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妖小说网 > 从赤手空拳到亿万富豪修改版 > 第十九章 文鸟之梦(总181节)
第十九章 文鸟之梦(总181节)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从赤手空拳到亿万富豪修改版最新章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我国中短小说创作开始走向繁荣的一个黄金时代。 当年,曾经有过无数年轻人怀揣作家梦。这些人俗称“文艺青年”,而风华正茂的叶丛文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刚参加工作时,虽然有科班出身的底子,但做文字秘书工作尚属新手上路。每每为了使自己所撰写的材料能够顺利通过领导那关,他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哪儿还有搞小说创作的闲情逸致。别看都是做文章,写公文和写小说完全是两码子事,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不过,他仍有两大优势:一是年轻而精力旺盛,二是学习能力好、适应能力强。直到熬过第一年转正后,他对这份文秘工作已基本上驾轻就熟,这才有了一些空闲时间。于是,志向高远的他才开始实施自我规划的梦想笔耕,雄心勃勃地写起小说来。
“爸,你觉得我写得怎么样?”叶丛文迫不及待地问道。
“怎么说呢,你能够写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这已经很不错了。只是,这篇小说的主题仍不够鲜明、比较模糊。”
“爸,不瞒你说,”叶丛文接过父亲递过来的书稿,有些赌气地说道:“这可是我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你就给这么个评价呀!”
父亲的点评只有寥寥数语,却像一盆冷水从头顶泼下来,几乎一下子浇灭了叶丛文想当作家的雄心壮志。他的心情沮丧,只是缓慢地翻阅着那叠书稿,现上面竟然连一个字都没有改动过的痕迹。这可以说明,父亲对它的态度完全不认可、甚至是不屑一顾。他的脸一下子收紧起来,并陷入一种难以开口自辩的窘境之中。没人知道,这八万多字的小说稿,他是怎样艰难地写出来的。这一年多来,除了上班工作之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和精力全都花费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上,真是铆足了干劲,好不容易才完成的初稿呀!
“丛文呀,你现在正年轻,有激情、有理想、有抱负,肯花费精力和时间搞文学创作,而且能拿出这样一部小说稿来,仅就你付之行动的本身就是值得赞扬的。”叶英明见儿子低头沉默不语,先是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然后话锋一转,击中要害地说道:“但是,我说句你不爱听的话吧,你的这篇小说要达到刊登或出版的水平,那还是有相当距离的。若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就必须懂得‘以作品立身、靠作品说话’的硬道理,别无其它的说法。等到有一天你能够拿出一篇好小说来,人们才能对你刮目相看。不过,成名作家的才华横溢,也并非是仅靠有勇气和毅力就能达到的呀!”
这说到叶丛文心中的梦想,父亲从未期待过儿子能够成为作家,对他始终都是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作为父亲的叶英明,虽说是**前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文科生,但他当年对儿子上高中学文科并不是太赞成和支持的。那时,有一句相当流行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曾经试图说服儿子改学理工科,而他反对儿子学文科的理由是:社会现状是人文科学从来未曾被重视过,选择学文科就等于去掌握一种弱势知识,将来不仅是难以有所成就,甚至还可能会变成一件要承担政治风险的事情。
一直以来,作家要完全靠写作来谋生,这本身是一件很难想象和难以实现的事情。如果单从谋生的角去看待问题,那怕是从事理、当厨师的行业,只要身揣一技之长,任何时候都能找碗饭吃,也比将来准备一辈子“爬格子”的生活方式好得多、也更有安全系数。然而,儿子却认为人生许多时候就是一场博弈,为了自己的喜好和实现梦想而值得一拼!可他并不清楚的是,父亲确有一些更深层的考虑和原因没有直接说出来:从1957年“反右”斗争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那些文人们所经历过的惨痛教训至今仍让叶英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而认为学文科以后会有相当的政治风险。这才是他反对儿子学文科的真正潜台词。
正因为如此,叶丛文的想法与父亲的认识相去甚远。他从小到大把学文出身而擅长写文章的父亲作为榜样,偏偏喜好方块字的韵味,而且对书本墨香情有独钟、难以割舍。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固执己见,始终听不进父亲的劝告,一意孤行地选择了学文科。最终,父亲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爸,我本是想让你给我提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却没想到结果如此呀。”叶丛文眼见父亲把自己的小说看得如此轻淡,再瞧着捧在手中的一叠小说稿纸,真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呀。他受伤似地长叹了一口气,抱怨地说道道:“我知道我水平有限,但我毕竟是第一次写中篇小说呀!可你一句‘不怎么样’的差评,一下子把它给彻底扼杀了。这可真让我感到崩溃,完全是打击我的积极性,现在连再去修改它的底气都已丧失殆尽了。”
叶丛文所写的这部中篇小说,约有八万字左右。它是通过一位高中毕业生因社会无法安排工作而成为“待业青年”,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陷于颓废无为的状态,在痛苦挣扎和苦闷徘徊的现实中努力去寻找成长之路的故事。它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青年群体,真实和客观地讲述和反映了当时所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及整个八十年代,每年能考上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不过占百分之五至七左右的比例,可那毕竟是少数人。198o年,叶丛文高中毕业后直接考上了大学,并未经历过那种在未来前途上毫无出路,而在精神上也无所寄托的待业人生。可是,他许多高中同学毕业后都未能如愿升学,前途渺茫。实话实说,当年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曾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待业日子,在百无聊赖中咀嚼和感受着青春的忧虑与痛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我国中短小说创作开始走向繁荣的一个黄金时代。 当年,曾经有过无数年轻人怀揣作家梦。这些人俗称“文艺青年”,而风华正茂的叶丛文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刚参加工作时,虽然有科班出身的底子,但做文字秘书工作尚属新手上路。每每为了使自己所撰写的材料能够顺利通过领导那关,他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哪儿还有搞小说创作的闲情逸致。别看都是做文章,写公文和写小说完全是两码子事,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不过,他仍有两大优势:一是年轻而精力旺盛,二是学习能力好、适应能力强。直到熬过第一年转正后,他对这份文秘工作已基本上驾轻就熟,这才有了一些空闲时间。于是,志向高远的他才开始实施自我规划的梦想笔耕,雄心勃勃地写起小说来。
“爸,你觉得我写得怎么样?”叶丛文迫不及待地问道。
“怎么说呢,你能够写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这已经很不错了。只是,这篇小说的主题仍不够鲜明、比较模糊。”
“爸,不瞒你说,”叶丛文接过父亲递过来的书稿,有些赌气地说道:“这可是我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你就给这么个评价呀!”
