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秦穆公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大楚820最新章节!
秦穆公:“开始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孔子在一次与齐景公的交谈中,曾经谈到秦国。齐景公问:‘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西方狄戎之国,而后变强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想了一会,说道:‘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
孔子这段话赞扬的就是我——绝大部分是我——秦国第九位国君,赵任好。
大家都知道,咱秦人是商朝名将恶来之后,因始祖秦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便将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赏赐给我们养马,并同意我们‘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虽说秦地这个地方戎狄林立,社会治安很乱,整天打打杀杀,但总比居无定所要好得多。并且,艰苦的环境反而能激发秦人勇猛好动的尚武精神,使秦国永远保持强大军力。
后来,秦襄公把握时机,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立下大功,周平王封其为子爵诸侯,还顺水推舟的将岐山以西赏赐给了秦国——那个地方的戎狄更多,大荔戎、亳戎、荡社戎、彭衙戎,打下来了才是我们的。
于是,养马和打仗便成为秦人的日常,鞠躬尽瘁的为周王室守护西部边陲。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秦国国势强盛,戎狄不敢有所图。
然后,碰上了我这样一个‘志大’的君主。
我的志向不再限于西部蛮夷之地,我向往中原——向往一沃千里的富庶,向往夜不闭户的长治久安,向往恪守周礼的精神文明社会。
打西戎没意思了,我想学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称霸中原,最根本的目的,是重新得到诸夏的认可。
于是,我开启了漫长的争霸之旅。
深思熟虑,我决定同一个文明大国建交,以小搏大,作为和中原诸侯争霸的跳板。
我拿出地图看了看,觉得应该和晋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毕竟一河之隔,不管西征犬戎还是东出中原,晋国都是值得拉拢的唇齿之邦。
并且,晋国是根正苗红的姬姓大国,同其建立关系不仅会得到中原诸国的认可,对以后的事业也会很有帮助。
于是,我便向晋献公提亲,主动做他的女婿,晋献公没嫌弃我的出生,同意了,这样一来便搞好了双边关系。
晋献公去世后,晋国陷入骊姬之乱,他的二儿子夷吾向我许诺,如果我助他当上晋候,他便以河西之地许我。
河西是黄河以西和洛水以东的地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我一听,划算啊,便遂了他的愿,这就是后来的晋惠公。
晋惠公是个没有诚信的人,他当上晋候后就反悔了,告诉我河西之地是先帝的土地,割让河西之地给您大臣们不同意,我据理力争都没用,还批评我擅自许诺,特此给您陪个不是。
我很豁达,没有同他计较,毕竟双边关系很重要。但我还是小看了他。
又过了几年,晋国闹饥荒,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晋惠公向我借粮。救助灾荒、敦睦邻国,是国家应尽的道义,我二话不说,力排众议,八百里泛舟送粮,解了晋国的燃眉之急。规模之大,史称‘泛舟之役’。
很巧的是,就在向晋国赈灾的第二年,秦国也闹起了饥荒,我满怀信心的向晋惠公借粮。我相信,晋惠公不会置大灾于不顾,礼尚往来也是双边友好相处的基础。
秦人日盼夜盼,终于盼来了晋人,严格来说,叫做晋军。
粮没借来,兵马倒是来了不少。这叫做落井下石,过河拆桥。永远不要信任一个曾经骗过你的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绝对没有最后一次,对待这种人只有一种做法——哪凉快哪待着去。
我心里很苦,也很愤怒,率领秦军在韩原与晋军大打一仗,险胜,并将晋惠公生擒。
我盯着晋惠公不知怎么办才好:杀了他,我的夫人(晋惠公姐姐)寻死觅活;放了他,大臣们义愤填膺,怒壑难平。
一国不能无君,更不能有个被俘的君,面子上挂不住,于是晋国做了让步——以不再争取河西之地为代价,换取晋惠公,并且还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
河西之地是我的软肋,我不假思索,同意了——先割地,再放人。
这一次,晋惠公没有食言。
事后,我秉承和谐发展的目的,秦国也不再同晋国争夺河东之地,秦晋二国定盟隔河而治。我还将女儿怀嬴嫁给未来的晋君太子圉,提前搞好双边关系。
没想到等晋惠公一死,太子圉招呼也不打,便偷偷跑回晋国继承君位,成为晋怀公,却留下我的女儿独守空房——背信弃义,子学父样,一丘之貉。
晋人虐我千百遍,我待晋人如初见,我还是没放弃同晋国交好的愿景,因为我相信,我的做法会得到晋国的理解和重视,它日晋国一定会成为秦国最重要的友邦。
不久,我遇到了晋惠公的哥哥、晋怀公的伯伯——重耳。
这个人很特别,给我的印象特别好,素质也很高,感觉是个靠谱的人。
我决定在联姻的路上不忘初心,一口气将五个女儿嫁给了他,其中就包括晋怀公的原配怀嬴。
就这样,我成了晋文公的姐夫兼老丈人——秦晋之好就是这样来的。
然后,我又派三千精锐助重耳登上君位,也就是晋文公。
没想到我这位小舅子兼女婿实在太能干了,他在位期间,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硬生生登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
其手腕强硬、杀伐决断,让我称霸的念头压根没法实施。
也许这就是命。
我继续等,急不可耐的那种。
等了九年,终于把晋文公熬死了,晋国大丧,好消息。
福无双至,前方线报,郑国守备不严,可轻取——我感觉机会来了。
趁此良机,我不顾蹇叔、百里奚等人的反对,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军偷袭郑国,以此获取争霸中原的资格证。
我太兴奋了,以至于忘了一件大事——吊唁晋文公!
