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老成谋国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汉魏文魁最新章节!
应劭字仲瑗,也是汉末着名的学问家,但他的专长不在于经学,而主要是法律和礼仪。他曾经撰写过《汉官仪礼》、《律略》、《中汉辑序》等书,还写成博物志《风俗通义》——“建安七子”的应玚应德琏就是应劭的侄子,是勋心说我怎么只念叨过应玚,倒把应劭给忘了呢?!
在原本的历史上,应劭担任泰山太守的时候,奉了曹操之命,以迎曹嵩和曹德,然后不管那俩到底是怎么死的,要么得算应劭迎奉不及时,要么是在他辖区内(虽然已被臧霸等徐州军占据)出的事儿,总之他都逃不脱责任,因而恐慌之下,就北投袁绍去了,后来死在邺城。但在这一条时间线上,因为是勋护住了曹氏父子,所以应劭还老老实实地继续做他的泰山太守。即便吕布乱兖,因为泰山郡位置过于偏东,所以受到的波及不大,事后曹操只是行文责备应劭坐观成败而已,也没有免除他的职务。
是勋就此把这位应仲瑗先生给抛在了脑后——他这回经过泰山到青州去,压根儿没进郡治奉高,所以也没想起来——直到这回郑玄提出此人之名,是勋才赶紧伏身叩拜:“不能使遗贤列于朝堂,辅弼天子,勋之过也!”
说应劭是“遗贤”,其实这话不大准确,因为他好歹出仕为二千石,就不算在野。但是应劭年岁不小了,又没有什么军务方面的干才,一直把他放在紧邻青州的泰山郡,直面袁谭势力,实在不算是多好的选择。而应劭在原本的历史上,曾经在邺城制定《汉仪》、《汉宫礼仪故事》,上呈献帝,可以说对许昌小朝廷的新建和制度化,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那才是他真正的长处。所以把应劭放在泰山为守,可以说很没用,要是把他引入朝中。那才叫有用哪。
是勋因此而向郑玄致歉。郑玄微微一笑:“都中君子,都见不及此,非宏辅之过也。”是勋赶紧趁机拍马屁:“是以勋才急迎先生入许,唯先生有此识见也。”
于是过了几天,一行人进入奉高城,应劭出城相迎,与郑玄相谈甚欢。郑玄许诺说等我到了许都,就推荐你入朝,朝廷一应礼仪制度,还要请你多费心。至于是勋的成果。就是得应劭送了一套《风俗通义》的抄本。这书主要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和传闻。夹杂了很多神话传说,比经书可要有趣多了。
只可惜,每晚临睡前还要听郑玄讲课,就没空看这种“闲书”……
又数日到了鄄城。曹德出城相迎,郑玄暂歇三日。是勋趁机就跑了趟自家庄院,接上管亥父女和小婴儿是复,跟随着一起南下——至于那处庄院,就交给了单父令宁可推荐的一位门客打理。
是勋这趟出差路途挺远,时间挺长,来回两个多月,四月初才始返回许都。入城的前一晚,吴质赶来相迎。并且告诉是勋:“您交待的事情,小人都已经办妥当了。”
是勋打定了把妾侍、孩子接回许都的主意以后,就给吴质写信,吴质按照他所说的,在许昌郊外购买了一处庄院、田产。作为管氏父女、祖孙的居所。就是勋本人而言,当然希望老婆、孩子都能聚在一处,但他一直没机会弥合曹淼和管巳之间的矛盾,如今曹淼身怀有孕,怀孕中的女人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刺激,所以嘛——还是先分着过,以后再想办法吧。
