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养娃记7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妖妖小说网 www.yaotxt.com,最快更新女配(快穿)最新章节!
况爱军的抚恤金和原著小说里描写的没有出入,只是不同于女主金巧巧的选择,阿芜和许三婆一致认为每个月领六块钱津贴的方式更为划算。
按月领取抚恤金的终止以况家二老逝世,叶芜改嫁,壮娃和宝娃成年这三者全都达成才会终止,也就是说,如果叶芜终身不改嫁,即便二老逝世,壮娃宝娃成年,每个月六块钱的抚恤金能够领到她死亡为止,按照现在人均的寿命,这笔钱起码还能领个三四十年,远比一次性领取500块钱抚恤金划算多了。
回去的时候,每个烈属手里不仅多了一笔钱,同时还多了一个毛/主/席的胸章,和一个由部队颁发的烈属证明,这个证明是金属制的,可以悬挂在门梁或是正屋的墙上,同时还有一个纸质证书,上面带有军部盖章。
阿芜对于这两件东西十分重视,因为按照原著小说中简单带过的几个片段,再过不久,某场大革/命将会越演愈烈,从城市蔓延到乡下,那个时候,阴阳颠倒,任何离奇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
而在那个年代,三代贫农的出生和这样一份烈属证明,足够况家人在不主动惹事的情况下被旁人算计。
阿芜将故事和现实完全区分开来,那几年在小说中或许是三言两语就能够概括的,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那几年,将会是她真实经历的时代。
如果像小说女主一样随心所欲,恐怕得不到女主那样全身而退的待遇。
回程的路上,大伙儿的伤痛已经有所缓和了,彼此之间也开始打听各自的补贴是否有所出入。
阿芜发现,家里孩子多,负担重的相对能够得到的抚恤金会多一些,相反,如果烈士生前尚未娶妻生子,家中只有父母尚存的,抚恤金也会相应减少。
看来部队给予补贴的数额也是十分人性化的。
其实这一点根据小说的描写也是能够对得上的。
在原著小说里,金巧巧重生前那一世得到的补贴方案就是每个月领六块钱或是一次性领足五百块,而在金巧巧重生后,失去丈夫的“叶芜”得到的补贴方案却是每个月领八块钱或是一次性领足八百块。
显然是因为“叶芜”和况爱军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多余的这部分考虑到了抚养孩子的花销。
这一世况爱军的抚恤金和金巧巧重生前那一世相同,而这一世况爱军依旧有两个未满三岁的孩子,阿芜猜测,之所以抚恤金数额不曾增加,或许就是因为她额外得到了一份公社小学教师的工作的缘故,这部分差额已由公社小学老师这份工作完全弥补。
按照阿芜所了解的,公社小学老师的月工资在十块到十二块之间,虽然没有工人来得多,但胜在清闲,据说公社的老师每年还能够得到公社提供的五十斤大米的补贴,学校自留地每年产出的蔬菜瓜果也归公社老师平分,光是这两个额外待遇,就足以让很多人眼红了。
或许正是因为多了这样一份工作,所以即便况爱军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可他的抚恤金却没有相应增加吧。
经过这样一番分析,阿芜勉强放心了。
不过她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一世她得到的是一份工作,而不是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得到的只是增加的抚恤金。
或许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吧,阿芜将担心隐藏起来,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改变是一件好事。