伐郑一事也进行的不顺利,郑国事先防备,秦军偷袭不成,悻悻而归。回国途中路过郑国的属国滑国。滑国是个姬姓小国,爵位为伯爵,比我还高一级。
估计三将怕回去无法向我交差,就顺手灭了滑国,抢了不少战利品,结果捅了大篓子,惹得晋国很不高兴,后果非常严重——晋军在秦军必经之路殽山设伏,生擒三将,尽灭秦军,曝尸荒野,‘无一人得脱者’。
我知道,在晋国大丧期间灭掉姬姓国是不妥的,没有送花圈吊唁晋文公也不妥的,无视晋国这个霸主也不妥的,践踏践土之盟也不妥的,但,晋国有必要将我军屠杀殆尽么?
姻亲之国,扶立三君,秦晋之好,我不负晋,晋就这么对我的么?
‘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我为自己的一意孤行后悔不已。痛定思痛的同时,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终世与晋为敌!
去他娘的双边关系,我决定不再舔狗,啊不,舔晋。
还有,此仇必报!
蔺相如曾经说过:‘秦自穆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似乎在人们的印象中,秦国一直是以小人的姿态存在,一直以欺骗为生。
为什么?问问晋国。
秦国受到伤害了,而且伤痛了,再也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许诺了,再也不容欺骗了。
两年后,我兴兵伐晋复仇,败归。同年冬,晋联合宋、陈、郑三军伐秦,攻克彭衙。二国关系彻底破裂。
一年后,我心有不甘,亲自挂帅,举全国之兵力伐晋。这一次,我‘济河焚舟’,背水一战,表明了此战不胜不归的坚决态度,士气大振。
晋人很聪明,面对我军强烈的复仇意志,他们‘不敢出’,选择了坚壁清野,拒不出战。
我率领军队在晋国游荡了一个多月没遭遇到任何有效抵抗,最后后勤难以为继,攻下王官后顺势渡河至崤山,将三年前大败于此的秦国将士们掩埋安葬。
拜祭在烈士墓前,我悲痛不已,大哭三日,作《秦誓》罪己。
东进之路彻底被阻,我断了称霸中原的念想,另辟蹊径,励精图治向西开拓地盘,终获所成——‘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境南至秦岭,西达临洮,北至盐池,东到黄河。
成绩斐然,威名赫赫,周襄王也派遣召公过赐我铜鼓十二面,封我为西方之‘伯’,‘遂霸西戎’。
一个人的成功不完全归功于努力,找准方向,世界便为你让路。扎根边陲,吞并夷戎,好好经营关中平原才是秦人目前该走的路,才有百年之后向中原发展、谋取霸业的可能。
为了不让秦人心存东进称霸之心,走我的老路,我背负骂名,让一百七十七名贤良为我殉葬——君臣一梦,今古空名。没有贤臣辅助的秦国,是成不了气候的。
此举尽管遭人非议,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果然,终春秋之世,秦国再没有能力东出殽谷,只是在复楚之战中崭露头角,其余时间一直浑浑噩噩地被十六代国君统治了近两百年。直到两百四十年后,秦孝公的一纸《求贤令》,才壮烈拉开了秦国统一的大幕。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多花点时间,介绍下我高屋建瓴开创的引以为傲的一项制度——客卿制度。
所谓客卿制度,就是任用外国人在本国做官的制度。
虽然当时各国也有程度不一的客卿制度,但仍脱不开宗法血缘的关系,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齐桓之强,盖用管仲。
管仲是何方人氏呢?