父亲的点评只有寥寥数语,却像一盆冷水从头顶泼下来,几乎一下子浇灭了叶丛文想当作家的雄心壮志。他的心情沮丧,只是缓慢地翻阅着那叠书稿,现上面竟然连一个字都没有改动过的痕迹。这可以说明,父亲对它的态度完全不认可、甚至是不屑一顾。他的脸一下子收紧起来,并陷入一种难以开口自辩的窘境之中。没人知道,这八万多字的小说稿,他是怎样艰难地写出来的。这一年多来,除了上班工作之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和精力全都花费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上,真是铆足了干劲,好不容易才完成的初稿呀!
“丛文呀,你现在正年轻,有激情、有理想、有抱负,肯花费精力和时间搞文学创作,而且能拿出这样一部小说稿来,仅就你付之行动的本身就是值得赞扬的。”叶英明见儿子低头沉默不语,先是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然后话锋一转,击中要害地说道:“但是,我说句你不爱听的话吧,你的这篇小说要达到刊登或出版的水平,那还是有相当距离的。若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就必须懂得‘以作品立身、靠作品说话’的硬道理,别无其它的说法。等到有一天你能够拿出一篇好小说来,人们才能对你刮目相看。不过,成名作家的才华横溢,也并非是仅靠有勇气和毅力就能达到的呀!”
这说到叶丛文心中的梦想,父亲从未期待过儿子能够成为作家,对他始终都是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作为父亲的叶英明,虽说是**前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文科生,但他当年对儿子上高中学文科并不是太赞成和支持的。那时,有一句相当流行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曾经试图说服儿子改学理工科,而他反对儿子学文科的理由是:社会现状是人文科学从来未曾被重视过,选择学文科就等于去掌握一种弱势知识,将来不仅是难以有所成就,甚至还可能会变成一件要承担政治风险的事情。
一直以来,作家要完全靠写作来谋生,这本身是一件很难想象和难以实现的事情。如果单从谋生的角去看待问题,那怕是从事理、当厨师的行业,只要身揣一技之长,任何时候都能找碗饭吃,也比将来准备一辈子“爬格子”的生活方式好得多、也更有安全系数。然而,儿子却认为人生许多时候就是一场博弈,为了自己的喜好和实现梦想而值得一拼!可他并不清楚的是,父亲确有一些更深层的考虑和原因没有直接说出来:从1957年“反右”斗争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那些文人们所经历过的惨痛教训至今仍让叶英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而认为学文科以后会有相当的政治风险。这才是他反对儿子学文科的真正潜台词。
正因为如此,叶丛文的想法与父亲的认识相去甚远。他从小到大把学文出身而擅长写文章的父亲作为榜样,偏偏喜好方块字的韵味,而且对书本墨香情有独钟、难以割舍。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固执己见,始终听不进父亲的劝告,一意孤行地选择了学文科。最终,父亲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爸,我本是想让你给我提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却没想到结果如此呀。”叶丛文眼见父亲把自己的小说看得如此轻淡,再瞧着捧在手中的一叠小说稿纸,真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呀。他受伤似地长叹了一口气,抱怨地说道道:“我知道我水平有限,但我毕竟是第一次写中篇小说呀!可你一句‘不怎么样’的差评,一下子把它给彻底扼杀了。这可真让我感到崩溃,完全是打击我的积极性,现在连再去修改它的底气都已丧失殆尽了。”
叶丛文所写的这部中篇小说,约有八万字左右。它是通过一位高中毕业生因社会无法安排工作而成为“待业青年”,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陷于颓废无为的状态,在痛苦挣扎和苦闷徘徊的现实中努力去寻找成长之路的故事。它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青年群体,真实和客观地讲述和反映了当时所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及整个八十年代,每年能考上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不过占百分之五至七左右的比例,可那毕竟是少数人。198o年,叶丛文高中毕业后直接考上了大学,并未经历过那种在未来前途上毫无出路,而在精神上也无所寄托的待业人生。可是,他许多高中同学毕业后都未能如愿升学,前途渺茫。实话实说,当年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曾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待业日子,在百无聊赖中咀嚼和感受着青春的忧虑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