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六七】启明星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求女最新章节!
李淳一率领的关中军才刚刚探触到大漠边缘,就发现了散落的货车与尸体。随行的南衙大将探看过后报给李淳一:“此地并没有相公与元贼的尸身,臣斗胆推测,应当是元贼一众人在此地与相公的人撞见,双方厮杀,元贼见无胜算,带着相公往更北边去了。”
往更北边,只有去突厥才是出路。元信既然做了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仍将宗亭当筹码。而这筹码必须活着才有意义,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取宗亭性命。
可茫茫大漠,谁也不知他们都会走到哪个角落,会遭遇怎样的变故。
带着担忧,迎着危险,一行人还是朝北边出发了。
烈日当空,尘沙翻滚。
已走过的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有连绵不断的沙丘令人迷失。
倦极了的马艰难往前挪了两步,忽然前腿一折,整个儿都倒地,马背上的人随之跌了下来。黄沙烫人,但宗亭动弹不得,他一直被捆在马背上,此时马倒了,他也无法起来。一同跌下来的还有元信,他下意识要开骂,嗓子却发声困难,于是他撑臂坐起,吐掉嘴里的沙子,拔出匕首割开马颈,猛地凑上去饮起了生血。
元信这举动无疑于饮鸩止渴,然而如此一番蛮饮并不能解决眼前的燥渴。饮完了,身体反而渗出更多汗液,心跳愈快,连握着匕首的手竟也控制不住地颤抖。
杀了马,只剩下满脸血与满目黄沙,对寻找前路毫无建树,反是雪上加霜。
元信有些盲目地想起身往前走,却因站不稳一下跌在了宗亭身边。风贴着皮肤游走,天地间盈聚不散的热量将人的意志力逼入绝境,他费力睁开眼,面前只有宗亭毫无波澜的一张脸。
宗亭连眼皮也懒得抬动,他需要尽可能地节省力气,因此只无声地呼吸着,丝毫不搭理对方。但元信却突然一把揪过他,声音嘶哑含糊得几乎听不清:“给老子起来,接着走!”
宗亭听不太清楚他说什么,但嗅到了近在咫尺的血腥气,于是抬起眼皮看向他。元信脸上沾满黄沙与血液,一双眼睛也逼得通红,累日疲惫几乎将他心智悉数摧毁,现在连“求生”这个最后信念也快要崩塌。一旦他甘心死去,便不会再在意大计的落空与否,最后一定是要拉着宗亭一起死。
宗亭捕捉到了其中的危险,却一脸无所惧,甚至弯起干裂的唇不急不忙道:“我说了……靠你走不出去,可是你不信我。”
声音低哑无力,却透着挑衅。
元信在大漠中显然是个生手,在黄沙的狡诈与无情面前无计可施。宗亭却不同,身在西北多年,少年时期他就曾随军数次深入沙漠腹地击退外敌,对大漠的脾性显然更为熟悉。
元信面对他的嚣张怒气丛生,陡将他前襟攥得更紧,喉咙底更是发出一声愤怒低嚎。
宗亭任他揪着,被捆在身后的手这时却触到地上的一滩黏腻,是已经开始凝结的血液。随之摸到的,是尖利的、被滚烫沙子捂热的匕尖。
“求我带你出去。”宗亭闭上眼四平八稳地说道。他从容里透着万分的狡猾与优越,全然不在意再次激怒对方。
元信瞪着眼用含混不清的声音道:“出不去老子就拿你陪葬!”说着就要将宗亭从地上拖起来,可宗亭仍与马捆在一起,他根本没那力气拽动,反又重重跌了下去。
空气里的血腥味更重,马开始腐烂,数只黑禽在上空盘旋,伺机对猎物下手。元信躺在沙地里猛补几口气,突然一个翻身,沾满血的双手瞬间就掐上了宗亭的脖颈,俨然已是歇斯底里的架势:“老子要你一道死!”