部队的效率很高,在阿芜和许三婆回到张家沟的时候,政令也同时传递到公社,只是一个小学老师的岗位,还是部队点名要的,公社主任哪里会为难呢,很快就给办好了,与此同时,因为部队那里点名要岗位的行为,公社对于况家人也看重几分,特地叮嘱了张家沟的大队长和村支书,让他们一定要重点照顾烈士家属,不能让军人寒心。
村里人羡慕况家既能够拿到钱,又能够拿到工作,可一想到这是以牺牲自己的儿子/丈夫取得的,又不那么羡慕了。
“哼,看那一家子屁股翘到天上的模样,听说一个月的补贴也就六块钱,就算加上叶芜的工资,一个月也就十六七块,不像咱们家佑东,一个月津贴已经涨到了23块钱,要是再升一级,津贴还能更高呢。”
张家婆子有点不忿,之前况爱军活着的时候,就压着她儿子一头,以至于张家沟明明出了两个当兵的,人家说起来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况爱军。
现在况爱军死了,他家那些活人还要跟着抢风头,也不知道死了儿子有什么好得意的。
张婆子心眼偏了,看到村里人这些日子对况家的议论比较多,就觉得是况家人太招摇,丝毫没有想过,人家死了一个儿子,即便得到了一点物质上的补偿,又怎么会开心呢。
金巧巧正在院子里洗衣服,听到张婆子嗑着瓜子和两个嫂子闲聊,心情也很不好受。
她很烦躁,重生后,一切都没有像她想象中那样发展。
首先是丈夫太过愚孝,在对方出发前,她明明和对方隐晦提起过隐瞒真实工资,为小家截流一部分资产的话,对方的态度也让她以为他答应了,可事实上,在张佑东提干后,马上就将这个好消息传回村里,每个月汇过来的二十三块钱也是由张婆子收下的。
那个死老太婆心眼偏在大儿子和还未婚嫁到一双龙凤胎上,每个月寄回家的二十三块钱,她只能拿到其中的五块钱,这还是因为张佑东的工资涨了,在此之前,每个月她只能够拿到三块钱,这明明是她丈夫的工资。
张婆子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家里尚且还有一个儿子没娶媳妇,一个女儿没有出嫁,作为家里最出息的儿子,张佑东理应要为弟弟妹妹付出,截流的那部分钱,要给小弟起新房子,也要给小妹攒嫁妆。
金巧巧气到呕血,碍于孝道却只能忍着。
她想不明白上一世叶芜是怎么和张婆子等人相处的,在上一世,可从来没有听张婆子在村里说过叶芜一句不好,可自从她嫁进张家,张婆子和几个嫂子就处处看她不顺眼,对于她的穿着打扮各种挑剔,金巧巧不明白,难道要她像叶芜那样打扮地灰突突的,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这家人才能看自己顺眼?可明明挣钱的是她男人不是吗?凭什么她得省着,还得笑着看别人花自己的钱呢?
张佑东也是个不解风情的,每当她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总会说到他爸妈养他长大不容易,说自己的工资还得帮衬家里几年,等到弟弟妹妹结婚就好,可明明张婆子都拿了他那么多钱,那些钱早就足够张家再娶两个媳妇了。
张佑东还要求她忍,要求她体谅家里的长辈,要不是感激张佑东上辈子对她的帮助,以及知道张佑东未来的成就和他对妻子的专一,她是真的想要和这个男人吵一架。
现在金巧巧只等着张佑东再升一级,她记得,上一世再过三四年叶芜就随军了,直到张佑东退伍转业后才回来,等再次回来的时候,叶芜已经和村里这些女人不太一样了,据说是跟着其他军嫂一块上了什么提高班,不仅学了点书法画画的皮毛,还学了缝纫的本事,张家老人和小辈的衣服都是她做的,将一家人哄的服服帖帖。
这些改变都是张佑东带给她的,金巧巧自认坐在这个位置上,她能够做的更好。
只可惜现在她和张佑东聚少离多,感情基础没有陪伴他长大的父母兄弟来的深厚,金巧巧只等能够随军的时候,彻底将这个男人的心拢在自己手里。
除了丈夫的愚孝,金巧巧还有另外一个烦恼,那就是况家的改变。
明明上一世她和况家几乎是撕破脸的状态,可这一世况家二老对叶芜这个儿媳妇十分维护,听说况爱军那点抚恤金,两口子一分都没要,全让叶芜自己收着了。
还有公社小学老师的工作,这也是上一世的她不曾得到的,难道生了孩子和没生孩子的差别真就那么大,以至于叶芜获得了比她好上百倍的待遇?
