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妖小说网 >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 第二百六十三章 我们都有美好明天
第二百六十三章 我们都有美好明天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最新章节!
整个天下风起云涌,朝廷上为了北元留下的遗产,正在忙碌不堪。
但对于大明境内的老百姓们来说,却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让他们去忙碌的。
毕竟他们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为了生存下去努力干活种地,期盼着来年能够有一个好的收成。
多一些存粮,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了。
李四是在中原地区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住河南,经过多年的战乱,原先的故乡,早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而他自己祖上只知道爷爷并非是河南人,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不过没关系,毕竟在这样的乱世,能够活下去,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能不能够回到故乡,对于李四来说其实也并不是很在意,毕竟他自己都不知道故乡在哪了。
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好在大明建立以后,有了大明政府的庇护,这种四处漂泊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总算是稍微安稳了一点。
而李四最近又在考虑着,要不要迁徙去云南的事情。
因为辽王殿下的缘故,最近村里面不少人,都商量着要去云南重新发展。
毕竟云南最可怕的就是那些野人和瘴气,而野人的话已经被辽王朱启给驯服了。
瘴气的话,也有辽王殿下亲手写的医书。
现在都已经贴在村门口了,而那些宣传移民的官员们,每天来都会和这些村民宣传去云南的好处。
不少年轻人还没有成家立业的都报名过去了,最先一批的在上个月就已经运走了。
而听家里面其他的人说,去了云南之后可以免税5年,这种好事情李四自然也不想错过。
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顾虑的,听到一个最新的消息,李四终于是没有任何的顾虑了,那就是去云南定居的中原人除了免税5年之外,还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去新式学堂学习。
而学费的话打个8折。
本来学费这种东西,就不是他们这种普通老百姓能够去想的。
毕竟孩子上学是非常花钱的,但打听一下学堂的学费,还有勤工俭学的制度之后,李四一下子就热血沸腾了起来。
你说在河南这个地方,他哪有机会让孩子上新设学堂呀。
当然他现在还没有孩子。
不过将来肯定会有的呀,考虑到让下一代能够读书,,还能够免税5年。
李四咬了咬牙,决定和那些没成家的年轻人们一样,背井离乡去云南发展好了。
就这样在洪武17年的时候,李四就报了名,然后等了两个月,终于等到官府衙门的通知。
他和周围附近百里总共2000余人年轻人一同前往云南,连定居的地方都选好了。
就在云南大理。
云南大理这个地方,李四那是听都没听说过的。
不过听村里一些博学的人说,似乎是很远的样子,不过远就远吧。
距离应天府近对于李四来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好处啊。
而且从以前过往战乱的经历来看,北方打成一锅粥的时候,大家还不都是往南方跑吗?
现在自己提前去云南那边定居,以后万一北方又打起仗来了,那在云南肯定是安全很多啊。
李四心里面这样想着也就心安理得了。
李四很快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然后跟着其他的年轻人一起告别了家乡,朝着云南过去了。
而像李四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现在除了云南需要中原人口,去移民填边之外,现在北元的草原现在也需要中原的人口去移民填边了。
而大明现在的人口可比不上宋朝鼎盛时候。
毕竟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为了能够最大化控制草原,这移民填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有些老百姓可能觉得奇怪了,去云南好歹还有田种,还有书念还,有地方可以住。
但草原,那可是狗不拉屎鸟不下蛋的鬼地方呀。
而且荒原百里鸟无人烟那地方怎么去啊?
难道自己过去也跟游牧民一样,天天放牧不成吗?
这老百姓们肯定不干呀,你看北元那些牧民们日子过得多么凄惨啊,连衣服都没有,他们可不想过上那样的生活。
虽然在中原苦是苦了点,有的时候收成不好还要挨饿,但起码不会像北元那样,年年都没有盼头啊。
中原的老百姓们,一听说北元这边也需要移民了。
一个个都没有什么兴致,也没有积极性了。
不过他们这样的情况早就在朱启的意料之中了,而朱启是干什么的?对于情报可是拿手的对于舆论更是拿手的。
所以朱启早就提前准备好了宣传的材料了,这草原上的优惠力度自然要比云南还大的。
只要愿意到草原上进行开荒的,那么可以免税10年,除此之外在草原上,所有的平民老百姓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学。
而且国家这边还提供种子和工具,以及其他的建筑材料,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城市和村庄等等。
可能有人要问了啊,给这么多好处,大明有这么多财政,可以支撑这些老百姓吗?