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按照现在话来说,是城市户口的中原人。
哪里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姓同天子一样,姬姓。他也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而姜姓齐国世代与姬姓联姻,二姓为甥舅关系。
换言之:齐桓公任用外姓人管仲,并未超出宗法血缘的范围。
楚庄王用孙叔敖而霸天下。
孙叔敖又是何方人氏呢?
春秋时期楚郢都人,芈姓,同楚庄王为叔侄关系。
终楚一世,仅有彭仲爽和吴起两个外姓做过令尹。贤明如楚庄,也没能够突破宗法制的藩篱,晋国大夫士会曾经评价楚国用人制度:‘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
楚王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在同姓人中,首先选比较亲近的人;在异姓人中,首先选旧臣的后裔。
当然,晋国用人制度比楚国也好不到哪去。
我们先看看辅佐晋文公的第一批六卿。
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
先轸,姬姓,先氏,曲沃(今山西闻喜)人。
胥臣,姬姓,胥氏。
栾枝,姬姓,栾氏。
郤缺,姬姓,郤氏,冀(今河津范家庄一带)人。
赵衰,嬴姓,赵氏。
就一个嬴姓,其余全部属于晋国公族。
往大了看,晋国历代将佐共有72人,除了臾骈、箕郑父和屠击3人外,余下69人均来晋国六卿十一个家族。
十一个家族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六个家族属于晋国公族(姬姓),智氏、中行氏、魏氏属于周室公族(姬姓),只有祁姓(范氏)和嬴姓(赵氏)两个外姓。
《国语·晋语·文公修内政纳襄王》中说的很明白,晋国用人制度是:‘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友故旧。胥、籍、狐、箕、栾、欲、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说白了,晋国任用官吏与楚国大同小异,都遵循着‘昭旧族,爱亲戚。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的宗法常规。
显而易见,这种用人制度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容易形成家族势力,架空国君权利,甚至颠覆国之根本,比如楚若敖氏之乱、三家分晋、田陈代齐等等。
我突发奇想,如果任用六亲无靠的外国人士在本国做官,不世袭世爵,便不会‘聚亲在朝’,更不会纵容家集团的出现了。
并且,我还认识到一点,任何霸业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尊贤尚功,从天下招贤为卿,以客礼待之,不论是从国家方面考虑,还是从君主方面考虑,这种制度无疑都是极具优越性的。
最重要的一点,在秦国,宗法观念比较淡薄,推行客卿制度障碍较小。
于是,我敢为天下先,克服重重阻力,大胆任用百里奚、蹇叔、公孙支、由余、孟明生、白乙丙、西乞术、丕豹、内史廖、士会、伯乐、九方皋等宗族之外或本国之外的大量人才。
事实证明,我这一步走对了:内修国政,教化天下,‘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关中得以大治。
不仅如此,客卿制度甚至影响到了秦国后期的统一大业:卫鞅入秦,变法图强,从此称雄诸侯;秦惠王用魏人张仪连横诸侯,破了苏秦的合纵,东取三川,西并巴蜀;秦昭王用魏人范雎,远交近攻,蚕食三晋,削弱楚国;秦始皇用楚人李斯,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秦)卒之所以兼天下,诸人之力也。’也许,客卿制度才是我留给秦人最宝贵的遗产。”
评委:“‘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无味和五味,指的是水以无味,故甘、酸、苦、辛、咸等五味皆能与其和。
如果为君者,能体会为政之平淡、清静、无为,‘得其精而忘其粗’,便能使百官各施其用,拱己身而南向为王。
不正是理想中的尧舜圣君吗?