这年头只要是乡下户口,除非是十二三岁以下的孩子,或是老到不能走路的老人,要不然通通都要下地干活,谁家要是出了一个不肯下地的青壮年,就有可能会被冠上好逸恶劳,妄图复辟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这样的名声在之后几年是要命的,即便是金巧巧,也不敢因为地里的活多,就频繁请假不上工。
上辈子,即便那么贫困潦倒,金巧巧也已经许久没有下地干活过了,她从事的多数都是洗碗工或是服务员这样的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累,可远比下地轻松多了。
尤其这个年代没有空调棒冰,一到大夏天,还得盯着火辣辣的太阳下地,防晒只能靠穿长袖,戴草编帽,一天下来,皮肤晒得通红脱皮,一个夏天过去,整个人能黑三个度。
没嫁人的时候,金巧巧还能躲懒把活儿推给哥哥嫂子,现在自己成了张家的媳妇,还得忍受小叔子小姑子推过来的工作,金巧巧觉得自己的皮肤都变粗糙了,要是再累几年,恐怕皮肤的损伤花费再多的护肤品也救不回来了。
现在叶芜得到了公社老师的工作,意味着她不需要下地干活,这已经足够让金巧巧艳羡。
亏她之前还想要弥补叶芜,现在看来,叶芜的日子远比她滋润,这些日子她心中满满都不安愧疚,反倒是自作多情了。
这会儿金巧巧对叶芜的感情有些复杂,那个女人怎么总是那么好命,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地,都能够那样幸运。
金巧巧不禁深思,难道是自己比不过叶芜吗?
所以即便她处于她曾经的立场,依旧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
金巧巧不想承认这一点,可现实让她不得不承认。
在阿芜的心中,老师是很神圣的职业,在学校里,老师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责任,同时还承担引导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责任。
这是她潜意识里的想法,阿芜觉得,曾经的她要么是个老师,要么就是个学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老师,所以才会对这个职业这般尊崇。
只是来到公社小学后,阿芜对于老师的幻想被打破了。
公社小学是由三间砖瓦房和一片空旷的院子组成的,一二三年级一个班,四五年级一个班,公社小学里一共有一个校长,两位老师,在阿芜到来后,又多了一位老师,一共加起来就四个老师。
小学里的学生也不多,小班二十七个学生,大班十六个学生,按照校长的说法,很少有学生念完小班后继续念大班,往往都是学了几个字后,就回家务农了,家长送他们过来念书的初衷也只是为了让他们不做睁眼瞎罢了。
任职第一天,阿芜看到应该去小班上算术课的一位女老师带着织了一小半的毛线过去,然后让孩子们去地里挖番薯,学校后面是一块自留地,里面种满了农作物,阿芜从那些老师口中得知,这些农作物都是学生们种的,老师只是辅助教导,而最后的成果却是归于老师的。
“难道孩子们不用上课吗?”
阿芜很好奇,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上啊。”
那个织着毛线衫的女教师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过算术课不用天天上,这些孩子中能有几个会念初中的,比起教他们算数,还不如教会他们怎么种地呢。”
“叶老师你刚来,不知道情况,其实除了县里的小学,咱们这些公社学校都是这样的,就算是县里的小学,每年秋收也会安排学生来咱们这儿拾麦穗呢。”
女教师对此不以为然,而学校里的学生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一听到不上课还有一些孩子咧着嘴笑,一溜烟跑到地里,掘着泥土撒欢。
其他老师对这样的画面也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都觉得,既然这些孩子注定将来是要下地干活的,为什么就不能提早开始适应种地的生活呢,更何况这会儿在公社小学教书的,本身不一定具备教书的能力,很多还是因为家世背景给力罢了。
