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楚文王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大楚820最新章节!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按照和邓祈候的单方约定,邓侯既死,楚文王便出兵收复邓国,将邓国纳入楚国版图,邓国灭。
十年前(公元前688年),从楚国控制邓国开始,楚文王同邓祈候舅甥间关系越发浓厚,母亲邓曼去世后,楚文王经常去舅舅家串亲,看上值钱的东西同邓祈候打个招呼便收入囊中,并分批次的割走大量土地。
邓祈候对楚文王也很舍得,毕竟自己的性命还是给他留下了。
九年间,邓国连同邓国的附属国,被楚国刮占的支离破碎,直到邓祈候去世,楚文王才统帅三军,将邓国完全吞并。
按照常理推算,楚国本次收复邓国,也就是履行一个程序,没必要劳师动众的出动大军,何况还是楚文王亲征,究其原因,还是楚文王另有打算。
占领了南阳盆地,控制了汉阳诸侯,扼住了淮水命脉,楚国进军中原的战略意图越发清晰明朗。
此时,楚国只要把疆域从南阳盆地往北稍微移一点,占领一个国家,便能将南阳盆地作为军事缓冲要地,进可伐中原,退可守南阳,虽万千兵甲,但游刃有余。
再介绍这个国家之前,我们先重温一下中国地理。
中国历史同中国地理息息相关,只有熟悉了中国地理,才能明白历史上那些伟大君王的卓越成就和战略意图。
虽说春秋无义战,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可以打来打去,但各诸侯也不是乱打一气,只有集中有限的兵力,占据优势的地理位置,才能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从而扩大版图、安心发展。
这个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我们一般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先把地图打开,在息国(今息县)和蔡国(今上蔡)之间连一条线,这条线正好位于桐柏山东侧,把南阳盆地进出中原的口子封堵了一半。
再将这条线做一条延长线,向北延伸,不用画太长,终点不要越过黄河,画到一座山的山脚即可,这座山叫做伏牛山,为秦岭东段的支脉。
这个国家和伏牛山有点关系,当然也别指望楚文王能愚公移山,将伏牛山推平后纳入版图,我将要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你刚才画延长线终点提笔的地方——郑国(今新郑)。
如果你对郑国这个地方不熟悉,那么有一个地名你一定如雷贯耳——许昌,三国时曹魏的五都之一。
许昌地处“中原之中”,当时属于郑国辖区。
按照楚文王的战略意图,楚国以锐兵重胄,攻下郑国,然后将郑国和蔡国、息县南北贯通,构成北抵黄河、南达淮水、西临桐柏山、伏牛山的“郑—蔡—息防线”,这条防线正好把南阳盆地进出中原的口子封死。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周王室为防止楚国北进中原而设置的汉阳诸侯。
为了尽量将楚人压制在江汉平原,为此周王室占据了南阳盆地及随枣走廊,并设置了大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当时有一个统称——汉阳诸侯,并将之作为控制江汉平原的屏障。
虽然南阳盆地是一个由荆山山脉、伏牛山脉和桐伯山脉围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但北面的伏牛山脉与东面的桐伯山脉并没有严密的对接起来,两山之间仅仅依靠一些断续的丘陵相连,而这些丘陵之间自然就形成了多条道路,使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的地缘关系日趋紧密。
连接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这些断续的丘陵,也就是楚文王所构想的“郑—蔡—息防线”。
由于这些丘陵之间的断口过大过多,并不利于防守,后来楚人不得不在此修筑长城,将那些土山连接起来用于防守,此时的“郑—蔡—息防线”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方城夏道。