他整个人都压在宗亭身上,双手死死扼住宗亭的咽喉,怒瞪的眼珠仿佛要掉出来。
这时宗亭倏地睁开眼,出声艰难却有力:“我不一定能活,可你却——一定会死。”他说话时额颞血管简直要爆开,两肋下腹亦深深凹陷,手从背后移出,目不转睛盯住失控的元信,将手中利刃稳稳扎进对方后背,直捅心脏。
血溅了满手,身上压着的重量在瞬间变得更沉,喉间紧跟着一松,宗亭缓慢地补了口气。
霎时间,盘旋在上空的数只乌鸦俯冲而下,争相啄食新鲜的尸体,唯有一只无心夺食,稳稳落在宗亭脸侧,将叼来的马莲子送给他。
清苦味道入口,犹如雪中炭一样及时。
一众禽鸟争啄*,血腥气盘旋不散,宗亭身上仿佛压着一个屠宰场。他费力推开身上负累,挣脱已被割断的绳索。鸟儿们受了惊吓乍然飞起,扑棱棱的一阵,一同往北边飞去了。
宗亭抬头查看飞鸟的行迹,直到那一从黑影消失在视界中,才咬牙站了起来。
累日疼痛让人麻木,关节也难以自如地配合,但此时为求生只能往前走。宗亭解下马背上的空水囊,割下马腿带上乌鸦,随鸟群也往北边去。
方才吃到的马莲子非常新鲜,意味着在不远处就有马莲草,或许还有沙枣树,甚至水源。只有找到水源,他才有可能活下来等待营救。毕竟以他目前的体力,想要独自徒步回贺兰山,几无胜算。
日头渐渐下移,天边红得像要烧起来,翻滚的尘沙到了一天中最疲竭的时候,干枯的胡杨怪柳倒卧在沙子里,野羊从沙丘后窜出又消失,宗亭身旁的乌鸦突然兴奋起来,在寥阔天地里“呱——呱——”叫唤,忽地展翅腾空,逐日而去,不见踪影。
宗亭体力几乎罄尽,全凭意志支撑,他在原地停了一阵,打算继续前行时,乌鸦却突然折返,浑身潮湿地带了未成熟的沙枣回来。
它湿漉漉地栖在宗亭肩上,羽翼亲昵蹭擦着他的脸,让他感受久违的水,迫切想让他知道求证的结果。
宗亭笑了,这时天边终于敛起烧红的脸,挂上了沉沉夜幕。他吃下苦涩青果,抬起头就直面天河。夜风里繁星闪耀,置身其中,内心是前所未有的壮阔与孤独,也萌生出前所未有的期盼与挂念。
可等待是漫长的,哪怕李淳一特意带上了熟悉大漠的兵马前来寻他,效率也十分低下。
经历几日的徒劳找寻,人马皆倦极,带的食物也用了大半。这一日傍晚,大将斗胆进言:“倘明日还找不到,臣恳请殿下先行离开。”他的担心不无道理,这儿不光环境恶劣,且随时会招来北边的敌人,李淳一身为储君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这一开口,其余人纷纷附议,其中一裨将甚至自请命要护送李淳一回去。
李淳一沉默不言,却突然抬起头看呼啦啦的鸟群飞过,一阵又一阵。是斑鸠,它们通常会在日暮时分回到水源地,这意味着继续前行很可能会遇见大面积的湖泊。她突然偏头问身边一个熟悉沙漠的校尉:“如果在大漠中水尽粮绝,你会怎样做?”
校尉一怔,回道:“自然是先找水。”
“找到之后呢?”