比如这个织毛线的女老师,公社书记是她小叔,还有学校的校长,他堂弟是给县委领导开车的,他的学历也就初中程度,这已经是全校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了。
另外两个老师也不外如是,阿芜猛的发现,这个学校里似乎除了她这个新来的老师,所有人都很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也不打算改变。
不,这里头还有几个例外。
在这个随性的学校里,阿芜既可以是语文老师,也可以是算术老师,偶尔还能够兼任地里和自然课的老师,别看公社小学师资力量不靠谱,每年从教育部领取的课本可不少。
除了这几门课程外,还有类似《记账常识》和《农业常识》等课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社小学原本的几位老师也不算不务正业,至少《农业常识》这一门课他们教的很认真,不仅教理论,连实践都安排上了,每年大丰收的自留地就是最好的证明。
阿芜觉得自己之前一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明明“叶芜”记忆里关于小学的内容都已经模糊了,可当翻阅这些课本时,阿芜的脑海中都会浮现相对应的答案,甚至还有许多拓展的,小学课本中不存在的内容,就好像她生来就会这些东西。
这不是阿芜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就好像在做菜的时候,她总是会下意识地想到这道菜要是能够加点豆豉就好了,那道菜要是能够加点白胡椒就好了,可“叶芜”的记忆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两种调味料。
阿芜还像婆婆和大嫂打听过,她们也不曾听说过这样名称的东西。
阿芜没有纠结自己的来历,却因为自己生来就会的这些东西开心,对于她来说,熟悉小学的教材就意味着她能够胜任这份工作,阿芜还是有些较真的,既然她选择当公社老师,每个月领取这份工资,她就想要把这个工作给做好。
于是,阿芜就成为了全校唯一一个自备教案,认真上课的老师。
公社的其他老师也不生气,对于他们来说,阿芜愿意教课,省了他们很多不必要的功夫,阿芜能够教好,是她的本事,阿芜教的不好,对于这些将来总是会变成农民的孩子来说也没什么损失。
这些老师还巴不得阿芜一个人将所有课程都上完了,这样他们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事情上。
对此阿芜也不计较,安安心心只做自己份内的事。
任何年代任何环境都不缺乏想要上进的人,公社小学的学生里,就不乏真心想要学习,并且通过念书改变生活的孩子,以前没有机会的时候,他们更多依靠每个月可能才七八节的正式课程,以及私下找老师解惑的方式学习,现在叶芜出现后,这些学生更是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求学精神。
认真的孩子会让老师充满成就感,现在的阿芜大概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于是她花费更多时间自编习题,自编教材,甚至时常会教一些课本上没有,却同样重要的知识。
只是这样一来,阿芜花在两个孩子身上的时间不可避免减少了许多,这可气坏了两个孩子。
“你现在不陪我,过几天,我就能够长那么、那么大。”
壮娃口吃不清地念叨着,还用手比划了一个超级大的圆,这个动作废费了壮娃不少力气,可把他累坏了。
“等我那么大、那么大的时候,我就是、就是大人了,不给亲,也不给抱了。”
马上就要三岁的孩子早已有了思考的能力,只是逻辑上还有些不太缜密,比如壮娃不知道,他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就长成一个大人。
“呜呜,要亲,要抱抱。”
宝娃被哥哥的话吓到了,眼泪汪汪地看着阿芜,伸着手要抱抱。
壮娃的话触动了阿芜,她忘了这个年纪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陪伴,而爷爷奶奶和大伯大伯母的陪伴,是没办法替代父母的。
壮娃和宝娃已经没有了父亲,她应该给予两个孩子更多的关爱才对。