这条防线并不长,仅三百公里,并且地势平缓,南北得以呼应,只要将这条防线构筑完成,楚国将东望华北平原,届时在楚国的强大实力下,黄河中下游以南将无险可守,而中原诸侯想挺进汉江平原,也一筹莫展。
并且郑国临近黄河中游。长江好歹还要考验水军,而黄河冬天会结冰,黄河一旦结冰,楚军大军将直接踏进汾河平原。
综上所述,楚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楚国进军中原的最后一个障碍——郑国。
也因为郑国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所以楚文王要亲征。
也因为郑国地理位置重要,所以终其楚国一生,也没能攻下郑国,所以楚文王的蓝图也只能是一个远景。
郑国此时的国君是郑厉王。
自从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人之一的郑庄公去世以后,郑国一蹶不振,国势衰微,因为郑庄公一直忙于处理周朝之事,致力于料事和智谋,以至大权旁落大臣祭足身上。
祭足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厉害的地方在于折腾。所以郑庄公去世以后,祭仲把郑庄公的几个儿子挨个折腾了一番,结果就把郑国国力折腾没了。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郑昭公继位。几个月后,在外围势力胁迫下,祭足把郑昭公从君位上拉了下来,送郑厉公上位。
四年后,郑厉公想杀祭足,祭足很生气,便把郑厉公赶走,又把郑昭公拉上君位。
郑昭公在位两年之后,被人暗杀,祭足又立郑子亹(wěi)继位。不足一年郑子亹又被齐国擒杀,祭足又立郑子仪继位(儿子多就是好)。
十四年后,祭足死后两年,齐国又来攻郑,郑子仪被杀,郑厉公成功复位。
就在这不断的内乱中,郑国失去了继续“小霸”中原的大好时机,周边的诸侯国快速发展,实力慢慢超过郑国,加上郑国国土面积狭小,发展空间有限,又处在几个强国之间,使得郑国再也没有了崛起的时机。
但是郑国在中原诸侯中存在感很强,经常参加齐桓公组织的会盟,去年还积极拥护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并尊齐桓公为中原霸主。
尊王攘夷的意思是——重申天子地位,北击山戎,南伐楚国。
楚文王觉得,你们几个老大开会,商量对付我来了?于是楚文王打算先下手为强,趁着郑国尚未喘息的机会,一举攻下郑国,构筑“郑—蔡—息防线”的同时,向会盟国示威。
其实这也怪不得郑国,三年前,齐桓公邀请遂国参会,遂国没去,齐桓公就把遂国灭了,一时令很多国家震悚。
如果郑国不去,也会被齐桓公打压。
楚文王管不得那么多,公元前678年,楚国吞并邓国后,迅速挥师北上伐郑。
一路上,楚师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栎邑(今河南禹州),郑厉公很着急,照这个速度,不出几天,自己就可以当亡国之君了。
过了几天,郑厉公意外的发现楚军撤军了,他很纳闷。
楚国这边,楚文王比郑厉公更着急,着急的原因是曾经一起浴血奋战的巴国,不顾过去的革命友情,在楚国背后捅刀子,现已攻破权县(今荆门南),直奔都郢而来。
楚文王觉得必须马上撤军,再不撤军,他便要先郑厉公一步当上亡国之君,所以来不及告知郑厉公,便迅速撤军回防。
巴国也很生气,自从同楚国一起攻打申国签订盟约以后,楚国便没有很好的履行同巴国签订的各项条款,每次同中原做生意,途径权县的时候,都例行被权县县尹阎敖吃拿卡要一番。
巴人很淳朴,一次两次受剥削不打紧,哈哈一下事情就过去了。
时间长了,巴人就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想找楚国讨一个说法,楚国也一直含糊其实,说一定严加查办,整顿“吃拿卡要”不正之风,但始终也没有效解决,于是趁楚国伐郑之机,迅速顺江而下,攻打权县。
权县在县尹阎敖的治理下,一直以来安全意识很差、疏于防范,面对巴人的进攻,权县很快失守,阎敖躲到汉水才保住小命。
巴人没抓到阎敖,便挥师北上,一路烧杀抢掠,只杀到都郢城下,听闻楚文王班师回国才扬长而去。巴人侵楚,楚国元气大伤。
楚文王回国后看到苦心经营的汉西之地被巴人糟蹋的不成样子,盛怒之下将阎敖处决。
这下阎敖的族人不干了,阎敖忠心为国,吃拿卡要巴人一事,也是楚文王暗中指使,得的好处也没少分楚文王一份。何况阎敖在楚国至少也算是知名大夫,你不问青红皂白杀人灭口,掩人耳目,于阎氏宗祠有何脸面?