翌日来到许昌城外,曹操等三公亲自郊迎郑玄,随即郑玄上殿谒见天子刘协。刘协大喜,翌日便召来是勋,嘉勉其功——也就只嘴上夸夸罢了,说赏赐吧,他手头没钱,说升官吧,他没这个权力。
根据郑玄和是勋的上奏,召应劭入朝为太常,改任刘延为泰山太守。曹操赦免徐翕之罪,任为山阳太守——是勋心说我跟曹操推荐的人里面,大概就这位最没用,算是个添头。
至于郑玄带来的那数百弟子,朝廷下诏,任命郗虑为侍中,刘琰为中郎,许慈、王经、任嘏等十二人为五经博士,余者三成入太学读书,七成由各府征辟为吏。许昌朝廷初建,官吏缺额非常严重,即便兖、豫士人倒履来投,也填不满这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如今郑门弟子一来,倒是补充了很多公务员岗位。
曹操因此夸奖是勋:“宏辅一行,遂使朝堂充盈,群贤毕集,功莫大焉。”
但是是勋没有想到,隔了没多久,郑玄就在朝堂上当面顶撞起了曹操。
缘起曹操静急思动,上奏要再征淮南,一举解决袁术的问题。郑玄当朝质问:“袁公路何罪,而公欲伐之?”曹操听了这话就是一愣,心说我跟袁术掐架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大家伙儿都是为了争地盘儿、抢人口,还真没给他好好地定过罪名。当然这话不能公开说,他只好绞尽脑汁地思考,最后说:“袁术四世三公之后,而不思尽忠报效,前在南阳,侵伐荆州刘表,后迁淮南,使孙策攻扬州刘繇,岂非罪欤?”
郑玄摇头:“南阳往事,昔日不申其罪,今日无可再言。淮南之事,公既授拜孙策,安能再罪袁术?”孙策要是没罪,袁术怎能算有罪呢?
曹操闻言,不禁沉下脸来,瞟一眼排位挺靠后的是勋,心说这就是你给我找来的拉拢天下士人的大旗?这旗是竖起来了,奈何他不肯跟我走啊。是勋没有办法,只好站出来帮曹操说话:“天子既迁都定许,所在不远,而袁术不输赋税,不贡方物,是其罪也。”不行职贡就是不敬天子,不敬天子自然应该征伐。
郑玄一举笏板,朝向刘协:“请天子下诏,以此责问袁术,并征其入朝,倘其不行,则可明大义于天下,再伐不迟。”
曹操一听,原来你不是反对打袁术,你老先生是想要维护朝廷的权威,先敲定了袁术的罪状再去打他——虽然有点儿死板,太过执着于程序正义了,好歹不是故意拆我的台。想到这里,面色微霁:“吾料袁术必不应征……”开玩笑,让袁术放下军队孤身到许都来?杀了谁他也不肯干啊——“可先整备粮秣、物资,待申明其罪后,即可与伐。”
谁料到郑玄还有话说:“天子新迁都许,城堞才完、宫室粗建,太学尚未竣工,倘若南征,钱粮何来?”曹操心说你大司农管着国家财政呢,有多少钱粮,够不够打仗,你还不清楚吗?——“月前荆州刘表、冀州袁绍、河内张扬、南阳张绣等皆有粮秣送到,以资王室,岂不可用?”
郑玄反驳道:“古者春夏不征,以便农也。今朝廷虽有粮秣,淮南却无,所行之处,行将田地荒芜,百姓流离。淮南虽为袁术治下,岂非大汉之民耶?使淮南废农,与国何益,与民何德?”