“饮够了水再启程。若是太累便多歇些时候,做足准备再重新上路;或等人来救,毕竟有水的地方,总会有人找来。”
“凭相公的经验,能找到水吗?”她像是问别人,又像是自问。
校尉还没来得及回答,李淳一已经挥鞭启程:“跟上!寻到水源,也好有补给。”
茫茫暮色中,马蹄引得平息下去的沙尘又重新翻腾。
这声势浩大的找寻,惊得飞鸟起、爬虫遁,也唤醒了湖边沉睡的宗亭。乌鸦在他耳侧呱个不停,他一把抓住乌鸦坐起来,塞了果子给它,弯起唇角看向远处,眼眸也亮起:“她来了。”
那马蹄声愈发近,宗亭却抱着乌鸦一动也不动,甚至忘记了眼下自己披头散发,形象十分狼狈。
繁星引路,马蹄声在距离湖泊不远处终于停下。有人下马,举着点亮的火把沿星河的方向朝他走来。
火光将她的脸照亮,这一刻,宗亭数日以来的挂念与期许才真正有了安放之地。
他想站起来,但之前透支得太过分,眼下每一块肌肉都疼,实在难起身,于是只能等她走向自己。
可李淳一却在两步外停住了步子。
她看清了他的模样——原本无暇的脸上多了伤口,衣服上更是血迹斑驳,因此无数要说的话就生生堵在了喉咙口,梗得她后牙槽发酸,逼得她眼眶涨疼。
他到底知不知道这计划有多自负多危险,就算要为她铺路,要这样将命搭进去吗?
她咬牙又仰头,多日来在旁人面前强装的镇定仿佛马上就要土崩瓦解。
宗亭察觉到异常,朝她伸出手,说:“我知道你会来。”哪怕心中其实也有过“万一再也见不到”的担忧,此刻也还是要这样笃定地开口。
可李淳一硬着心肠逼他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险事,遂道:“若有下次我绝不再来。”
“说是这样说,可真有下次你还是会来。”
她是他的软肋,他又何尝不是她的软肋?于是他转了话锋,反而安慰起她来:“不会有下次了。”语声低缓,这保证里甚至显出几分乖顺。
乌鸦在他怀中无辜地呱了一声,李淳一突然往前迈步,握住他伸出的手:“起来,我带你回去。”
“起不来了。”
李淳一抿唇,又往前一步借他支撑,才将他扶起来。
大将这时迎面跑来,本是好心要帮忙,却得宗亭不太友善的一瞥,于是立刻收了念头,识趣改口道:“殿下,是否立刻启程回去?”
李淳一肩头负着宗某人这个重担,咬牙应道:“让马喝够了,再补些水就上路。”
宗亭隐约察觉到她身上一触即发的怒气,于是话也不敢乱说,只任由她摆布。末了,校尉将白马牵来,帮忙将宗亭扶上马,李淳一随即寡着脸翻身上马,坐在他身后,越过他的腰握紧了缰绳,警告道:“别乱动。”
说着就调转马头,率众往南行。
白日难捱,夜晚却凉爽。一路夜风相随,星空为引,再不必走弯路。到贺兰山,考虑到宗亭的身体状况,换了马车继续西行。
车驾颠簸,宗亭却睡得很沉。他熟睡的当口,李淳一正好处理公务。条案上压满了加急送来的奏抄,摊开的长卷垂了下去,上面密密麻麻,尽是筹谋。
车队进城门,于是先停了一停。李淳一合上手中奏抄,下意识要给宗亭拉一拉掉下去的薄毯子,可却见他睁着眼,目光所及之处正是垂下去的半幅长卷。
他突然开口道:“看来殿下也并不只是为了我才来。”说着敛回视线,看向李淳一。
“我既然到了这里,自然不能白来。”李淳一索性将长卷抽出,递给他道:“既已经看了,就索性看完吧。”
宗亭撑臂坐起,接过长卷从头读下去。字字触及军政格局,也事关人丁税赋。西北局势向来复杂,女皇在位的这些年也没能将这一团乱麻捋顺捋,只放任它壮大放任它起内斗,如此下去既威胁中央集权,也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
先前他就已经向李淳一提议改制关陇军,眼下李淳一正是将此事一层层分解,制定出详细的操作方案来,更加周密且明确。
以前女皇一定也有此思虑,但她没有等到的东风,被李淳一逮住了。关陇是个难题,由宗亭来接题解题,最合适不过。