阎敖的族人也是硬气,深知楚文王为人圆滑,也没找楚文王讨个说法,直接暗通巴国,准备来个里应外合将楚国洗劫一番。
年底,阎敖的族人发生叛乱,巴人也趁楚国内乱之际再次顺江东进,进入楚境。谁知楚文王早有准备,同阎敖族叛军展开激战,到第二年(公元前678年)春天,才将阎氏一网打尽。
解决了阎氏一族这个内忧,接下来就要解决巴人这个外患了。
同巴人的军事合作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对于巴国的军事实力,楚文王还是比较清楚的。巴人作战勇猛,打仗嗷嗷叫,但是装备很差,基本没有防护措施,赤膊上阵,稍微碰一下就伤筋动骨的。
所以对巴一战,楚文王相当自信。
为一雪巴人年前侵楚之仇,楚文王准备亲自去教训巴人。
一般相当自信的时候,也就是吃败仗的前奏,所以巴楚一战战斗经过不再赘述,简而言之就是大败之——巴人在津地(今枝江)大败楚军。
楚军仓皇撤退,巴人也扬威一番胜利班师,逆水西回,不见踪影。
撤退的楚文王怎么也想不通,装备精良的楚军会在小小的巴人面前吃了大亏,暗自气恼。
让楚文王更气恼的事情还在后面。
当楚军撤退到都郢城前时,守城的将领竟然不开门。
一方要进去,一方不开门。双方谈不拢,便开始叫骂,咒骂声彼此起伏,惊动了楚文王。楚文王得知情况,也很生气,便问守城将领是谁,准备军法处置。
众将答:鬻拳。
楚文王打了一个激灵。
上次鬻拳拿刀威胁楚文王的二愣子劲,给楚文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想起来,脖子上都还凉凉的,忙问众人,鬻拳为什么不开门?
众将参言,鬻拳认为,自楚武王以来楚军战无不胜,如今楚文王被小小巴国打败,岂不遭诸侯耻笑,所以拒不开城。
不过,鬻拳二愣子劲比原先有所收敛,虽然根据先王制定下来的规定,将军在外打了败仗,必须要以死谢罪,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楚文王打了败仗,虽不需要自裁,但不能进入国门,除非再打个胜仗回来。
楚文王哭笑不得,看来鬻拳还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然后摆摆手,撤吧,不为难鬻拳了,先王定下的规矩,我们也只能谨遵先王遗命,打个胜仗再回来。
只要不是孤军深入、轻敌冒进,依仗楚军强大实力,打个胜仗对楚文王来说不成问题,但关键是去跟谁打?
巴国军队已撤入荆山,楚军尾追巴人入山,必定会遭伏击。郑国现在也有所防备,同齐、鲁、宋、陈、卫、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找到了几个强大的帮手,攻打郑国也不是一时之计。
想了一转,楚文王面露喜色,有了目标——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
讨伐黄国还有一个充分的理由——沈鹿会盟的时候黄国没有参加,本次讨伐黄国,也可表明是兴师问罪。
黄国毗邻息县东南,又是一个国家,实力很弱,于是,楚文王忘记与巴一失利的教训,又很自信的向黄国开拔。
楚文王不仅很自信,还要在黄国身上找回近段时间失利的荣耀,面对黄国布防在踖陵(潢川县西南)的羸弱之师,楚文王决定带头冲锋。
后果毫无悬念,楚军大胜,但楚文王被流箭所伤,造成深窄的封闭伤口,对于出征在外的将领来说,包扎一下便无大碍。
打败了黄国的军队,楚文王还不解气,一口气又打下了蒋、蓼、潘等八个国家,占领了江淮之滨大片土地,楚军眼见目的达到,便班师回朝。
大军行进到湫地(今荆门钟祥)时,由于结连几个月的跋涉,楚文王伤口病情恶化,全身痉挛、抽搐,命悬一线,奄奄一息。
自知命不长久的楚文王询问众臣:“都郢何方?”
