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个契机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金夕满月最新章节!
两辆黄包车分别拉着徐尚任和小河,徐先生将小河领到二楼的“中华铁道报社”,除一只藤条箱子外,她还提了一只装满旧衣裳的大布包裹。
徐先生领她进去见石主编,抬举她,并不说是他家下人,宣称是他家南方的远房亲戚,让小河更加感激不尽,小河拘谨,又不敢东张西望,偷眼四下打量着这个新处所。
报社位于东铁匠胡同的一个青砖围墙的大院里,门口有一间很气派的门房,院里两栋三层的砖木结构的楼房,一栋办公,后面一栋是住宅和宿舍。
办公楼上整个三层是《北平晨报》社。
二楼中一个大敞间是《中华铁道》报社编辑室,其它几间租给不同的办事公司。
一楼更大的几间是新生印刷厂,印刷厂除了《中华铁道报》与《女界》,印刷更多业务的是《北平晨报》,也还接别的报刊杂志业务,规模扩大许多,印刷厂是北洋时教育局的产业,现在归北平国民政府。
后院的宿舍楼,与前面的楼并排,被完全挡住视线,在前院是看不见的。
二楼《中华铁道》报社编辑室平常也只有三个常驻的编辑,分别负责不同的版面,石主编与冯副主编是负责《中华铁道报》,另一个杨松主编负责《女界》。
《女界》是月刊,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校刊,主要的投稿人也是女师大学里的教授与讲师,还有发表优秀的女学生作品,多半的稿件是在女师教研室里,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完成选稿,不必占用报社的地盘。
相比较三楼的“北平晨报”社而言,《中华铁道报》规模较小,都是向各大学内的教授约稿,坐堂的撰稿人是没有的,编辑室里的工作人员不多,有流动来送稿改稿来的作者,稍作停留在会客室里略坐一坐,会客室一间房里有两张沙发,布满了灰尘与杂物,他们也只把这里作为中转交流的地点。
石主编笔名“生花石”,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上下打量这个单薄的女孩,太过年轻稚气,拿着行理提着包裹就搬来了,这是让他不好退人的意思。
石主编看她是个小姑娘,本来有些失望,怕她细胳膊细腿,没力气干这些繁重的粗活,报社里净是一些搬上搬下的活,他可不可能再给她配一个帮忙的人。
报社里并不需要文化人,干得都是跟文化无关的杂事,这些千头万绪的杂事净耽误时间,相当于苦力,让石主编力不从心。他破例让小河念报纸上的一段文字,以测试她是否识字,女孩有些紧张,但还算通顺,其中有难解的字词,她也能读出,倒让石主编倍感意外。
南方口音软糯清脆,问她说是念过几年新式学堂,可见她能读能写,那时代里能识字的女孩并不多,能上起学的人家也多是家道殷实,出来做事的女人就更少了,物以稀为贵。
便对徐先生中肯地说:“如果她做不了编辑室的活,我也会出面介绍她到下面印刷厂做女工,那里也正需要人手,不会退回给徐先生,你看这样行吗?”徐尚任表示感谢,留下小河,坐三轮车回去了。
小河暂时被安排住进印刷厂的女工宿舍,宿舍在院子最后面那一栋楼里,女工宿舍在一层,采光十分不好,室内阴冷,采光较好的二楼和三楼全部是“北平晨报”的宿舍区。
她仅是获得一张免费的床位,已经很满足,她获得新身份让她即忐忑不安,又激动不已。
北平没有春天,风夹着沙子一吹一整天,不能出门,跟冬天没什么二样,下雨后满地是泥泞。七八个女工挤在一间房的一条长炕上,没有私密的空间,一楼其它的房间还住着男工,所以也不能随便乱串,小河已经满心期待新生活。
天气总算有变暖的迹象,她的冻疮结了痂,又褪了几层皮,冻疮的手和耳朵上渐渐不再流出脓血,只剩红色的疤痕等待痊愈,走动时脚上有些痒,真想脱下鞋子用手挠一挠,却没有每走一步刺心的痛,这时的痒是一种新生的痒。
小河依旧是一个人,换了一个屋檐下,忍受着拥挤,心里空荡荡,春天毕竟是春天,比冬天好。
小河在徐家呆了几个月,受了一些人情世故的教训,学会看人眼色,做事也勤快,还主动示好。整天在四十几平方的编辑室里,多数往来都是男人,她负责一早来整理打扫两间办公室与一间会客厅,上下干净整洁许多,会客厅的沙发再也不积满灰尘,填满杂物了。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所以十分讨喜。
小河一早上来烧好开水,将石主编的瓷茶壶也擦净,泡上热茶水,渐渐大家才来上班,石主编笑眯眯的。冯副主编是个邋遢的人,现在他的座位和桌面上总被归整一齐,他也不好意思与小姑娘为难。
小河一团孩子气,羞怯的眼睛里满是纯真,随时听候教诲,听命差遗,脸上的微笑也自然许多。
相处一段时间,小河干得辛苦卖力,话又少,很快就获得一些信任。石主编打消了退回她的意思,对她也绽开了笑脸,四十几岁风霜世故的脸上,也多了几分人情味。对冯副主编说:“编辑室多了一个女孩像是比以前热闹,以前从没雇过女助手,没享受这种感觉,小河是个好孩子,一定要好好做哦!”