除此之外,还有重建东西商道、中兴西北枢纽等计划,这当然都是改制军政格局之后的事了。
车队一路行至肃州,城内外一派风平浪静,一点也瞧不出数日前的内乱,只有到了演武场,才看到角楼上悬了若干个内奸人头,以儆效尤。
士兵们仍如往常一样操练,武园听得宗亭回来了,连兵也不训,急忙忙地就去见,却忘了宗亭身边还有个难对付的李淳一。
冤家路窄,武园瞧见李淳一,倏地顿住步子,进退维谷。
这时姚司马也过来,见武园傻呆呆地杵着,忙从后边拽了他一下,即刻俯身对李淳一及宗亭行礼,武园这才跟着手忙脚乱地拜了个大礼。
李淳一知道他之前对自己有意见,但该翻篇的没必要揪着不放,遂叫他二人起来。
一贯话多毛躁的武园这回倒是没了声,全靠姚司马一人汇报情况,无非是伤亡计算与一些善后事宜。到最后了,武园才画蛇添足地补了句“好在关中军来得及时,伤亡不大”,算是讨好李淳一。
眼下关中军已是支援安西去了,李淳一与长安朝臣们约定的登基吉日也剩不了多少天。她无法在关陇久留,因此将每一日都过得万分紧凑。以前只从账目与旁人叙述中获知关于这片土地的一切,真正走一遭才察觉到山河的广阔与计划推行的难处所在。
先帝没能完成的事,她得继续做下去。
这一日天色阴沉,芒草在风里齐齐弯腰,李淳一前去墓地祭拜。随行者除了卫兵,还有宗亭。墓地蔓草恣长,已是许久无人至,宗亭提着祭品与李淳一沿神道前行,碑上所载生平,正是宗亭父母的。
此时距离桓绣绣与宗如舟去世,已经过去了八年。这些年来宗亭一直惧怕揭开当年往事,怕回顾当年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因此几乎不来墓地,甚至常常在父母忌日到来之际故意逃出关陇。
他痛恨自己曾经的无能,因此现在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力量。李淳一知他心中对此有很深的执念,怕他走得太远回不来,所以与他一起到此地,希望他明白,过去芒刺,再痛恨再懊恼,攥在手里只是伤自己。
祭拜完,纸灰在风中翻跃挣扎,最终还是沉落。
宗亭若有所思地起身,握过李淳一的手:“时辰不早,殿下该启程了。”
肃州往东三十几驿,一程程过去,就能回到长安。
回京队伍早已候城外,宗亭有诸事缠身,无法送得太远,只取了一支卷筒交给李淳一,故作潇洒地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他说着看向李淳一,眼眸仍是那样的明亮,像大漠里的星河,但又带了些狡诈:“卷筒回京再拆。”
李淳一握紧那带体温的卷筒,只节制说了一声“相公保重”,便牵过侍卫递来的缰绳,翻身骑上白马,飞驰往东去。
与壮阔粗犷的西北市景比起来,长安的里坊日复一日的拘谨细腻。百姓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朝官们却不习惯宫中无人主政的日子。
皇城里多的是望眼欲穿,到了登基前夜,这期盼就彻彻底底化成了焦虑。
“明日一早就是登基大典,回不来怎么办?!这都什么时辰了!”宗正卿收不到驿站传来的信报,在衙署内急得直跳脚,偏偏这时候还有书吏凑上来问“何时才能下直”,宗正卿怒道:“下直下直下什么直!你看哪个衙门不是灯火通明,你还有心情下直?!”
无辜书吏本来困得不行,被他这一骂,顿时睡意全无,只好战战兢兢回到案后待命。
与宗正卿一样焦躁不安的还有尚书省一众长官,礼部尚书甚至丧气地询问司天监能不能改日子,司天监却抚须摇头,始终不慌不忙:“会回来的,会回来的。”
报时的鼓声敲响,夜很快就要过去,整个皇城彻夜等待新君的归来。
一个礼部书吏忽然指了黑漆漆的夜空道:“看哪,启明星!”