众臣手指:“西方。”
武王在众臣的搀扶下,正冠弹衣,面朝西方,长揖叩首——“惟愿山河无恙,国富民强。”
楚文王,芈姓,熊氏,名赀,在位十三年,于公元前677年因箭伤发作而亡。
十三年间,楚文王内合三苗、百濮、东夷、南越等二十多个部族,外并权、邓、申、息等三十九个侯国,把一片散乱的蛮夷之地整合成山河千里、带甲百万、兵车千乘、劲骑万匹的南方霸主。
其行事强硬如挟雷带电,诡谲如翻云覆雨,《史记·楚世家》也曰其“国家皆畏之”。
焦急的鬻拳在城头守望接近一年,最后却迎来一支披缟带素的大军,这只大军用整齐的步伐、无声的悲痛来纪念他们伟大的英雄。
楚国一片悲恸。
迎丧归葬后,鬻拳向新王熊艰奏道:“衬衣冒犯先王两会,纵使王不加诛,又岂敢觍颜偷生?请从先王于地下!”话毕,引剑自刎。
一直以来,我都对鬻拳的行为尚不理解,认为他生性古板、做事较真,但确是鬻拳的一言一行,使得楚文王渐渐学会分辩直臣和佞臣,才让楚文王处处受着楚国政治体制的约束,不至于沦落为昏君庸王。
也就是因为楚国有很多像鬻拳这样耿直而不懂变通、赤诚而不计生死的士大夫,才让楚国有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
一千五百年后,唐末一位诗人,因朝廷昏暗、佞臣当道,无奈作诗直陈:
鬻拳强谏惧威刑,退省怀惭不顾生。
双刖忍行留痛恨,惟君适足见忠诚。
——周昙·《咏史·鬻拳》
——本章完——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按照和邓祈候的单方约定,邓侯既死,楚文王便出兵收复邓国,将邓国纳入楚国版图,邓国灭。
十年前(公元前688年),从楚国控制邓国开始,楚文王同邓祈候舅甥间关系越发浓厚,母亲邓曼去世后,楚文王经常去舅舅家串亲,看上值钱的东西同邓祈候打个招呼便收入囊中,并分批次的割走大量土地。
邓祈候对楚文王也很舍得,毕竟自己的性命还是给他留下了。
九年间,邓国连同邓国的附属国,被楚国刮占的支离破碎,直到邓祈候去世,楚文王才统帅三军,将邓国完全吞并。
按照常理推算,楚国本次收复邓国,也就是履行一个程序,没必要劳师动众的出动大军,何况还是楚文王亲征,究其原因,还是楚文王另有打算。
占领了南阳盆地,控制了汉阳诸侯,扼住了淮水命脉,楚国进军中原的战略意图越发清晰明朗。
此时,楚国只要把疆域从南阳盆地往北稍微移一点,占领一个国家,便能将南阳盆地作为军事缓冲要地,进可伐中原,退可守南阳,虽万千兵甲,但游刃有余。
再介绍这个国家之前,我们先重温一下中国地理。
中国历史同中国地理息息相关,只有熟悉了中国地理,才能明白历史上那些伟大君王的卓越成就和战略意图。
虽说春秋无义战,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可以打来打去,但各诸侯也不是乱打一气,只有集中有限的兵力,占据优势的地理位置,才能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从而扩大版图、安心发展。
这个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我们一般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先把地图打开,在息国(今息县)和蔡国(今上蔡)之间连一条线,这条线正好位于桐柏山东侧,把南阳盆地进出中原的口子封堵了一半。
再将这条线做一条延长线,向北延伸,不用画太长,终点不要越过黄河,画到一座山的山脚即可,这座山叫做伏牛山,为秦岭东段的支脉。
这个国家和伏牛山有点关系,当然也别指望楚文王能愚公移山,将伏牛山推平后纳入版图,我将要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你刚才画延长线终点提笔的地方——郑国(今新郑)。
如果你对郑国这个地方不熟悉,那么有一个地名你一定如雷贯耳——许昌,三国时曹魏的五都之一。
