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办法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明左最新章节!
“机械力不像人力,不需要休息,而且是人力的数倍、数十倍不止。使用了机械力后,这些纱锭可以日夜不休地转动纺纱。你说,这样一来,产出的纱布数量将会提升多少?而且减少了人力等成本的投入,纱布的价格又会下降多少?不但如此,机械力稳定,以此为动力放出的纱布质量也比手工纺纱的质量要好。届时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纱布涌入市场,那些手工纺纱业者,一定会被冲击的破产。”
难得有一个说得来的人,左梦庚便说了个痛快。
徐若琳的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
“这样一来,岂不是很多小民会家破人亡?这是灾祸啊。”
这属于时代的见识问题。
“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是必然会瓦解的,但这些小民在破产之后,也不是没有出路。他们可以脱离土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就像你家里的那些织工一样,他们不靠耕田劳作,也可以养活一家。”
徐若琳没有那么容易被说服。
“那不一样。江南之地,虽说不种田者众,但大量的农田也是存在的。按你的预想,一旦纺织的规模增大,那么必然会需要更多的土地种植棉麻,农民也会被侵占。可没有了粮食,百姓们吃什么?”
左梦庚也来劲了。
“你在这里有一个误解。其实江南之地的粮食供应,靠的并不是本地。如果单靠江南的农田种植,连如今的一半人口都养不活。”
“那是靠哪里?”
左梦庚说了两个字。
“湖广。”
他又道:“湖广熟,天下足。现如今大明的主要产粮区,就是湖广。江南和京师的粮食供应,大部分靠的都是湖广。其中京师不惟湖广的粮食供应,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来自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
徐若琳想到了什么。
“你先前说如今的气候是什么小冰河时期,北方各地大旱加上蝗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左梦庚苦笑不已。
“我的徐大小姐,你不是亲身经历过了嘛。这个天下呀,已经乱了。”
他是顺口习惯,徐若琳却闹了个红脸,不禁啐了一口。
什么“你的”“我的”乱说,人家答应了吗?
“雅雅曾说,北地灾情本就急如星火,偏偏还有贪官污吏残民以逞,加上各项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长此下去,这大明江山还有救吗?”
对于徐光启的观点,在经历了这个时代后,左梦庚并不是很认同。
甚至可以说,后世许多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同样是错误的。
“如此天灾面前,非人力可抗,虽有解决之法,但朝廷却做不到。”
徐若琳没听出他的本意。
“倘若朝廷能够澄清吏治,多用能臣干吏,减免苛捐杂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百姓多少也能恢复一些元气。”
左梦庚长叹一声,不得不用无情的事实来打击她。
“没有用的。贪官污吏、苛捐杂税固然是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即使没有这些,北地百姓依旧会走上绝路。现如今北地最大的问题,就是天灾。”
徐若琳完全不信。
“怎么可能?”
左梦庚摊开手,很无奈。
“事实就是如此。就算北地遍布海刚峰一样的清官又能如何?不下雨就是不下雨,没有水就是没有水。一旱经年,河流枯竭,水库见底,修了水利工程又有什么用?”
许多穿越书里对明末北方的天灾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仿佛可以靠人为缓和或者改变。
可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就拿抗旱最常用的手段————兴修水利来说,面对这样的灾情真的有用吗?
这种干旱一来就持续数月、数年,即使修了水库蓄了水,可不出两月,水库里的水就蒸发的一干二净,有什么用?
兴修水利工程,对付小规模的旱灾和水灾效果出众。但是面对这种末世级别的灾情,只能是徒劳无功。
什么叫赤地千里?
大片大片广袤的土地数年滴雨不降,最严重的时候甚至黄河都断流了。
这种程度的灾情,以现今的技术手段,根本就不是任何官吏能够解决的。
徐若琳出身官宦之家,父祖论证时旁听了一些。可即使她的祖父徐光启,也对明末的灾情预估不足,导致她的认识不可能多么的深刻。
此时被左梦庚揭开血淋淋的事实,不由怔怔。
“难道……难道真的是天要亡我大明江山吗?就没有办法了?”
“有。”
左梦庚说的斩钉截铁,令徐若琳激动不已。
“有何办法?”
“殖民,向外殖民。”
他怕徐若琳不懂,深入解释了一下。
“你认识那些西洋来的传教士,可曾听他们说起过,如今的欧罗巴也是灾害横行?”