是勋心说您老先生这就有点儿过分了,说起打仗,我虽然也是二把刀,倒是比你更熟悉一点儿,当即答复道:“朝廷有粮而淮南无粮,以有粮对无粮,伐则必取。若待淮南亦有粮时,则战无必胜之算,敌有顽抗之心,迁延日久,死亡必多。况,袁术在淮南横征暴敛,百姓困穷,即便有粮,乃术所有,非民所有也。取淮南而早兴耕织,与国为益,除暴虐而抚以王道,与民为德。”
郑玄捋须微笑:“是少府能见及此,亦不负为王臣也。”转过头去再奏刘协:“臣请将库藏粮秣,一半输军,一半暂留,以待战后赈济淮南之民。”
听了这话,曹操和是勋全都大舒了一口气,心说你老先生拐弯抹角的,原来是这个主张——早说呀!其实郑玄并不反对战争,他的理想是要重振汉室,复归一统,又不是读书读呆了的货色,也不会妄想光靠着德行而不靠打仗就能达成这一宏伟目标。他是要提醒曹操,你如今奉天子而行,就必须得发动“义战”,一要把握大义名分,二要多为百姓考虑——统一战争中可能受到波及、伤害的那些老百姓,可也全都是大汉子民呀!
从朝堂上退下来以后,是勋就问郑玄,说您要是有啥主张就直接提吧,干嘛非要跟曹司空针锋相对,差点儿闹出误会来?郑玄轻轻摇头:“曹公若公而无私,必不会误会老夫;若有私弊,则老夫以此警示也。”是勋心说公私之间,哪儿能分得那么清楚?纯忠之人,从来就没有好下场啊——可能王修例外。但是他知道劝不服老头儿,只好假模假式地鞠躬如也:“先生教训得是,弟子受教。”
回过头来又去找曹操,转达了郑玄对自己所说的话。曹操捋须沉吟了好半天,才喟然长叹道:“郑康成真老成谋国之士也。”是勋心说你这断然不是真话……或者不是完全的真话。不过你放心,倘若我的记忆没有错,郑玄也活不了几年啦,你以后再想找这种束手缚脚的道学家,恐怕都找不到……嗯,也说不定日后的荀彧还会接郑玄的班儿。
当然啦,郑玄不会这就翘辫子,但是是勋没有想到——也是他没记清楚——朝廷的诏书下到泰山,应劭却因病而不能应召,然后没隔俩月,竟然就此挂了。临终前,应劭向朝廷献上《汉仪》和《汉宫礼仪故事》,这倒是和原本的历史相同。
(千里共婵娟之卷六终)
应劭字仲瑗,也是汉末着名的学问家,但他的专长不在于经学,而主要是法律和礼仪。他曾经撰写过《汉官仪礼》、《律略》、《中汉辑序》等书,还写成博物志《风俗通义》——“建安七子”的应玚应德琏就是应劭的侄子,是勋心说我怎么只念叨过应玚,倒把应劭给忘了呢?!
在原本的历史上,应劭担任泰山太守的时候,奉了曹操之命,以迎曹嵩和曹德,然后不管那俩到底是怎么死的,要么得算应劭迎奉不及时,要么是在他辖区内(虽然已被臧霸等徐州军占据)出的事儿,总之他都逃不脱责任,因而恐慌之下,就北投袁绍去了,后来死在邺城。但在这一条时间线上,因为是勋护住了曹氏父子,所以应劭还老老实实地继续做他的泰山太守。即便吕布乱兖,因为泰山郡位置过于偏东,所以受到的波及不大,事后曹操只是行文责备应劭坐观成败而已,也没有免除他的职务。
是勋就此把这位应仲瑗先生给抛在了脑后——他这回经过泰山到青州去,压根儿没进郡治奉高,所以也没想起来——直到这回郑玄提出此人之名,是勋才赶紧伏身叩拜:“不能使遗贤列于朝堂,辅弼天子,勋之过也!”
