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两位李镇长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金夕满月最新章节!
那天傍晚,背对着夕阳,李运佑与儿子李致骑马从县城回来,离镇口还有两里路,看见一个女孩,背着夕阳镶着光圈,手里拿着本书,边走边背诗文的样子,十分引人注目。
李致叫一声“小满”,她回过头,红色的光束照在她的脸上,竟然仿佛一种佛光,朴素的衣服,那刻被映照得无限光彩。她皱起的眉宇,脸上挂长途跋涉而流下的细汗,表情格外自然,让人见之忘俗,只留下那种超然物外的感觉,摄人心魄。
她没有拘谨,抬头对他们亲切地微笑,拒绝他们的好意。那一刻她光彩照人,带着一身的光圈。
恍惚中,李运佑回到二十几年前的那个傍晚,一个女孩送他到门口,那日的夕阳也是一模一样,那个站在院内笑目送他的女孩,身上也笼罩着佛光,她站在那里,连茅屋短墙都金碧辉煌……她光彩照人,带着一身的光圈。
他知道吕氏并不是真心赞许小满,她只是为了掩盖故意对金夕的挑剔不满,顺便显示她的大度。
吕氏和金大娘,她们这些女人都太懂事太精明,正因为如此,少了女人该有的纤弱和妩媚。金夕也会落入这种精明算计,他最不喜欢这种类型。
“小满这孩子真心不错,如果娶金夕不如娶小满。”李运佑随口一说。
他想起小满刚从半塔被接回来,有十岁了,平时都是关在家里,没在镇上见过她。
那段时间镇上的孩子染上了麻疹,俗称出疹子,私塾已经停了课,李运佑也忙着治疗各处染病的小孩。金家的两个孩子染上了,他上门给瞧。西药已经能治愈,再加上中药内外调理,几日就能毒气出尽,伤口收缩便可痊愈。
出疹子在乡下忌讳被说成“出喜”,门口挂上红布,以示外人不能串门。是金正和小满得了麻疹,身上出了红痘,还发着高烧。出疹子时身上脸上奇痒,大人不让挠痒,土法只用艾水擦洗,抓破会留疤痕,大人都吓唬小孩子,如果抓破以后长大就像镇上袁麻子一样,脸上都是麻子。
当时金正娘带着最小的儿子与金夕在外间隔离着,怕再被传染上,后院里只有老姑妈照顾两个出疹的孩子。
金正十三岁,吵嚷着不舒服,一刻不停地磨人,老姑妈全部精力都用来照顾他一人,他还是把脸上和身上挠破了几处。现在额头与脖子上还留下几个麻坑,腿上也有痘疤,就是当时留下的。
当时,李镇长进去看诊时,第一次见到她,十岁的小满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摊开纸笔在练字,旧纸上被写了几层,一层字压一层字,非常节省纸张。每一层的写字的墨汁深浅有别,像浮在水面的浮萍,有秩序地立体存在,绝不相互混乱。又像水面浮萍上植荷叶,上面高举着一支荷花。
她模仿字帖上的笔法气度,十分入神,竟然忘了病痛。她抬起的眉眼,也如那天夕阳下那样自然,气定神闲,小脸被烧得红艳艳的,很好看。
李镇长告诫她不可在院子里吹风,必须全天呆在房间里,她便乖乖听话地收拾了纸笔,回房间背诵唐诗,她说:“只有把注意力用在别处,才会忘记痛痒,才能控制不去抓身上的痘包。”
李镇长带有熬好的中药,很苦,她知道是必须要喝的,没有像孩子一般撒娇哭闹,比她哥哥更爽快地喝了。右边的眉毛一勾一勾,眉头全皱起来,小脸都忍得变了形,一定很苦,他当时想应该给她带颗梅子。
第二天看疹,他真的为她带了一小袋腌制的梅干,以便下药后含在嘴里,这些他只为女儿做过。
他告诉她不能吃韭菜、鸭蛋、鱼、姜、葱、酱油、辣椒等等发物和刺激食物,她回答:“我只吃了稀饭,连小菜都没吃。”她是李运佑见过最懂事的孩子,识实务。这一点连他自己的儿女也比不上。
李运佑只是随口说让李致娶小满,并没有认真考虑。
吕氏原本夸她也不是当真的,此时坐起身,惊呼道:“双胞胎哪一个也不能娶,再好也不能娶进门,都是不吉利的人。我只这一个儿子,儿媳妇必须合我的意。不说百里挑一,也要是门当户对,身家清白的。”
