人听闻的数字【1】,并强迫150万人迁徙。真正是发生在盛世的惨剧。到了明末,流民规模愈加庞大,这完全是封建剥削造成的。
在明朝,土地兼并有着自己的特色。即身份性地主兼并土地并利用优免权逃避赋役。身份性地主包括皇亲贵戚、宦官、缙绅地主。明朝在政治和经济上都给予缙绅地主一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免权。优免对象包括官员、监生、举人等。而且优免的内容,一年比一年优越。极大刺激了他们兼并土地的热情。比如严嵩,田产总计20万亩以上,特别是在其家乡袁州府,一府四县之田,七分属于严嵩。但是,封建士大夫的剥削和皇亲贵戚们比起来还只是小巫见大巫。《大明律》规定,宗室贵戚非恩赐的土地算作民田,必须承担赋役。但是,这也就是一纸空文,无人遵从。比如在成都府,“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在河南,有一半的土地归各王府所有。土地基本为身份性地主所有,而每个地方的税额是不变的,达官贵人减免的赋役,都要由越来越少的自耕农来承担,造成大量自耕农破产,形成极为恶性的循环。在社会资源大规模集中之后,若想分一杯羹,就只能成为这些达官贵人的农奴或帮闲打手,否则就只能作流民了。
【1】周洪谟说原杰调查所得
越近山东,流民越多。王进贤发现流民中有一些人非常特殊,他们头戴红巾,每天都会焚香拜日。【1】陈继儒几个人都不了解。要说还是卢国仕走的地方多,见多识广。经他解释才知道,这些人是闻香教。据卢国仕介绍,由于前几年灾害闹得厉害,流民队伍大幅增加。闻香教等邪教在其中大肆发展队伍,比如什么大乘教、东大乘教、大乘弘通教、弘封教、大成教,善友会、弘阳教、无为教、清净门(俗名清茶门)、白阳教、白羊教、归一教等等,不一而足。那些头戴红巾、焚香拜日的都是邪教教徒,而他们的目的地则是“石佛口”。至于石佛口具体什么样,连卢国仕都不知道了。王进贤倒是动了好奇心,要不是公务在身,还真想去看一看。
要说回到明朝,做事最为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不是信息不畅、不是工业落后、不是生活困苦。追根溯源,答案只有一个:人才。不是科学技术发明,不是战争的谋略和手段,不是无穷无尽的财宝,而是人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才是王进贤最为需要的,也是社会进步最为需要的。王进贤嘱咐贾大岭一路上多挑一些身体精壮、老实巴交的汉子随着一起赴成山。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贾大岭竟然挑了一批地痞无赖,成天呼朋唤友,花天酒地。虽然谈不上凶狠好事,花费巨大,但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油腔滑调却是免不了的。王进贤要找这些人不是带他们山东数日游的,也不是带他们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的,而是要带他们真刀真枪到战场上搏杀的。
自明朝以降,兵书的主要内容渐渐由谋略转为练兵,由尚空谈转为利实战。在明朝,无论士农工商,但凡有点文化的,都爱谈兵,兵书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空谈迂阔之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凡是有一点积极影响的,莫不重视选兵,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一直到清末,曾国藩、李鸿章未能脱离其宗旨。
王进贤想:也怪我这些天和卢国仕走的太近,忽略了和贾大岭的交流。于是便拿了一本《练兵实纪》交给贾大岭,嘱咐他要好好学习。那些人只好就地遣散,而且还发了一笔回家费。居然还有一个叫周道明【2】的赖着不走,他自称是锦衣卫,是奉命来监视副千户王进贤的。并且提出要求:只要每月给30两银子,他就对天言好事,有什么问题睁一眼闭一眼。对此,王进贤等人商议了一下,毫无办法。一时也无法查验他的真伪,只好暂时答应下来。王进贤也想过找个机会把他干掉,只要假装不是自己人干的,即使他真的是锦衣卫,也只好算他因公殉职。但是很快,这个周道明展示了他的作用。进入山东以来,王进贤开始四处拜码头,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比如山东都司庄莅民是一定要去拜会报道的,什么山东海防副使、山东布政司海防道什么的,也都不免溜一圈。这个周道明,对于安家立业这类正经事一窍不通,但是对于该去拜会谁,拜会他有什么好处,该送多少仪金却搞得门清。算起来省的银子也超过30两了。王进贤就放弃了干掉他的念头,留着吧,也算个富有时代烙印的人才吧。
【1】焚香拜日不是闻香教的礼仪,但是红巾、拜日、焚香都是秘密教门的常用礼仪,闻香教本是白莲一门,因此在起义后也是头戴红巾的,这对于朱明王朝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在这里借用一下其他教门焚香拜日的礼仪。
【2】《神宗实录》:流棍周道明等诈官伪旨,骚扰驿递,夹带私盐,拒捕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