许昌地处“中原之中”,当时属于郑国辖区。
按照楚文王的战略意图,楚国以锐兵重胄,攻下郑国,然后将郑国和蔡国、息县南北贯通,构成北抵黄河、南达淮水、西临桐柏山、伏牛山的“郑—蔡—息防线”,这条防线正好把南阳盆地进出中原的口子封死。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周王室为防止楚国北进中原而设置的汉阳诸侯。
为了尽量将楚人压制在江汉平原,为此周王室占据了南阳盆地及随枣走廊,并设置了大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当时有一个统称——汉阳诸侯,并将之作为控制江汉平原的屏障。
虽然南阳盆地是一个由荆山山脉、伏牛山脉和桐伯山脉围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但北面的伏牛山脉与东面的桐伯山脉并没有严密的对接起来,两山之间仅仅依靠一些断续的丘陵相连,而这些丘陵之间自然就形成了多条道路,使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的地缘关系日趋紧密。
连接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这些断续的丘陵,也就是楚文王所构想的“郑—蔡—息防线”。
由于这些丘陵之间的断口过大过多,并不利于防守,后来楚人不得不在此修筑长城,将那些土山连接起来用于防守,此时的“郑—蔡—息防线”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方城夏道。
这条防线并不长,仅三百公里,并且地势平缓,南北得以呼应,只要将这条防线构筑完成,楚国将东望华北平原,届时在楚国的强大实力下,黄河中下游以南将无险可守,而中原诸侯想挺进汉江平原,也一筹莫展。
并且郑国临近黄河中游。长江好歹还要考验水军,而黄河冬天会结冰,黄河一旦结冰,楚军大军将直接踏进汾河平原。
综上所述,楚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楚国进军中原的最后一个障碍——郑国。
也因为郑国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所以楚文王要亲征。
也因为郑国地理位置重要,所以终其楚国一生,也没能攻下郑国,所以楚文王的蓝图也只能是一个远景。
郑国此时的国君是郑厉王。
自从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人之一的郑庄公去世以后,郑国一蹶不振,国势衰微,因为郑庄公一直忙于处理周朝之事,致力于料事和智谋,以至大权旁落大臣祭足身上。
祭足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厉害的地方在于折腾。所以郑庄公去世以后,祭仲把郑庄公的几个儿子挨个折腾了一番,结果就把郑国国力折腾没了。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郑昭公继位。几个月后,在外围势力胁迫下,祭足把郑昭公从君位上拉了下来,送郑厉公上位。
四年后,郑厉公想杀祭足,祭足很生气,便把郑厉公赶走,又把郑昭公拉上君位。
郑昭公在位两年之后,被人暗杀,祭足又立郑子亹(wěi)继位。不足一年郑子亹又被齐国擒杀,祭足又立郑子仪继位(儿子多就是好)。
十四年后,祭足死后两年,齐国又来攻郑,郑子仪被杀,郑厉公成功复位。
就在这不断的内乱中,郑国失去了继续“小霸”中原的大好时机,周边的诸侯国快速发展,实力慢慢超过郑国,加上郑国国土面积狭小,发展空间有限,又处在几个强国之间,使得郑国再也没有了崛起的时机。
但是郑国在中原诸侯中存在感很强,经常参加齐桓公组织的会盟,去年还积极拥护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并尊齐桓公为中原霸主。