徐若琳露出懊恼的神情,颇为不好意思。
“我没有询问过。”
对此,左梦庚也只能惋惜不已。
明末的中国人和西方交流,局限性太大了,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没有掌握。
事实上明末这场将华夏折磨不轻的灾害,其实在欧洲也同样肆虐横行,造成的危害同样不小。
为何欧洲挺过去了呢?
有人说,是因为西方的平民逆来顺受,即使生存的再艰难也不敢反抗。
这就是扯淡。
人在饿肚子的情况下,什么疯狂的事情都会做的出来,哪有什么逆来顺受之说?
之所以这种小冰河时期引发的灾难没有在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如今的欧洲开始了殖民时代。
大量的欧洲人口迁徙到了美洲、非洲等诸多无主之地,这一下子就让欧洲的土地压力得到了缓解。
殖民不但稀释了本土的人口压力,还可以从海外的殖民地得到充沛的物资反哺本土,这才是欧洲顺利度过小冰河时期的真相。
“那些欧罗巴人为何能够万里迢迢跑到咱们这儿来?就是因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这个地球,同时寻找到了许多富饶而无主的土地。他们从本土派出大量的人口,将那些土地占为己有。原来本土可能和咱们一样,每人一亩土地都没有,现在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去了海外,那么人均耕地面积就会大幅增加。又有了海外丰富的物产补充,这样的天灾对于他们来说,也就不算什么了。”
道理很浅显,顺着左梦庚的描述,徐若琳很容易就在脑海里勾勒出了完整的图像。
“只能向外移民吗?”
左梦庚重重点头。
“当今的情势,要么向外大量转移人口,稀释单位面积下的人口数量;要么就只能依靠灾害、战争来大幅削弱人口数量。两者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减轻土地的承载压力。”
徐若琳不禁打了一个哆嗦,双目无神。
“可我华夏之民,又能移到哪里去?”
左梦庚觉得她想的有点多了。
“现如今的问题,并不是该如何移民出去,而是朝廷根本不可能支持对外移民。”
徐若琳惊醒过来,疑惑不已。
“这是为何?”
左梦庚面色转冷,毫不掩饰自己的恶意。
“皇帝、勋贵、地主都将百姓视为圈里的猪羊,满心欢喜地从百姓身上吸食血肉。如果将百姓都放跑了,怎么满足他们的贪婪?对这些人来讲,宁可让百姓烂死在疆内的锅里,趁着百姓临死之前满足他们最后一点的贪欲,也绝不会让百姓脱离控制。”
左梦庚的目光变得深远,话语也变得沉重。
“坐龙椅者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皇帝私产;持杖印者曰牧民,驱使百姓如同牛羊。从来只听说牧羊牧马的,焉有牧民之理?百姓在他们的心目中,又是个什么?”
徐若琳满以为自己足够离经叛道了,可此时听了左梦庚的愤懑之言,她才发觉,自己居然是个良善的。
可内心的本知又在告诉她,左梦庚言论其实是对的。
天灾不可逆,然腐败堕落的朝廷却将百姓们所有的生路都堵死了。
奈何家国天下,话题沉重。
他们两个,一个将门二代,一个豪门贵女,似乎轮不到他们来指点江山。
徐若琳心底叹了口气,打起精神,堆起笑脸,将书稿扬起来给左梦庚看。
“你这大作,文笔倒也算了,就是这字,也忒丑了。”
左梦庚难得羞愧。
“我这手,舞刀弄枪的还行,写字嘛,能认出来就不错了。”
他所写的《国富论》,其实连第一篇都未过半。实在是毛笔写字太慢,耽搁效率。
可徐若琳却看的入迷,一刻也等不得了。
她眼珠子转了转,提议道:“这样如何?你来说,我来写。本小姐虽然见识浅薄,但是这写字嘛,还算是马马虎虎。”
说着,她拽过纸张,重新将已经写出的部分撰抄起来。
秀雅淑丽的簪花小楷一出来,左梦庚除了竖大拇指,也无话可讲。
“徐小姐大才,可否将我这粗陋之作润色一番?”
左梦庚最纠结的,就是记忆中的《国富论》乃浅白文字翻译而来。
这等文笔,给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看了,只怕要笑掉大牙。
孰料徐若琳却不同意。
“你这文中,论证颇多。以此等白话文笔来写,反而精准详实。倘若用了之乎者也,反倒不美。”
是这么回事吗?