身家清白?双胞胎就注定身家不清白?她是拿定主意的,任何人反对都没有用。未来儿子李致是要继承家业,会成为第三位李镇长,在娶亲这件事上,她在这家里和这个镇上是说一不二的。
李镇长除了是龙山镇的镇长,更重要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
民国初年,新时代一面带来新思潮和新名词,一面也带来动荡的时局,今天是大清被推翻,明天又皇权复辟,后来北伐革命军胜利,又遭遇各路军阀割据,几十年的动乱,谁输谁赢都不好说。
这种偏僻小县城果然有其好处,对动荡的时局不那么敏感,消息传来相对滞后,所以对天下的瞬息万变,只是旁观并无参与感。幸得如此才能在乱世享一时太平。
在洋人把西医西药带进大城市时,县城民众对中医的敬仰依旧传承千年,忠于祖先,对中医的忠诚度依旧未变。乡里照样称李镇长为大夫,神医。有病去医馆问诊,也会请李大夫去上门望诊。
李镇长的威望在于其医术学识,更在于他的人品家世,他的父亲李国琛在来城民众眼中,是大善人,他家的医馆药铺也是县里两家最大药铺中的一家。
任何人的一辈子,大夫总是难免要见的,给大夫留交情日后好相见,也是当地风俗。
李镇长的父亲,前镇长李国琛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在被推举为龙山镇镇长以前,老先生是祖居滁州南谯,祖上几代从医,曾祖中有人曾在前朝太医院供职,颇深家学渊源。
李国琛年轻时是官医,在滁州府衙任职做军医十几年,咸丰十年兵乱时李世忠部打进滁州,经过几年战乱之后,滁州百姓只剩下十分之三四,河南光州、安徽安庆人大量迁来滁州补充人口。李国琛便趁战乱走失脱离军队,随移民一起逃离,最后隐居来安县。因看透残酷征战和官场倾轧,朝政与地方的各自弄权,他早就起避祸遁世之心,他曾进过来安县周边的深山,勘测过药材与植被,虽是野山杂树却也是安宁的静土,于是选定隐居龙山镇这片僻壤,私下将妻儿接来落户,采草制药济世救人,活得心安自在。;
那天傍晚,背对着夕阳,李运佑与儿子李致骑马从县城回来,离镇口还有两里路,看见一个女孩,背着夕阳镶着光圈,手里拿着本书,边走边背诗文的样子,十分引人注目。
李致叫一声“小满”,她回过头,红色的光束照在她的脸上,竟然仿佛一种佛光,朴素的衣服,那刻被映照得无限光彩。她皱起的眉宇,脸上挂长途跋涉而流下的细汗,表情格外自然,让人见之忘俗,只留下那种超然物外的感觉,摄人心魄。
她没有拘谨,抬头对他们亲切地微笑,拒绝他们的好意。那一刻她光彩照人,带着一身的光圈。
恍惚中,李运佑回到二十几年前的那个傍晚,一个女孩送他到门口,那日的夕阳也是一模一样,那个站在院内笑目送他的女孩,身上也笼罩着佛光,她站在那里,连茅屋短墙都金碧辉煌……她光彩照人,带着一身的光圈。
他知道吕氏并不是真心赞许小满,她只是为了掩盖故意对金夕的挑剔不满,顺便显示她的大度。
吕氏和金大娘,她们这些女人都太懂事太精明,正因为如此,少了女人该有的纤弱和妩媚。金夕也会落入这种精明算计,他最不喜欢这种类型。
“小满这孩子真心不错,如果娶金夕不如娶小满。”李运佑随口一说。
他想起小满刚从半塔被接回来,有十岁了,平时都是关在家里,没在镇上见过她。
那段时间镇上的孩子染上了麻疹,俗称出疹子,私塾已经停了课,李运佑也忙着治疗各处染病的小孩。金家的两个孩子染上了,他上门给瞧。西药已经能治愈,再加上中药内外调理,几日就能毒气出尽,伤口收缩便可痊愈。
出疹子在乡下忌讳被说成“出喜”,门口挂上红布,以示外人不能串门。是金正和小满得了麻疹,身上出了红痘,还发着高烧。出疹子时身上脸上奇痒,大人不让挠痒,土法只用艾水擦洗,抓破会留疤痕,大人都吓唬小孩子,如果抓破以后长大就像镇上袁麻子一样,脸上都是麻子。
当时金正娘带着最小的儿子与金夕在外间隔离着,怕再被传染上,后院里只有老姑妈照顾两个出疹的孩子。