尊王攘夷的意思是——重申天子地位,北击山戎,南伐楚国。
楚文王觉得,你们几个老大开会,商量对付我来了?于是楚文王打算先下手为强,趁着郑国尚未喘息的机会,一举攻下郑国,构筑“郑—蔡—息防线”的同时,向会盟国示威。
其实这也怪不得郑国,三年前,齐桓公邀请遂国参会,遂国没去,齐桓公就把遂国灭了,一时令很多国家震悚。
如果郑国不去,也会被齐桓公打压。
楚文王管不得那么多,公元前678年,楚国吞并邓国后,迅速挥师北上伐郑。
一路上,楚师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栎邑(今河南禹州),郑厉公很着急,照这个速度,不出几天,自己就可以当亡国之君了。
过了几天,郑厉公意外的发现楚军撤军了,他很纳闷。
楚国这边,楚文王比郑厉公更着急,着急的原因是曾经一起浴血奋战的巴国,不顾过去的革命友情,在楚国背后捅刀子,现已攻破权县(今荆门南),直奔都郢而来。
楚文王觉得必须马上撤军,再不撤军,他便要先郑厉公一步当上亡国之君,所以来不及告知郑厉公,便迅速撤军回防。
巴国也很生气,自从同楚国一起攻打申国签订盟约以后,楚国便没有很好的履行同巴国签订的各项条款,每次同中原做生意,途径权县的时候,都例行被权县县尹阎敖吃拿卡要一番。
巴人很淳朴,一次两次受剥削不打紧,哈哈一下事情就过去了。
时间长了,巴人就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想找楚国讨一个说法,楚国也一直含糊其实,说一定严加查办,整顿“吃拿卡要”不正之风,但始终也没有效解决,于是趁楚国伐郑之机,迅速顺江而下,攻打权县。
权县在县尹阎敖的治理下,一直以来安全意识很差、疏于防范,面对巴人的进攻,权县很快失守,阎敖躲到汉水才保住小命。
巴人没抓到阎敖,便挥师北上,一路烧杀抢掠,只杀到都郢城下,听闻楚文王班师回国才扬长而去。巴人侵楚,楚国元气大伤。
楚文王回国后看到苦心经营的汉西之地被巴人糟蹋的不成样子,盛怒之下将阎敖处决。
这下阎敖的族人不干了,阎敖忠心为国,吃拿卡要巴人一事,也是楚文王暗中指使,得的好处也没少分楚文王一份。何况阎敖在楚国至少也算是知名大夫,你不问青红皂白杀人灭口,掩人耳目,于阎氏宗祠有何脸面?
阎敖的族人也是硬气,深知楚文王为人圆滑,也没找楚文王讨个说法,直接暗通巴国,准备来个里应外合将楚国洗劫一番。
年底,阎敖的族人发生叛乱,巴人也趁楚国内乱之际再次顺江东进,进入楚境。谁知楚文王早有准备,同阎敖族叛军展开激战,到第二年(公元前678年)春天,才将阎氏一网打尽。
解决了阎氏一族这个内忧,接下来就要解决巴人这个外患了。
同巴人的军事合作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对于巴国的军事实力,楚文王还是比较清楚的。巴人作战勇猛,打仗嗷嗷叫,但是装备很差,基本没有防护措施,赤膊上阵,稍微碰一下就伤筋动骨的。
所以对巴一战,楚文王相当自信。
为一雪巴人年前侵楚之仇,楚文王准备亲自去教训巴人。
一般相当自信的时候,也就是吃败仗的前奏,所以巴楚一战战斗经过不再赘述,简而言之就是大败之——巴人在津地(今枝江)大败楚军。
楚军仓皇撤退,巴人也扬威一番胜利班师,逆水西回,不见踪影。
撤退的楚文王怎么也想不通,装备精良的楚军会在小小的巴人面前吃了大亏,暗自气恼。
让楚文王更气恼的事情还在后面。
当楚军撤退到都郢城前时,守城的将领竟然不开门。
一方要进去,一方不开门。双方谈不拢,便开始叫骂,咒骂声彼此起伏,惊动了楚文王。楚文王得知情况,也很生气,便问守城将领是谁,准备军法处置。
众将答:鬻拳。
楚文王打了一个激灵。
上次鬻拳拿刀威胁楚文王的二愣子劲,给楚文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想起来,脖子上都还凉凉的,忙问众人,鬻拳为什么不开门?