阿芜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带着两个孩子一块上学。
其实两个孩子互相就能够玩的很好,只是看不到妈妈,时常会有一些不安全感,将孩子带去学校,不仅能够陪伴在孩子左右,也能够及时替孩子做早教,其实是一举两得的。
不管孩子听不听得懂,阿芜先就这两天自己对他们的忽略表示了歉意,然后承诺之后会带他们一块上学。
因为做下了这个决定,阿芜还特地去隔壁不远处的大哥家知会了一声,之前阿芜上班的时候,两个孩子都是托给大哥大嫂照顾的。
就这样,壮娃和宝娃成为了红星公社小学最小的编外学生。
三年后
一个穿着军装,身材高大魁梧的男人站在白桦县的长途车站内,手里拎着两个巨大的军绿色布袋。
他的神态有些忐忑,在车站伫立了许久后,才迈着脚步朝外走去。
此时县城里,阿芜正带着一群学生,左右手各拽着一个胖娃娃,等待考试开始。
况爱军的抚恤金和原著小说里描写的没有出入,只是不同于女主金巧巧的选择,阿芜和许三婆一致认为每个月领六块钱津贴的方式更为划算。
按月领取抚恤金的终止以况家二老逝世,叶芜改嫁,壮娃和宝娃成年这三者全都达成才会终止,也就是说,如果叶芜终身不改嫁,即便二老逝世,壮娃宝娃成年,每个月六块钱的抚恤金能够领到她死亡为止,按照现在人均的寿命,这笔钱起码还能领个三四十年,远比一次性领取500块钱抚恤金划算多了。
回去的时候,每个烈属手里不仅多了一笔钱,同时还多了一个毛/主/席的胸章,和一个由部队颁发的烈属证明,这个证明是金属制的,可以悬挂在门梁或是正屋的墙上,同时还有一个纸质证书,上面带有军部盖章。
阿芜对于这两件东西十分重视,因为按照原著小说中简单带过的几个片段,再过不久,某场大革/命将会越演愈烈,从城市蔓延到乡下,那个时候,阴阳颠倒,任何离奇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
而在那个年代,三代贫农的出生和这样一份烈属证明,足够况家人在不主动惹事的情况下被旁人算计。
阿芜将故事和现实完全区分开来,那几年在小说中或许是三言两语就能够概括的,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那几年,将会是她真实经历的时代。
如果像小说女主一样随心所欲,恐怕得不到女主那样全身而退的待遇。
回程的路上,大伙儿的伤痛已经有所缓和了,彼此之间也开始打听各自的补贴是否有所出入。
阿芜发现,家里孩子多,负担重的相对能够得到的抚恤金会多一些,相反,如果烈士生前尚未娶妻生子,家中只有父母尚存的,抚恤金也会相应减少。
看来部队给予补贴的数额也是十分人性化的。
其实这一点根据小说的描写也是能够对得上的。
在原著小说里,金巧巧重生前那一世得到的补贴方案就是每个月领六块钱或是一次性领足五百块,而在金巧巧重生后,失去丈夫的“叶芜”得到的补贴方案却是每个月领八块钱或是一次性领足八百块。
显然是因为“叶芜”和况爱军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多余的这部分考虑到了抚养孩子的花销。
这一世况爱军的抚恤金和金巧巧重生前那一世相同,而这一世况爱军依旧有两个未满三岁的孩子,阿芜猜测,之所以抚恤金数额不曾增加,或许就是因为她额外得到了一份公社小学教师的工作的缘故,这部分差额已由公社小学老师这份工作完全弥补。
按照阿芜所了解的,公社小学老师的月工资在十块到十二块之间,虽然没有工人来得多,但胜在清闲,据说公社的老师每年还能够得到公社提供的五十斤大米的补贴,学校自留地每年产出的蔬菜瓜果也归公社老师平分,光是这两个额外待遇,就足以让很多人眼红了。
或许正是因为多了这样一份工作,所以即便况爱军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可他的抚恤金却没有相应增加吧。
经过这样一番分析,阿芜勉强放心了。
不过她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一世她得到的是一份工作,而不是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得到的只是增加的抚恤金。