秦穆公治国有方,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任何优秀领导者的品质都能折射其身:内政修明、励精图治、抚定内外、好贤求治、节俭爱民,使一个世人眼中粗鄙好斗的半野蛮秦赢小国,变成显赫一方的西方霸主。
奈何其国太小,进出中原通道又被晋国牢牢钳制,秦穆公对于中原的影响有限,所谓的霸主也只局限局部而已。唯一的功绩便是稳定了周王室的西方边陲,并且殉葬贤良又为其失分不少。
但,秦穆公灵活大胆的客卿制度,奠定了秦国统一大业的根基,还是将其纳入霸主候选。
综合评分:
德:★★★★
能:★★★★★
勤:★★★
绩:★★
廉:☆
好,我们有请下一位,天选之子,晋悼公。”
秦穆公:“开始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孔子在一次与齐景公的交谈中,曾经谈到秦国。齐景公问:‘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西方狄戎之国,而后变强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想了一会,说道:‘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
孔子这段话赞扬的就是我——绝大部分是我——秦国第九位国君,赵任好。
大家都知道,咱秦人是商朝名将恶来之后,因始祖秦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便将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赏赐给我们养马,并同意我们‘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虽说秦地这个地方戎狄林立,社会治安很乱,整天打打杀杀,但总比居无定所要好得多。并且,艰苦的环境反而能激发秦人勇猛好动的尚武精神,使秦国永远保持强大军力。
后来,秦襄公把握时机,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立下大功,周平王封其为子爵诸侯,还顺水推舟的将岐山以西赏赐给了秦国——那个地方的戎狄更多,大荔戎、亳戎、荡社戎、彭衙戎,打下来了才是我们的。
于是,养马和打仗便成为秦人的日常,鞠躬尽瘁的为周王室守护西部边陲。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秦国国势强盛,戎狄不敢有所图。
然后,碰上了我这样一个‘志大’的君主。
我的志向不再限于西部蛮夷之地,我向往中原——向往一沃千里的富庶,向往夜不闭户的长治久安,向往恪守周礼的精神文明社会。
打西戎没意思了,我想学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称霸中原,最根本的目的,是重新得到诸夏的认可。
于是,我开启了漫长的争霸之旅。
深思熟虑,我决定同一个文明大国建交,以小搏大,作为和中原诸侯争霸的跳板。
我拿出地图看了看,觉得应该和晋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毕竟一河之隔,不管西征犬戎还是东出中原,晋国都是值得拉拢的唇齿之邦。
并且,晋国是根正苗红的姬姓大国,同其建立关系不仅会得到中原诸国的认可,对以后的事业也会很有帮助。
于是,我便向晋献公提亲,主动做他的女婿,晋献公没嫌弃我的出生,同意了,这样一来便搞好了双边关系。
晋献公去世后,晋国陷入骊姬之乱,他的二儿子夷吾向我许诺,如果我助他当上晋候,他便以河西之地许我。
河西是黄河以西和洛水以东的地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我一听,划算啊,便遂了他的愿,这就是后来的晋惠公。
晋惠公是个没有诚信的人,他当上晋候后就反悔了,告诉我河西之地是先帝的土地,割让河西之地给您大臣们不同意,我据理力争都没用,还批评我擅自许诺,特此给您陪个不是。
我很豁达,没有同他计较,毕竟双边关系很重要。但我还是小看了他。
又过了几年,晋国闹饥荒,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晋惠公向我借粮。救助灾荒、敦睦邻国,是国家应尽的道义,我二话不说,力排众议,八百里泛舟送粮,解了晋国的燃眉之急。规模之大,史称‘泛舟之役’。
很巧的是,就在向晋国赈灾的第二年,秦国也闹起了饥荒,我满怀信心的向晋惠公借粮。我相信,晋惠公不会置大灾于不顾,礼尚往来也是双边友好相处的基础。
秦人日盼夜盼,终于盼来了晋人,严格来说,叫做晋军。
粮没借来,兵马倒是来了不少。这叫做落井下石,过河拆桥。永远不要信任一个曾经骗过你的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绝对没有最后一次,对待这种人只有一种做法——哪凉快哪待着去。
我心里很苦,也很愤怒,率领秦军在韩原与晋军大打一仗,险胜,并将晋惠公生擒。
我盯着晋惠公不知怎么办才好:杀了他,我的夫人(晋惠公姐姐)寻死觅活;放了他,大臣们义愤填膺,怒壑难平。
一国不能无君,更不能有个被俘的君,面子上挂不住,于是晋国做了让步——以不再争取河西之地为代价,换取晋惠公,并且还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
河西之地是我的软肋,我不假思索,同意了——先割地,再放人。
这一次,晋惠公没有食言。
事后,我秉承和谐发展的目的,秦国也不再同晋国争夺河东之地,秦晋二国定盟隔河而治。我还将女儿怀嬴嫁给未来的晋君太子圉,提前搞好双边关系。
没想到等晋惠公一死,太子圉招呼也不打,便偷偷跑回晋国继承君位,成为晋怀公,却留下我的女儿独守空房——背信弃义,子学父样,一丘之貉。
晋人虐我千百遍,我待晋人如初见,我还是没放弃同晋国交好的愿景,因为我相信,我的做法会得到晋国的理解和重视,它日晋国一定会成为秦国最重要的友邦。
不久,我遇到了晋惠公的哥哥、晋怀公的伯伯——重耳。
这个人很特别,给我的印象特别好,素质也很高,感觉是个靠谱的人。
我决定在联姻的路上不忘初心,一口气将五个女儿嫁给了他,其中就包括晋怀公的原配怀嬴。
就这样,我成了晋文公的姐夫兼老丈人——秦晋之好就是这样来的。
然后,我又派三千精锐助重耳登上君位,也就是晋文公。
没想到我这位小舅子兼女婿实在太能干了,他在位期间,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硬生生登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
其手腕强硬、杀伐决断,让我称霸的念头压根没法实施。
也许这就是命。
我继续等,急不可耐的那种。
等了九年,终于把晋文公熬死了,晋国大丧,好消息。
福无双至,前方线报,郑国守备不严,可轻取——我感觉机会来了。
趁此良机,我不顾蹇叔、百里奚等人的反对,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军偷袭郑国,以此获取争霸中原的资格证。
我太兴奋了,以至于忘了一件大事——吊唁晋文公!