又好心地问她家里人,小河眼神黯淡地回答“都没了”,甚是同情她孤苦一人在北平,就“体贴”地不再提她的伤心往事。石主编便关怀地说:“女工宿舍条件太差,房子小又挤,等到正式录用以后,每个月可以领到四块大洋的薪水,能在外面租一间房自己住,养活自己一个人应该没问题。”
四月份,小河对编辑室的工作部分熟悉,她十分勤快,将编辑室当作自己的家,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编辑部里有电灯,她宿舍里却到钟点就要消灯,不给她们浪费电力,所以小河常在人走空后独自留下来。
三楼有一间资料室,是大家共用,整个二三层楼的人都能借用查阅,小河去帮石主编送还资料时,就顺手帮助三楼资料室里的管理员赵大姐整理图书,做事细心又懂事勤快,从不给赵大姐添麻烦,很快就与赵大姐相处融洽。
赵大姐是三楼北平晨报社一个工作人员的妻子,既要每日来资料室工作,家里又要照顾,有时忙不过来,资料室管理难免不周全,小河能帮她整理再好不过了。
奉命楼上楼下取送物件,挺机灵的丫头,很快就混得人缘很熟,讨得大家的喜爱。
相熟之后管理员赵大姐时常把钥匙留给她,方便小河呆在里面开着电灯看书,小河将白天未及整理的一一整理,晚上临走前还拖扫一遍地面,管理员赵大姐对她这种做事更是喜欢,难免要相互关照一些。
资料室里康熙大字典也有,四库全书也有,各种工具书,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各代古诗韵文名篇集,更有各代的编史,野史外传杂文也有,分门别类摆放编出目录。有她见过的,更多是她闻所未闻,统统取出抚摸一遍,有时坐在灯下细读,还带着少有的愉快读出声来,倒是复习起许多读过的文字,每晚她把背书当作消遣,当一件让她快乐的事情,日子便不那么难熬,反而十分期待。
小河用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将资料室的所有藏书都整理一遍,将书摆整齐,将积下的尘垢小心地擦掉,赵大姐也知道自己平时偷懒,更是喜欢小河不得了。
四月开始,小河开始腾出手来学习核对稿子,由浅入深真正作了石主编的助手,对字迹潦草的手稿进行重新誊写,将楼下刻版工送上来的样版进行初步勘误,下午各处跑脚送稿取件。
小河这期间展示的汉字功底与眼力见,做事的细致认真,让石主编颇感到意外,给予更多的信任,提前给她正式工的待遇,不然她就像学徒,前三个月都不一定能拿到薪水。
石主编戴上眼镜说:“你要再细心一些,就帮我记个账,这一堆数字看得我眼花缭乱,你誊写得清爽明白交给我过目,对了,再有每个月给各处去送一次稿费,你也算清楚写在账簿上,给我看有没有错就行,我瞧着你应该能行。下个月初五前把钱给各处送去,也好不拖至十五。”
小河的字迹清秀隽爽,简洁的行书,一张清单记得清楚明白。石生花对她赞不绝口,也有当初决定收她进来的得意。
那天,小河出去送完稿费正往回走,楼下拐弯时遇见一个人,虽然衣著整洁,胡茬的青梗却布在脸颊,身材高瘦又特别给人生硬的感觉,有些面熟。
回到编辑室时,那人在座,竟然是吴立霁。
吴立霁坐在一张桌子前,校对几篇翻译的文章,她进来时,他并未抬头,小河错过与他打招呼的机会。
小河几次犹豫是否该打断他,向他尊敬地问声好,请个安,保持她在编辑室好人缘。另一方面在心里祈祷,希望他不要认出自己,别再提那段不光彩的记忆。
她见吴先生并不抬头,只能识趣地自在行事,能熟视无睹,相安无事,事过境迁,当然是最好,他也不见得就能记得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她在心里庆幸。;
两辆黄包车分别拉着徐尚任和小河,徐先生将小河领到二楼的“中华铁道报社”,除一只藤条箱子外,她还提了一只装满旧衣裳的大布包裹。
徐先生领她进去见石主编,抬举她,并不说是他家下人,宣称是他家南方的远房亲戚,让小河更加感激不尽,小河拘谨,又不敢东张西望,偷眼四下打量着这个新处所。
报社位于东铁匠胡同的一个青砖围墙的大院里,门口有一间很气派的门房,院里两栋三层的砖木结构的楼房,一栋办公,后面一栋是住宅和宿舍。
办公楼上整个三层是《北平晨报》社。
二楼中一个大敞间是《中华铁道》报社编辑室,其它几间租给不同的办事公司。