如果中原地区几千万的老百姓都过去北元的话,那肯定是没有这么多钱的。
但朱启早就已经考虑过了,即便是自己拿出这些材料来宣传,恐怕愿意去草原的汉人,也不会超过几十万或者百万的。
能达到三十万,那都已经是预料之外的事情了。
而且还不可能是一年就达成,恐怕得往后的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慢慢把移民给填过去,所以朱启并不觉得财政会有任何吃紧的情况。
更何况朱启也,并不打算用草原上,老百姓种出来的粮食作为税收。
因为朱启更重看重的是海外贸易的税收,老百姓的粮食说实话产量不大。
而且能够补的税收,也并不是很多,比起老百姓身上的那点点粮食,倒不如把目光放到那些商人或者是外国去,比较合适呢。
朱启就是这样干的,而朱元章对于这些事情是非常信任朱启的。
自然是按照朱启的建议来做的,所以那些中原的老百姓们原本还不想去草原,但一听到朝廷给的条件居然如此丰富,一个个的也都是动了心思了。
但也只是动了心思,要真要下定决心去草原生活,那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下的。
即便是给了这么丰厚的条件,后代也可以免费的读书,甚至国家还提供各种工具和建筑材料。
但这些福气也得有命去享用才可以呀。
在云南杀人的也只是瘴气,但在草原上害死人的可就多了。
像游牧民们他们也不知道什么个态度,万一自己过去,人家抢劫自己的时候还得过长城,现在自己送上门了,连长城都不用过了。
指不定哪一天拿着弯刀就把自己捅死了,你说对不对?
更别说野外那么多的野兽,实在是让人不放心啊。
而朱启也早就考虑到老百姓们,心里面所想了,所以一开始移民的目标就不在草原深处了。
而紧挨着长城在附近建造一些城镇,这才是那些中原老百姓们最先开始居住的地方。
等到草原靠近长城的地方,土地都分完了,再慢慢把他们往草原深处给挪动。
当然这移民必须得跟着水源来,水源哪里多哪里就建城市,如果哪里没水源,那肯定不能去建城市,找虐的。
大明这边的移民计划非常的完美。
而中原老百姓们虽然一开始没什么兴致,但架不住给的太多了。
所以断断续续的也有不少人报名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都有将近三万人的报名人数。
这已经大大超出预期了,而朱启也不再多等,很快就命令将这三万人往草原上面送,这三万人都是第1批开荒者。
他们过去自然是先开垦荒地建造房屋,先定居下来,才能够有光明美好的未来呀。
而这连续不断的移民之后,连带着原本已经拥挤起来的中原地区又变得开阔了起来。
而那些农民们有更多的土地耕种,也有更多的荒地需要他们去开垦,有土地,自然就有生育的欲望。
一个个的都开始在家里造小孩了,再加上朱启新种植的文明三宝产量那么高,实在是人口的大保障。
而大明的人口增长自然就代表着国力上升,毕竟在这个年代人力就代表着国力。
而那些移民走的中原老百姓,空缺出来的土地,正好给新生代去种植开垦。
这未来几十年,都不存在什么太大的土地矛盾了。
当然那些当官的和有钱人,去兼并土地这种事情,还是要时刻注意一下的。
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很容易就造成大崩盘的情况。
当然这就是政治上的事情了,朱启也管不了那么多。
他只管经济和民生这些事情。
而朱启的这些计谋和策略,自然也都在朱元章的掌控之下,刘伯温作为朱元章的谋臣,而且和朱棣关系如此亲近,自然也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层面的规划。
朱启规划这些东西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多么了不起。
毕竟从头到尾都是以老百姓为主,而且想的也很粗糙。
并没有多么的详细,只是粗略的算了一下财政的收入,以关税来抵消老百姓们该交的粮税罢了。
但朱启这一番操作下来,着实让刘伯温开了眼界。
刘伯温本来就在写辽王朱启的传记,如今又知道这些东西自然也是一并写入其中了。
而作为发明了关税的辽王朱启,这关税稳定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自然是要大吹特吹的。
只把朱启写的如同秦皇汉武一般,也幸亏朱启没看到这本书,不然肯定要叫刘伯温修改一下的。
我只想当一个清闲的小王爷,你没事写这些东西不是给我找麻烦吗?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而刘伯温在写着传记的时候,中原老百姓们也在朝廷的引导之下,朝着两边不断的移民开荒。
而朱元章也命令朝廷军队开入草原,一方面是防备那些大部落不让他们造反,另外一方面自然也是要选好地址来建造城池。
毕竟朱启不想用堡垒来控制草原,那起码也得建造起来城市,要不然没有城市的依托,可没有办法好好的保护农田这些老百姓的资源和财产啊。
整个大明从上到下都是一片红红火火,干劲十足的样子,每个人可以说都有光明的未来,不过大明这边有光明的未来在高丽半岛却是两回事了。