说应劭是“遗贤”,其实这话不大准确,因为他好歹出仕为二千石,就不算在野。但是应劭年岁不小了,又没有什么军务方面的干才,一直把他放在紧邻青州的泰山郡,直面袁谭势力,实在不算是多好的选择。而应劭在原本的历史上,曾经在邺城制定《汉仪》、《汉宫礼仪故事》,上呈献帝,可以说对许昌小朝廷的新建和制度化,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那才是他真正的长处。所以把应劭放在泰山为守,可以说很没用,要是把他引入朝中。那才叫有用哪。
是勋因此而向郑玄致歉。郑玄微微一笑:“都中君子,都见不及此,非宏辅之过也。”是勋赶紧趁机拍马屁:“是以勋才急迎先生入许,唯先生有此识见也。”
于是过了几天,一行人进入奉高城,应劭出城相迎,与郑玄相谈甚欢。郑玄许诺说等我到了许都,就推荐你入朝,朝廷一应礼仪制度,还要请你多费心。至于是勋的成果。就是得应劭送了一套《风俗通义》的抄本。这书主要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和传闻。夹杂了很多神话传说,比经书可要有趣多了。
只可惜,每晚临睡前还要听郑玄讲课,就没空看这种“闲书”……
又数日到了鄄城。曹德出城相迎,郑玄暂歇三日。是勋趁机就跑了趟自家庄院,接上管亥父女和小婴儿是复,跟随着一起南下——至于那处庄院,就交给了单父令宁可推荐的一位门客打理。
是勋这趟出差路途挺远,时间挺长,来回两个多月,四月初才始返回许都。入城的前一晚,吴质赶来相迎。并且告诉是勋:“您交待的事情,小人都已经办妥当了。”
是勋打定了把妾侍、孩子接回许都的主意以后,就给吴质写信,吴质按照他所说的,在许昌郊外购买了一处庄院、田产。作为管氏父女、祖孙的居所。就是勋本人而言,当然希望老婆、孩子都能聚在一处,但他一直没机会弥合曹淼和管巳之间的矛盾,如今曹淼身怀有孕,怀孕中的女人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刺激,所以嘛——还是先分着过,以后再想办法吧。
翌日来到许昌城外,曹操等三公亲自郊迎郑玄,随即郑玄上殿谒见天子刘协。刘协大喜,翌日便召来是勋,嘉勉其功——也就只嘴上夸夸罢了,说赏赐吧,他手头没钱,说升官吧,他没这个权力。
根据郑玄和是勋的上奏,召应劭入朝为太常,改任刘延为泰山太守。曹操赦免徐翕之罪,任为山阳太守——是勋心说我跟曹操推荐的人里面,大概就这位最没用,算是个添头。
至于郑玄带来的那数百弟子,朝廷下诏,任命郗虑为侍中,刘琰为中郎,许慈、王经、任嘏等十二人为五经博士,余者三成入太学读书,七成由各府征辟为吏。许昌朝廷初建,官吏缺额非常严重,即便兖、豫士人倒履来投,也填不满这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如今郑门弟子一来,倒是补充了很多公务员岗位。
曹操因此夸奖是勋:“宏辅一行,遂使朝堂充盈,群贤毕集,功莫大焉。”
但是是勋没有想到,隔了没多久,郑玄就在朝堂上当面顶撞起了曹操。
缘起曹操静急思动,上奏要再征淮南,一举解决袁术的问题。郑玄当朝质问:“袁公路何罪,而公欲伐之?”曹操听了这话就是一愣,心说我跟袁术掐架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大家伙儿都是为了争地盘儿、抢人口,还真没给他好好地定过罪名。当然这话不能公开说,他只好绞尽脑汁地思考,最后说:“袁术四世三公之后,而不思尽忠报效,前在南阳,侵伐荆州刘表,后迁淮南,使孙策攻扬州刘繇,岂非罪欤?”
郑玄摇头:“南阳往事,昔日不申其罪,今日无可再言。淮南之事,公既授拜孙策,安能再罪袁术?”孙策要是没罪,袁术怎能算有罪呢?