众将参言,鬻拳认为,自楚武王以来楚军战无不胜,如今楚文王被小小巴国打败,岂不遭诸侯耻笑,所以拒不开城。
不过,鬻拳二愣子劲比原先有所收敛,虽然根据先王制定下来的规定,将军在外打了败仗,必须要以死谢罪,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楚文王打了败仗,虽不需要自裁,但不能进入国门,除非再打个胜仗回来。
楚文王哭笑不得,看来鬻拳还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然后摆摆手,撤吧,不为难鬻拳了,先王定下的规矩,我们也只能谨遵先王遗命,打个胜仗再回来。
只要不是孤军深入、轻敌冒进,依仗楚军强大实力,打个胜仗对楚文王来说不成问题,但关键是去跟谁打?
巴国军队已撤入荆山,楚军尾追巴人入山,必定会遭伏击。郑国现在也有所防备,同齐、鲁、宋、陈、卫、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找到了几个强大的帮手,攻打郑国也不是一时之计。
想了一转,楚文王面露喜色,有了目标——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
讨伐黄国还有一个充分的理由——沈鹿会盟的时候黄国没有参加,本次讨伐黄国,也可表明是兴师问罪。
黄国毗邻息县东南,又是一个国家,实力很弱,于是,楚文王忘记与巴一失利的教训,又很自信的向黄国开拔。
楚文王不仅很自信,还要在黄国身上找回近段时间失利的荣耀,面对黄国布防在踖陵(潢川县西南)的羸弱之师,楚文王决定带头冲锋。
后果毫无悬念,楚军大胜,但楚文王被流箭所伤,造成深窄的封闭伤口,对于出征在外的将领来说,包扎一下便无大碍。
打败了黄国的军队,楚文王还不解气,一口气又打下了蒋、蓼、潘等八个国家,占领了江淮之滨大片土地,楚军眼见目的达到,便班师回朝。
大军行进到湫地(今荆门钟祥)时,由于结连几个月的跋涉,楚文王伤口病情恶化,全身痉挛、抽搐,命悬一线,奄奄一息。
自知命不长久的楚文王询问众臣:“都郢何方?”
众臣手指:“西方。”
武王在众臣的搀扶下,正冠弹衣,面朝西方,长揖叩首——“惟愿山河无恙,国富民强。”
楚文王,芈姓,熊氏,名赀,在位十三年,于公元前677年因箭伤发作而亡。
十三年间,楚文王内合三苗、百濮、东夷、南越等二十多个部族,外并权、邓、申、息等三十九个侯国,把一片散乱的蛮夷之地整合成山河千里、带甲百万、兵车千乘、劲骑万匹的南方霸主。
其行事强硬如挟雷带电,诡谲如翻云覆雨,《史记·楚世家》也曰其“国家皆畏之”。
焦急的鬻拳在城头守望接近一年,最后却迎来一支披缟带素的大军,这只大军用整齐的步伐、无声的悲痛来纪念他们伟大的英雄。
楚国一片悲恸。
迎丧归葬后,鬻拳向新王熊艰奏道:“衬衣冒犯先王两会,纵使王不加诛,又岂敢觍颜偷生?请从先王于地下!”话毕,引剑自刎。
一直以来,我都对鬻拳的行为尚不理解,认为他生性古板、做事较真,但确是鬻拳的一言一行,使得楚文王渐渐学会分辩直臣和佞臣,才让楚文王处处受着楚国政治体制的约束,不至于沦落为昏君庸王。
也就是因为楚国有很多像鬻拳这样耿直而不懂变通、赤诚而不计生死的士大夫,才让楚国有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
一千五百年后,唐末一位诗人,因朝廷昏暗、佞臣当道,无奈作诗直陈:
鬻拳强谏惧威刑,退省怀惭不顾生。
双刖忍行留痛恨,惟君适足见忠诚。
——周昙·《咏史·鬻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