或许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吧,阿芜将担心隐藏起来,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改变是一件好事。
部队的效率很高,在阿芜和许三婆回到张家沟的时候,政令也同时传递到公社,只是一个小学老师的岗位,还是部队点名要的,公社主任哪里会为难呢,很快就给办好了,与此同时,因为部队那里点名要岗位的行为,公社对于况家人也看重几分,特地叮嘱了张家沟的大队长和村支书,让他们一定要重点照顾烈士家属,不能让军人寒心。
村里人羡慕况家既能够拿到钱,又能够拿到工作,可一想到这是以牺牲自己的儿子/丈夫取得的,又不那么羡慕了。
“哼,看那一家子屁股翘到天上的模样,听说一个月的补贴也就六块钱,就算加上叶芜的工资,一个月也就十六七块,不像咱们家佑东,一个月津贴已经涨到了23块钱,要是再升一级,津贴还能更高呢。”
张家婆子有点不忿,之前况爱军活着的时候,就压着她儿子一头,以至于张家沟明明出了两个当兵的,人家说起来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况爱军。
现在况爱军死了,他家那些活人还要跟着抢风头,也不知道死了儿子有什么好得意的。
张婆子心眼偏了,看到村里人这些日子对况家的议论比较多,就觉得是况家人太招摇,丝毫没有想过,人家死了一个儿子,即便得到了一点物质上的补偿,又怎么会开心呢。
金巧巧正在院子里洗衣服,听到张婆子嗑着瓜子和两个嫂子闲聊,心情也很不好受。
她很烦躁,重生后,一切都没有像她想象中那样发展。
首先是丈夫太过愚孝,在对方出发前,她明明和对方隐晦提起过隐瞒真实工资,为小家截流一部分资产的话,对方的态度也让她以为他答应了,可事实上,在张佑东提干后,马上就将这个好消息传回村里,每个月汇过来的二十三块钱也是由张婆子收下的。
那个死老太婆心眼偏在大儿子和还未婚嫁到一双龙凤胎上,每个月寄回家的二十三块钱,她只能拿到其中的五块钱,这还是因为张佑东的工资涨了,在此之前,每个月她只能够拿到三块钱,这明明是她丈夫的工资。
张婆子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家里尚且还有一个儿子没娶媳妇,一个女儿没有出嫁,作为家里最出息的儿子,张佑东理应要为弟弟妹妹付出,截流的那部分钱,要给小弟起新房子,也要给小妹攒嫁妆。
金巧巧气到呕血,碍于孝道却只能忍着。
她想不明白上一世叶芜是怎么和张婆子等人相处的,在上一世,可从来没有听张婆子在村里说过叶芜一句不好,可自从她嫁进张家,张婆子和几个嫂子就处处看她不顺眼,对于她的穿着打扮各种挑剔,金巧巧不明白,难道要她像叶芜那样打扮地灰突突的,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这家人才能看自己顺眼?可明明挣钱的是她男人不是吗?凭什么她得省着,还得笑着看别人花自己的钱呢?
张佑东也是个不解风情的,每当她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总会说到他爸妈养他长大不容易,说自己的工资还得帮衬家里几年,等到弟弟妹妹结婚就好,可明明张婆子都拿了他那么多钱,那些钱早就足够张家再娶两个媳妇了。
张佑东还要求她忍,要求她体谅家里的长辈,要不是感激张佑东上辈子对她的帮助,以及知道张佑东未来的成就和他对妻子的专一,她是真的想要和这个男人吵一架。
现在金巧巧只等着张佑东再升一级,她记得,上一世再过三四年叶芜就随军了,直到张佑东退伍转业后才回来,等再次回来的时候,叶芜已经和村里这些女人不太一样了,据说是跟着其他军嫂一块上了什么提高班,不仅学了点书法画画的皮毛,还学了缝纫的本事,张家老人和小辈的衣服都是她做的,将一家人哄的服服帖帖。
这些改变都是张佑东带给她的,金巧巧自认坐在这个位置上,她能够做的更好。
只可惜现在她和张佑东聚少离多,感情基础没有陪伴他长大的父母兄弟来的深厚,金巧巧只等能够随军的时候,彻底将这个男人的心拢在自己手里。
除了丈夫的愚孝,金巧巧还有另外一个烦恼,那就是况家的改变。
明明上一世她和况家几乎是撕破脸的状态,可这一世况家二老对叶芜这个儿媳妇十分维护,听说况爱军那点抚恤金,两口子一分都没要,全让叶芜自己收着了。
还有公社小学老师的工作,这也是上一世的她不曾得到的,难道生了孩子和没生孩子的差别真就那么大,以至于叶芜获得了比她好上百倍的待遇?