一楼更大的几间是新生印刷厂,印刷厂除了《中华铁道报》与《女界》,印刷更多业务的是《北平晨报》,也还接别的报刊杂志业务,规模扩大许多,印刷厂是北洋时教育局的产业,现在归北平国民政府。
后院的宿舍楼,与前面的楼并排,被完全挡住视线,在前院是看不见的。
二楼《中华铁道》报社编辑室平常也只有三个常驻的编辑,分别负责不同的版面,石主编与冯副主编是负责《中华铁道报》,另一个杨松主编负责《女界》。
《女界》是月刊,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校刊,主要的投稿人也是女师大学里的教授与讲师,还有发表优秀的女学生作品,多半的稿件是在女师教研室里,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完成选稿,不必占用报社的地盘。
相比较三楼的“北平晨报”社而言,《中华铁道报》规模较小,都是向各大学内的教授约稿,坐堂的撰稿人是没有的,编辑室里的工作人员不多,有流动来送稿改稿来的作者,稍作停留在会客室里略坐一坐,会客室一间房里有两张沙发,布满了灰尘与杂物,他们也只把这里作为中转交流的地点。
石主编笔名“生花石”,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上下打量这个单薄的女孩,太过年轻稚气,拿着行理提着包裹就搬来了,这是让他不好退人的意思。
石主编看她是个小姑娘,本来有些失望,怕她细胳膊细腿,没力气干这些繁重的粗活,报社里净是一些搬上搬下的活,他可不可能再给她配一个帮忙的人。
报社里并不需要文化人,干得都是跟文化无关的杂事,这些千头万绪的杂事净耽误时间,相当于苦力,让石主编力不从心。他破例让小河念报纸上的一段文字,以测试她是否识字,女孩有些紧张,但还算通顺,其中有难解的字词,她也能读出,倒让石主编倍感意外。
南方口音软糯清脆,问她说是念过几年新式学堂,可见她能读能写,那时代里能识字的女孩并不多,能上起学的人家也多是家道殷实,出来做事的女人就更少了,物以稀为贵。
便对徐先生中肯地说:“如果她做不了编辑室的活,我也会出面介绍她到下面印刷厂做女工,那里也正需要人手,不会退回给徐先生,你看这样行吗?”徐尚任表示感谢,留下小河,坐三轮车回去了。
小河暂时被安排住进印刷厂的女工宿舍,宿舍在院子最后面那一栋楼里,女工宿舍在一层,采光十分不好,室内阴冷,采光较好的二楼和三楼全部是“北平晨报”的宿舍区。
她仅是获得一张免费的床位,已经很满足,她获得新身份让她即忐忑不安,又激动不已。
北平没有春天,风夹着沙子一吹一整天,不能出门,跟冬天没什么二样,下雨后满地是泥泞。七八个女工挤在一间房的一条长炕上,没有私密的空间,一楼其它的房间还住着男工,所以也不能随便乱串,小河已经满心期待新生活。
天气总算有变暖的迹象,她的冻疮结了痂,又褪了几层皮,冻疮的手和耳朵上渐渐不再流出脓血,只剩红色的疤痕等待痊愈,走动时脚上有些痒,真想脱下鞋子用手挠一挠,却没有每走一步刺心的痛,这时的痒是一种新生的痒。
小河依旧是一个人,换了一个屋檐下,忍受着拥挤,心里空荡荡,春天毕竟是春天,比冬天好。
小河在徐家呆了几个月,受了一些人情世故的教训,学会看人眼色,做事也勤快,还主动示好。整天在四十几平方的编辑室里,多数往来都是男人,她负责一早来整理打扫两间办公室与一间会客厅,上下干净整洁许多,会客厅的沙发再也不积满灰尘,填满杂物了。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所以十分讨喜。
小河一早上来烧好开水,将石主编的瓷茶壶也擦净,泡上热茶水,渐渐大家才来上班,石主编笑眯眯的。冯副主编是个邋遢的人,现在他的座位和桌面上总被归整一齐,他也不好意思与小姑娘为难。
小河一团孩子气,羞怯的眼睛里满是纯真,随时听候教诲,听命差遗,脸上的微笑也自然许多。
相处一段时间,小河干得辛苦卖力,话又少,很快就获得一些信任。石主编打消了退回她的意思,对她也绽开了笑脸,四十几岁风霜世故的脸上,也多了几分人情味。对冯副主编说:“编辑室多了一个女孩像是比以前热闹,以前从没雇过女助手,没享受这种感觉,小河是个好孩子,一定要好好做哦!”