他这里语声甫落,天门街上就有一匹白马穿过朱雀门,迎着启明星,一路踏进了太极门。
早已等候多时的宫人悉数迎上去,在天亮前赶着做完大典前最后的准备。李淳一洗去一路尘埃,刚换上沉甸甸的衮服,外边就已经在催了。
天色将明未明,她起身从旧衣裳里取出宗亭临别赠的卷筒,对着不灭鱼灯展开卷轴——
上边唯书“谨言慎行”四字也。
李淳一率领的关中军才刚刚探触到大漠边缘,就发现了散落的货车与尸体。随行的南衙大将探看过后报给李淳一:“此地并没有相公与元贼的尸身,臣斗胆推测,应当是元贼一众人在此地与相公的人撞见,双方厮杀,元贼见无胜算,带着相公往更北边去了。”
往更北边,只有去突厥才是出路。元信既然做了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仍将宗亭当筹码。而这筹码必须活着才有意义,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取宗亭性命。
可茫茫大漠,谁也不知他们都会走到哪个角落,会遭遇怎样的变故。
带着担忧,迎着危险,一行人还是朝北边出发了。
烈日当空,尘沙翻滚。
已走过的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有连绵不断的沙丘令人迷失。
倦极了的马艰难往前挪了两步,忽然前腿一折,整个儿都倒地,马背上的人随之跌了下来。黄沙烫人,但宗亭动弹不得,他一直被捆在马背上,此时马倒了,他也无法起来。一同跌下来的还有元信,他下意识要开骂,嗓子却发声困难,于是他撑臂坐起,吐掉嘴里的沙子,拔出匕首割开马颈,猛地凑上去饮起了生血。
元信这举动无疑于饮鸩止渴,然而如此一番蛮饮并不能解决眼前的燥渴。饮完了,身体反而渗出更多汗液,心跳愈快,连握着匕首的手竟也控制不住地颤抖。
杀了马,只剩下满脸血与满目黄沙,对寻找前路毫无建树,反是雪上加霜。
元信有些盲目地想起身往前走,却因站不稳一下跌在了宗亭身边。风贴着皮肤游走,天地间盈聚不散的热量将人的意志力逼入绝境,他费力睁开眼,面前只有宗亭毫无波澜的一张脸。
宗亭连眼皮也懒得抬动,他需要尽可能地节省力气,因此只无声地呼吸着,丝毫不搭理对方。但元信却突然一把揪过他,声音嘶哑含糊得几乎听不清:“给老子起来,接着走!”
宗亭听不太清楚他说什么,但嗅到了近在咫尺的血腥气,于是抬起眼皮看向他。元信脸上沾满黄沙与血液,一双眼睛也逼得通红,累日疲惫几乎将他心智悉数摧毁,现在连“求生”这个最后信念也快要崩塌。一旦他甘心死去,便不会再在意大计的落空与否,最后一定是要拉着宗亭一起死。
宗亭捕捉到了其中的危险,却一脸无所惧,甚至弯起干裂的唇不急不忙道:“我说了……靠你走不出去,可是你不信我。”
声音低哑无力,却透着挑衅。
元信在大漠中显然是个生手,在黄沙的狡诈与无情面前无计可施。宗亭却不同,身在西北多年,少年时期他就曾随军数次深入沙漠腹地击退外敌,对大漠的脾性显然更为熟悉。
元信面对他的嚣张怒气丛生,陡将他前襟攥得更紧,喉咙底更是发出一声愤怒低嚎。
宗亭任他揪着,被捆在身后的手这时却触到地上的一滩黏腻,是已经开始凝结的血液。随之摸到的,是尖利的、被滚烫沙子捂热的匕尖。
“求我带你出去。”宗亭闭上眼四平八稳地说道。他从容里透着万分的狡猾与优越,全然不在意再次激怒对方。
元信瞪着眼用含混不清的声音道:“出不去老子就拿你陪葬!”说着就要将宗亭从地上拖起来,可宗亭仍与马捆在一起,他根本没那力气拽动,反又重重跌了下去。
空气里的血腥味更重,马开始腐烂,数只黑禽在上空盘旋,伺机对猎物下手。元信躺在沙地里猛补几口气,突然一个翻身,沾满血的双手瞬间就掐上了宗亭的脖颈,俨然已是歇斯底里的架势:“老子要你一道死!”