李成桂经过几次大败之后,已经知道何大明没有什么硬拼的实力了。
虽然表面上的战线依然维持着,但李成桂早就没了继续和大明对拼的心思,而全心全意的在准备逃跑的事情了。
就在李成桂准备逃跑的时候,他底下的几个儿子自然也是跟着一起。
只是其中一个人却并不想就这么灰熘熘的跑走,那便是他的次子李芳远。
说起李芳远这个人可能很多人并不是特别的熟悉,但李芳远对于朝鲜的历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君王。
可以说他的地位是如同大明朱棣一般,被称为朝鲜太宗。
进行了多项的改革,稳定了和大明的外交关系,并且还带领朝鲜国力蒸蒸日上。
不仅仅在辽东开拓土地,把原先长白山一片的地方都纳入麾下。
而且向北还抢夺了女真人的土地,奠定了朝鲜的版图。
而且这个李芳远也是非常有能力和野心的人,本来是他的哥哥继位,当朝鲜国王的。
而李芳远想要当国王,就把他的哥哥给杀了,还把他的父亲李成桂给软禁了,然后自己当了朝鲜王。
如此果断之人,自然是非常有野心和能力的,而他并不想就这样灰熘熘的跟着父亲逃离朝鲜半岛。
他主要是觉得父亲实在是太软弱了一点,而且一开始就没有和大明打好关系,才落到现在这个局面。
不过自己如果出马的话,大明那边没准会和自己合作也说不对呢。
李芳远抱着这样的想法,想着反正自己若是去了倭国,那竟然是没机会当王了。
但如果留下来的话,自己的父亲一走,他的基本盘不就是自己的基本盘了吗?
李芳远这样想一下子也来了干劲了。
整个天下风起云涌,朝廷上为了北元留下的遗产,正在忙碌不堪。
但对于大明境内的老百姓们来说,却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让他们去忙碌的。
毕竟他们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为了生存下去努力干活种地,期盼着来年能够有一个好的收成。
多一些存粮,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了。
李四是在中原地区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住河南,经过多年的战乱,原先的故乡,早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而他自己祖上只知道爷爷并非是河南人,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不过没关系,毕竟在这样的乱世,能够活下去,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能不能够回到故乡,对于李四来说其实也并不是很在意,毕竟他自己都不知道故乡在哪了。
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好在大明建立以后,有了大明政府的庇护,这种四处漂泊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总算是稍微安稳了一点。
而李四最近又在考虑着,要不要迁徙去云南的事情。
因为辽王殿下的缘故,最近村里面不少人,都商量着要去云南重新发展。
毕竟云南最可怕的就是那些野人和瘴气,而野人的话已经被辽王朱启给驯服了。
瘴气的话,也有辽王殿下亲手写的医书。
现在都已经贴在村门口了,而那些宣传移民的官员们,每天来都会和这些村民宣传去云南的好处。
不少年轻人还没有成家立业的都报名过去了,最先一批的在上个月就已经运走了。
而听家里面其他的人说,去了云南之后可以免税5年,这种好事情李四自然也不想错过。
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顾虑的,听到一个最新的消息,李四终于是没有任何的顾虑了,那就是去云南定居的中原人除了免税5年之外,还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去新式学堂学习。
而学费的话打个8折。
本来学费这种东西,就不是他们这种普通老百姓能够去想的。
毕竟孩子上学是非常花钱的,但打听一下学堂的学费,还有勤工俭学的制度之后,李四一下子就热血沸腾了起来。
你说在河南这个地方,他哪有机会让孩子上新设学堂呀。
当然他现在还没有孩子。
不过将来肯定会有的呀,考虑到让下一代能够读书,,还能够免税5年。
李四咬了咬牙,决定和那些没成家的年轻人们一样,背井离乡去云南发展好了。
就这样在洪武17年的时候,李四就报了名,然后等了两个月,终于等到官府衙门的通知。
他和周围附近百里总共2000余人年轻人一同前往云南,连定居的地方都选好了。
就在云南大理。
云南大理这个地方,李四那是听都没听说过的。
不过听村里一些博学的人说,似乎是很远的样子,不过远就远吧。
距离应天府近对于李四来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好处啊。
而且从以前过往战乱的经历来看,北方打成一锅粥的时候,大家还不都是往南方跑吗?