伐郑一事也进行的不顺利,郑国事先防备,秦军偷袭不成,悻悻而归。回国途中路过郑国的属国滑国。滑国是个姬姓小国,爵位为伯爵,比我还高一级。
估计三将怕回去无法向我交差,就顺手灭了滑国,抢了不少战利品,结果捅了大篓子,惹得晋国很不高兴,后果非常严重——晋军在秦军必经之路殽山设伏,生擒三将,尽灭秦军,曝尸荒野,‘无一人得脱者’。
我知道,在晋国大丧期间灭掉姬姓国是不妥的,没有送花圈吊唁晋文公也不妥的,无视晋国这个霸主也不妥的,践踏践土之盟也不妥的,但,晋国有必要将我军屠杀殆尽么?
姻亲之国,扶立三君,秦晋之好,我不负晋,晋就这么对我的么?
‘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我为自己的一意孤行后悔不已。痛定思痛的同时,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终世与晋为敌!
去他娘的双边关系,我决定不再舔狗,啊不,舔晋。
还有,此仇必报!
蔺相如曾经说过:‘秦自穆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似乎在人们的印象中,秦国一直是以小人的姿态存在,一直以欺骗为生。
为什么?问问晋国。
秦国受到伤害了,而且伤痛了,再也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许诺了,再也不容欺骗了。
两年后,我兴兵伐晋复仇,败归。同年冬,晋联合宋、陈、郑三军伐秦,攻克彭衙。二国关系彻底破裂。
一年后,我心有不甘,亲自挂帅,举全国之兵力伐晋。这一次,我‘济河焚舟’,背水一战,表明了此战不胜不归的坚决态度,士气大振。
晋人很聪明,面对我军强烈的复仇意志,他们‘不敢出’,选择了坚壁清野,拒不出战。
我率领军队在晋国游荡了一个多月没遭遇到任何有效抵抗,最后后勤难以为继,攻下王官后顺势渡河至崤山,将三年前大败于此的秦国将士们掩埋安葬。
拜祭在烈士墓前,我悲痛不已,大哭三日,作《秦誓》罪己。
东进之路彻底被阻,我断了称霸中原的念想,另辟蹊径,励精图治向西开拓地盘,终获所成——‘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境南至秦岭,西达临洮,北至盐池,东到黄河。
成绩斐然,威名赫赫,周襄王也派遣召公过赐我铜鼓十二面,封我为西方之‘伯’,‘遂霸西戎’。
一个人的成功不完全归功于努力,找准方向,世界便为你让路。扎根边陲,吞并夷戎,好好经营关中平原才是秦人目前该走的路,才有百年之后向中原发展、谋取霸业的可能。
为了不让秦人心存东进称霸之心,走我的老路,我背负骂名,让一百七十七名贤良为我殉葬——君臣一梦,今古空名。没有贤臣辅助的秦国,是成不了气候的。
此举尽管遭人非议,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果然,终春秋之世,秦国再没有能力东出殽谷,只是在复楚之战中崭露头角,其余时间一直浑浑噩噩地被十六代国君统治了近两百年。直到两百四十年后,秦孝公的一纸《求贤令》,才壮烈拉开了秦国统一的大幕。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多花点时间,介绍下我高屋建瓴开创的引以为傲的一项制度——客卿制度。
所谓客卿制度,就是任用外国人在本国做官的制度。
虽然当时各国也有程度不一的客卿制度,但仍脱不开宗法血缘的关系,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齐桓之强,盖用管仲。
管仲是何方人氏呢?