他整个人都压在宗亭身上,双手死死扼住宗亭的咽喉,怒瞪的眼珠仿佛要掉出来。
这时宗亭倏地睁开眼,出声艰难却有力:“我不一定能活,可你却——一定会死。”他说话时额颞血管简直要爆开,两肋下腹亦深深凹陷,手从背后移出,目不转睛盯住失控的元信,将手中利刃稳稳扎进对方后背,直捅心脏。
血溅了满手,身上压着的重量在瞬间变得更沉,喉间紧跟着一松,宗亭缓慢地补了口气。
霎时间,盘旋在上空的数只乌鸦俯冲而下,争相啄食新鲜的尸体,唯有一只无心夺食,稳稳落在宗亭脸侧,将叼来的马莲子送给他。
清苦味道入口,犹如雪中炭一样及时。
一众禽鸟争啄*,血腥气盘旋不散,宗亭身上仿佛压着一个屠宰场。他费力推开身上负累,挣脱已被割断的绳索。鸟儿们受了惊吓乍然飞起,扑棱棱的一阵,一同往北边飞去了。
宗亭抬头查看飞鸟的行迹,直到那一从黑影消失在视界中,才咬牙站了起来。
累日疼痛让人麻木,关节也难以自如地配合,但此时为求生只能往前走。宗亭解下马背上的空水囊,割下马腿带上乌鸦,随鸟群也往北边去。
方才吃到的马莲子非常新鲜,意味着在不远处就有马莲草,或许还有沙枣树,甚至水源。只有找到水源,他才有可能活下来等待营救。毕竟以他目前的体力,想要独自徒步回贺兰山,几无胜算。
日头渐渐下移,天边红得像要烧起来,翻滚的尘沙到了一天中最疲竭的时候,干枯的胡杨怪柳倒卧在沙子里,野羊从沙丘后窜出又消失,宗亭身旁的乌鸦突然兴奋起来,在寥阔天地里“呱——呱——”叫唤,忽地展翅腾空,逐日而去,不见踪影。
宗亭体力几乎罄尽,全凭意志支撑,他在原地停了一阵,打算继续前行时,乌鸦却突然折返,浑身潮湿地带了未成熟的沙枣回来。
它湿漉漉地栖在宗亭肩上,羽翼亲昵蹭擦着他的脸,让他感受久违的水,迫切想让他知道求证的结果。
宗亭笑了,这时天边终于敛起烧红的脸,挂上了沉沉夜幕。他吃下苦涩青果,抬起头就直面天河。夜风里繁星闪耀,置身其中,内心是前所未有的壮阔与孤独,也萌生出前所未有的期盼与挂念。
可等待是漫长的,哪怕李淳一特意带上了熟悉大漠的兵马前来寻他,效率也十分低下。
经历几日的徒劳找寻,人马皆倦极,带的食物也用了大半。这一日傍晚,大将斗胆进言:“倘明日还找不到,臣恳请殿下先行离开。”他的担心不无道理,这儿不光环境恶劣,且随时会招来北边的敌人,李淳一身为储君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这一开口,其余人纷纷附议,其中一裨将甚至自请命要护送李淳一回去。
李淳一沉默不言,却突然抬起头看呼啦啦的鸟群飞过,一阵又一阵。是斑鸠,它们通常会在日暮时分回到水源地,这意味着继续前行很可能会遇见大面积的湖泊。她突然偏头问身边一个熟悉沙漠的校尉:“如果在大漠中水尽粮绝,你会怎样做?”
校尉一怔,回道:“自然是先找水。”
“找到之后呢?”