这年头只要是乡下户口,除非是十二三岁以下的孩子,或是老到不能走路的老人,要不然通通都要下地干活,谁家要是出了一个不肯下地的青壮年,就有可能会被冠上好逸恶劳,妄图复辟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这样的名声在之后几年是要命的,即便是金巧巧,也不敢因为地里的活多,就频繁请假不上工。
上辈子,即便那么贫困潦倒,金巧巧也已经许久没有下地干活过了,她从事的多数都是洗碗工或是服务员这样的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累,可远比下地轻松多了。
尤其这个年代没有空调棒冰,一到大夏天,还得盯着火辣辣的太阳下地,防晒只能靠穿长袖,戴草编帽,一天下来,皮肤晒得通红脱皮,一个夏天过去,整个人能黑三个度。
没嫁人的时候,金巧巧还能躲懒把活儿推给哥哥嫂子,现在自己成了张家的媳妇,还得忍受小叔子小姑子推过来的工作,金巧巧觉得自己的皮肤都变粗糙了,要是再累几年,恐怕皮肤的损伤花费再多的护肤品也救不回来了。
现在叶芜得到了公社老师的工作,意味着她不需要下地干活,这已经足够让金巧巧艳羡。
亏她之前还想要弥补叶芜,现在看来,叶芜的日子远比她滋润,这些日子她心中满满都不安愧疚,反倒是自作多情了。
这会儿金巧巧对叶芜的感情有些复杂,那个女人怎么总是那么好命,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地,都能够那样幸运。
金巧巧不禁深思,难道是自己比不过叶芜吗?
所以即便她处于她曾经的立场,依旧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
金巧巧不想承认这一点,可现实让她不得不承认。
在阿芜的心中,老师是很神圣的职业,在学校里,老师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责任,同时还承担引导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责任。
这是她潜意识里的想法,阿芜觉得,曾经的她要么是个老师,要么就是个学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老师,所以才会对这个职业这般尊崇。
只是来到公社小学后,阿芜对于老师的幻想被打破了。
公社小学是由三间砖瓦房和一片空旷的院子组成的,一二三年级一个班,四五年级一个班,公社小学里一共有一个校长,两位老师,在阿芜到来后,又多了一位老师,一共加起来就四个老师。
小学里的学生也不多,小班二十七个学生,大班十六个学生,按照校长的说法,很少有学生念完小班后继续念大班,往往都是学了几个字后,就回家务农了,家长送他们过来念书的初衷也只是为了让他们不做睁眼瞎罢了。
任职第一天,阿芜看到应该去小班上算术课的一位女老师带着织了一小半的毛线过去,然后让孩子们去地里挖番薯,学校后面是一块自留地,里面种满了农作物,阿芜从那些老师口中得知,这些农作物都是学生们种的,老师只是辅助教导,而最后的成果却是归于老师的。
“难道孩子们不用上课吗?”
阿芜很好奇,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上啊。”
那个织着毛线衫的女教师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过算术课不用天天上,这些孩子中能有几个会念初中的,比起教他们算数,还不如教会他们怎么种地呢。”
“叶老师你刚来,不知道情况,其实除了县里的小学,咱们这些公社学校都是这样的,就算是县里的小学,每年秋收也会安排学生来咱们这儿拾麦穗呢。”
女教师对此不以为然,而学校里的学生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一听到不上课还有一些孩子咧着嘴笑,一溜烟跑到地里,掘着泥土撒欢。
其他老师对这样的画面也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都觉得,既然这些孩子注定将来是要下地干活的,为什么就不能提早开始适应种地的生活呢,更何况这会儿在公社小学教书的,本身不一定具备教书的能力,很多还是因为家世背景给力罢了。
比如这个织毛线的女老师,公社书记是她小叔,还有学校的校长,他堂弟是给县委领导开车的,他的学历也就初中程度,这已经是全校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了。
另外两个老师也不外如是,阿芜猛的发现,这个学校里似乎除了她这个新来的老师,所有人都很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也不打算改变。