曹操闻言,不禁沉下脸来,瞟一眼排位挺靠后的是勋,心说这就是你给我找来的拉拢天下士人的大旗?这旗是竖起来了,奈何他不肯跟我走啊。是勋没有办法,只好站出来帮曹操说话:“天子既迁都定许,所在不远,而袁术不输赋税,不贡方物,是其罪也。”不行职贡就是不敬天子,不敬天子自然应该征伐。
郑玄一举笏板,朝向刘协:“请天子下诏,以此责问袁术,并征其入朝,倘其不行,则可明大义于天下,再伐不迟。”
曹操一听,原来你不是反对打袁术,你老先生是想要维护朝廷的权威,先敲定了袁术的罪状再去打他——虽然有点儿死板,太过执着于程序正义了,好歹不是故意拆我的台。想到这里,面色微霁:“吾料袁术必不应征……”开玩笑,让袁术放下军队孤身到许都来?杀了谁他也不肯干啊——“可先整备粮秣、物资,待申明其罪后,即可与伐。”
谁料到郑玄还有话说:“天子新迁都许,城堞才完、宫室粗建,太学尚未竣工,倘若南征,钱粮何来?”曹操心说你大司农管着国家财政呢,有多少钱粮,够不够打仗,你还不清楚吗?——“月前荆州刘表、冀州袁绍、河内张扬、南阳张绣等皆有粮秣送到,以资王室,岂不可用?”
郑玄反驳道:“古者春夏不征,以便农也。今朝廷虽有粮秣,淮南却无,所行之处,行将田地荒芜,百姓流离。淮南虽为袁术治下,岂非大汉之民耶?使淮南废农,与国何益,与民何德?”
是勋心说您老先生这就有点儿过分了,说起打仗,我虽然也是二把刀,倒是比你更熟悉一点儿,当即答复道:“朝廷有粮而淮南无粮,以有粮对无粮,伐则必取。若待淮南亦有粮时,则战无必胜之算,敌有顽抗之心,迁延日久,死亡必多。况,袁术在淮南横征暴敛,百姓困穷,即便有粮,乃术所有,非民所有也。取淮南而早兴耕织,与国为益,除暴虐而抚以王道,与民为德。”
郑玄捋须微笑:“是少府能见及此,亦不负为王臣也。”转过头去再奏刘协:“臣请将库藏粮秣,一半输军,一半暂留,以待战后赈济淮南之民。”
听了这话,曹操和是勋全都大舒了一口气,心说你老先生拐弯抹角的,原来是这个主张——早说呀!其实郑玄并不反对战争,他的理想是要重振汉室,复归一统,又不是读书读呆了的货色,也不会妄想光靠着德行而不靠打仗就能达成这一宏伟目标。他是要提醒曹操,你如今奉天子而行,就必须得发动“义战”,一要把握大义名分,二要多为百姓考虑——统一战争中可能受到波及、伤害的那些老百姓,可也全都是大汉子民呀!
从朝堂上退下来以后,是勋就问郑玄,说您要是有啥主张就直接提吧,干嘛非要跟曹司空针锋相对,差点儿闹出误会来?郑玄轻轻摇头:“曹公若公而无私,必不会误会老夫;若有私弊,则老夫以此警示也。”是勋心说公私之间,哪儿能分得那么清楚?纯忠之人,从来就没有好下场啊——可能王修例外。但是他知道劝不服老头儿,只好假模假式地鞠躬如也:“先生教训得是,弟子受教。”
回过头来又去找曹操,转达了郑玄对自己所说的话。曹操捋须沉吟了好半天,才喟然长叹道:“郑康成真老成谋国之士也。”是勋心说你这断然不是真话……或者不是完全的真话。不过你放心,倘若我的记忆没有错,郑玄也活不了几年啦,你以后再想找这种束手缚脚的道学家,恐怕都找不到……嗯,也说不定日后的荀彧还会接郑玄的班儿。
当然啦,郑玄不会这就翘辫子,但是是勋没有想到——也是他没记清楚——朝廷的诏书下到泰山,应劭却因病而不能应召,然后没隔俩月,竟然就此挂了。临终前,应劭向朝廷献上《汉仪》和《汉宫礼仪故事》,这倒是和原本的历史相同。
(千里共婵娟之卷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