现在自己提前去云南那边定居,以后万一北方又打起仗来了,那在云南肯定是安全很多啊。
李四心里面这样想着也就心安理得了。
李四很快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然后跟着其他的年轻人一起告别了家乡,朝着云南过去了。
而像李四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现在除了云南需要中原人口,去移民填边之外,现在北元的草原现在也需要中原的人口去移民填边了。
而大明现在的人口可比不上宋朝鼎盛时候。
毕竟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为了能够最大化控制草原,这移民填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有些老百姓可能觉得奇怪了,去云南好歹还有田种,还有书念还,有地方可以住。
但草原,那可是狗不拉屎鸟不下蛋的鬼地方呀。
而且荒原百里鸟无人烟那地方怎么去啊?
难道自己过去也跟游牧民一样,天天放牧不成吗?
这老百姓们肯定不干呀,你看北元那些牧民们日子过得多么凄惨啊,连衣服都没有,他们可不想过上那样的生活。
虽然在中原苦是苦了点,有的时候收成不好还要挨饿,但起码不会像北元那样,年年都没有盼头啊。
中原的老百姓们,一听说北元这边也需要移民了。
一个个都没有什么兴致,也没有积极性了。
不过他们这样的情况早就在朱启的意料之中了,而朱启是干什么的?对于情报可是拿手的对于舆论更是拿手的。
所以朱启早就提前准备好了宣传的材料了,这草原上的优惠力度自然要比云南还大的。
只要愿意到草原上进行开荒的,那么可以免税10年,除此之外在草原上,所有的平民老百姓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学。
而且国家这边还提供种子和工具,以及其他的建筑材料,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城市和村庄等等。
可能有人要问了啊,给这么多好处,大明有这么多财政,可以支撑这些老百姓吗?
如果中原地区几千万的老百姓都过去北元的话,那肯定是没有这么多钱的。
但朱启早就已经考虑过了,即便是自己拿出这些材料来宣传,恐怕愿意去草原的汉人,也不会超过几十万或者百万的。
能达到三十万,那都已经是预料之外的事情了。
而且还不可能是一年就达成,恐怕得往后的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慢慢把移民给填过去,所以朱启并不觉得财政会有任何吃紧的情况。
更何况朱启也,并不打算用草原上,老百姓种出来的粮食作为税收。
因为朱启更重看重的是海外贸易的税收,老百姓的粮食说实话产量不大。
而且能够补的税收,也并不是很多,比起老百姓身上的那点点粮食,倒不如把目光放到那些商人或者是外国去,比较合适呢。
朱启就是这样干的,而朱元章对于这些事情是非常信任朱启的。
自然是按照朱启的建议来做的,所以那些中原的老百姓们原本还不想去草原,但一听到朝廷给的条件居然如此丰富,一个个的也都是动了心思了。
但也只是动了心思,要真要下定决心去草原生活,那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下的。
即便是给了这么丰厚的条件,后代也可以免费的读书,甚至国家还提供各种工具和建筑材料。
但这些福气也得有命去享用才可以呀。
在云南杀人的也只是瘴气,但在草原上害死人的可就多了。
像游牧民们他们也不知道什么个态度,万一自己过去,人家抢劫自己的时候还得过长城,现在自己送上门了,连长城都不用过了。
指不定哪一天拿着弯刀就把自己捅死了,你说对不对?