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按照现在话来说,是城市户口的中原人。
哪里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姓同天子一样,姬姓。他也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而姜姓齐国世代与姬姓联姻,二姓为甥舅关系。
换言之:齐桓公任用外姓人管仲,并未超出宗法血缘的范围。
楚庄王用孙叔敖而霸天下。
孙叔敖又是何方人氏呢?
春秋时期楚郢都人,芈姓,同楚庄王为叔侄关系。
终楚一世,仅有彭仲爽和吴起两个外姓做过令尹。贤明如楚庄,也没能够突破宗法制的藩篱,晋国大夫士会曾经评价楚国用人制度:‘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
楚王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在同姓人中,首先选比较亲近的人;在异姓人中,首先选旧臣的后裔。
当然,晋国用人制度比楚国也好不到哪去。
我们先看看辅佐晋文公的第一批六卿。
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
先轸,姬姓,先氏,曲沃(今山西闻喜)人。
胥臣,姬姓,胥氏。
栾枝,姬姓,栾氏。
郤缺,姬姓,郤氏,冀(今河津范家庄一带)人。
赵衰,嬴姓,赵氏。
就一个嬴姓,其余全部属于晋国公族。
往大了看,晋国历代将佐共有72人,除了臾骈、箕郑父和屠击3人外,余下69人均来晋国六卿十一个家族。
十一个家族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六个家族属于晋国公族(姬姓),智氏、中行氏、魏氏属于周室公族(姬姓),只有祁姓(范氏)和嬴姓(赵氏)两个外姓。
《国语·晋语·文公修内政纳襄王》中说的很明白,晋国用人制度是:‘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友故旧。胥、籍、狐、箕、栾、欲、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说白了,晋国任用官吏与楚国大同小异,都遵循着‘昭旧族,爱亲戚。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的宗法常规。
显而易见,这种用人制度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容易形成家族势力,架空国君权利,甚至颠覆国之根本,比如楚若敖氏之乱、三家分晋、田陈代齐等等。
我突发奇想,如果任用六亲无靠的外国人士在本国做官,不世袭世爵,便不会‘聚亲在朝’,更不会纵容家集团的出现了。
并且,我还认识到一点,任何霸业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尊贤尚功,从天下招贤为卿,以客礼待之,不论是从国家方面考虑,还是从君主方面考虑,这种制度无疑都是极具优越性的。
最重要的一点,在秦国,宗法观念比较淡薄,推行客卿制度障碍较小。
于是,我敢为天下先,克服重重阻力,大胆任用百里奚、蹇叔、公孙支、由余、孟明生、白乙丙、西乞术、丕豹、内史廖、士会、伯乐、九方皋等宗族之外或本国之外的大量人才。
事实证明,我这一步走对了:内修国政,教化天下,‘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关中得以大治。
不仅如此,客卿制度甚至影响到了秦国后期的统一大业:卫鞅入秦,变法图强,从此称雄诸侯;秦惠王用魏人张仪连横诸侯,破了苏秦的合纵,东取三川,西并巴蜀;秦昭王用魏人范雎,远交近攻,蚕食三晋,削弱楚国;秦始皇用楚人李斯,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秦)卒之所以兼天下,诸人之力也。’也许,客卿制度才是我留给秦人最宝贵的遗产。”
评委:“‘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无味和五味,指的是水以无味,故甘、酸、苦、辛、咸等五味皆能与其和。
如果为君者,能体会为政之平淡、清静、无为,‘得其精而忘其粗’,便能使百官各施其用,拱己身而南向为王。
不正是理想中的尧舜圣君吗?
秦穆公治国有方,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任何优秀领导者的品质都能折射其身:内政修明、励精图治、抚定内外、好贤求治、节俭爱民,使一个世人眼中粗鄙好斗的半野蛮秦赢小国,变成显赫一方的西方霸主。
奈何其国太小,进出中原通道又被晋国牢牢钳制,秦穆公对于中原的影响有限,所谓的霸主也只局限局部而已。唯一的功绩便是稳定了周王室的西方边陲,并且殉葬贤良又为其失分不少。
但,秦穆公灵活大胆的客卿制度,奠定了秦国统一大业的根基,还是将其纳入霸主候选。
综合评分:
德:★★★★
能:★★★★★
勤:★★★
绩:★★
廉:☆
好,我们有请下一位,天选之子,晋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