“饮够了水再启程。若是太累便多歇些时候,做足准备再重新上路;或等人来救,毕竟有水的地方,总会有人找来。”
“凭相公的经验,能找到水吗?”她像是问别人,又像是自问。
校尉还没来得及回答,李淳一已经挥鞭启程:“跟上!寻到水源,也好有补给。”
茫茫暮色中,马蹄引得平息下去的沙尘又重新翻腾。
这声势浩大的找寻,惊得飞鸟起、爬虫遁,也唤醒了湖边沉睡的宗亭。乌鸦在他耳侧呱个不停,他一把抓住乌鸦坐起来,塞了果子给它,弯起唇角看向远处,眼眸也亮起:“她来了。”
那马蹄声愈发近,宗亭却抱着乌鸦一动也不动,甚至忘记了眼下自己披头散发,形象十分狼狈。
繁星引路,马蹄声在距离湖泊不远处终于停下。有人下马,举着点亮的火把沿星河的方向朝他走来。
火光将她的脸照亮,这一刻,宗亭数日以来的挂念与期许才真正有了安放之地。
他想站起来,但之前透支得太过分,眼下每一块肌肉都疼,实在难起身,于是只能等她走向自己。
可李淳一却在两步外停住了步子。
她看清了他的模样——原本无暇的脸上多了伤口,衣服上更是血迹斑驳,因此无数要说的话就生生堵在了喉咙口,梗得她后牙槽发酸,逼得她眼眶涨疼。
他到底知不知道这计划有多自负多危险,就算要为她铺路,要这样将命搭进去吗?
她咬牙又仰头,多日来在旁人面前强装的镇定仿佛马上就要土崩瓦解。
宗亭察觉到异常,朝她伸出手,说:“我知道你会来。”哪怕心中其实也有过“万一再也见不到”的担忧,此刻也还是要这样笃定地开口。
可李淳一硬着心肠逼他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险事,遂道:“若有下次我绝不再来。”
“说是这样说,可真有下次你还是会来。”
她是他的软肋,他又何尝不是她的软肋?于是他转了话锋,反而安慰起她来:“不会有下次了。”语声低缓,这保证里甚至显出几分乖顺。
乌鸦在他怀中无辜地呱了一声,李淳一突然往前迈步,握住他伸出的手:“起来,我带你回去。”
“起不来了。”
李淳一抿唇,又往前一步借他支撑,才将他扶起来。
大将这时迎面跑来,本是好心要帮忙,却得宗亭不太友善的一瞥,于是立刻收了念头,识趣改口道:“殿下,是否立刻启程回去?”
李淳一肩头负着宗某人这个重担,咬牙应道:“让马喝够了,再补些水就上路。”
宗亭隐约察觉到她身上一触即发的怒气,于是话也不敢乱说,只任由她摆布。末了,校尉将白马牵来,帮忙将宗亭扶上马,李淳一随即寡着脸翻身上马,坐在他身后,越过他的腰握紧了缰绳,警告道:“别乱动。”
说着就调转马头,率众往南行。
白日难捱,夜晚却凉爽。一路夜风相随,星空为引,再不必走弯路。到贺兰山,考虑到宗亭的身体状况,换了马车继续西行。
车驾颠簸,宗亭却睡得很沉。他熟睡的当口,李淳一正好处理公务。条案上压满了加急送来的奏抄,摊开的长卷垂了下去,上面密密麻麻,尽是筹谋。
车队进城门,于是先停了一停。李淳一合上手中奏抄,下意识要给宗亭拉一拉掉下去的薄毯子,可却见他睁着眼,目光所及之处正是垂下去的半幅长卷。
他突然开口道:“看来殿下也并不只是为了我才来。”说着敛回视线,看向李淳一。
“我既然到了这里,自然不能白来。”李淳一索性将长卷抽出,递给他道:“既已经看了,就索性看完吧。”
宗亭撑臂坐起,接过长卷从头读下去。字字触及军政格局,也事关人丁税赋。西北局势向来复杂,女皇在位的这些年也没能将这一团乱麻捋顺捋,只放任它壮大放任它起内斗,如此下去既威胁中央集权,也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
先前他就已经向李淳一提议改制关陇军,眼下李淳一正是将此事一层层分解,制定出详细的操作方案来,更加周密且明确。
以前女皇一定也有此思虑,但她没有等到的东风,被李淳一逮住了。关陇是个难题,由宗亭来接题解题,最合适不过。
除此之外,还有重建东西商道、中兴西北枢纽等计划,这当然都是改制军政格局之后的事了。
车队一路行至肃州,城内外一派风平浪静,一点也瞧不出数日前的内乱,只有到了演武场,才看到角楼上悬了若干个内奸人头,以儆效尤。