不,这里头还有几个例外。
在这个随性的学校里,阿芜既可以是语文老师,也可以是算术老师,偶尔还能够兼任地里和自然课的老师,别看公社小学师资力量不靠谱,每年从教育部领取的课本可不少。
除了这几门课程外,还有类似《记账常识》和《农业常识》等课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社小学原本的几位老师也不算不务正业,至少《农业常识》这一门课他们教的很认真,不仅教理论,连实践都安排上了,每年大丰收的自留地就是最好的证明。
阿芜觉得自己之前一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明明“叶芜”记忆里关于小学的内容都已经模糊了,可当翻阅这些课本时,阿芜的脑海中都会浮现相对应的答案,甚至还有许多拓展的,小学课本中不存在的内容,就好像她生来就会这些东西。
这不是阿芜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就好像在做菜的时候,她总是会下意识地想到这道菜要是能够加点豆豉就好了,那道菜要是能够加点白胡椒就好了,可“叶芜”的记忆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两种调味料。
阿芜还像婆婆和大嫂打听过,她们也不曾听说过这样名称的东西。
阿芜没有纠结自己的来历,却因为自己生来就会的这些东西开心,对于她来说,熟悉小学的教材就意味着她能够胜任这份工作,阿芜还是有些较真的,既然她选择当公社老师,每个月领取这份工资,她就想要把这个工作给做好。
于是,阿芜就成为了全校唯一一个自备教案,认真上课的老师。
公社的其他老师也不生气,对于他们来说,阿芜愿意教课,省了他们很多不必要的功夫,阿芜能够教好,是她的本事,阿芜教的不好,对于这些将来总是会变成农民的孩子来说也没什么损失。
这些老师还巴不得阿芜一个人将所有课程都上完了,这样他们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事情上。
对此阿芜也不计较,安安心心只做自己份内的事。
任何年代任何环境都不缺乏想要上进的人,公社小学的学生里,就不乏真心想要学习,并且通过念书改变生活的孩子,以前没有机会的时候,他们更多依靠每个月可能才七八节的正式课程,以及私下找老师解惑的方式学习,现在叶芜出现后,这些学生更是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求学精神。
认真的孩子会让老师充满成就感,现在的阿芜大概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于是她花费更多时间自编习题,自编教材,甚至时常会教一些课本上没有,却同样重要的知识。
只是这样一来,阿芜花在两个孩子身上的时间不可避免减少了许多,这可气坏了两个孩子。
“你现在不陪我,过几天,我就能够长那么、那么大。”
壮娃口吃不清地念叨着,还用手比划了一个超级大的圆,这个动作废费了壮娃不少力气,可把他累坏了。
“等我那么大、那么大的时候,我就是、就是大人了,不给亲,也不给抱了。”
马上就要三岁的孩子早已有了思考的能力,只是逻辑上还有些不太缜密,比如壮娃不知道,他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就长成一个大人。
“呜呜,要亲,要抱抱。”
宝娃被哥哥的话吓到了,眼泪汪汪地看着阿芜,伸着手要抱抱。
壮娃的话触动了阿芜,她忘了这个年纪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陪伴,而爷爷奶奶和大伯大伯母的陪伴,是没办法替代父母的。
壮娃和宝娃已经没有了父亲,她应该给予两个孩子更多的关爱才对。
阿芜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带着两个孩子一块上学。
其实两个孩子互相就能够玩的很好,只是看不到妈妈,时常会有一些不安全感,将孩子带去学校,不仅能够陪伴在孩子左右,也能够及时替孩子做早教,其实是一举两得的。
不管孩子听不听得懂,阿芜先就这两天自己对他们的忽略表示了歉意,然后承诺之后会带他们一块上学。
因为做下了这个决定,阿芜还特地去隔壁不远处的大哥家知会了一声,之前阿芜上班的时候,两个孩子都是托给大哥大嫂照顾的。
就这样,壮娃和宝娃成为了红星公社小学最小的编外学生。
三年后
一个穿着军装,身材高大魁梧的男人站在白桦县的长途车站内,手里拎着两个巨大的军绿色布袋。
他的神态有些忐忑,在车站伫立了许久后,才迈着脚步朝外走去。
此时县城里,阿芜正带着一群学生,左右手各拽着一个胖娃娃,等待考试开始。