左梦庚很有自知之明。
在这个时代谈论文事,他是绝对不如徐家真传的。
既然徐若琳这么肯定,他也只能言听计从。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时常凑在一起。
左梦庚说,徐若琳写,不知不觉,《国富论》的内容也渐渐积累起来。
对于个中内容,两个更是反复讨论,都觉得获益匪浅。
“机械力不像人力,不需要休息,而且是人力的数倍、数十倍不止。使用了机械力后,这些纱锭可以日夜不休地转动纺纱。你说,这样一来,产出的纱布数量将会提升多少?而且减少了人力等成本的投入,纱布的价格又会下降多少?不但如此,机械力稳定,以此为动力放出的纱布质量也比手工纺纱的质量要好。届时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纱布涌入市场,那些手工纺纱业者,一定会被冲击的破产。”
难得有一个说得来的人,左梦庚便说了个痛快。
徐若琳的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
“这样一来,岂不是很多小民会家破人亡?这是灾祸啊。”
这属于时代的见识问题。
“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是必然会瓦解的,但这些小民在破产之后,也不是没有出路。他们可以脱离土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就像你家里的那些织工一样,他们不靠耕田劳作,也可以养活一家。”
徐若琳没有那么容易被说服。
“那不一样。江南之地,虽说不种田者众,但大量的农田也是存在的。按你的预想,一旦纺织的规模增大,那么必然会需要更多的土地种植棉麻,农民也会被侵占。可没有了粮食,百姓们吃什么?”
左梦庚也来劲了。
“你在这里有一个误解。其实江南之地的粮食供应,靠的并不是本地。如果单靠江南的农田种植,连如今的一半人口都养不活。”
“那是靠哪里?”
左梦庚说了两个字。
“湖广。”
他又道:“湖广熟,天下足。现如今大明的主要产粮区,就是湖广。江南和京师的粮食供应,大部分靠的都是湖广。其中京师不惟湖广的粮食供应,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来自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
徐若琳想到了什么。
“你先前说如今的气候是什么小冰河时期,北方各地大旱加上蝗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左梦庚苦笑不已。
“我的徐大小姐,你不是亲身经历过了嘛。这个天下呀,已经乱了。”
他是顺口习惯,徐若琳却闹了个红脸,不禁啐了一口。
什么“你的”“我的”乱说,人家答应了吗?
“雅雅曾说,北地灾情本就急如星火,偏偏还有贪官污吏残民以逞,加上各项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长此下去,这大明江山还有救吗?”
对于徐光启的观点,在经历了这个时代后,左梦庚并不是很认同。
甚至可以说,后世许多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同样是错误的。
“如此天灾面前,非人力可抗,虽有解决之法,但朝廷却做不到。”
徐若琳没听出他的本意。
“倘若朝廷能够澄清吏治,多用能臣干吏,减免苛捐杂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百姓多少也能恢复一些元气。”
左梦庚长叹一声,不得不用无情的事实来打击她。
“没有用的。贪官污吏、苛捐杂税固然是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即使没有这些,北地百姓依旧会走上绝路。现如今北地最大的问题,就是天灾。”
徐若琳完全不信。
“怎么可能?”
左梦庚摊开手,很无奈。
“事实就是如此。就算北地遍布海刚峰一样的清官又能如何?不下雨就是不下雨,没有水就是没有水。一旱经年,河流枯竭,水库见底,修了水利工程又有什么用?”
许多穿越书里对明末北方的天灾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仿佛可以靠人为缓和或者改变。
可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就拿抗旱最常用的手段————兴修水利来说,面对这样的灾情真的有用吗?
这种干旱一来就持续数月、数年,即使修了水库蓄了水,可不出两月,水库里的水就蒸发的一干二净,有什么用?
兴修水利工程,对付小规模的旱灾和水灾效果出众。但是面对这种末世级别的灾情,只能是徒劳无功。
什么叫赤地千里?
大片大片广袤的土地数年滴雨不降,最严重的时候甚至黄河都断流了。
这种程度的灾情,以现今的技术手段,根本就不是任何官吏能够解决的。
徐若琳出身官宦之家,父祖论证时旁听了一些。可即使她的祖父徐光启,也对明末的灾情预估不足,导致她的认识不可能多么的深刻。
此时被左梦庚揭开血淋淋的事实,不由怔怔。
“难道……难道真的是天要亡我大明江山吗?就没有办法了?”
“有。”
左梦庚说的斩钉截铁,令徐若琳激动不已。
“有何办法?”
“殖民,向外殖民。”
他怕徐若琳不懂,深入解释了一下。
“你认识那些西洋来的传教士,可曾听他们说起过,如今的欧罗巴也是灾害横行?”
徐若琳露出懊恼的神情,颇为不好意思。
“我没有询问过。”
对此,左梦庚也只能惋惜不已。
明末的中国人和西方交流,局限性太大了,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没有掌握。
事实上明末这场将华夏折磨不轻的灾害,其实在欧洲也同样肆虐横行,造成的危害同样不小。
为何欧洲挺过去了呢?