更别说野外那么多的野兽,实在是让人不放心啊。
而朱启也早就考虑到老百姓们,心里面所想了,所以一开始移民的目标就不在草原深处了。
而紧挨着长城在附近建造一些城镇,这才是那些中原老百姓们最先开始居住的地方。
等到草原靠近长城的地方,土地都分完了,再慢慢把他们往草原深处给挪动。
当然这移民必须得跟着水源来,水源哪里多哪里就建城市,如果哪里没水源,那肯定不能去建城市,找虐的。
大明这边的移民计划非常的完美。
而中原老百姓们虽然一开始没什么兴致,但架不住给的太多了。
所以断断续续的也有不少人报名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都有将近三万人的报名人数。
这已经大大超出预期了,而朱启也不再多等,很快就命令将这三万人往草原上面送,这三万人都是第1批开荒者。
他们过去自然是先开垦荒地建造房屋,先定居下来,才能够有光明美好的未来呀。
而这连续不断的移民之后,连带着原本已经拥挤起来的中原地区又变得开阔了起来。
而那些农民们有更多的土地耕种,也有更多的荒地需要他们去开垦,有土地,自然就有生育的欲望。
一个个的都开始在家里造小孩了,再加上朱启新种植的文明三宝产量那么高,实在是人口的大保障。
而大明的人口增长自然就代表着国力上升,毕竟在这个年代人力就代表着国力。
而那些移民走的中原老百姓,空缺出来的土地,正好给新生代去种植开垦。
这未来几十年,都不存在什么太大的土地矛盾了。
当然那些当官的和有钱人,去兼并土地这种事情,还是要时刻注意一下的。
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很容易就造成大崩盘的情况。
当然这就是政治上的事情了,朱启也管不了那么多。
他只管经济和民生这些事情。
而朱启的这些计谋和策略,自然也都在朱元章的掌控之下,刘伯温作为朱元章的谋臣,而且和朱棣关系如此亲近,自然也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层面的规划。
朱启规划这些东西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多么了不起。
毕竟从头到尾都是以老百姓为主,而且想的也很粗糙。
并没有多么的详细,只是粗略的算了一下财政的收入,以关税来抵消老百姓们该交的粮税罢了。
但朱启这一番操作下来,着实让刘伯温开了眼界。
刘伯温本来就在写辽王朱启的传记,如今又知道这些东西自然也是一并写入其中了。
而作为发明了关税的辽王朱启,这关税稳定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自然是要大吹特吹的。
只把朱启写的如同秦皇汉武一般,也幸亏朱启没看到这本书,不然肯定要叫刘伯温修改一下的。
我只想当一个清闲的小王爷,你没事写这些东西不是给我找麻烦吗?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而刘伯温在写着传记的时候,中原老百姓们也在朝廷的引导之下,朝着两边不断的移民开荒。
而朱元章也命令朝廷军队开入草原,一方面是防备那些大部落不让他们造反,另外一方面自然也是要选好地址来建造城池。
毕竟朱启不想用堡垒来控制草原,那起码也得建造起来城市,要不然没有城市的依托,可没有办法好好的保护农田这些老百姓的资源和财产啊。
整个大明从上到下都是一片红红火火,干劲十足的样子,每个人可以说都有光明的未来,不过大明这边有光明的未来在高丽半岛却是两回事了。
李成桂经过几次大败之后,已经知道何大明没有什么硬拼的实力了。
虽然表面上的战线依然维持着,但李成桂早就没了继续和大明对拼的心思,而全心全意的在准备逃跑的事情了。
就在李成桂准备逃跑的时候,他底下的几个儿子自然也是跟着一起。
只是其中一个人却并不想就这么灰熘熘的跑走,那便是他的次子李芳远。
说起李芳远这个人可能很多人并不是特别的熟悉,但李芳远对于朝鲜的历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君王。
可以说他的地位是如同大明朱棣一般,被称为朝鲜太宗。
进行了多项的改革,稳定了和大明的外交关系,并且还带领朝鲜国力蒸蒸日上。
不仅仅在辽东开拓土地,把原先长白山一片的地方都纳入麾下。
而且向北还抢夺了女真人的土地,奠定了朝鲜的版图。
而且这个李芳远也是非常有能力和野心的人,本来是他的哥哥继位,当朝鲜国王的。
而李芳远想要当国王,就把他的哥哥给杀了,还把他的父亲李成桂给软禁了,然后自己当了朝鲜王。
如此果断之人,自然是非常有野心和能力的,而他并不想就这样灰熘熘的跟着父亲逃离朝鲜半岛。
他主要是觉得父亲实在是太软弱了一点,而且一开始就没有和大明打好关系,才落到现在这个局面。
不过自己如果出马的话,大明那边没准会和自己合作也说不对呢。
李芳远抱着这样的想法,想着反正自己若是去了倭国,那竟然是没机会当王了。
但如果留下来的话,自己的父亲一走,他的基本盘不就是自己的基本盘了吗?
李芳远这样想一下子也来了干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