金正十三岁,吵嚷着不舒服,一刻不停地磨人,老姑妈全部精力都用来照顾他一人,他还是把脸上和身上挠破了几处。现在额头与脖子上还留下几个麻坑,腿上也有痘疤,就是当时留下的。
当时,李镇长进去看诊时,第一次见到她,十岁的小满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摊开纸笔在练字,旧纸上被写了几层,一层字压一层字,非常节省纸张。每一层的写字的墨汁深浅有别,像浮在水面的浮萍,有秩序地立体存在,绝不相互混乱。又像水面浮萍上植荷叶,上面高举着一支荷花。
她模仿字帖上的笔法气度,十分入神,竟然忘了病痛。她抬起的眉眼,也如那天夕阳下那样自然,气定神闲,小脸被烧得红艳艳的,很好看。
李镇长告诫她不可在院子里吹风,必须全天呆在房间里,她便乖乖听话地收拾了纸笔,回房间背诵唐诗,她说:“只有把注意力用在别处,才会忘记痛痒,才能控制不去抓身上的痘包。”
李镇长带有熬好的中药,很苦,她知道是必须要喝的,没有像孩子一般撒娇哭闹,比她哥哥更爽快地喝了。右边的眉毛一勾一勾,眉头全皱起来,小脸都忍得变了形,一定很苦,他当时想应该给她带颗梅子。
第二天看疹,他真的为她带了一小袋腌制的梅干,以便下药后含在嘴里,这些他只为女儿做过。
他告诉她不能吃韭菜、鸭蛋、鱼、姜、葱、酱油、辣椒等等发物和刺激食物,她回答:“我只吃了稀饭,连小菜都没吃。”她是李运佑见过最懂事的孩子,识实务。这一点连他自己的儿女也比不上。
李运佑只是随口说让李致娶小满,并没有认真考虑。
吕氏原本夸她也不是当真的,此时坐起身,惊呼道:“双胞胎哪一个也不能娶,再好也不能娶进门,都是不吉利的人。我只这一个儿子,儿媳妇必须合我的意。不说百里挑一,也要是门当户对,身家清白的。”
身家清白?双胞胎就注定身家不清白?她是拿定主意的,任何人反对都没有用。未来儿子李致是要继承家业,会成为第三位李镇长,在娶亲这件事上,她在这家里和这个镇上是说一不二的。
李镇长除了是龙山镇的镇长,更重要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
民国初年,新时代一面带来新思潮和新名词,一面也带来动荡的时局,今天是大清被推翻,明天又皇权复辟,后来北伐革命军胜利,又遭遇各路军阀割据,几十年的动乱,谁输谁赢都不好说。
这种偏僻小县城果然有其好处,对动荡的时局不那么敏感,消息传来相对滞后,所以对天下的瞬息万变,只是旁观并无参与感。幸得如此才能在乱世享一时太平。
在洋人把西医西药带进大城市时,县城民众对中医的敬仰依旧传承千年,忠于祖先,对中医的忠诚度依旧未变。乡里照样称李镇长为大夫,神医。有病去医馆问诊,也会请李大夫去上门望诊。
李镇长的威望在于其医术学识,更在于他的人品家世,他的父亲李国琛在来城民众眼中,是大善人,他家的医馆药铺也是县里两家最大药铺中的一家。
任何人的一辈子,大夫总是难免要见的,给大夫留交情日后好相见,也是当地风俗。
李镇长的父亲,前镇长李国琛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在被推举为龙山镇镇长以前,老先生是祖居滁州南谯,祖上几代从医,曾祖中有人曾在前朝太医院供职,颇深家学渊源。
李国琛年轻时是官医,在滁州府衙任职做军医十几年,咸丰十年兵乱时李世忠部打进滁州,经过几年战乱之后,滁州百姓只剩下十分之三四,河南光州、安徽安庆人大量迁来滁州补充人口。李国琛便趁战乱走失脱离军队,随移民一起逃离,最后隐居来安县。因看透残酷征战和官场倾轧,朝政与地方的各自弄权,他早就起避祸遁世之心,他曾进过来安县周边的深山,勘测过药材与植被,虽是野山杂树却也是安宁的静土,于是选定隐居龙山镇这片僻壤,私下将妻儿接来落户,采草制药济世救人,活得心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