又好心地问她家里人,小河眼神黯淡地回答“都没了”,甚是同情她孤苦一人在北平,就“体贴”地不再提她的伤心往事。石主编便关怀地说:“女工宿舍条件太差,房子小又挤,等到正式录用以后,每个月可以领到四块大洋的薪水,能在外面租一间房自己住,养活自己一个人应该没问题。”
四月份,小河对编辑室的工作部分熟悉,她十分勤快,将编辑室当作自己的家,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编辑部里有电灯,她宿舍里却到钟点就要消灯,不给她们浪费电力,所以小河常在人走空后独自留下来。
三楼有一间资料室,是大家共用,整个二三层楼的人都能借用查阅,小河去帮石主编送还资料时,就顺手帮助三楼资料室里的管理员赵大姐整理图书,做事细心又懂事勤快,从不给赵大姐添麻烦,很快就与赵大姐相处融洽。
赵大姐是三楼北平晨报社一个工作人员的妻子,既要每日来资料室工作,家里又要照顾,有时忙不过来,资料室管理难免不周全,小河能帮她整理再好不过了。
奉命楼上楼下取送物件,挺机灵的丫头,很快就混得人缘很熟,讨得大家的喜爱。
相熟之后管理员赵大姐时常把钥匙留给她,方便小河呆在里面开着电灯看书,小河将白天未及整理的一一整理,晚上临走前还拖扫一遍地面,管理员赵大姐对她这种做事更是喜欢,难免要相互关照一些。
资料室里康熙大字典也有,四库全书也有,各种工具书,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各代古诗韵文名篇集,更有各代的编史,野史外传杂文也有,分门别类摆放编出目录。有她见过的,更多是她闻所未闻,统统取出抚摸一遍,有时坐在灯下细读,还带着少有的愉快读出声来,倒是复习起许多读过的文字,每晚她把背书当作消遣,当一件让她快乐的事情,日子便不那么难熬,反而十分期待。
小河用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将资料室的所有藏书都整理一遍,将书摆整齐,将积下的尘垢小心地擦掉,赵大姐也知道自己平时偷懒,更是喜欢小河不得了。
四月开始,小河开始腾出手来学习核对稿子,由浅入深真正作了石主编的助手,对字迹潦草的手稿进行重新誊写,将楼下刻版工送上来的样版进行初步勘误,下午各处跑脚送稿取件。
小河这期间展示的汉字功底与眼力见,做事的细致认真,让石主编颇感到意外,给予更多的信任,提前给她正式工的待遇,不然她就像学徒,前三个月都不一定能拿到薪水。
石主编戴上眼镜说:“你要再细心一些,就帮我记个账,这一堆数字看得我眼花缭乱,你誊写得清爽明白交给我过目,对了,再有每个月给各处去送一次稿费,你也算清楚写在账簿上,给我看有没有错就行,我瞧着你应该能行。下个月初五前把钱给各处送去,也好不拖至十五。”
小河的字迹清秀隽爽,简洁的行书,一张清单记得清楚明白。石生花对她赞不绝口,也有当初决定收她进来的得意。
那天,小河出去送完稿费正往回走,楼下拐弯时遇见一个人,虽然衣著整洁,胡茬的青梗却布在脸颊,身材高瘦又特别给人生硬的感觉,有些面熟。
回到编辑室时,那人在座,竟然是吴立霁。
吴立霁坐在一张桌子前,校对几篇翻译的文章,她进来时,他并未抬头,小河错过与他打招呼的机会。
小河几次犹豫是否该打断他,向他尊敬地问声好,请个安,保持她在编辑室好人缘。另一方面在心里祈祷,希望他不要认出自己,别再提那段不光彩的记忆。
她见吴先生并不抬头,只能识趣地自在行事,能熟视无睹,相安无事,事过境迁,当然是最好,他也不见得就能记得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她在心里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