有人说,是因为西方的平民逆来顺受,即使生存的再艰难也不敢反抗。
这就是扯淡。
人在饿肚子的情况下,什么疯狂的事情都会做的出来,哪有什么逆来顺受之说?
之所以这种小冰河时期引发的灾难没有在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如今的欧洲开始了殖民时代。
大量的欧洲人口迁徙到了美洲、非洲等诸多无主之地,这一下子就让欧洲的土地压力得到了缓解。
殖民不但稀释了本土的人口压力,还可以从海外的殖民地得到充沛的物资反哺本土,这才是欧洲顺利度过小冰河时期的真相。
“那些欧罗巴人为何能够万里迢迢跑到咱们这儿来?就是因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这个地球,同时寻找到了许多富饶而无主的土地。他们从本土派出大量的人口,将那些土地占为己有。原来本土可能和咱们一样,每人一亩土地都没有,现在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去了海外,那么人均耕地面积就会大幅增加。又有了海外丰富的物产补充,这样的天灾对于他们来说,也就不算什么了。”
道理很浅显,顺着左梦庚的描述,徐若琳很容易就在脑海里勾勒出了完整的图像。
“只能向外移民吗?”
左梦庚重重点头。
“当今的情势,要么向外大量转移人口,稀释单位面积下的人口数量;要么就只能依靠灾害、战争来大幅削弱人口数量。两者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减轻土地的承载压力。”
徐若琳不禁打了一个哆嗦,双目无神。
“可我华夏之民,又能移到哪里去?”
左梦庚觉得她想的有点多了。
“现如今的问题,并不是该如何移民出去,而是朝廷根本不可能支持对外移民。”
徐若琳惊醒过来,疑惑不已。
“这是为何?”
左梦庚面色转冷,毫不掩饰自己的恶意。
“皇帝、勋贵、地主都将百姓视为圈里的猪羊,满心欢喜地从百姓身上吸食血肉。如果将百姓都放跑了,怎么满足他们的贪婪?对这些人来讲,宁可让百姓烂死在疆内的锅里,趁着百姓临死之前满足他们最后一点的贪欲,也绝不会让百姓脱离控制。”
左梦庚的目光变得深远,话语也变得沉重。
“坐龙椅者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皇帝私产;持杖印者曰牧民,驱使百姓如同牛羊。从来只听说牧羊牧马的,焉有牧民之理?百姓在他们的心目中,又是个什么?”
徐若琳满以为自己足够离经叛道了,可此时听了左梦庚的愤懑之言,她才发觉,自己居然是个良善的。
可内心的本知又在告诉她,左梦庚言论其实是对的。
天灾不可逆,然腐败堕落的朝廷却将百姓们所有的生路都堵死了。
奈何家国天下,话题沉重。
他们两个,一个将门二代,一个豪门贵女,似乎轮不到他们来指点江山。
徐若琳心底叹了口气,打起精神,堆起笑脸,将书稿扬起来给左梦庚看。
“你这大作,文笔倒也算了,就是这字,也忒丑了。”
左梦庚难得羞愧。
“我这手,舞刀弄枪的还行,写字嘛,能认出来就不错了。”
他所写的《国富论》,其实连第一篇都未过半。实在是毛笔写字太慢,耽搁效率。
可徐若琳却看的入迷,一刻也等不得了。
她眼珠子转了转,提议道:“这样如何?你来说,我来写。本小姐虽然见识浅薄,但是这写字嘛,还算是马马虎虎。”
说着,她拽过纸张,重新将已经写出的部分撰抄起来。
秀雅淑丽的簪花小楷一出来,左梦庚除了竖大拇指,也无话可讲。
“徐小姐大才,可否将我这粗陋之作润色一番?”
左梦庚最纠结的,就是记忆中的《国富论》乃浅白文字翻译而来。
这等文笔,给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看了,只怕要笑掉大牙。
孰料徐若琳却不同意。
“你这文中,论证颇多。以此等白话文笔来写,反而精准详实。倘若用了之乎者也,反倒不美。”
是这么回事吗?
左梦庚很有自知之明。
在这个时代谈论文事,他是绝对不如徐家真传的。
既然徐若琳这么肯定,他也只能言听计从。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时常凑在一起。
左梦庚说,徐若琳写,不知不觉,《国富论》的内容也渐渐积累起来。
对于个中内容,两个更是反复讨论,都觉得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