士兵们仍如往常一样操练,武园听得宗亭回来了,连兵也不训,急忙忙地就去见,却忘了宗亭身边还有个难对付的李淳一。
冤家路窄,武园瞧见李淳一,倏地顿住步子,进退维谷。
这时姚司马也过来,见武园傻呆呆地杵着,忙从后边拽了他一下,即刻俯身对李淳一及宗亭行礼,武园这才跟着手忙脚乱地拜了个大礼。
李淳一知道他之前对自己有意见,但该翻篇的没必要揪着不放,遂叫他二人起来。
一贯话多毛躁的武园这回倒是没了声,全靠姚司马一人汇报情况,无非是伤亡计算与一些善后事宜。到最后了,武园才画蛇添足地补了句“好在关中军来得及时,伤亡不大”,算是讨好李淳一。
眼下关中军已是支援安西去了,李淳一与长安朝臣们约定的登基吉日也剩不了多少天。她无法在关陇久留,因此将每一日都过得万分紧凑。以前只从账目与旁人叙述中获知关于这片土地的一切,真正走一遭才察觉到山河的广阔与计划推行的难处所在。
先帝没能完成的事,她得继续做下去。
这一日天色阴沉,芒草在风里齐齐弯腰,李淳一前去墓地祭拜。随行者除了卫兵,还有宗亭。墓地蔓草恣长,已是许久无人至,宗亭提着祭品与李淳一沿神道前行,碑上所载生平,正是宗亭父母的。
此时距离桓绣绣与宗如舟去世,已经过去了八年。这些年来宗亭一直惧怕揭开当年往事,怕回顾当年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因此几乎不来墓地,甚至常常在父母忌日到来之际故意逃出关陇。
他痛恨自己曾经的无能,因此现在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力量。李淳一知他心中对此有很深的执念,怕他走得太远回不来,所以与他一起到此地,希望他明白,过去芒刺,再痛恨再懊恼,攥在手里只是伤自己。
祭拜完,纸灰在风中翻跃挣扎,最终还是沉落。
宗亭若有所思地起身,握过李淳一的手:“时辰不早,殿下该启程了。”
肃州往东三十几驿,一程程过去,就能回到长安。
回京队伍早已候城外,宗亭有诸事缠身,无法送得太远,只取了一支卷筒交给李淳一,故作潇洒地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他说着看向李淳一,眼眸仍是那样的明亮,像大漠里的星河,但又带了些狡诈:“卷筒回京再拆。”
李淳一握紧那带体温的卷筒,只节制说了一声“相公保重”,便牵过侍卫递来的缰绳,翻身骑上白马,飞驰往东去。
与壮阔粗犷的西北市景比起来,长安的里坊日复一日的拘谨细腻。百姓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朝官们却不习惯宫中无人主政的日子。
皇城里多的是望眼欲穿,到了登基前夜,这期盼就彻彻底底化成了焦虑。
“明日一早就是登基大典,回不来怎么办?!这都什么时辰了!”宗正卿收不到驿站传来的信报,在衙署内急得直跳脚,偏偏这时候还有书吏凑上来问“何时才能下直”,宗正卿怒道:“下直下直下什么直!你看哪个衙门不是灯火通明,你还有心情下直?!”
无辜书吏本来困得不行,被他这一骂,顿时睡意全无,只好战战兢兢回到案后待命。
与宗正卿一样焦躁不安的还有尚书省一众长官,礼部尚书甚至丧气地询问司天监能不能改日子,司天监却抚须摇头,始终不慌不忙:“会回来的,会回来的。”
报时的鼓声敲响,夜很快就要过去,整个皇城彻夜等待新君的归来。
一个礼部书吏忽然指了黑漆漆的夜空道:“看哪,启明星!”
他这里语声甫落,天门街上就有一匹白马穿过朱雀门,迎着启明星,一路踏进了太极门。
早已等候多时的宫人悉数迎上去,在天亮前赶着做完大典前最后的准备。李淳一洗去一路尘埃,刚换上沉甸甸的衮服,外边就已经在催了。
天色将明未明,她起身从旧衣裳里取出宗亭临别赠的卷筒,对着不灭鱼灯展开卷轴——
上边唯书“谨言慎行”四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